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娱乐之最强大脑-第2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音乐与创造力》
创造力分为发散性创造力和聚合性创造力,真正的创意奇才,必定既是发散者,又是聚合者。
……
欢快的音乐可以提升创造力,它同时具备正向情绪诱发力和激发性强烈的觉醒成分两个特质,而这些都对思维的灵活性颇有助益,从而进一步提高创造力。
(完)
落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马强的吉他也弹完了。
李凡给陆丫丫挂了个电话,问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能不能破例发表在《国学时代》上,因为纸质报刊《心理学报》更新实在太慢了,影响力也太狭窄了。
陆丫丫刚刚从美国实习回来,她接到电话后便请示了总编,总编的答案当然是没问题!
她道:“主编说了,你两个多月都没在《国学时代》上发表文章了,不管你写什么,我们都给你开专区!我们等你等得好辛苦啊,李大作家!”
《国学时代》APP上,【李凡专栏】于次日正式上线,《音乐与创作力》一文作为第一篇文章正式发布!
当早上起床看到自己的文章时,李凡拿不定主义,自己接下来的第二篇研究写些什么呢?
寝室内的电视机正播放着《动物世界》,里面传来了充满磁性的声音: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了,这是个交配的季节……”
李凡灵感来了,他马上下床,在电脑上敲下了如下标题:
《论倭黑猩猩双xing恋问题》。
不过,李凡又默默地给删除了,心道:想我也是个公众人物……
更改标题:《鸟笼效应》。
什么是鸟笼效应?就是: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鸟笼效应”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在前世,是由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所发现的。
之所以叫鸟笼效应,它的由来是这样的:
1907年,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打赌,说他一定会让卡尔森养一只鸟的。
卡尔森自然不信,然后詹姆斯送给了他一个精致的鸟笼,卡尔森并不在意,只当它是个漂亮的工艺品。
可结果,过阵子后,那个鸟笼中便多了一只漂亮的鹦鹉。
这篇《鸟笼效应》发表后的第二天,李凡再发一篇文章:《记忆遗传新假说》。
记忆可以遗传下一代这个观点,本来已经被证明为错误言论了,不过,在这篇《记忆遗传新假说》的文章中,李凡重新肯定了这一观点,并推测了记忆与心理学和遗传学之间的联系。
周四,发表《抑郁症与身体健康》,提出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障碍,更是系统疾病!它会影响到整个身体,尤其是身体解毒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有更高风险患有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周五,发表《论倭黑猩猩双xing恋问题》……嗯,还是发表了。
周一到周五,一共五天时间,李凡每天发表一篇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或者预想。
网友们明白了,这李凡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大家越质疑他的水平,他就越不停地发表作品,闭口不言,不争不辩,只用一篇篇的作品说话。
不过,帅李啊,你发表文章中表述的观点和结论,凭什么说是正确的啊?而且,有些还是你推测假想出来的。
一些专家们的质疑声渐渐没有了,因为李凡发表作品太频繁,他们应付不来了,毕竟合理的批判,也是建立在深入研究上的。
可网友们的质疑声还在继续,网友们不需要深入分析研究,对于其中一部分人来说,和自己观念不同的就是错误的。
他们还给李凡起了一个新的外号:空想家。
李凡一度以为自己这“空想家”的帽子一时半刻摘不下去了,直到下周周三,李凡连续发表了10篇心理学文章后,他的转机出现了。
……
周三那天晚上,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Chris…Bosh回到京大,准备继续开始自己为期3年的京大教学任务。
回到办公室的时候,程教授将上学期考试的试卷放到了他的桌子上,并用蹩脚的德语道:“Guten…Abend, professor!”(教授,晚上好。)
Chris…Bosh满面惊色:“Gute…Nacht, professor…Cheng,Ihr…Deutsch…wunderbar。”(晚上好,程教授,你的德语好棒啊!)
程教授懵逼,用英语道:“Let’s…municate…in…English!”(咱们还是用英语交流吧。)
随手翻了翻那沓期末考试试卷,波什教授一头雾水,中文完全看不懂,直到无意中翻到了那篇英文试卷,他那深蓝色的眼睛里绽放出兴奋的光芒:
“Oh…my…God!Written…in…English?”(我的天啊,用英文写的?)
程教授说这是李凡写的,就是班里最好看的那名男学生。
波什教授点头,说那他就知道谁写的了。
翻开整篇试卷,从开头第一眼开始,他那双深蓝色的眼睛越睁越大,越来越亮。
当读完整篇试卷后,波什教授拿出手机,拨出了号码,结果没通,然后他骂了一句:“Fuck!”
就在程教授错愕之际,波什教授的电话直通普林斯顿大学某办公室,“Hey, buddy, I…have…an…interesting…project…form…a…student…in…China,do…you…have…any…interest…in…doing…it?”(嘿,哥们,我有个华国学生提出了个有趣的项目,有没有兴趣去做一下?)
一旁的程教授一时间怔住了,他目光落在了试卷上那鲜红的96分上,有些忐忑不安。
【未来两三天可能更新不稳定。
好像突然进入疲劳期了,脑袋不转灵感全无下笔无力,写每一句话可能都卡壳。我尽快调整一下,争取在两三天内调整好状态,把质量提一提,也把更新稳定下来。】
第369章 李凡的若干假想()
心理学中很多观点、实验结论等,很难有绝对的唯一答案,别看外国心理学蓬勃发展好些年了,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它还处在人们讨论“天圆地方”的最初级阶段,毕竟心理学独立成为一门学科才140年而已。
尤其是华国国内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根本无法和国外相媲美,基本上极大多数研究者都处在学习阶段。
心理学界曾闹出过一个大笑话,某著名心理学家的做某一庞杂的实验,学术成果被各方报道,刊载于各种权威期刊上,甚至马上要选入大学教材了。
结果,他带的一名博士生发现了他最初阶段的公式用错了,然后,整个实验后面所有部分都跟着错了。
(类似的情况不胜枚举,在各个学术领域都普遍存在。)
华国国内心理学方面的大牛基本没有,骗子倒是一大堆。
书店里心理学书籍琳琅满目,真正有价值的却没有几本。
电视节目里各种心理学专家公然招摇撞骗,胡吹乱扯,比比皆是。
心理学已经被玩坏了,充斥着人们的误解与浮夸风。
李凡的这篇《心理学:颠覆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
关于这篇《心理学:颠覆论》,波什教授眼前一亮,他给普林斯顿大学挂了个电话,询问奥尼尔教授是否有兴趣来将这个华国学生的项目扩大规模重新做一下。
奥尼尔教授对此无爱,他可不想得罪那么多人。
波什教授放下电话耸了耸肩,他也不想去做,不是这个项目不好,原因是他认可李凡的结论,既然认可了,也就没有去多此一举的必要了。
不过,这个华国学生倒是让他极其感兴趣,关于这个学生的研究报告,虽然因他人单力孤而导致重复性实验过程很单薄,但是,在理论、分析、结论等关键科学环节方面,却非常严谨缜密,绝对是心理学家水准的。
如果说这份研究报告出于某位心理学家之手尚可理解,但这却出自于一个大一学生之手,这就让波什教授非常咋舌了。
天才啊,华国青年人智力和天赋实在太优秀了,直逼我犹太人啊!(华国青年100个不服!)
波什教授又看了看这份试卷,然后一连串unbelievable脱口而出。
他目光最终落在了鲜红色的分数上,吃惊地道:“The…test…paper…is…only…96…points?”(试卷只有96分?)
程教授:“……”
李凡很快便被波什教授亲切地叫到了办公室,两个人的聊天从傍晚到深夜,李凡接受了这位西方心理学大牛的深深洗礼,他同样也让波什教授视若珍宝。
在波什教授眼中,李凡是块绝世璞玉,虽然还未经彻底打磨,可已经展露光芒。
尤其让波什教授无法理解并惊呼天人的是,这个华国学生明明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心理学学习,没有进入实验室,没有做过什么科研项目,怎么就能想到各种“离奇”的理论呢?
比如说,李凡提出个观点,说爱思考的人可能比不爱思考的人更“懒”!
又比如说,李凡谈到自己刚刚发布的《抑郁症与身体健康》一文中,提到高强度运动有益于抑郁症,根本原因是,高强度运动增加了两种与抑郁症有关的神经递质的水平。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都与抑郁症和其他神经精神病学障碍有关。
波什教授好奇地询问李凡是如何得出如此多新奇的观点的,李凡则说自己是推想出来的。
没有实验支撑,没有数据佐证,光靠想?
(没办法,李凡读的书多啊!)
波什教授给李凡起了一个外号,和华国网友们给起的外号一样:空想家。
“空想”变现,是需要实验支撑的,是需要大数据分析的。
李凡连续10天在国学时代APP上发表了10篇心理学文章,提出了一连串不靠谱言论,这些言论对于李凡而言,大多数是他没有条件或者时间去亲自证明的,但还是有些人去尝试着帮他去做了。
周六,京城四中会议厅非常热闹,北师大心理学博士吴朗和梁宇正在讲台上和四中副校长交谈着,内容则是有关于今天这个项目的话题。
而室外,200名高三学生被分为5组,每组40人,他们正准备进入会议厅进行试验。
学生们纷纷言语着:
“难道听音乐真能提升创造力?”
“我不相信,我只知道听歌会让我分心!”
“没想到还真有人来验证李凡那不靠谱的理论啊!”
“只能说华国这么大,无聊的人太多!”
……
学生们正哈哈大笑之际,有老师从厅内探出身体,道:“第一组同学,进场。”
第一组40名同学进场了,准备进行测试。
学生们纷纷落座,拿起笔准备做创造力测试题,这时,厅内响起了悲凉的古典音乐。
第一组实验完成,第二组学生进场,继续进行实验。
……
这五组同学,前四组中,每一组被安排的古典音乐都不一样,类型分为:悲伤、平静、欢快和焦虑。
而第五组同学,则是在完全安静的条件下进行做题的。
这200名学生的实验全部完成后,吴朗和梁宇当晚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第三组(听欢快古典音乐的一组)比其他任何一组的创造力得分都要高。
此结论与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完美契合。
梁宇:“没想到真让李凡言中了,实验结果咱们发一下微博。”
吴朗:“别急,样本量太小,再多做几次。”
接下来的10天内,他们周日到京城13中做实验,实验结果与之前相同。
周二,在师范附小做实验,答案依旧。
周三请社会志愿者做实验,周四到北理工做实验……全部一致!
周六晚,博士吴朗梁宇联名,在微博上正式公告:
经过5次实验,总计1000人参加,实验结果证明,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中,欢快音乐会提升创作力这一观点,内容无误,结论正确!
一石惊起千层浪!
网友们见有详细准确的权威实验验证了李凡的假说,大家立马见风使舵:
“我就说嘛,李凡的水平,咱们是无法想象的!”
“之前谁说李凡的心理学文章都是瞎胡扯的了,站出来!”
“我对李凡的敬仰啊,那有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
……
当李凡的观点之一被证实后,其他的假说或者“李氏理论”的可信度随之急速升高,网络言论倾向瞬间扭转过来,纷纷偏向李凡!
而这一实验结果公布后,李凡则停止了每天一篇心理学文章的更新。
20天时间20篇文章,也足够心理学界消化的了,接下来,就等着为自己正名了。
而且,文章发得过急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吴朗和梁宇的这次非常简单的实验并不是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的全部,在该文中,李凡还提及了多个与音乐有关的理论,包括前世充满争议的著名理论:莫扎特效应!
前世1993 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罗斯彻与加州大学的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假设:音乐和空间推理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听了轻松愉悦的音乐后立即测试,空间推理能力会得到提高,智力会提升八九分左右……这就是著名的“莫扎特效应”。
李凡在《音乐与创造力》一文中提出了莫扎特效应理论,这一理论才是该文最重磅的假说。
但是,以两位博士的自身条件,想要完成“莫扎特效应”的完全证实是不现实的,于是,他们的母校,他们的博士生导师,京师大心理学教授武坤出马了!
这个实验结果刚刚在微博上公布两天后,武坤联合其他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程丽娟等人,共同成立课题组,准备着手研究李凡《音乐与创造力》一文中所提及的另外几大理论和假说,并正式对外公布!
李凡为何有如此魅力,让好几位教授联合研究他的假货?
说白了还是有吴朗梁宇两位博士的巨大功劳,如果没有他们那看似简单的实验,李凡的该假说就没有任何支撑,以至于他所有的文章都是“无稽之谈”状态,没人信服。
但当李凡的一个理论被率先证实后,那么所有人就不敢再怠慢李凡其他的心理学观点了。
加上《心理学:颠覆论》一文,李凡一共21篇心理学文章,其中涉及了35个假说和理论,这些内容中,《音乐与创造力》一文,率先成为了华国几位心理学专家们研究的对象。打开了心理学界验证“李凡假想”的最开始的一道阀门。
可以想象,如果京师大课题组验证李凡这篇《音乐与创造力》的其他观点失败的话,那么对李凡的这些假想的研究基本终止。
如果《音乐与创造力》中的五大假想全被证实,那么,必将在心理学界引起一番研究“李凡假想”的热潮。
京师大课题组的研究验证,处在极其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十天半个月就能完成的,毕竟科学实验不是儿戏。
李凡能不能彻底脱下“空想家”的帽子,需要在未来的岁月里,一步步地慢慢地得到证明!他的“清白”,是要一点点地被洗刷出来的。
从李凡发表《音乐与创造力》一文,到两位博士生联名发表实验验证结果,再到京师大正式对此成立课题组,这转眼间1个月的时间就过去了。
李凡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