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中)-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达73倍,而全年息 率才1。1厘。股民发烧发热,已到了疯狂。      置地股又一次“拽紧牛尾巴升天”,被炒到127港元的历史新高峰,市 盈率更高达98倍,实际上全年息率不足1厘。当时市场毫无警觉,人们只顾 
… 页面 195…

仰望空中楼阁的绚丽金顶,殊不知楼阁竟是用一根芦杆撑着。      对炒股高手来说,他们盼的就是疯狂,怕的就是冷静。从中渔利者, 不知凡几;那么,惨遭损失者,更是数不胜数。                                     广告大战      你有飞檐术,我有过墙梯。面对牛奶1股拆10的高招,置地使出绝妙解 术。      次日 (11月11日),置地在报章大刊广告,自诩“股王”,标题是“牛 奶公司股东应考虑下列事项”,提醒牛奶股东谨防上当,1股变10,乃无稽 之谈。牛奶公司资产额并没增加一厘,股份如何得以膨胀10倍?这好比把 做一块饼的料,做成10块小饼,数目增了10倍,份量仍旧是1。      出了一枪,再砍一刀。置地再提质询,牛奶今年派息,何能增幅67%? 至今年5月前,牛奶的股息增幅才21%,下半年奶牛挤出的仍旧是牛奶,而 不是金液!      置牛大战成为全港市民津津乐道的话题,股民更是斗志昂扬,欲入股 海搏击一番。然而,11月13日周一开市,大市狂跌87点,幅度达11,5%。 跌幅最惨的自然是牛奶置地,牛奶暴跌20%,置地狂泻23%。      究其原因,是汇丰银行大班桑达士向公众提出警告:“香港股市已形成 了纯投机活动,许多股份已计到超过合理的程度。”这是导致大市下跌的直 接原因,置地牛奶,双双摘取跌幅最大的“冠亚军”,正是因为两者互相低 毁、两败俱伤的结果。      这次大跌只持续短短的一天,次日便反弹,成为19721973年初股市狂 热中的小插曲。没有人听桑达士爵士的正言忠告,这种狂热埋下的危机, 终于在1973年春总爆发,大部分投资者倾家荡产,股市低迷,百业萧条— —此乃后话。      从11月14日起,各大报章连续3天刊登置地的全版广告。文辞犀利尖酸, 自吹自擂,又极尽讥讽挖苦之能事。      14日的广告道:“人尽皆知,荒山野岭只能长青草(注:指牛奶公 司的青饲料地),绝对不会生长盈利,阁下当然深知其中道理能在地皮 上建筑向高空发展的摩天大厦,方能使股东盈利直冲霄汉”15日言:  “过去5年业绩每年直线上升,所以论已往业绩,是置地;论将来寄托, 也是置地!”16日称:“今后3年大发展,谁人能与共比肩?”      牛奶以牙还牙,芒刺对针尖,把广告铺满香港中文大报章,敦促股东 不要误入置地“圈套”,否则悔之莫及。      双方的广告大战,喜煞了各大报章的大亨们。各报还另配社评、快讯、 综述,为置牛大战推波助澜,各报一纸风行,读者争睹为快,急盼好戏连 台。      11月18日,牛奶抛出个杀手锏,在各报刊出大幅广告。栏中画了一根 粗柱,两根细柱。粗柱代表牛奶,上面标出“80”,代表牛奶的每股资产值 力80港元;另两根细柱为置地,每根细柱代表置地每股资产值为28港元, 以两股置地股计,才56港元。两股置地换1股牛奶,牛奶股东将会白白损失 24港元!      广告词简扼写下:“请细心填密衡量事实:每股收益减少;每股股息减 
… 页面 196…

少;每股资产值减少。”      是夜,置地新闻发布人“谴责”牛奶自估资产“煲水”(夸大),不足 为信。      11月20日,周一,置地仅隔一天便推出重估资产值的广告,声称由测 计师重估贤产后每股资产值是51港元。这样,两股换一,就会以102港元对 80港元的优势把牛奶比下去。且不论置地是否煲水,仅一天时间估算出资 产,只有街头的夫妻档方可如此神速。而号称全球最大的地产公司,怎么 可能在一天内估算出全部资产?这种国际玩笑,只可能发生在法律不健全 的年代。如在今日,必会控其“造假市”。      那年头,上市公司吹牛都不犯法。牛奶一方,亦有过之而无不及。      11月21日,广告战升级到空前炽热的阶段。是日,各报均出现二整版 广告,其中置地两版,牛奶一版。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资产估算堡水。牛奶 的广告是董事会致置地股东的公开信,信中主要质疑置地公司:按置地昨 日重估出的每股资产值51港元计,流动资产约为32亿港元。而三星期前置 地公布的数据,公司流动资产净值为17。5亿港元,约合每股28港元。置地 如何解释这凭空生出的14亿港元?      双方唇枪舌剑,杀得天昏地昏,难分胜负。真正的赢家是报馆老板, 赚得盘满钵满。可惜这种好年景以后再不会常有,收购战仍此起彼伏,可 股市收购,已不兴以股换股,而是动真格——现金交易,看谁的银纸撒得 多,方能取胜。故没有必要连登广告大花冤枉钱。      置地虽未在广告上压倒牛奶的气焰,但实际效果,令凯瑟克喜不自禁。 每天前来毕打街“中央登记处”换股的人,络绎不绝。为方便牛奶股东, 置地在九龙梳士巴利道星光行另设分处。                                     华懋救援      11月24日,各大报章除了刊登置地的广告外,还有一整版鲜见的华懋 置业有限公司的广告。广告词道:“你知道和牛奶公司发展地产的是谁?”      是谁呢?牛奶董事会宣布在当日下午2时在利园酒家召开记者招待会, 宣布重大发展计划。消息传到股市,牛奶股再次攀升,置地水涨船高,也 跟着攀升,整个大市再次兴旺。      在下午的记者招待会上,牛奶宣布已和香港“权威地产集团”华懋置 业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合组的新公司为牛奶地产有限公司,新公司股票的25 %将分送给牛奶公司股东,不日将在港九交易所挂牌上市。      华愈将注资1。24亿港元,换取新公司24。9%的股份。而牛奶将以地皮 换取新公司75。1%的股份,免费派给股东的股份将于此出。      华懋的老板,即是在八九十年代三次被绑架的地产巨子王德辉。不过, 那时的华懋,并不是牛奶声称的香港“权威地产集团”。      周锡年另组地产公司,乃大势所趋,当时的投资者均看好盈利大的地 产业,而对奶业兴趣不大——这可以从前往置地登记处踊跃换股的人流, 便能知其趋向。置地贬低牛奶,主要是抓住牛奶不善利用剩余地盘发展地 产的弱点。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会德丰洋行、和记洋行在地产业赫赫有名,和 记主席兼牛奶董事祈德尊表示,他坚决支持牛奶拒绝置地收购,但不会过 
… 页面 197…

于卷入两者间的纠纷。马登与祈德尊一样,都不想“英人打英人”。至于牛 奶力何不邀已颇具名气的“华资地产五虎将”入伙,内幕不详。      牛奶地产的成立,确实对遏制换股入流起了一定的作用。亨利·凯瑟 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泰然自若,声称换股一定会成功。他十分自信他说 道:       “对于这个刚成立的新公司,我们认为毫不足虑,他们是不会成功的, 因为华懋公司对发展牛奶现时所掌握的地皮毫无经验,这家公司过去只是 在葵涌、九龙以及新界一些偏僻地方发展房地产。牛奶这次可以说是找错 了对象,无形中也是把这些地皮浪费了。这种做法对牛奶公司本身毫无利 益,甚至有损。故此,我们深信这次牛奶董事局的交易一定不会成功。事 实上,作为牛奶公司大股东的置地公司也会阻止这项交易,因为已接纳转 让的股份已足够加以否决。”      凯瑟克一语击中要害,股民中风传华懋只会在新界乡下建低档楼宇, 这样的地产建筑商,如何能在寸土寸金的港岛发展高档物业?牛奶地产公 司前景不容乐观。      一些犹豫不决的牛奶股东,终于去换股。      牛奶于11月26日,刊广告予以反击,声称华懋大有专门人才,牛奶地 产前途非常乐观。      11月27日,置地再撒“香饵”——宣布派红股,不是股市盛传的二股 送一,而是一股送五!股东虽知必以现持股票释稀,但名义上增加五倍, 皆欣喜若狂。      11月28日,换股截止日的最后一天,眼青回天无力的牛奶,仍作最后 一搏,在各大报章刊登整版广告,详言牛奶的光辉前景,最后一句话是:“牛 奶公司董事局仍然深信牛奶公司股票每股价值远超过置地公司股票两股加 起来的价值。”      这成为牛奶在这场世纪大战中的绝响。      换股截止日的11月29日晚6时,置地董事局召开记者招待会。出席者有 置地主席亨利·凯瑟克、置地英籍董事、华籍董事利铭泽、简悦强、罗文 惠等。凯瑟克宣布收购已获成功,计股仍在进行,将于稍晚公布。关于牛 奶的前途,凯瑟克表示牛奶原名称和经营方式下变,董事局主席地位不变, 牛奶将“独立自强”。      11月30日,置地刊出整版广告,声你已持有80%牛奶股权,收购完全 成功。      这就是说,除了牛奶高层人士持有的股份外,社会上的散股几乎被置 地“一网打净”。亨利。凯瑟克不愧是商界奇才,不动分文现金,只以换股 方式加心理战的策略,就吞并了一间大型华资公司。      置地觊觎牛奶地皮昭然若揭,然而,世界上哪一家收购不是谋其利? 凯瑟克仍保持“善意”收购的高姿态,信守诺言,挽留周锡年爵士的主席 职位。周锡年第一次在商场遭此惨败,心灰意懒,遂与祈德尊一道,退出 牛奶董事局。      为何置地会以这么大的优势获胜呢?      首先,置地收购,适逢其时,当时地产业大旺,蓝筹股 (恒指成份股 票)走悄,而置地股又是蓝筹股中的明星股。相比下,牛奶的经营稳健有 余,进取不足,闲置地皮物业未充分开发利用,仅仅贱卖过一些地皮,对 
… 页面 198…

这一做法,股东曾有微辞;其次,置地属怡和系,怡和为香港第一大公司, 威名如雷贯耳,在香港,吃穿住行,无一不与怡和有关;再次,与亨利·凯 瑟克高超的收购艺术有关,置地的收购,堪称收购史上的经典之作。      自此,香港的收购战连续不断,交战双方,均以置牛大战为鉴。这次 收购战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港府及监管机构的高度重视,故后来的收购 不再是这次收购的翻版,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      由于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密切,去香港旅游或公干的内地人也越来 越多,香港的许多商店均欢迎使用人民币购物,并挂出人民币与港币兑换 价的公告牌。 
… 页面 199…

                     第五十四章地产巨擘 李超人威水香江      被尊称为塑胶花大王的李嘉诚,于1958年涉足房地产。到70年代中期, 他的长江实业还是一间中型公司,他在地产界的名气一般。使得李嘉诚一 鸣惊人、威水香江的,一是1977年击败地产大王置地,一举中标获得中区 地铁车站上盖物业兴建权;二是以蛇吞大象之势,收购四大洋行之一的和 记黄埔集团!                                     恒生指数      恒生指数是香港股票市场指数之一,是反映股票市价一般走势的指标。它由恒生 银行编制,1964年11月24日起逐日公布。指数之基日为1964年7月31日,即把这一天 的指数定为100。单位是点。每日的指数是用了33种成份股的价格变动数据按一定公 式计算而成,这33种成份股分属四大类别:金融、地产、工商业及公用事业。成份股 是经过严格挑选、有代表性的主要股票。恒指的成份股又叫蓝筹股。一般说来,恒指 成份股的市价总值约占大市总和的75%,成交值约占大市总和的80%。      指数的计算方法和世界各地股市指数一样:      从1985年1月起,恒生指数除是日总的指数外,增加了金融、地产、工商业和公 用事业4种分类指数,以分别反映各类别股价的趋势。恒生指数的功用是纪录股市每 日变动情况和反映大市的整体表现。      香港指数是1986年4月2日香港联合交易所开业之后计算的另一种股市指数,以开 业之日为基日,定该日指数为1000。香港指数于1992年4月停止编制。      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金融中心的股票市场,都有自己使用的股市指数。 其中最有代表性及最为世人熟悉的是美国道琼斯 (又译杜琼斯)工业指数。道琼斯工 业指数是以1897年为基数,并以当年的30家成份股市价的总和为100点,近来道琼斯 工业指数约为2000点,这反映了该30种股票的市价总和已是90年前的20倍。此外,英 国有金融时报指数,新加坡有海峡时报工业指数,日本有东京证券交易所道琼斯平均 指数,等等。      1958年,李嘉诚赚取了平生第一桶金——100万港元。李嘉诚是靠塑胶 花起家的,他在香港最早生产塑胶花,也由此而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也许他该专心致志执着塑胶同业之牛耳。      60年代初,香港的塑胶花遍地开花,港产塑胶花占世界市场的80%, 面对如此兴旺的景气,李嘉诚反而不安起来,水盈必溢,物极必反,塑胶 花过盛必大衰。      李嘉诚的优虑在日后得到证实,塑胶花一泻千里,少有人问津,人们 更青睐植物花。      如是智者,绝不会走到穷途末路才改弦易辙。李氏正是这样一位智者。 他频频迁厂或增设厂房,饱尝租房之苦,深知物业之乏。他更看到数百万 人口拥挤在狭小的港岛与九龙,地皮永远是紧缺的,物业长久是贵的—— 地产业必大有可为,前途无限。                                     投石问路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他的资金,来自塑胶业的盈利。无独有偶, 
… 页面 200…

未来的地产巨子,差不多都是这年涉足地产。     这一年,李嘉诚靠100万做启动资金,在北角营造了一幢12层的工业大 厦。从今日的角度看,那时买地建房真便宜,可也要知道,那时的100万多 么难攒积,一个员工的月薪,才200港元左右。      1960年,李嘉诚再次投石问路,在柴湾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和上次 一样,未等封顶,租户就盈门。     这两幢楼是尝试性的,其时,李嘉诚的主业仍是塑胶。李氏深知资金 来之不易,不敢贸然大展拳脚。他建房以自有资金为主,不足部分再向银 行贷款。那时地产商纷纷效仿霍英东卖楼花,李氏知道这是以小博大,是 做大生意的捷径,但他认为这样仍具风险。那时还出现一批职业“孖展”, 靠银行按揭专炒楼花,李氏更不会冒这种风险——此非做生意的正途。     李氏的作风未免过于保守。故在初入道的数年间,他在地产界无大的 起色。     地产业一片兴旺,地产商与银行家联手,把日益兴旺的地产业推向癫 狂。1965年初的银行挤提风潮,使众多的银行或倒闭,或被兼并,或苟延 残喘。多米诺骨牌效应,香港百业受累,深得银行“宠幸”的地产业首当 其冲,陷入战后第一次严重危机中。     李嘉诚的优势显了出来,他未过于依赖银行,故受损甚微。李嘉诚说: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我将此作为我的宗旨。”      1967年,香港在内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反英抗暴,后演变成以暴 制暴,香港局势动荡不安,有钱人纷纷外逃,急于把物业抛售出去。      香港地产有价无市,许多极廉的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