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课桌上的玫瑰 作者: 曾宏燕-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五部分:爱的沃土 爱情滋养在这里 
第一版后记(3) 
三 
怎样去写这本书?我首先闪出的念头是: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书? 
为此,我做了图书市场的调查,也对学生的需求做了一定范围的了解,当然,还要根据教育的原则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 
之后,我确定了本书的写作目标:给孩子们的自我教育提供一种可能。这本书应该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不同于自然主义的描述,也不同于深奥难解的理论著述。她应该是一本适合孩子们阅读的既有教育的科学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的读物,使孩子们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修养身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有了自我教育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他对自我教育的认识可谓深悟了教育的真谛。 
于是,我将自己15年中所展开的爱情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作为本书的纬线,而将自己对爱情教育的思考作为本书的经线,编织成了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我只希望孩子们沿着我叙述的小路,在欣赏那一路风景的行程中,能有所感悟。虽然这路上没有奇光异彩给他们带来惊奇,但他们却可以在似曾相见的风景中寻到自己的那份并不陌生的感觉,并时而从路边的标识中明确自己行进的方向。我只希望如此。当然,如果可能,我还希望他们走在这条小路上,语言的向导能给他们以愉悦的轻松,使他们忘记途中的疲劳,而走完这条虽不漫长但也有一定距离的小路。 

这只是我自己的希望而已,真正的感受还是属于孩子们。但我认为自己的希望还是有意义的,正是有了这希望,我才更加地努力,如若没有了这希望,可能就不会是一条可行的路了。如同一个有了明确目标的人去开辟一条路,即使开出的路并不赏心悦目,但它毕竟是通向目的地的一条路;而一个目标不明的人去开辟一条路,即使开出的路再宽阔漂亮,但却不能为你到达一定的目的地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于是,当我终于将要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公众时,忐忑中,由于想到了这样一个譬喻,而稍微有了些许的安慰。 

全书内容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出爱情教育的话题,第二部分为爱情教育的前奏曲,在历史追溯中和美好的感受中对爱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第三部分为爱情教育实践中,由学生的疑惑所引发的系列专题而面对学生整体的共性教育,第四部分为爱情教育实践中,面对学生的具体实例所进行的个性教育。第五部分,意在体现集体生活中学生高尚的情感的培养。文章的写作形式,立足于内容的表达并力求多样化,以使文章求实而不乏活泼。对于书中涉及的一些具体事例,因考虑到尊重孩子们的隐私权,除隐去了原本的名字还对其中的情节做了一些技术性的处理。 

和中学生谈爱情,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面对十几岁的孩子,谈什么?怎么谈?其内容的选择,尺度的把握,都将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和实效性。所以,我基本上以孩子们对爱情问题的疑惑作为教育内容的重点,同时还考虑到社会诸多因素对他们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学生心理特点所决定的接受程度。以此作为对爱情问题进行适度阐释的依据。希望这本书使爱情的神圣和美好驻足于孩子们的心间,给他们未来生活的思考和真正爱情的获得奠定一定的基础。就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孩子们的心田播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他们日后“自己的观点、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还希望自己写的这本书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孩子们在爱情这一领域实现自我教育的同时,如阅读的过程还会给他们以语文学习方面的正面影响,那么,也算是我这本书的一个意外的收获了,我的心中是有着这样一个小小的期待的。 

完书之时,正是99年10月。此时的北方应是成熟的金秋季节,而南粤的海滨仍是夏日的模样。时值共和国50周年的大庆,也是我步入知命之年的第二个年头。在我与共和国同一生日却并非同一年份的特殊的日子里,我的作品的出生意味着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必然?也许两者都有。于是,我可以有了一份送给祖国母亲的生日礼物,虽然并不厚重,但毕竟是凝聚着我心血的一部作品;而且我也有了一份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沉甸甸的一本备忘录,记载着我曾走过的教育历程。 

出书之时,该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交接之时。这本书是幸运的,因为她诞生在世纪之交的年代,带着20世纪的梦想跨入了新世纪更加辉煌灿烂的生活。她希望自己年轻的生命能给同样充满活力的孩子们带来欢欣和希望,她更希望自己那稚嫩的声音和着春天万物萌发的生命之歌加入到新世纪的旋律之中。 

我似乎已隐约听到了新世纪的钟声,在那钟声里,有着更多的期待! 
第五部分:爱的沃土 爱情滋养在这里 
第二版后记(1) 
一 
再版在即,几次提笔,却迟迟无法将思绪条理。 
这本小书,出版整整一年了。这一年里,我经历了人生中的一次丰厚的体验。更懂得了这世界的美好和纷繁。 
多少个意料之外,在给予我不同体验的同时,又给了我透视人生的明亮。 
素不相识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在看了责编马莅骊送去的书稿后,在繁忙中,欣然为我这普通中学教师写的书作序,其为人的品格令我肃然。我在读了他写的序言后才与他有了第一次通话,至今仍记得电话那端传来的他的平易的谈吐和朗朗的笑声。北京三联的年近七旬的老编审许医农先生,读了我的书后便随即打来电话,那热情的话语让我当时便无法控制夺眶而出的泪水,不仅仅是因为她对这本书的喜欢,更是她那由衷的评价中透出的理解。而后,她为这本书所做的一切更是让我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闪亮的东西,由此也让我的心感受到了一种光明的沐浴。我与她没有任何世俗意义的往来,她在即将赴哈佛讲学之前的繁忙的事务中,仍挤出时间为这本书的推介而操心。浙师大的王尚文先生,读了这本书后写来殷切简约的信,并将此书列为他的研究生的必读书目,厚爱之心令我心愧。而南京师大的张中教授,则给我写了长达5页的信,那工整飘逸的书写,那敞开心扉的交流,那寄予热望的鼓励,使我感受到已并不多见的真诚。还有这些原本我并不认识的朋友,因为这本书而相识,又因为这本书而相知。对他们,我知道,任何形式的感谢都是苍白的。 

夏夜,我已进入梦乡,被电话铃声惊醒。睡意朦胧中,听出是我在海南的朋友方萌打来的。听出了她哽咽的声音,她告诉我,她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很久以来已没有被什么感动过的她,被这本书感动了。我还知道了,她当时是如何放下一直饶有兴趣收看的“趣味英语”节目,而马上打开刚收到的我的这本书,先看目录,然后看序言和后记,之后看正文,而实在按捺不住,连夜打来电话。她告诉我,打动她的是书中的心与心的真诚的交流,是老师用一颗关爱的心去体贴那一颗颗年轻的心。她说,做你的学生是幸福的。放下电话,我走到窗前,任凭热泪顺着脸颊肆意地流淌,在这夜色中,我不必掩饰自己真实的情感,我不必控制那自然的流露。浓浓的友情穿越了时空,温暖地拥抱着我,她对我,何尝不是一种心与心的真诚的交流呢?而后,她为这本书奔走相告,不为别的,只因为她觉得这本书好。在她后来发给我的Email中,写给我这样一段话:“愿更多的学生读到这本书,在人生的起步就做好爱的准备;愿更多的家长读到这本书,给孩子们一个健全自由的心灵;愿更多的老师读到这本书,跟学生们有真正的心与心的坦诚交流。”我又一次读懂了“朋友”的含义。 

2000年的最后一个月份,送给我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正在办公室备课的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我是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李潘,我们想请你来,准备介绍你的《爱,你准备好了吗?》这本书。”完全没有想到,作为国家级的电视台会为我这样一位他们既不认识而又没有任何名气的普通老师写的书制作专题节目。这里,我真要感谢这个节目的策划朱正琳先生,如果没有他对这本书的选定,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有机会能在《读书时间》这个有相当文化品味的节目里去当作者嘉宾的。当然,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从北京回来后,他们为了把这个节目制作得更好,又派编导杨磊和摄像方放专程来珠海拍了外景和我的教学生活。这次与《读书时间》节目的同志们合作,让我对生活有了一次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摄影棚中的镜头和灯光下的环境体验,而是热忱的事业心和负责的工作态度给予我的一种心灵的体验。他们在几天紧张的工作中的严谨自律,更使我看到了一种境界,一种难得的境界。 

在这本书出版的一年里,我收到了全国各地寄来的上百封信,有孩子的,有家长的,有教师的,还有关注教育的各界人士非常惭愧的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我无法一一回信,可以说,我背负沉重的信债,当然,这信债我是一定要还的,因为我不能漠视那一封封信所承载的真诚和信任,对于我来说,这是非常非常厚重的礼物,而且是用任何物质的东西换不来的精神的馈赠。我从心里珍惜这一切。在这上百封来信中,我不得不提到的是,一位天津的张聚贤先生给我的来信,他对我这本书的厚爱令我感动,我能拥有这样的读者朋友,真可以说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作者了。那是一封几十页有上万字的信,用漂亮的钢笔字书写,信中对我的这本书,从内容到形式提出了非常具体而中肯的意见,甚至具体到书中插图的位置安排,目录的编排体例,各类标题的字体选用我不曾希冀自己能够写出让所有人都能认同和喜欢的书,但在这世上,只要有人,哪怕是为数不多的人能喜欢这本书,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而这封信带给我的又何止是心满意足呢?那是一种我想都不曾想到的一种快乐! 

 
当然,在这一年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朋友帮助和关心我,我已无法用这有限的篇幅来逐一表达自己的感激,但我想,朋友间是心有灵犀的,我心中对他们永远的美好祝愿,他们是会感受到的。 

第五部分:爱的沃土 爱情滋养在这里 
第二版后记(2) 
二 
在这本书问世的一年里,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带来诸多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社会问题。网上聊天功能所引发的网恋,不仅影响了一些成年人的情感世界,也进入了一些孩子们的情感领域。原本就对爱情没有明确认识的孩子们,面对虚拟世界里的情感,往往在“随着感觉走”的同时,比现实世界里的所谓“早恋”走得更远。 

当我面对相关媒体披露的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时,当我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身边的学生在网上被“情”所困时,我觉得教育不能对这些问题无动于衷。当孩子们把这些“网恋”当成爱情,当孩子们把自己的“早恋”误以为爱情,我们应该只知道去指责孩子们吗?我们难道不应该想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呢? 

不准“早恋”,不准“网恋”!这样的禁止能有效吗?事实已经证明,不仅无效,而且有的因此而酿成悲剧。就拿“早恋”来说,这“早恋”的提法至今也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吧,我们的教育面对这个问题也采取了许多办法了吧?可对这个问题解决了多少?解决的又怎样了呢?无需我说,有目共睹的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仅是我眼见耳闻的事实,就从我收到的上百封学生来信中所读到的事实材料,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在面对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发生的问题,仍然显得有些无能为力。甚至在一些教育者的所谓的“好心”的解决中,伤害了孩子们那尚未成熟的心。当我们这些成年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地试图惩治孩子们的“不轨”行为时,我们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忘记了教育应该在履行将自然人培养为社会人的神圣职责时所应遵循的原则。 

想起了在这本书的一次座谈会上的几位中学生的发言。“爱就像奔腾的潮水一样,我想问一下老师,如何在爱未萌发之前使它化做涓涓溪流,而在爱情迸发之后来 
‘大禹治水’的?”这样的询问,不正是来自孩子们心中对教育的一种真诚的呼唤吗?可我们的教育是否听到了这来自年轻心灵的呼唤呢?是否因此而反思自己呢?让我们再听听孩子们对我们教育的质询:“我觉得中学生异性之间情感的禁区主要是师长造成的。老师把男女生的交往视作洪水猛兽,就像‘一切法律与宪法抵触者无效’,我们现在是‘一切事情与学习抵触者不行’。学校里的男女同学亲密一点,学校就会‘三堂会审’。这样的教育有效吗?”可以说,这位学生用她敏感的心灵触觉到了当前教育中的严重问题,那就是我们只把孩子当作了学习的机器,而忽略了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因素。所以,当老问题还未很好解决而新问题又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教育显得手忙脚乱起来。 

于是,当一些孩子出现了个别的“越轨”行为时,我们又匆匆忙忙用“性教育”来救急,却没有意识到,生物利己主义的教育功能是有限的,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去杜绝“越轨”问题的发生的。对“越轨”行为的防范和制约,只有靠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这样一个重要的命题,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乌干达15年道德教育的结果所证明了的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没有被人们认真地思考和接纳。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是急功近利,而缺少因势利导的长远观念。而我提出的爱情教育,正是试图从情感教育入手,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从而解决孩子们青春期的情感问题。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各种情感中,首先是爱情对人的道德面貌的形成和继续进步,对新人的高尚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爱情教育的意义绝不是叫孩子们谈情说爱,而是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道德,从而在这道德基础上建立起健康正确的爱情观,给孩子们追求未来人生的幸福点燃理想的火炬。 

因此,爱情教育对孩子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可以从根本上引导孩子们去自己面对青春期的情感困惑,从而寻找到解决的途径,而且会对孩子们未来生活中将要遇到的爱情问题的处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感和道德基础。还可以说,爱情教育为我们一直寻求解决的社会婚姻质量的问题,也从根本上提供了一个前提性的条件。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说,爱情教育都应该而且可能作为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有这样一个愿望,让爱情教育名正言顺地进入我们中学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去了解这一人类文明的精神瑰宝,进而让爱情的神圣和美好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当然,他们仍然会有性生理成熟后的骚动,他们仍会有情感的各种困惑,但因为有了爱情教育的先导,他们将会比较清醒地面对自己,比较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而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吗? 

我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所以,我希望这本诞生于我的教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4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