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香港商战风云录(下)-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亿港元、0。42亿港元、0。6亿港元、0。84亿港元 的速度稳步递增。     招商局收购友联,与中信收购嘉华一样,大获成功。                                   侨资越海     侨资来港设立银行,始于本世纪的头10年。至60年代港府限制外资银 行前,侨资银行约占香港华资银行的1/3强。由于来港多年,人们把这类银 行当作香港华资银行。     80年代是侨资银行来港开拓业务的新热潮。收购与参股是它们开拓的有 效途径。大获成功者,数大马的郭氏家族与印尼的林氏家族。      郭令灿所控的国浩集团全资拥有道亨,在海托震荡后,国浩后先购得两 间问题银行恒隆与海托,跨入华资大银行之列。     林氏家族亦是香港银行危机的大赢家,锋头之劲,与郭氏家族不相伯仲。 林绍良也是福建人,1938年赴印已谋生。在苏哈托还是一名普通军官时,林 氏与他就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苏哈托在60年代任印尼总统后,印尼曾掀 
… 页面 93…

起徘华浪潮,林氏一家不仅安然无事,家族事业还获得惊人的发展。林绍良 为印尼首富,在美国《福布斯》杂志的1994年世界华人富豪榜上,林绍良排 第5位,资产62。4亿美元(注:第1至第4为香港郭炳湘、大马郭鹤年、香 港李嘉诚、泰国黄子明)。      林氏商业帝国由林氏集团、三林集团与第一太平集团组成。其中第一太 平集团以香港为基地,主管中国香港、内地、台湾等地的业务。林氏家族还 是金融业的老行尊,家族占有69%股权的中央亚细亚银行,是印尼最大的私 营商业银行,1993年该行总资产为73亿美元。      第一太平实业,是第一太平集团中的高岸银行与金融业务的控股公司, 却一直想在香港物色一间本地银行,一直没有适当的机会。      1986年,康年银行发生问题而成为问题银行。康年为台山籍的李炳超家 族所控有,规模小(只有4家分行),作风老派。80年代世界航运低潮,因 一笔船务贷款无法收回而变成坏帐。康年不得不大幅撇帐,使实收资本及储 备金由2。6亿港元减至1。3亿港元。1985年康年亏损0。97亿港元,致使这 家小型银行面临灭顶之灾。      摩年为摆脱遭清盘的厄运,先后与深圳的中资公司、香港的鹏盛公司商 谈注资协议。斜刺里杀出程咬金,第一太平实业“横刀夺爱”,令康年抛弃 前者,同意第一太平实业1。5亿港元的出价,将把全部已发行的股份售于对 方。      好事多磨,港府于1986年9月8日,突然宣布接管康年银行,将动用外 汇基金,由渣打银行协助银监专员管理康年。银监专员称,有数间银行有意 收购康年,只是价钱未谈妥。      这次港府接管康年非常短暂,10月10日,港府及渣打选定第一太平实 业为收购方,从14日起接管,到1987年1月15日完成收购。这次收购,由 康年及第一太平实业“恋爱”,最后到港府办理“婚姻登记”。李氏家族把 康年嫁予林氏家族。      康年改名为第一太平银行。      有林氏家族强大的实力作后援,第一太平银行于完成收购的当年就扭亏 为盈,发展迅速。      1988年10月,第一太平银行购得国银亚洲(母公司在卢森堡)50。01% 股权,控制了国银亚洲;再透过国银亚洲控得其占有 73%股权的远东银行。 远东的创始人为沪商邱德根,几经变故,邱氏在远东拥有的权益锐减——这 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挽回来,家族性的小银行大都是这种命运。      第一太平银行集团在香港拥有与控有3间银行,成为香港华资银行的小 巨人。1990年,资产总值达105。31亿港元,盈利0。47亿港元,其后盈利以 50%以上的幅度增长。      80年代的银行危机,香港注册的华资银行几乎全军尽没。27间华资银 行,或易帜,或接受外资大银行参股。只剩下永隆等三四家保持完全独立。 永隆银行为伍宜孙家族拥有,作风一贯稳健。华资银行纷纷落马,永隆愈加 谨小慎微,存贷比率一直维持在40%以下。风险小,盈利亦小。就这一点, 注定永隆难成大气候。      80年代,香港金融业大分化、大组合,充分暴露出家族性、小型化银行 的弱点,亦是优胜劣汰竞争规律的无情体现。      这对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来说,无疑又是一件好事。 
… 页面 94…

                     第七十章 购物天堂 强手如林战犹酣      香港是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购物天堂。老牌百货公司有连卡佛、先施、 永安、大新多家,在香港有限的空间,争个你死我活。从70年代起,超级市 场以排山倒海之势,占领香港的零售市场,夺去了百货公司的客源,而超级 市场间,又你争我夺。另外,香港还有数不胜数的专门店、士多与商贩!      英皇集团老板杨受成 (图左)获中国政法大学颁授荣誉法学教授荣衔。      香港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港,零售业呈高度国际化。香港商品以出口 为主,同时也进口大量商品,市场销售的商品,有一半以上来自世界160多 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是世界商品在远东竞销的主要市场。      1988年,香港零售营业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港元大关 (1018。95亿), 这得助于香港570多万居民,以及55O万游客形成的巨大购买力。      香港本身就是世界轻工产品重要生产基地,更加之港府奉行自由贸易港 政策——除极少数特殊商品,对进口商品一律免征关税,因此许多商品的价 格比原产地还便宜。香港零售业网点多,商品齐全,服务周到,价格适宜, 被誉为“购物天堂”。      香港是购物者的天堂;对商家来说,则是竞争搏杀的战场。                                     百货双雄      香港现时有大型百货商店200多家。历史最悠久的是连卡佛,连卡佛成 立于1850年,为英商Thomas Ash Lane等创办。百余年来,连卡佛一度易手, 先是1969年由英资会德丰洋行购入;1985年包玉刚旗下的九龙仓收购了会 德丰,连卡佛亦一锅端归入包氏集团。      连卡佛虽两度易手,高档路线却一直未变,连卡佛在港拥有5间大型百 货商店,全部销售欧美名牌商品,顾客以富人名士等高收入者为主。近年来, 总裁杜佛烈曾表示,在市场定位上,连卡佛给人“高处不胜寒”之感,故要 适当销售一些中档商品,以吸引白领阶层。行家指出,连卡佛唯有谨慎行事, 若丧失原有特点得不偿失。目前,连卡佛仍是做豪客生意的高档店。      另一家英资大型百货公司——英之杰,走的也是高档路线。      香港的华资百货公司基本都走中档路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先施与永 安。先施创办于1900年,由澳洲华侨马应彪等人创办;永安的创始人郭乐、 郭泉兄弟也是澳洲华侨,永安创办于1907年。      马氏、郭氏均是广东中山人,又先后赴澳谋生,赚得第一桶金后,相继 来港开办百货公司,马氏、郭氏的后人还有姻亲关系。商场无父子,更无亲 戚,两家的竞争,自永安加盟香港百货业起,就从未平息过。      徐舒先生在《香港风情》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两家公司早年在上海建 筑公司大厦时,就互相比高;而在香港,两家公司的总店分店也近在咫尺, 如交臂贴身战,谁强谁弱,谁盛谁衰,双方你知我知,一目了然。”      双方都不甘示弱,欲称雄香港 (中档)百货业。      鉴于香港豪客愈来愈多,一直主管中档 (商品)、兼营高档的先施、永 安,增大销售高档的力量。凡在失施能买着的高档商品,永安亦应有尽有。 在市场定位上,两家打了个平手——皆顺应了消费潮流。 
… 页面 95…

     两家的竞争,最触目惊心的要数价格大战。先施周年减价,商品在减价 日以原价9折出售,少数商品甚至减至2折。其时先施顾客盈门,人头攒动。 捷足先登者,竟可以3500港元购得原价2。3万港元一套的意大利真皮沙发, 以500港元买到一台1200港元的日本画王彩电。      先施出血大甩卖,不怕蚀老本?      其实,像这种“货真价昂”的商品大贱卖,数量很少,但产生的广告效 应却十分轰动。同时,顾客既已来之,未捞到“大便宜”,“小便宜”也不 会放过,总会买走一些9折的商品。卖家可趁机处理掉换季或过时的商品, 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回笼。      先施风生水起,永安亦不甘寂寞,见招拆招,推出购物入帐咭 (卡), 顾客申请入帐咭,使可在永安“赊帐”购物,不必付现金。入帐咭比银行信 用咭有个优势,即可在每日打烊前4小时,凭咭在总店购买减价商品。每年 在永安总店分店购物达一定金额,另可获公司的一份馈赠。目前,持永安入 帐咭者有8万人,这是一批稳固的熟客,皆是信誉好的高收入者,购买力不 可小觑。      先施、永安除经营传统的百货业外,还积极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在这 点上,永安的步伐比先施大得多,由于扩张过速,基础欠牢,曾一度遭郑裕 彤的新世界的狙击。郭家竭力击退新世界,亦元气大伤。      1989年,永安为摆脱困境,将永安百货的4成股权售予日资西友百货集 团。永安百货自此走出家族经营的“樊篱”,结合日本零售业先进的管理方 式,店容焕然一新。家族曾有人担心引进日资是“引狼入室”,这份担忧事 实证明是多余的,1992年,永安的营业额,是固守家族式经营的先施的6倍。      在70年代前,香港的百货业基本是华资的天下,除先施、永安,还有大 新、中国、裕华、大华等多家大型百货公司。它们之间竞争激烈,现在他们 更面临强大的对于——日本百货业。      1960年11月,首家日本百货公司——大丸百货在铜锣湾开业,华资大 股东是张祝珊家族的张玉良。“顾客是上帝”在日本商界执行得最彻底,加 之日货价廉物美,大丸百货业绩不俗,引起日本同业的竟相效尤。      70年代中期起,松板屋、伊势丹、东急、吉之岛、三越等日本百货公司, 纷纷来港开设大型商店。      1985年初,八佰伴在沙田开设17万平方英尺的大型商场;同年5月, 位于铜锣湾地铁车站的13万平方英尺的上盖建筑内,崇光百货在地铁通车之 日隆重开幕。      华资百货业经营的商品,一直分两大类,先施、永安等以西洋货为主; 中国、裕华等则是清一色国货。日货则兼有东西方之特点,过去香港百货业 一直轻日货,这造成了日资百货公司偌大的生存空间。      日本百货业的服务世界一流,日资财力雄厚,日货声誉日盛,种种优势, 不但东风压倒西风,连港风也给东风吹得声势锐减。香港拥有9家分店的大 大百货,在日资的冲击下,难以维系,两次被汇丰银行接管,最后还是被清 盘。新加坡的侨资吉利市百货,亦不堪日资的逼迫而宣告停业。      目前,日资百货的营业额,已占同业的6成。      香港的行内人士均表示,日资强劲,市场饱和(有大小百货店1万多家), 如还有谁在港开业,等于慢性自杀。尽管如此,每年都有香港或境外的商人, 在港开设百货店。 
… 页面 96…

                                    超市崛起      超级市场,早在30年代就在美国出现,而香港直到60年代末才出现首 家超级市场。个中的原因,是香港劳务成本低廉,百货公司有能力雇用大批 售货员。      超级市场有两大特点,一是开架由顾客自选;二是场地大,市场外还有 宽阔的停车场。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超级市场一般不可能占有宽阔的场地, 市场外,更难寻停车的泊位。尽管如此,超级市场仍倍受买卖双方的青睐。 对业主来说,可省去日益高昂的劳务费,省下的这笔钱,可摊薄商品售价, 惠及顾客;对顾客而言,选购方便,价格相对百货公司便宜,二次性结算, 所需商品往往可一次购齐。      香港的超级市场,有综合性的,亦有专门性的。均货色齐全,安排紧凑, 弥补了空间的卞足。同时,香港超市网点多,不必像欧美那样驱车购物,弥 补了没有停车场的缺陷。      据1991年的资料,香港超级市场共有891家。最大的是英资恰和系置地 集团牛奶公司的惠康,惠康首间超市在1970年开业,到1991年已有167间。 第二大的是和记黄埔集团屈臣氏属下的百佳,百佳超市成立于 1973年,到 1991年也有155间,直逼惠康。和黄原是英资,70年代末为华资长实集团收 购。另外,屈臣氏自己拥有60多间超市;万宁药房拥有50多间;中国对外 贸易部所属的华润集团,19S4年涉足超级市场,到现在已发展到30余间。      超级市场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百货业构成极大的威胁,在80年代末, 超市的营业额已占全港零售业的一半;到现在,急速递增到70%。超市的崛 起,引起百货业的极大恐慌,百货业纷纷效仿超市,尽可能采取开架自选。      香港的超市,80年代出现一种非常特别的形式——便利商店,便利商店 最初也是诞生于美国,营业时间是早晨7时至晚上11时,招牌一律有“7— Eleuen”的字样。香港的便利商店也皆有这样的招牌,但营业时间大大延长, 是24小时全天候服务。      香港是不夜城,有上夜班青,更有过夜生活音。便利店的夜间营业,是 专为这些人提供服务的。超市有各种便利食品供顾客选择,速冻蒸饺、馒头、 烧卖、汤包;糕点、面包、饼干等即食品;牛奶、咖啡、果汁等饮料。店里 有微波炉,供顾客温热食用。      这种通宵便利的超市,通常面积较小,不求货色齐全,还靠“方便、清 洁、快捷”来招徕顾客,深受顾客欢迎。      便利店以怡和集团最多,它的招牌标志是 “7—Eleven”,目前拥有近 300间。其中的一半由治和直营;另一半为特许经营,由公司外的业主向便 利店集团申请特许权,按协议缴纳费用,门面及内装饰必须统一。      香港超市历史较短,它与传统的百货业一样,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同业 间竞争之激烈,自不待言。                                     店铺遍市      除了大中型的百货公司、超级市场外,香港的中小店铺比比皆是。它们 通常分两大类:专门店与士多。 
… 页面 97…

     专门店是销售某一品种或某一类型的商店。如专卖家电、时装、鞋类、 珠主、钟表、厨房用品、运动器材等等。同一类型的商店,又可分多种,如 时装类,可分男装、女装、童装;可分棉布服装、针织服装、呢绒服装、皮 类服装、毛织服装。      有的专门店,专到只卖某一公司的单一产品;也有的专为特殊顾客服务 的,如肥佬服装、大码鞋袜,等等。      专门店,有同一店内高中低档商品同时上架;有的专走高中低中的某一 档次路线。      专门店是百货公司与超级市场的补充,这些零售业的“大佬”虽货色齐 全,但某一类商品,却不如专门店的类别或品牌齐全。      1992年8月的《资本家》杂志介绍,为“顺应市场发展的潮流,连卡佛 于1980年开始设立销售个别名牌商品的专门店,迄今旗下的高级时装和皮鞋 专门店共有43间,经营、代理的名牌,包括Escada、Mondi、Bruno、Magli、 Gold Pfeil、Hugo…BOss和Mikimoto珠饰等。”      老牌百货公司连卡佛经营专门店,可见专门店对综合性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