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梦天品青铜时代-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桓公尊王只不过是个战略口号,是为了称霸服务的,不过确实做了很多利于诸侯的事情,比如在庆父作难的历史关头选择了存鲁,召陵之盟使中明有个好的发展空间,援燕、救卫、复邢都是攘夷的具体体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潇水君的评价是鲁国大贤孔子讲究亲尊,为庆父避讳,其实我觉得远古时代兄终及弟也是一个很传统的继承方式,和父死子继没什么大的区别,只不过两套接班人制度并行不利于稳定罢了,宋太宗和嘉靖都是接哥哥的班,并不意味着落后。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是古人对齐桓公的评价,合诸侯没什么难懂的,就是霸主开会,而“匡天下”是说霸王龙齐桓公粉碎了周惠王废长立幼不利于和谐的企图,不过面子还要给,给人家安了个“惠”的好谥号,好似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只不过是安慰奖而已,对于美国利益至上的世界格局来说戈尔巴乔夫是为世界和平做贡献了,但是对于苏联的国家地位来说却是大大的消弱了,套用一句老话,和平奖,和平奖,多少战争假汝之名啊!
齐桓公是个享乐主义者,权利欲还不是很强,想封禅只不过同小孩想要星星一样,劝劝他就打消了,接班人的选择问题和郑桓公一样的暧昧不明,又一个可悲的慈父啊!以前的小霸郑桓公还没有资格来干涉王家内政,现在齐桓公竟然公开干涉王家继承人问题,也许这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吧,或许是礼乐崩坏所致吧,不晓得古人为什么对音乐的作用那么夸大。
第一卷 梦天品恐龙战争 四、江汉新贵
四、江汉新贵
头号霸主齐桓公唯一没能真正遏制的是楚国的崛起,召陵之盟上的唇枪舌战只不过是外交安抚罢了。楚国怎么突然变成了春秋大戏的主角?楚成王又是如何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广阔的南方大地,去聚焦楚国的成长。
楚部落的来源,屈原先生的《离骚》里已经做了详细的阐述,潇水君从文化和神话上分析出和北、西、东三方大神都有些血缘上的关系,这没什么好评价的,好似各省人杰地灵类的电视节目,大都千篇一律的把本地吹成天堂,其实地灵的地方很难出人杰,好比辛亥大佬和红军老将大都出自南方大山里,除了最高层几个先行者知识面学富五车,革命主体群众大都是吃不起饭的穷汉,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毕竟干革命的成本太高;另外商业上也是如此,晋商的发迹就是因为山西土地贫瘠,不如华北平原那么肥沃,不然谁愿意做生意啊,近代徽商、浙商的兴起也是因为人均耕地面积过少(七山半水半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往往先天条件好的地方富商少,四川在都江堰修成后就是天府之国了,所以老百姓都喜欢安逸的生活,诸葛亮常年北伐也许是想让蜀汉人人都有点危机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不能完全否定。
楚部落长自从分封后,子子孙孙都在为祖国开发南方,好像下了乡的知识青年一样,可是因为偏离中央,不像郑庄公这些新贵那么吃香,所以总捞不到政治资本,到春秋霸主时代后好多诸侯级别都在悄悄的长,比如秦襄公就用土地贿赂领导周平王升到了公爵的级别,晋武公也是给领导周僖王(上回想废长立幼那个周惠王的老爹)送了宝器才升为公爵的,而常年只能送土特产的楚部落长子爵熊通见王室衰败后就傻乎乎地挑衅说“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伐。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你们说我蛮我就蛮,我们为祖国南疆的稳定付出了多少贡献啊,地盘也比较大,为什么级别还那么低呢?诸侯都自己杀伐起来了,我这把鸟枪也有左右中原格局的资本了,劳烦王室给我换个相应的级别!)
周王什么都可以丢(比如丢个土地或者人的都不在乎),但礼数和面子绝对不会丢,好比八国联军都打过来了我们还把列强叫蛮夷、把赔款叫赏赐,或者叫“宁赠外邦,不与家奴”,像下属这种造次的举动周王室自然不会同意,不过身居边疆的子爵熊通至少不是伪君子,你不给我个封号我就自己封个王当当,和你平起平坐,看你能怎么着,可惜过早称王让楚国成了天下诸侯的公敌,有些时候不能太过看重虚名,得了实惠在被窝里偷偷笑就可以了,不然为什么袁术这愣头青一称帝就天下人都讨伐他。有皇帝梦的人千千万,只要把前期工作做足了子孙们就顺水推舟了,比如曹操、司马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所以朱升劝朱元璋“缓称王”是非常明智的。
楚武王和他的后继者基本工作都是在收拾汉水四周的诸侯,不过楚武王是第一个让“县”成为一级行政区域,避免了分封的弊端,任命职业官僚来管理,这个尝试为后世郡县制的确立提供了素材。潇水把楚武王和魏武帝相提并论,真是想象力惊人,不过也极为恰当。
楚文王的功绩总的来说就是完成了他爹观中原之政的愿望,另外为卞和平反,剖开了和氏璧,诸子百家都是这么写的,不晓得为什么潇水非要揽到楚成王身上。桃花夫人让楚国有借口向息、蔡两国出兵,还帮儿子楚成王除掉了权臣王叔,真是先秦版的孝庄皇后啊!
可惜楚成王真是生不逢时啊,遇上了齐桓公(结盟)、宋襄公(被他当猴耍)和晋文公(把他当猴耍)三大高手,霸业终归功亏一篑,但他真的很优秀,甚至为孙子楚庄王问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常年和中原人打交道,楚成王也学会了一些人情世故,懂得用外交手段说出最肮脏的话,至少获得了周王赠的牛肉干,改观了他爷爷那时代和王室僵硬的关系,让楚国地位快速提升,可以说楚成王踌躇满志地屹立在南岳衡山之巅,就是老祖宗火神祝融泉下有知也会为他骄傲的!
第一卷 梦天品恐龙战争 五、献公之恨
五、献公之恨
楚成王踌躇满志的时候,碰到了一位顶级高手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成功捍卫了中明的自由,潇水君用了三回来讲述晋国的三代君王,其中穿插了齐桓公和楚成王的凄凉晚年和“仁者无敌”的宋襄公,另外又自然而然地讲述了热心公益的秦穆公。为什么连着三回来讲述晋国的故事呢,我觉得归根结底还是晋国人才济济,自楚庄王后霸业几乎都在晋国手上,如果不分裂的话,最有可能一统华夏,只不过虽然同姓宗族被清洗,异姓卿士也会权力膨胀。虽然国家整体实力是削弱了,但文化却更繁荣了,三晋的人才真是数不胜数。
晋国的国名以前叫唐,对于天子来说只不过是儿时过家家的一句戏言,对于周公却是作为一个政府工作来抓,但对于晋国老祖宗来说那可得大实惠了,用一片桐叶换来一个侯国,说是侯国没什么大的,也就三俩县大,而当时的县,规模和现在一个小镇差不多。有人说周公迂腐,其实周公当时的决断是非常英明的,因为当时唐地发生暴乱,刚刚镇压下去,需要一个朝廷来镇守,不单单是桐叶带给晋国人民的福祉啊!
晋文侯那可是杀退犬戎掩护周平王迁都的大功臣啊,后来还端了和平王并存的携王,政治立场非常坚定,对王室那是相当尊敬了,也没捞到个公爵(和晋侯一起干革命的秦襄公、卫武公都混到公爵级别了)当当,看来周王室的评价标准很成问题啊!史书记载晋文侯捞到了在汾水扩张的特权,不过或许晋国当时实力薄弱,图那公爵的虚名没什么意思,晋文侯是务实的君主,只要我发展就可以了,只要利禄不要功名。
老爹是个隐忍务实的枭雄,儿子晋昭侯也真够“昭”的,把曲沃封给了他叔叔成师。其实分封倒没什么,只要国君手里紧握枪杆子就不怕下属造反,郑庄公纵容弟弟就是因为他有实力制住小弟,而当时曲沃比国都翼城要大,再说这位叔叔是个慈祥的老者,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又感召了一批人才来归附,真是如虎添翼啊!无论再慈祥的老者,当初再有信念的干部,都抵不住花花世界的腐蚀啊!一旦你有了造反的能力,也许不去造反,但一定会弄权;一旦你有了贪污的机会,也许你贪点拿点,只要办点实事就行。慈祥的老者和他不慈祥的儿孙在六十六年里杀了七任国君里的六个,《史记》说另外那个国君(晋鄂侯)是自然死亡,而《左传》却说曲沃庄伯联合郑庄公打得晋鄂侯流亡国外。曲沃庄伯的儿子武公攻入国都翼城,并用宝器贿赂周王,被封为正宗的公爵,也就是晋武公。从此,小宗正式代替了大宗,经历了一次大换血的晋国爆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到晋献公一即位,就开始从自己身上总结成功经验,防止别人效仿他们也来个小宗代大宗,一方面派人营建更加坚固的都城——绛(这些城市都在晋南的运城和临汾之间),在硬件上不被小宗超越,另外拿起屠刀尽杀诸公子,就是血统远的一概清洗,用潇水君的说法就是东方不败的自宫法,牺牲过大,一般人学不来。晋献公总结成功经验的做法宋太祖也用得很好,不单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别人失败的妈妈。宋太祖时靠军事政变夺权的,所以宋朝武将防得最死,在部队里达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地步,另外还确立了文官制约武将的制度,甚至把中国人的性格都改得软绵绵的了。
晋献公一生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其实也就是并了十七个县城大小的诸侯国,如果说以前晋国只有五六个县,那在献公手上膨胀了好几倍,为晋文公后来的称霸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晋献公最有成就感的战术便是为我们提供了三十六计中的一个素材——假道伐虢,潇水君没提假道伐虢的背景,其实是晋献公先要废长立幼,搞得太子申生自杀,重耳、夷吾受猜忌从屈、蒲开始流亡,以前没杀死的远亲和现在逃命的近亲有部分流窜到虢国,另外历史上献公的爷爷就被虢公讨伐过,基于诸多历史问题,两国邦交一直恶化,所以才开始假道伐虢。以前郑国就吞并了一个东虢(荥阳)国,这里出现的虢国是西虢(以前在陕西,后来迁到今天的三门峡一带),地跨黄河两岸,历史上叫做南虢、北虢,实际都是西虢,而黄河北岸交界的是虞国(山西平陆,我大学回家必经的地方,河南的三门峡和我们市的平陆县隔河相望,七公里就到,如用潇水的观点把西虢定义在陕县会更近,因为陕县县政府到三门峡市中心才两公里,比现在台湾要合并为直辖市的高雄县、高雄市之间的距离还要近一公里呢!至于潇水所说的平陆屯屯枣,河南叫灵宝大枣,我从小都没听过这个名字,网上看到的照片和儿时姥姥家那颗枣树上挂的枣儿相仿,味道大概也一样甜罢!)
古代的国君真不自由啊,想改立储君一般都会让国家动乱几十年,郑庄公、齐桓公、晋献公都碰到了这个问题,而楚成王更是因此死于儿子之手,这都是君权分散的结果啊,到了后世皇帝说什么就什么,改立储君那些有意见的大臣们和有野心的皇子们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呆着,就是腹诽都成了新主子打击的借口,哪里还敢闹乱子,不是臣子们的素质提高了,而是制度使然啊!
晋献公还注重与邻国的邦交关系,把女儿嫁给了秦穆公,从另一方面防止了晋国因后嗣之争亡国的危险,此时晋国“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所以他获得“献”的谥号是恰如其分的。以前我总以为汉献帝的“献”是奉献的意思,就是他把皇位奉献给了曹魏集团,看到潇水讲晋献公的故事才明白“献”有很多意思,而晋献公取的是“聪明睿哲”,就是有通知之聪,意思说他不是一个智者,只不过用人,和刘邦差不多,不过素质比刘邦好多了,而汉献帝的谥号取的是“知质有圣”,《谥法》给的解释是“有所通而无蔽”,意识是说会的东西从来不隐瞒。原来汉献帝捞到一个非常好的谥号,不过刘备天天以皇族自居,给了汉献帝一个“愍”的谥号。
谥号具有浓重的政治立场,在蜀汉看来汉帝的生活是悲惨的,国家是不幸的,后来明初《三国演戏》盛行,社会上拥刘的思潮高涨,明朝中叶有个学究邵宝在许昌当知府时把魏文帝曹丕的庙都改成汉愍帝纪念馆了,看来忠贞贤愚和炒作没什么两样啊,曹操成了彻底的大奸臣,看了《易中天品三国》世人才拨开这层厚厚的炒作浮尘,看到了一个鲜活的三国。
第一卷 梦天品恐龙战争 六、秦晋之好
六、秦晋之好
晋献公撒手人寰,自己安排的身后事都无法保障,人亡政息更无法避免了,这也是尾大不掉的时代悲剧所然。逆流而上也许会建立一番功业,但改变一个时代真是难上加难。首先原太子党人里克杀了新主和顾命大臣荀息,晋国权力出现真空,公子夷吾(晋惠公)想入主晋国马上给妹夫秦穆公和里克都画了一张饼,回去后马上就反悔。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称霸的野心,只不过每个霸主的道路不同罢了,其实晋惠公走的是远交近攻的路子,估计他有一套和李唐王朝同样的发展计划,只不过你把秦国作为假想敌也好、真实敌人也好,齐桓公是干预不了的,因为那个时代的霸主不是东西帝并存的战国时代,干预的范围也有限,主要是晋惠公没有人道主义精神,打仗归打仗,外交政策发生改变可以找很多借口啊,不一定非要在借粮这个问题上得罪邻国,像晋襄公那样披麻戴孝地袭击秦兵就是个好时机!春秋的君主没有皇权社会的皇帝那么潇洒,手下的人个个都是土皇帝,万一内外勾结国君就成光杆司令了,所以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更重要了!晋惠公过河拆桥让晋国的国际形象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后来秦晋合围郑国时烛之武能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国退兵。
晋惠公成也秦国、败也秦国,虽然他修正了老爹的亲秦国策,但自己能捡一条命也得益于他爹把妹妹嫁给了秦穆公。贵族往往是一代不比一代,晋怀公没学到乃父的优点,缺点却是青出于蓝,那么好一个秦国媳妇都没拉拢住,真是白白辜负了秦晋联姻的背景,所以晋怀公政权只维持了一年。不过晋怀公不重视笼络秦国也是有原因的,毕竟自己外公梁王被秦国灭了,也许还是有那么一点家仇的因素在里面吧!
庆郑这样的人在后世简直凤毛麟角,他当初拒绝执行破坏秦晋之好国策是尽人臣之道,后来等着晋惠公来杀也是尽人臣之道,真是士人的楷模。而晏子对人臣殉君定了一个标准,国君死社稷,臣子就该随他殉国;国君如果是被色字头上那把刀杀死的,臣子就没必要去为他陪葬。先秦的士人精神后来在日本武士道精神里有所体现,在中国却成了绝响,呜呼哀哉!
突然在此回中冒出个百里奚的故事,让人觉得有些突兀,百里奚这轱辘应该放到《独霸西戎》里来讲的,可能是戏份太少来凑数的,如果此回戏份不足可以并到下一回作为晋文公的历史背景来讲,何必这么牵强呢?
第一卷 梦天品恐龙战争 七、晋文践土
七、晋文践土
晋献公告别尘世那年,我们伟大的晋文公还只不过是一个二十岁的毛头小伙子,而潇水君用的是司马迁的说法,就是说当时重耳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了。我和顾颉刚先生一样,采用《左传》的说法,重耳在流亡时十七岁,到他离开翟国时已是流亡的第十二个年了,也就是二十九岁,他媳妇二十五岁,这样让媳妇等他二十五年还有可能,如果他是五十五岁,二十五年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