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往生记-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产品。
    上海调节器厂是较早研制和生产工业控制机的单位之一。1970年研制出直接数字控制仪,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1974年,研制并投产的JS系列工业控制机,由于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易于操作、配套性强等优点,在大庆油田、上海第五钢铁厂、上海电影制片厂、英雄金笔厂、上海塑料三厂、上海手套一厂等单位成功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数据处理与生产设备的群控。为了适应大批量的工业性生产,上海调节器厂对工业控制机不断改进结构、工艺,提高技术性能,研制出带有数/模、模/数转换、开关量输入输出、实时时钟、参数显示、越限报警等功能的JDK系列过程通道,使工业控制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从1974年到1983年,上海调节器厂累计生产JS—10、10A、10B、301、110、440、051、056等各种型号工业控制机712台,JDK外围通道2772台,产品畅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并先后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从1983年起,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陆续开发了JDK—100A型、100B型等工业控制计算机,使工业控制机在国内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此期间也开发出较高水平的TQ—3型工业控制机,它是采用超高速固体电路和厚膜电路的中速中型工业控制机,有8个通道,允许过程输入、输出与数据输入、输出同时进行。而程序中断系统随时响应外来各种讯号,并进行处理。该机字长24位,内存8192字,每秒运算速度为10万次。除基本配置外还可配磁鼓机、宽行打印机、快速打印机、过程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通道等。
    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3年开发的TQ—14型工业数控机共生产10台,该机是一台数字程序控制装置,为专用的集成电路串行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通过对电气液压机械的控制完成各种运动,能进行铣、磨、镗、钻、绞等各种加工,并对换刀机械手进行控制,自动选择工具,能切割XY、YZ、XZ平面上任意由直线和圆弧线组成的图形。该机的使用,大大缩短机床加工时的人工调整时间,如加工形状复杂的产品,更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工精度。
    这期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还推出一系列其他工业控制机及TQD系列生产过程通道。TQ—19型医用数据处理机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4年研制成功的专用电子计算机,该机由运算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输出部分、显示部分组成。机器主频5000KC、8位字长、内存为1024×8,全部采用TTL集成电路。主要用来分析研究人体产生的各种生物电讯息,如脑电、肌电、心电、神经动作电位等,并对各种生物电讯息进行实时处理。该机从开始研制就与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如上海华山医院神经科的医生),直到临床应用。用得最多的是在针刺麻醉方面,故多称为针刺麻醉计算机。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TQ—19型医用数据处理机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又推出了TQ—19A型医用计算机,其性能与稳定性都有较大提高。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包括TQ—19A)共生产97台。由于其操作轻巧方便,检查维修容易,深受医务人员欢迎。
    4。计算器
    1972年,上海出现了台式电子计算器生产热潮,其代表产品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研制的TQ—12型台式计算器,该机1973年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经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先后研制出了包括原型—A、B、C、D、E、F、G和H型等8种型号。运算范围从简易四则运算到函数功能。除个别机种外,均采用国产原材料和元器件。到1981年,共生产24000多台,是国内生产最早、数量最大的台式计算器,广泛应用于财政、银行、工厂、商店以及一般工程设计和科研部门。
    最初研制的TQ—12A型计算器,采用了D型触发器,分立元件和TTL集成电路,后改为127块PMOS电路。发展到TQ—12G型时,则采用18片中规模集成电路,并率先设计成积木式部件,每一部件既自成一体,又可互相装拆,使生产、培训、维修变为简单,有利于规模生产。
    TQ—12G型台式计算器字长12位,具有四则运算、常数幂、乘方、存入、输出等功能,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机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并且具备了大批量生产能力。该机当时在国内影响较大,曾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在1977年全国台式计算器评比中,TQ—12C型台式计算器名列前茅。1978年,在全国台式计算器联合设计会议上被第四机械工业部作为向全国推荐的产品。同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在圭亚那国际博览会展出。安徽、山东、辽宁等省有关单位和上海的上海电讯器材厂、新安电工厂等单位先后接产或仿制。TQ—12型台式计算器对国内计算器的生产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等也研制、生产了一些台式计算器,但生产数量不大,影响远不及TQ—12型计算器。
    SJ—250袖珍电子计算器是上海电子计算机厂于1984年初试制成功的普通型计算器,除大规模集成电路(SC43329LQ)、液晶显示(LF—8083SE)、橡皮键盘外,其余均采用国产部件。该计算器为10位显示,24种键功能的卡式计算器,可进行四则运算、存储器运算、开平方等。该机具有体积小、厚度薄、便于携带、速度快、功耗低、性能稳定可靠等特点,适合于企事业、机关、商业部门及个人使用的一般计算工具。至1990年累计生产520000台。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还试制和组装了多种型号的袖珍电子计算器,有用太阳能电池的SJ—300型普通型计算器、带时钟的SJ—450型计算器、带时钟的SJ—650型函数型计算器等。
    由上海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组装的SJ系列函数型电子计算器,具有12位显示、时钟、日期、星期、秒表、倒计时、报时等功能,深受用户欢迎,1987年开始向东欧等国家出口。
    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长城203计算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TQ—21型数据处理机,并生产了25台。该机主钟频率6兆赫,内存容量4096×4,只读内存储器容量2112×40,最多可接27种外围设备。它能解决四则运算、初等函数、多项式、代数方程、数值积分等算题规模不大的各种数值计算,其计算数值范围为10-77~10+77,有效数字显示为11位。该机具有程序编制与修改简单、使用直观、操作方便,以及易于功能扩充与修改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桥梁、地质勘探、土地测量、农村气象、地震、科研、学校等部门作科学计算,也可供银行、邮局、仓库、商店、统计部门作数据处理、记帐、报表、制表等。
    5。典型应用系统及软件
    由于技术复杂、价格昂贵,故计算机最早多应用在国防军事和大型气象预报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可靠性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而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计算机已在科研部门、国家重点工程、大专院校、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发电、石油、化工、通信、银行等部门得到普遍使用。
    691(TQ—5A)计算机主要用于实时处理,作为卫星地面测量站的核心装备之一,曾多次成功参与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发射任务。1984年4月8日,中国首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要求691计算机稳定运行,及时测量卫星飞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及时提供给发射中心的中心计算机。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生产的691计算机和YSJ—1A型遥控预处理机(为DJS—131小型计算机加上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设计的专用通道分机组成)安装在有关的卫星发射地面站。在发射过程中,691机负责分站所有测量设备(遥测、光学、多普勒、154雷达等)的信息收集和实时处理,并将信息传送给基地中心计算机。再根据中心计算机所给信息和测量设备测量到的信息,对照理论弹道数据对所有测量设备进行正确的数字引导,并提供卫星实时轨迹图形给测量站的发射中心指挥员,以便正确判断和引导,事后691机还打印出实时记录的信息供分析用。
    为确保同步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上海电子计算机厂派出技术骨干参加简称为“331”工程的两次通信卫星发射任务,确保691计算机在发射全过程稳定运行,尤其是第二次发射任务更为艰巨,由于发射“窗口”的提前和气象条件的变化,在光学设备不能及时抓住目标的情况下,主要靠计算机的数字信息进行引导。由于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参加发射的人员对机器精心检查与护理,使691计算机及SYJ—1A型遥测预处理机的性能稳定,在整个“331”工程任务执行中,设备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从而使得在各次联试和实际执行任务过程中,测量数据的记录与处理、测量设备的数字引导都准确无误,使发射一次成功,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参加发射人员受到上级的表彰,集体立功。其中个人二等功2人,个人三等功8人,其中2人还出席北京庆祝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于1978年成功应用于上海市电报局32路自动转报系统中,石家庄电信局、成都电信局也于1980年完成DJS—131计算机自动转报系统。上海市电报局应用DJS—131小型计算机在64路自动转报系统,自1980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以后,转报的质量与效率获得极大的提高。电报转报速度从38分钟降低到1。5分钟,变字率从0。3%减少到0。03%,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上海市电报局使用DJS—131计算机自动转报系统的第一年,转报700多万份,没有发生过一次漏报、错报事故,而转报现场安静整洁,大大降低了噪音,改善了工作环境,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受到了使用单位和上级部门的好评。该系统达到8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并于1983年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1985年又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相当成功。华东电力管理局用作对上海地区电网安全运行的监控。用于富春江水电站泄洪控制,其洪峰预报精确度在93%以上,1981~1984年多发电7420万度,价值480多万元。用于新安江水电站实现自动控制,也取得很好效果。DJS—131小型多功能计算机应用于上海铁路局南翔编组站驼峰自动溜放系统,提高了编组效率和运输能力,保证了作业的安全,系统使用至今一直稳定可靠,受到用户的好评。
    655大型计算机较早用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进行天气预报、绘制大气云层图。上海海洋大队则用作勘探海底石油等矿藏的分布情况,该机系统一直稳定使用到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软件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最早使用的是机器语言,发展到汇编语言及高级语言。从管理程序发展到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包等。软件越来越丰富,功能也越来越强。
    早期计算机的软件大致包括系统管理程序、检查程序以及针对使用的应用程序,这些软件都是针对某一种机型的,不能兼容,故完成主机的厂家同时要完成这些软件(应用程序除外)。如TQ—16型计算机的软件就包括TQ—16型计算机的管理程序、检查程序、ALGOL编译程序及考机程序。这些软件由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研制完成,1978年该厂又完成了磁盘操作系统、磁鼓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及FORTRAN编译程序等。
    上海对软件的开发最早为1964年,由南京大学和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在J—501型计算机上研制出国内第一个ALGOL语言编译系统。1965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又在X—2型计算机上配上了ALGOL—60语言系统。70年代初,复旦大学和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扩充了ALGOL—60编译系统,并成功地应用在709型计算机上,使该机编译速度比同类型机种快一倍以上。1973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在655大型计算机上除配置语言编译程序和符号汇编程序外,还首次运行了磁盘操作系统。1973年开始,随着国内系列机的研制,系统软件的开发也加快了步伐,第四机械工业部组织了软件联合设计组,并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100系列计算机软件调试中心。上海无电线十三厂又在DJS—131计算机上增加了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相应模块,对实时磁盘操作系统RDOS进行研究使用。使DJS—131计算机系统软件进一步完善,提高了机器的功能。1979年,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在905甲机上成功运行了虚拟存储操作系统。
    二、微型计算机
    1。东海系列微型计算机
    在国外微型计算机蓬勃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上海从70年代中期起,进行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调研和资料的收集、消化等工作。1980年12月,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和上海工业大学合作,采用上海无线电十四厂研制生产的国产四片微处理器芯片,开发成功字长为8位的DJS—051微型计算机,这是上海地区开发成功的第一台自行设计和采用国产元器件组成的微型计算机,共生产134台,并率先在国防、工业控制中得到初步应用。1981年7月,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在电子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的支持下,研制成功以INTEL8080为CPU的DJS—054微型计算机。该机字长为8位,内存容量48KB,采用S—100总线和CAMAC机箱结构,具有8级中断处理、实时时钟、DMA控制等功能,适用于科学运算、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当年生产116台。80年代初期,相继开发成功的还有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的DJS—056微型计算机、上海交通大学的DJS—053微型计算机、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的DJS—052E微型计算机。这些产品虽然生产时间不长,产量不多,但为上海微型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80年代初起,美国英特尔公司对其开发、生产的微处理器芯片作了新的安排,陆续发展和推出8088、80286等新一代的微处理器。美国IBM公司推出了系列化的IBMPC/XT个人微型计算机,影响了整个世界,它代表了国际计算机工业的发展趋势。上海计算机行业为适应这一趋势,把开发、生产与IBMPC/XT相兼容的系列化微型计算机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1985~1990年,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先后开发成功东海0520、0530、0540型3种型号、14个品种,且具有向下兼容的东海系列微型计算机。这类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和水平比早期的微型计算机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85年12月,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开发成功字长为8/16位的东海0520C(最初命名为东海—Ⅰ型)微型计算机。该机以INTEL8088为CPU,主钟频率4。77兆赫,基本内存容量256KB(可扩充至640KB),配有2串1并接口,与IBMPC/XT相兼容,获1985年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在该型号产品开发成功后,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围绕提高主钟频率、扩充内存容量和改变外围配置等方面,在东海0520C的基础上,相继派生和发展了东海0520D、0520SD、0520F、0520DH和0520Z等5个新品种。东海0520微型计算机各种型号产品,1985~1990年,共生产8142台。
    1987年7月,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开发成功字长为16位的东海0530B微型计算机。该机以INTEL80286—10为CPU,主钟频率由IBMPC/AT机的6兆赫/8兆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