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晋朝那些事儿-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邓羌撇了撇嘴,收兵回营,自己则回到大帐中睡觉去了,王猛只得自领一军去和燕军交战。邓羌拥有秦军一半的兵力,而且部队的战斗力极强。王猛拿剩下的一半兵力去和燕兵三十万拼,很快就被包围,情势十分危急。王猛急忙再次单骑跑到邓羌的军营中,下马入帐对着躺在营中睡觉的邓羌喊道:“我答应向秦王保你司隶校尉的职位,必为你要到此职。”
  邓羌听了一下子从床上蹦起来,立刻穿戴好盔甲,又连喝几口酒,带领部队直杀向燕军。这一场恶战,直杀了整整一天。慕容评的三十万大军竟然被邓羌和王猛给杀败了。慕容评带兵后撤,王猛和邓羌在后掩杀,一直杀到邺城。慕容评回到邺城的时候,三十万大军只剩下一万了。
  邓羌因为徇私求情不成而发动兵变,又因为临阵求官不成而撤军不战,王猛临阵机变,全部隐忍了。但他竟然没有秋后算账,治罪邓羌。第一是因为邓羌是个军事奇才,没有邓羌王猛根本不可能以少胜多打赢这场硬仗。在法令和军事需要的平衡点上,当时以军事为重,到处征战的情况下,王猛不可能杀邓羌。第二是邓羌无私。邓羌发动兵变是为了自己的一个部将,这一点有私心;但他临阵求官,则是为了打击豪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王猛初到秦国上任时,既无威信,又无亲信。他能够坚决而有效地推行法令,除了苻坚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御史中丞邓羌的全力合作。邓羌是随苻健一齐打天下的名将,有威有势有人有权。可以说没有邓羌的帮助,就没有王猛的今天。而邓羌之所以倾力帮助王猛,并非他与王猛的关系处得有多好。而是他疾恶如仇,好打击豪强。他当司隶校尉,不是贪富贵,而是真想干点事儿。王猛理解他,所以不怪罪他。
  秦军围住邺城,日夜攻城。苻坚听说秦军打到了燕国的都城,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整兵五万,亲自率领向东进发。苻坚的大军到了邺城后,秦军以十五万士兵攻城,杀声震天,气贯长虹。
  燕主慕容与太傅慕容评则亲自上城守卫,双方都死伤惨重。一直打到当年的十一月,燕国的散骑侍郎余蔚叛变,带兵夺了北门,打开城门。秦军蜂拥而入,与燕军展开巷战。
  慕容与慕容评、慕容臧等率数路骑兵从东门杀出,向龙城逃去。秦将郭庆一万五千骑兵追到,慕容臧回兵迎击,兵败被杀。慕容与慕容评走散,左卫将军孟高、殿中将军艾朗等一百多人护着慕容继续北行,遇秦将王重。孟高和艾朗在战斗中身亡,慕容则趁乱逃走。一直逃到高阳(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东),慕容身边只剩七八个侍从。秦将郭庆手下的一名叫做巨武的军官在带骑兵北进时正好碰到慕容。
  巨武立刻叫人把慕容绑起来。慕容大骂道:“你一个小人物,敢绑天子?”
  巨武冷笑:“我是受命追贼,哪里来的天子?”慕容遂被押回邺城。
  慕容评总算逃到龙城,但郭庆大军也随后赶到。龙城的守将宜都王慕容桓守城不住,城破身亡。慕容评又逃奔高句丽,高句丽虽然一直向燕国称臣,现在见燕国垮了,便把慕容评绑了送交秦军。慕容评也被押回邺城。
  慕容被押回邺城后,苻坚问他:“为什么不投降要逃走?”
  慕容哭道:“狐死尚归首丘,我不过欲死在先人的坟墓前罢了。”
  苻坚听了,顿生怜悯之心,于是没有杀掉慕容。慕容被俘后,其他各州仍拥有一定兵力的牧守渠帅,也都纷纷投降,燕国遂亡。从慕容廆占据大棘城,到慕容亡国,前燕共历四世八十五年。
  苻坚论功封赏,先把燕国的宫女和珍宝分赐给将士,然后授王猛为使持节、都督关东六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冀州牧,镇守邺城,晋爵清河郡侯,并将慕容评府中财物悉赏王猛。王猛践诺,推举邓羌为司隶校尉。苻坚道:“司隶校尉的职位会惹很多人,不是名将适合担当的职位。汉光武帝不把管官吏的职位给功臣,是对功臣的爱护。邓羌有廉颇、李牧一样的军事才能,朕还要用他来继续统兵,北平匈奴,南荡扬越。”于是封邓羌为镇军大将军,封真定郡侯,赐位特进,就是说可以享受和三公一样的待遇。其他将士各有封赏,阵亡者厚加抚恤。被俘的燕国王族也给了适当的封号,封慕容为新兴侯,慕容评为给事中,然后是赈济贫民,发展生产,任命官吏,施行法律等。等一切忙完之后,苻坚来到自己的老家枋头,和家乡父老欢聚了一回,改枋头为永昌,永远免除这个地方的赋税劳役,然后回到长安。慕容垂恨透了慕容评,请苻坚斩杀慕容评,苻坚没有答应他,反而把慕容评任命为范阳太守。慕容垂气得直咬牙,却也没有办法。
  苻坚灭燕之后,又要伐凉。因为王猛的威信已经相当高了,大臣们都建议这次还让王猛来率兵。苻坚道:“我们刚刚平定了燕国,那边形势还不很稳定。需要王猛在邺城替我稳住那里,不能轻易调他回来。”大臣又建议苻坚向王猛问计,苻坚遂派人去邺城。不久,王猛回信说:现在前凉的国力已经不如以前了,而秦国的国力则威震天下。强弱对比这么明显,还需要发兵去攻打凉国么?
  苻坚一看就明白了,派使臣去前凉让张天锡称藩。张天锡不敢反抗,于是派使臣到长安向苻坚谢罪称藩。苻坚遂封张天锡为使持节、都督河右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西平公。
  前文提到的慕容吐谷浑一部,已经在洮水之西,直到白兰山的数千里地建立国家,见前秦势力越来越大,恐其入侵,遣使送去重礼,并愿称藩国。苻坚封吐谷浑国君碎奚为安远将军、川侯。
  秦国攻灭燕国的时候,东晋也在打仗。桓温从燕国大败而归后,因为袁真没有攻下石门,遂将袁真降为平民,因为邓遐不能打通皋陵,也将邓遐免官。袁真不服气,写了一封检举信,检举桓温的罪状。但此时朝廷被桓温把持着,所以检举信落到桓温手里,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袁真于是投降燕国,并把自己据守的寿春献给燕国。燕国遂授袁真为使持节、都督淮南诸军事、征南大将军、扬州刺史,封为宣城公。桓温刚打了一个大败仗,军事力量很弱,元气尚未恢复,没有力量征伐袁真,只好把自己的办公场所挪得离袁真远点,以防袁真来打自己。桓温从姑孰搬到了广陵,然后征调附近百姓修筑广陵城。因为打仗,江淮地方的劳役非常频繁,这次又遇上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百姓都很怨恨桓温。秘书监孙盛正在家里写史书,叫做《晋春秋》。写到这个时间段的时候,孙盛就给桓温加了很不好的评语。
  桓温看到这本书后非常生气,让人把孙盛的儿子孙潜叫来,对他道:“我的确打了败仗,可也不像你父亲说的这样不堪。如果这本书传出去,岂不是辱没了我的家门?”孙潜很害怕,于是答应桓温回去请父亲改写这段历史。孙盛听儿子一说,愤然道:“韩信厉害不厉害?可他也被楚国打败过;诸葛亮聪明不聪明,他也吃过魏国的败仗啊。桓温在枋头打了败仗,我是照实写的。他丧师辱国是历史,还想要我替他掩饰么?我如果隐瞒真相,写的还叫史书么?”并说:“我不怕死!何惧桓温?”
  孙潜及孙家所有人全部跪在地上哭着请孙盛改书,孙盛坚决不改,又怕此书被桓温所毁,又抄写一本寄到北方,使之流传。而孙潜则悄悄地把《晋春秋》重改了一遍,献给桓温。桓温这才放心。
  东晋太和五年(370)二月,袁真病卒,燕国任命他的儿子袁瑾为扬州刺史。桓温这时候已经恢复元气,遂率两万部队去打袁瑾。燕国派左卫将军孟高率骑兵南下增援。孟高到淮北的时候,恰逢王猛第二次大规模的伐燕,燕军屡屡打败仗,朝廷又将孟高召回。袁瑾遂守寿春城不出,一直守到燕国被前秦所亡。袁瑾干脆再降前秦,请秦国出兵。苻坚派张蚝率两万军马去救。桓石虔与桓伊带兵在石桥大败张蚝。张蚝退屯慎城。桓温终于攻破寿春,把袁瑾及其宗族擒获,押到建康后斩首。
  强大的前秦
  桓温早就有篡晋夺位当皇帝的野心了,他曾经叹道:“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按照桓温的计划,他先通过北伐树立威望,邀买人心,然后再逼晋帝退位,但攻前秦的长安,因缺粮而退;伐燕国的邺城,又在枋头大败。这回桓温恢复实力,收复寿春之后,又问郗超:“凭我现在的实力,还能够再次北伐,一雪枋头之耻么?”
  郗超回答:“您的实力还达不到。”桓温遂闷闷不乐。郗超知道桓温的心思,于是对桓温道:“虽然您现在担天下重任,但由于北伐失败,如果不能立下不世之功,则不足以镇民望。”
  桓温道:“我也在为这事儿发愁呢,你说怎么办?”
  郗超道:“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黜昌邑。明公要立大威信,使四海信服,也应当学习他们。”
  “我早有此心,可是皇帝没什么过错,我找什么理由废掉他呢?”
  “没什么过错,就给他找出点儿过错来。宫门深幽,最能让人相信的是床笫方面的事。您可以说皇帝阳痿,他的儿子全部是他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的大臣所生。仅凭此一件事,必可废掉他!”
  桓温大喜,先派人去造谣,等朝野之间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桓温带兵入京,对褚太后说,因为皇帝有痿疾,要废掉皇帝。
  太后大惊:“不会吧,那为什么有田氏和孟氏为皇帝生有三男?”
  桓温假装吃惊道:“您没听说么?现在朝野都知道,这三个孩子是皇上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等所生。此三臣经常和皇上在一起,甚至夜不出宫,这事很有可能。”
  太后被桓温也给弄懵了,遂道:“那就凭你处置吧。”
  桓温从太后那里诓到了太后懿旨,遂废司马奕为东海王,另立相王司马昱为帝。朝中百官并非没有反对的,但桓温带兵入朝,杀气腾腾,哪个敢说半个不字。桓温废掉司马奕后,把田氏、孟氏及其所生的三子杀掉,相龙、计好、朱灵宝也被满门抄斩。司马奕被强迫离开都城,迁到吴县西柴里居住。司马奕害怕桓温暗害自己,竟然不敢让自己的妻妾怀孕,每日只是饮酒睡觉,忍辱求生。
  桓温废立晋君之后,回到姑孰,把郗超留在京中把持内政。司马昱被推上皇位后的第二年即病亡,年五十二岁。司马昱临终遗诏称:“大司马桓温依周公居摄政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意思是由桓温来控制朝政,如果桓温愿意,也可以取而代之当皇帝。
  司马昱之所以下这样的诏书,是怕桓温将来篡位加害自己的子孙,干脆从法律的形势上确定桓温当皇帝的合法性,这样桓温也就用不着加害他们了。但侍中王坦之坚决反对,甚至把司马昱的遗诏撕得粉碎。
  司马昱叹口气道:“天下,本是我祖无意中得来的,你又何必阻止呢?”
  王坦之反驳道:“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皇上您又凭什么让给他人呢?”
  在王坦之的坚决要求下,司马昱又改遗诏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如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就是说只给予桓温相当于三国诸葛亮一样的权力。桓温并没有擅断朝政的权力。
  司马昱死后,朝臣不敢立新皇,要去向桓温请示。谢安、王彪之、王坦之坚决按照司马昱的遗诏,拥太子司马曜即皇帝位。
  郗超凭自己在朝中的力量没办法阻止三人立新君,于是跑到桓温那里告状说:“本来司马昱并无此遗诏,您可以趁此机会控制朝政,甚至得到皇位。但这样的好事全让谢安、王彪之和王坦之给搅黄了。”
  桓温也非常失望,听了郗超的话,立刻以觐见新帝的名义,带大军去京城。大军到了京城南十二里地的新亭,然后请谢安和王坦之出城来见,并埋下伏兵,打算一言不合,便把二人杀掉,然后带兵入京,强行夺权。
  谢安、王坦之是司马昱遗诏中三位顾命大臣中的两个,如果除掉此二人,或者把此二人争取过来,桓温便可在朝中为所欲为。太后及百官包括王坦之都很害怕,只有谢安道:“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
  谢安和王坦之到了新亭,只见桓温大军兵营整肃,杀气腾腾,随行人都吓得脸色苍白,就连王坦之也很紧张,连手版都拿反了。只有谢安谈笑风生,神情轻逸。与桓温相见之后,谢安笑道:“我听说如果诸侯有道,则四邻都是可以帮你防守的朋友,你又何必在墙后面藏这么多士兵呢?”
  桓温十分尴尬,立刻撤去所有伏兵。谢安先把桓温大大地吹捧了一顿,称:“别说是武侯诸葛亮、丞相王导,就是历史上的伊尹、周公在世,也比不上您啊。”几句话拍得桓温很是舒服,然后两个人就司马昱的谥号、庙号,祭拜陵寝的日期等事进行了商量。
  桓温遂和气地进入建康,处理司马昱的丧事,扶立新君。桓温忽生大病,一连十数日卧床难起,病好后,却不离开京城,而且向谢安和王坦之提出一个要求:要九锡之礼。
  九锡是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器用之物,是最高礼遇的表示。在桓温以前的封建王朝中,只有王莽、曹操、司马昭和孙权接受过九锡礼,其中王莽、曹操和司马昭篡位,孙权也称了皇帝。于是,加九锡成为权臣建立威信,当皇帝的铺路石。
  谢安当即道:“凭您的功劳别说是受封九锡了,就是禅受皇位也未尝不可!您只管回去,这事包在我的身上。”
  桓温很高兴,带着军队离开建康回去了,王坦之则很生气,责问谢安道:“九锡是异常之礼,一旦相加,则晋室危矣。你怎么会轻易许诺?”
  谢安笑道:“我如果不许给他,他怎肯便离京城?我跟你说实话吧,我略懂医道,看桓温病情沉重,这几天的精神头是回光返照。也就是说他活不了几天啦。不知道他能不能等到加九锡之礼的时候呢。”
  王坦之恍然大悟,不得不佩服谢安智谋远在他之上。
  桓温回到姑孰,果然又病倒在床,病情一天比一天重。桓温怕自己等不到九锡的日子了,便时时派人去京城催问。谢安和王坦之今天推明天,明天拖后天,一直拖了两个多月,实在是推不过去了,便让吏部郎袁宏草拟诏命。袁宏是当时东晋写文章最好的人,妙笔生花,文采过人。当天接到任务,当天就完成了,马上交给谢安,得意扬扬地等谢安夸奖。
  哪知道谢安随便扫了一眼,便让他修改,也不说改什么,只说不好。袁宏这次不敢大意,想了三天才敢动笔,将文章写得更是花团锦簇一般,但谢安仍是不满。如此多次,一连改了二十多天不能定稿,袁宏基本上要崩溃了。他于是向王彪之请教。王彪之笑道:“你写的文章很好,哪一篇拿出来都可以用。不过你好笨啊,现在大家都知道桓温就快病死了,谢公这是在等桓温的死讯。你着急什么?”
  袁宏这才明白,回去以后便开始随便写两笔,让谢安看了,回去再改再交,如此反复,不觉又是一个月。到了宁康元年(373)七月,桓温病情突然恶化,他知道自己不行了,遂让弟弟桓冲接替他的位置,并且告诫桓冲和自己的几个儿子道:“以你们的才能,绝不是谢安的对手,所以今后再不可对晋有异心。”当月桓温病亡,享年六十二岁。
  桓温死后,谢安大喜,立刻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