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新二战风云-第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雪是足以掩埋天地间一切污秽的好东西,而它在战场上,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存在。

  这厚厚的积雪,为尼扬斯基布置伏击任务增添了不少麻烦,但是相对的,它也为林中的苏军部队做了很大的遮掩。因为尼扬斯基注意到了积雪的存在,并采用迂回的方式设下伏击圈,所以,林外边缘地带的平整雪面,在很大程度上麻痹了德军步兵的警惕性。他们的侦查范围始终局限在林内二三百米的地方,再也没有深入过,这样的疏忽,无疑将给他们带来追悔莫及的灭顶之灾。



《新二战风云》 第六卷 蜚声军坛 第九章 第一场狼群攻势(3)



  “轰!”一声震耳欲聋的炸响,从尼扬斯基潜身处的东侧传来,紧跟着这声炸响传来的,就是苏军侦察兵口中那凄厉的口哨声,这对每一个苏军士兵来说,都是冲锋的号角。

  按照尼扬斯基之前的布置,最先发动攻势的,应该是东侧的配属独立团,他们的第一作战任务,就是击毁处在最前列的德军坦克,从而阻挡住德军坦克部队的东进路线。与此同时,处在西侧的109团,也应立刻发起配合作战,堵住敌人的西返道路,由此,把这支德军部队围困在狭长的走道上进退不得。

  不过在战斗真正发起的时候,东侧负责截断德军前进之路的配属独立团却出现了问题。为了最有效的实施截击作战,配属独立团的潜藏位置比较靠前,尤其是两对操作反坦克枪的坦克狙击手,他们几乎就是处在了林地的边缘上。这样一来,德军的搜索部队,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他们。

  当德军的搜索部队沿树林边缘趟过来的时候,不知是出于无奈,还是由于紧张的缘故,一组反坦克枪率先开了火,但是射出的枪榴弹并没有击中领先的装甲车,反倒是把一辆倒霉的德军摩托车炸翻在地。滚滚的浓烟虽然声势不小,但是却不足以有效的阻拦德军前进。

  且不论东侧战线的战斗目的有没有达到,处在西侧的109团在那一声炸响之后,就按照预定计划对德军的后线发动了冲击。在惊天动地的喊杀声中,一道道黄褐色的身影,从密林深处蜂拥而出,一时间,枪声大作,树林间棵棵松针树上的积雪,也被震的簌簌而落。

  最先遭殃的,是那些进入林中搜索的德军步兵,他们原本人数就少,再被打个措不及防,有很多人都来不及寻找掩护,就被苏军冲锋战士射来的子弹放翻在地。不过那些暂时躲过厄运的德军士兵,也不是幸运儿,因为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将会是以排山倒海之式蜂拥而至的敌人。积雪满布的树林里,很快成为了苏军战士的天下。

  指挥这队德军坦克的,是一名身穿深黑色党卫军军服的年轻军官,他在那第一次爆炸声响起的时候,就预感到了形势的危急。在这个地点展开的战斗,对他的坦克部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道路的狭窄限制了坦克机动性能的发挥,为了防止埋伏在此的苏军,把自己的部队像圈羊一样圈死在这里,他连续下达了三项作战命令。第一,就是命令随乘步兵的一部,在林地外侧构筑防线,用密集的火力网,封死林中苏军部队的冲锋。第二,组织一部重火力退进路边的引水渠,组成第二道火力网,尽可能射杀一切敢于冲向坦克的俄国人。第三,命令先头部队加快行进,冲出敌人正在逐渐封堵过来的包围圈。

  战斗可以说从一打响,就直接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双方都恨不得一秒钟内,就把自己的全部弹药都加诸到对方的身上。另外的雪地上,被击射的子弹和爆炸的手榴弹激起的泥土、飞雪四处飞舞,那些或匍匐在地上,或隐藏在坦克侧面的德军士兵,时不时地有人在痛苦的嘶嚎中,翻落在地上,扭曲挣扎。

  而在树林里,疯狂朝外扑来的苏军战士所遭遇到情况似乎更加凄惨,除了林外德军步兵构成的防线之外,他们还要遭受那些坦克、装甲车上的机枪扫射。冲击力强大的机枪子弹,激射在坚硬的松树干上,都能刮起四下飞溅的树皮木屑,而打在人的身上,往往都能把一个前冲得人击飞回去,重重的跌落在地面上。

  这样一场局部的小战斗,也同样深刻地阐述了一个战争定律——战争中,最不值钱的,是人命,一颗小指般大小的子弹,就能轻而易举的换走一条。

  布伊诺夫此次在指挥东侧的配属独立团作战,他在之前由于冲撞方面军新任指挥官,而被取消了指挥师级战斗的资格,甚至还被指挥部的电令骂了个狗血淋头。好在的是,他和作为军事委员的尼扬斯基关系不错,尼扬斯基给了他一个翻身的机会,让他指挥这次战斗中最艰难的一条战线。如果表现得好,想来作为方面军司令员的楚思南会重新给他一个机会,不至于在将来给他一个残酷的惩罚。

  也正因为如此,布伊诺夫把这场战斗看得很重,他不想再因为自己指挥上的问题,而导致方面军指挥官的进一步厌恶,那他的下场绝对会很凄惨。他在师级指挥官这个位置上已经很久了,看到了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事实。作为前线指挥员,一旦和贻误战机、投降、指挥不利等等事情沾上边,自己受到处分是小事,一个搞不好,还会连累到家人。他本人所认识的一个步兵旅长,就因为在边境作战中指挥不利,而被处决了,他的家人也受到地方政府的惩罚——不等享受任何国家福利,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底层公民。

  布伊诺夫不希望自己也落到那步田地,所以,当战斗一打响,他就随同着他的部队,赶到了战地的前沿。当看到自己的部队没有能够有效的阻止德军坦克开进的时候,他的眼都急红了,当即就给配属独立团的团长下了死命令,如果不能拿下德军那辆已经开始移动的装甲车,那就当场处决了他。

  军法是残酷的,可有时候军法也是很有效的。

  在布伊诺夫的死命令下,配属独立团的进攻进入了疯狂阶段,成群的苏军士兵冒着枪林弹雨,从树林里亡命似的扑出来,不顾德军的火力封锁,前仆后继的朝领先的那两辆装甲车扑去。

  “轰!”

  最终,在一声沉闷的炸响中,第一辆装甲车被一名临死前的苏军士兵抛出的反坦克手雷炸了个正着,在一股浓烟过后,装甲车的前轮脱飞出去,彻底的瘫痪在了德军坦克部队前进的道路上。

  看到瘫痪的装甲车结结实实的堵住了德国人前进的道路,布伊诺夫总算是送了一口气,他知道,这之后的战斗就容易进行了,至少来说,他的任务目标是完成了。



《新二战风云》 第六卷 蜚声军坛 第十章 第一场狼群攻势(4)



  一辆装甲车的报废,并没有令冲锋的苏军战士满意,同样的,也没有摧垮德军士兵的意志,与此相反,双方在狭窄道路上的厮杀更加惨烈了。无论是冲锋的,还是抵御防守的,都仿佛在一刹那间成为了不知疼痛、不畏死亡的战斗机器:距离稍远了,就机枪扫射,步枪狂点;距离近了,就用刺刀拼杀;再不行了,就扑上去和对方扭抱在一起,手指、脚掌乃至于额头、牙齿,都是可以杀伤敌人的武器。

  一位荣获过苏联英雄称号、并获得过两枚红旗勋章的苏军老战士,在他的日记中曾经这样描述过他在英勇冲锋时的心理状态:“在硝烟密布、流弹穿梭的战场上,永远都不存在为某种信念而战的勇士。当一位位曾经与你朝夕相处的战友带着悲惨的嚎叫相继倒在你脚下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舍弃生死的勇气从何而来了。在那一刻,你将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在你亢奋到血红的双眼里,再不会有什么恐惧,你只能看到那人海被你列为目标的一个敌人,杀死他,杀死他,杀死他无论用什么方法”

  在这一刻,在这个战场上,显然双方的士兵都进入了这种近乎疯狂的境界。

  德军的机枪一刻也没有消停过,而苏军的冲锋,也同样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在兵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德军在丛林边缘设立的第一道防线很快就被全数歼灭了,蜂拥而出的苏军士兵,开始发动了对那些因道路阻塞而原地打转的坦克。

  这是一场群狼食象的战斗,如同狼群一般的苏军士兵,奋不顾身的涌向德军的坦克,反坦克手雷配备的数量不多,为了有效的摧毁坦克,有的士兵甚至冒着水渠中德国人的机枪扫射,拼命的爬上坦克,用自己的身体将手雷固定在坦克的后部防护甲上。这里是德军坦克的弱点所在,一枚威力强大的反坦克手雷,足以击穿这里的护甲,从而让躲藏在这庞然大物里的德军士兵陷入火海。

  用战士的生命去换取德军的坦克,这种作战方法是残酷的,但话说回来,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最有效的。尼扬斯基没有太多的时间耗费在这场战斗上,他必须尽可能得在三十分钟内解决战斗,然后分散部队,各自转移。否则的话,紧随而至的,就将是德国人的空中打击。

  随着那夹杂在嘈乱枪声中的一声声爆响,一辆辆因空间狭小而无法转圜的德军坦克相继升起了弄烟。一些不幸的德军坦克兵,在舱内大火的燎烧下,被迫打开舱盖,声嘶力竭的嚎叫着,想要从火的炼狱中逃脱出来,但是最终却无力的扑倒在舱口上。那场景,足以令每一个亲眼看到的人,终生难忘。

  当枪声渐渐息止的时候,尼扬斯基从树林中走出来,他恰好遇到了从东面赶过来的布伊诺夫,两人看着布满树林外围的尸体,以及那被鲜血染成红色的雪地,相顾无言。

  “打扫战场吧。”良久之后,尼扬斯基说道,“牺牲同志的尸体,拖到树林里用积雪掩埋,配属独立团负责把伤员送往斯诺尔罗夫镇,托那里的人代为照顾。至于德国人还活着的就地处决吧,我们不能带着他们上路。”

  布伊诺夫点点头,没有提出什么异议,毕竟他现在已经没有指挥权了。

  “斯坦科维奇,”尼扬科夫伸手在布伊诺夫的肩膀上拍了拍,然后亲切地说道,“你去统计一下我们的伤亡情况吧,稍候我还要把这里的一切向方面军指挥部汇报,唉,希望那位同志能够满意。”

  在斯诺尔罗夫镇的战斗结束后不久,楚思南便收到了警备师指挥部发来的战况通报,毫无疑问,这场的战斗所取得战果,令他感到非常满意。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应该的,以三个整团的兵力,袭击一股德军的小规模坦克部队,如果还不能取得全歼的战绩,那可就出问题了。

  不过对战果的满意,并不意味着对整场战斗的满意,在尼扬斯基回报的战况通报中,除说明了德军的损失之外,也详细地说明了他们那三个团的兵员损失。就这么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警备师下属的三个团,战斗纯减员二百八十四人,受伤七十二人,伤员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重伤,必须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退出战斗序列了。

  一场战斗损失了二百八十多人,这个数字令楚思南有些恼火。说什么七十二名伤员大部分是重伤,还有一些是轻伤,可以继续坚持战斗,这不是扯淡吗?如今是什么天气?冷酷的严寒即便是一名完好无损的战士,也很难抗得住,更何况是一名伤员。不说别的,即便是被打断了一支胳膊,掉了一块肉,那紧随而至的迁移中,这些伤口也回因伤冻而溃烂,之后持续高烧,直至死亡。至于那些重伤的,更不必说了,如今的斯诺尔罗夫镇已经是德国人的地方了,这么多的伤员到了那里怎么躲藏?最后还不是要落到德国人的手里,这和牺牲了有什么区别?

  楚思南很想回电质问尼扬斯基一句,问问他是干什么吃的,可是这个举动他最终忍住了。不因为别的,就因为他想起了当初在斯维里河一线阵地上,他所亲眼目睹的那一场惨烈至极的战斗。

  无论是战士还是指挥官,在战场上只有没有做逃兵,就是有足够勇气的,更何况还是打了胜仗的,这样的部队所需要的,应该是鼓励和夸赞,而不是再一次的斥责与喝骂。

  当然,楚思南还想到,也许到现在为止,警备师的主要指挥官们,还对发起这一场战斗的目的感到茫然,他们甚至会认为自己是昏了头了,为了拢到一个战功而忘乎所以了。如果他们这么想,楚思南感觉自己真得很愿望。

  是,作为一个师,甚至于一个集团军的指挥人员来说,他们的眼光肯定要盯住自己的战场,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隐蔽实力才是最为有效和切乎实际的做法。但是作为一名方面军的指挥官来说,楚思南绝对不能这么想,他断不能只考虑自己这面战场的问题,并由此妄顾其他。

  敞开防线,让德军的主力向东北内线推进,从而分散他们在后方的可调用兵力,这是楚思南最初的作战指导思想。可是这一作战思想也是有底线的,他绝不能任由德军毫无顾忌的向东北推进,而应将他们压向前线的兵力,限制在一个北方面军斯维里河防线足以承受的限度之后,否则的话,一切都将是徒劳。

  正是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楚思南力主发动了这一场围歼战,以此来吸引一部分德军的视线,从而为北方面军防线减轻一定的压力。

  方面军之所以名为方面军,那就是主导一个方面的战场局势,而它的指挥官,也同样要考虑这一个方面的战局走势。如果大家都从自己的作战优劣态势去考虑问题,那整个战局就成为了一盘散沙,这样的仗还怎么打?



《新二战风云》 第六卷 蜚声军坛 第十一章 转移中的小镇



  十二月二十五日,上柳博夫沙小镇。

  站在一栋民宅的后墙下,楚思南抬头仰望着星光稀疏的夜空,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仅仅是一个星期的时间,他整个人看上去显得消瘦了很多,胡子拉碴的,身上的军服也变得肮脏不堪。在和他相隔不到五六米的地方,数十名疲乏欲死的苏军战士姿势不雅的挤成一堆,也不顾雪地上的泥泞潮湿,就那么相互依靠着瘫坐在地上。

  一天时间,忍饥挨饿的急行近五十公里的路程,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对耐力和体力的极大考验,尤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是,这样的长距离、大规模急行军,这段时间还从未曾间断过。

  自从斯诺尔罗夫镇战斗结束之后,德军立刻加强了在那一带地域的军事搜索,一股股的小分队出现在广袤的针叶丛林里,势必要歼灭掉围聚在那一带的苏军部队。

  在这种情况下,楚思南没有犹豫,他下令部队立刻开始转移,就这样,在过去的一周时间里,他们从斯洛尔罗夫镇开始,先是向西穿插到了距离姆加一百八十公里处的布诺莎小城。然后,又转头向北,带领他的部队迂回到了上柳博夫沙小镇。

  这一路行来,疲乏固然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收获也是存在的。就在两天前,当他和他的部队潜入布诺莎小城的时候,很不幸的遭遇到了一小股德军步兵。双方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一股突然而至的游击队加入了战斗,这些装备着德军正规武器但却明显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游击队员,帮了楚思南很大的忙。在战斗结束之后,他们告诉楚思南,就在三天前,一股成旅建制的苏军正规部队刚刚从布诺莎经过,他们之中领头的,是令人尊敬的波波夫中将。在临走的时候,波波夫中将将一部分缴获自德军的武器配发给了当地的游击队,同时还让他们负责搜寻游弋在这一带的苏军零散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