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世界上下五千年-第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此期间,诺贝尔经常到郊外游玩,看到工人们在荒山野岭里用铁锤砸石头,为了开通一条铁路或公路,他们劈山斩岭,花费很大心血和劳动。这在他的心中留下很深印象,他经常想:能够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把大山劈开,那该多节省力气呀!
回国后,他便同父兄合作,先后在瑞典和俄国从事硝化甘油和其它烈性炸药的实验和制造。
经过他们刻苦的试验和研究,1866年,诺贝尔终于制造成功了一种液体炸药。这种炸药爆炸力极强,人们把它称为“诺贝尔炸油”,被全世界普遍使用。
但是,这种炸药有一个极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引起爆炸,尤其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之中,受到震动和磨擦,往往会自动引爆。美国旧金山的一辆火车,就是在运送这种炸药时受到震动,整列火车车毁人亡。还有一次,一艘满载液体炸药的巨轮“欧罗巴号”,在大西洋航行的时候,因为风浪颠簸,引起炸药爆炸,整条船沉没在大西洋中。
这种事件的不断发生,一下子使得人们非常紧张。一谈到这种“诺贝尔炸油”,便退避三舍,不敢接触。这样,许多政府不准它进口,许多运输公司也拒绝运送这种可怕的东西。诺贝尔并不气馁,他开始着手实验一种安全的炸药,从此以后,他少言寡语,整日躲在实验室,潜心于新炸药的研制。
炸药的研制要经过无数次试验,而第一次试验都是非常危险的,稍不注意,便会发生爆炸事件。
1864年9月3日,这一天,诺贝尔一大早便出外办事。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一下子惊呆了,他的实验室变成了平地,到处是碎砖破瓦,空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硝烟。空荡荡的地面上,到处沾满了鲜血。更让诺贝尔痛心的是,他亲爱的弟弟和同甘共苦的5名工作人员,因爆炸身亡,父亲也成了终身残废。
诺贝尔从此陷入无限的悲痛之中,脑海里进行着强烈的斗争,怎么办?是放弃试验,还是继续?!。
但诺贝尔明白,科学实验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如若从此放弃试验,弟弟和同事的鲜血不是白流了吗?
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诺贝尔租了一条大船。在瑞典首都附近的马拉伦湖上搞实验。这样,可以避免因爆炸引起其它人员和建筑物的伤亡或破坏。
诺贝尔在船上冒着生命危险,进行几百次的试验。4年以后,经过自己艰苦、认真的工作,他终于获得了成功。
他把液体炸药吸入一种硅土里面,这样,即使遇到一定的温度或磨擦、震动,这种固体的炸药也不容易爆炸。这样,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就问世了。
但这种必须经过引爆后才能爆炸。为此,诺贝尔又发明了人类历史第一个引爆装置——雷管。这就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使人类有计划的利用炸药,进行开山劈路,钻隧打井,节省了很多力气。
后来,诺贝尔又着手发明更具爆炸力的炸药,投入了艰苦而又复杂,而且是更加危险的试验。
经过无数次试验,诺贝尔终于制成了这种炸药,但对炸药的爆炸力缺乏正确的判断,因而进行了一次冒险的试验。这一天,他把工作人员统统赶出实验室,自己一人留在哪里,要亲自点燃导火线,大家不放心他的安全,多次劝说不让他点燃导火线,但诺贝尔执意不肯,他清楚记得1864年9月3日那天的爆炸事件,因此,他一定要让危险远离他人。大家见劝说无效,只好远远的离开,躲在实验室四周,静静地等待着试验的结果。
实验室,诺贝尔安装好炸药,又仔细地检查了一遍,便上前点燃了导火线。
火星“兹兹”地冒着,导火线越来越短,诺贝尔为了仔细观察炸药的爆炸情况,一动不动地站在跟前,双眼死盯着燃烧的导火线。
“轰!”的一声,炸药爆炸了,浓烟从实验室里飞速地向外涌出。
附近的人们睁大眼睛看着,始终不见诺贝尔的身影,他们顾不得危险,纷纷向实验室奔去。
刚跑到门口,就见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从实验里跑了出来,边跑边叫道:“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大家看到诺贝尔还活着,便激动地跑上前去,一边替他检查伤势,一边热烈地祝贺他。
这是1875年的一天,诺贝尔终于成功发明了威力强大的胶质炸药。于是,诺贝尔在很多国家建造炸药厂,并申请专利,很快便成为拥有巨富的“炸药大王”。
后来,他移居巴黎,在实验中继续进行各种炸药的研究和实验。1887年,诺贝尔又发明了无烟炸药,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炸药。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他意大利的工厂里突然去世。在死前一年,即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立下了一个独特的遗嘱,把自己一生的积蓄捐献出来当作基金,将其利息作为奖金,每年奖给世界上对物理、化学、医药学、文学和促进世界和平有特殊贡献的人。后来,又增加了经济奖,这就是现在很多科学家为之骄傲的“诺贝尔奖金”的由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正面雕有诺贝尔的浮雕像,镌有他出生和亡故的年月日。基金会并决定,每年的诺贝尔奖金颁发的时间地点,是根据诺贝尔诞生时间和地点以及他逝世的时间,那就是1833年10月21日诞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1896年12月10日下午4点半在意大利逝世。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居里夫人

  1903年11月的一天,英国伦敦皇家学会把该会的最高奖赏——戴维奖章,挂在一对年轻夫妇的胸前,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放射性元素——镭。
这对年轻夫妇,就是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居里夫妇——彼埃尔·居里和他的夫人居里夫人。夫妇两人望着纷纷前来祝贺的人们,同时流出了热泪。人们只知道发现这种稀有元素的意义,可有谁知道他们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尤其是居里夫人,她不仅是镭元素的主要发现者,更主要的是,她有着别人没有的艰难的历程。
居里夫人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原名叫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少年的玛丽,虽然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16岁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华沙女子中学,并获得金质奖章。但那时的波兰,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波兰女子没有上大学的权利。家境贫困,又无力到国外求学,因此只好到乡下当了5年家庭教师。在此期间,她省吃节用,积了一点钱准备到国外求学。
1891年的冬天,这个年轻波兰女青年只身踏上了去巴黎的旅途。虽然这时天气很冷,但这位女青年的胸中,蕴含着一股渴望的烈火,因为,她马上要到著名的巴黎大学学习,这是她多年梦寐以求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现在,她的理想就要变为现实,怎么能不激动呢!
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之后,这位贫穷的波兰姑娘每天上课来得很早,总是坐在教室的第一排,全神贯注地倾听教授讲解。下课之后,除吃饭之外,不是到实验室搞实验,就是到图书馆读书。很快,便成为全班中最优秀的学生,备受教师的重视和同学的尊敬。
在生活上,玛丽因经济拮据,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又小又矮的阁楼,忍受着夏天的闷热和冬天的寒冷。为了挤时间学习,常常几天不做饭,只吃现成的涂上黄油的面包。晚上为了节省灯油,就到附近图书馆看书,一直到图书馆关门后,才回家点起小煤油灯,伏案学习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去休息。
由于长期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良,玛丽得了贫血症。有一天,她与一位同学刚走出教室突然头晕腿软,晕倒在地,在场的同学吓了一跳,赶忙把她送到附近的一所医院。
玛丽的姐夫是这家医院的一位医生,当他闻知此事慌忙赶来时,玛丽已经苏醒过来,他连忙替玛丽检查,心中马上明白了。
“这几天你吃些什么东西?”姐夫问。
“这几天吃什么饭呀!”玛丽慌忙答道。
“真是饭吗?!”姐夫又问了一声。
玛丽什么也不说了。
后来,姐夫才了解到,这几天,玛丽为了节约钱去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品,每天只吃一把小萝卜和半磅樱桃。同时,为了赶功课,每天睡不足三个小时。
就这样,这位贫穷的女学生,终于以她超人的吃苦精神,于1893年夏,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在物理系毕业,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次年夏天,又以第二名的成绩在数学系毕业,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学成毕业后,玛丽本想回波兰为祖国服务。但由于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法国物理学家彼埃尔·居里,才决定留下工作。1895年,玛丽和居里结婚,以后,人们称玛丽为居里夫人。就在这一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透过固体物质的X光射线。第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又发现铀矿物能放射出一种与X光线相似的奇妙的射线。
这种奇妙的射线,对玛丽来说,具有莫大的吸引力,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认为,这是个绝好的研究课题。于是,就同丈夫彼埃尔商量。
“这个课题虽好,可难度太大,研究起来怕是不太容易”彼埃尔关切地说。
“这我知道,”玛丽笑道:“正是因为它有难度,我才去选择它!”
看着妻子认真而坚定的面孔,彼埃尔没说什么,开始为妻子奔东忙西,做起筹备工作,经过彼埃尔的多次努力,才在他原来工作过的理化学校借到一间又寒冷又潮湿的小工作间。自己也放下正在研究的课题,同妻子一道进行工作。可实验条件太差,屋顶漏雨倒不要紧,最麻烦的是仪器太少。但居里夫人根本不把这些外在条件放在眼里,因为她知道,科学研究方面的难度比这些更大,她心中关心的只是她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过程中,她发现能放射出那奇怪光线的不只有铀,还有钍,可见贝克勒所发现的光线要比铀放射的光线强得多。因此,她做出大胆判断:还有一种物质能够放射光线,这种新的物质,也就是还未发现的新元素,只是极少量地存在于矿物之中。居里夫人把它定名为“镭”,因为在拉丁文中,它的原意就是“放射”。
当时很多科学家并不相信,认为居里夫妇只是一种假设,甚至有人说道:“如果真有那种元素,请提取出来,让我们瞧瞧!”
要提炼镭元素,需要足够的沥青铀矿,而这种矿很稀少,价格又很昂贵,他们可根本无法得到。这件事后来传到奥地利,迅速得到奥地利政府的支持,赠送他们一吨已提取过铀的沥青矿残渣,这才开始了提取纯镭的实验。
经过3年多的艰苦工作,居里夫妇终于在1902年提炼出0.1克镭盐,接着又初步测定了镭的原子量。发现这种元素的放射性比铀强200万倍,因而它不用借助任何外力,就会自然发光发热。
镭的发现,引起科学乃至哲学的巨大变革,为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奥秘打开了大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并由此诞生了一门新兴的放射学,所以,镭被誉为“伟大的革命者”。
正是因为居里夫妇为科学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他们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金。
过后不久,人们又发现镭在医学方面的价值,给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这使本来已经非常昂贵的镭,变得更加珍贵。有人劝说居里夫妇说:“您如果去申请专利,定会成为百万富翁!”
“不,镭是一种元素,它应属于全世界!”居里夫妇毫不犹豫的回答。
居里夫妇非常信奉“科学是无国界”的,也可以说,这是他们献身科学的共同宏愿。但不幸的是,1906年4月的一天,在一次车祸中彼埃尔·居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居里夫人强忍悲痛,继续进行自己的科学研究。1910年,居里夫人成功地分离出纯镭,分析出镭元素的各种性质,精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在同年居里夫人出席的国际放射学理事会上,制定了以居里名字命名的放射性单位,同时采用了居里夫人提出的镭的国际标准。
1920年5月,一位美国女记者在访问居里夫人时问道:“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任你挑选,你最愿意得到什么?”“我很想有一克纯镭来作研究。但它的价格太高,我实在买不起。”居里夫人答道。
“您不是把价值百万法郎的镭,送给了巴黎大学实验室吗?”女记者不解地问。
“不,那不是我的,那是属于实验室的。”
这位记者听完这番话,心中感慨万千,被这位女科学献身科学的无私精神深深感动,当她回到美国后,写了大量文章,介绍居里夫妇,并号召美国人民开展捐献运动,要赠给居里夫人一克镭。次年5月,美国总统在首都华盛顿亲自把这克镭转赠居里夫人。
在赠送仪式的前夜,居里夫人坚持要求修改赠送证书上的文字,再次声明:“美国赠送我的这一克镭,应该永远属于科学,而不能成为我个人的私有财产。”
这位伟大的女性,在一生中共获得过两次诺贝尔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聘为其它15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1934年7月4日,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了,但她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本章结束)…恒言电子书
日俄旅顺战役

  1904年2月8日晚,天气非常寒冷,海风轻抚着海面,发出阵阵涛声。可停泊在旅顺港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却热闹非凡,舰上灯火通明,到处挂满了彩灯,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岸上的俄军俱乐部里,一对对身着华丽的男女,伴随着优美的舞曲,尽情地跳着舞。他们是在庆祝俄国太平洋舰队怀念斯达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
这时,一位身着考究的青年军官高举着酒杯,兴奋地对大家说道:“女士们,先生们,为我们尊贵的夫人干杯!”众人纷纷举起酒杯,互相碰了一下,顿时全场响起悦耳的玻璃撞击声,紧接着,他们一饮而尽,兴高采烈地议论起他们的夫人。
午夜时分,这些男女正准备享受一下半夜的宁静,突然,轰隆隆的炮声从港口方向传来,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窗外接连闪现出无数道光亮。顿时,舞池里乱作一团。人们惊惶失措地乱躲乱藏,女士们也失去平时的优雅,尖叫声接连不断。
这时,那位年轻的军官猛地一下跳到桌子上,高声向大家宣布:“诸位!诸位!请不必惊慌,这是我们舰队为怀念阁下和夫人施放的礼炮!”
这下,四处乱躲的男女方恢复了原状,他们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嘀咕着:这也太突然、太猛烈了!
虚惊一场的达官贵人们正准备继续欢庆时又一阵炮声传来,火光更加明亮。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日本已向俄国不宣而战!”这下,大家才真的慌了手脚,惊恐万状地跑出俱乐部。
俄国人哪里知道,正在他们跳舞取乐之时,在浓浓夜色的掩护下,日本海军中将东乡平八郎率领的联合舰队已经偷偷地接近了停泊在港口的俄国军舰,等几个悠闲的值勤哨兵还没有明白过来之时,日军各舰突然一齐开火,密集的炮弹在俄国舰船周围爆炸,刚从梦乡中惊醒的俄国急忙把舰船掉头,逃往旅顺港内,不想又遭到日本追雷舰的伏击,有两艘战斗舰和一艘巡洋舰当时就被击沉。
日本这次偷袭可以说是蓄谋已久的,它是日俄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他们为了独吞中国这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