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史并不如烟-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想到做到,而且确实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
他放了一把火,火烧“天堂”。
这把火从“天堂”烧起,一直蔓延到明堂,把明堂也烧着了,把洛阳的夜空烧亮了,大火整整烧了一夜,惊动了整个洛阳城,当然也惊动了武则天。
武则天看出了大火背后的醋意,她对这个薛怀义失望了,而且失望透顶。
不久武则天宣布重建明堂,依然任命薛怀义为工程总指挥,然而这一切只是伪装,她的心里对薛怀义已经起了杀机。
第七十四章 被始乱终弃的男人
薛怀义是如何被武则天抛弃的呢?
历史上留下了两个版本,跟当初他的发迹一样:
版本一:武则天授意堂侄武攸宁率领勇士在瑶光殿将薛怀义打死;
版本二:武则天授意太平公主的乳娘率领诸多健壮强悍的宫女在瑶光殿将薛怀义打死。
这两个版本,哪一个更可信呢?
我倾向于后者,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
尽管武攸宁也深受武则天宠爱,也是她的堂侄,但是处死情夫这样的事情还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即使武攸宁是自己的侄子。
相比之下,太平公主的乳娘值得信任,她是太平公主的人,也就是自己的人,而健壮强悍的宫女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更少,因此是最佳人选。
这个安排其实与吕后当年诛杀韩信是一样的,也是在后宫之中,也是宫女参加,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保险,扩散面小。
公元695年二月四日,薛怀义也就是冯小宝被乱棍打死,在他死后,他成了一座佛塔。
武则天命人将他的尸体送回了白马寺,火化成灰烬,然后掺进泥土里,建成了一座佛塔。
佛塔高兴吗?它会答应吗?
在薛怀义伏诛两年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对男宠兄弟张易之、张昌宗隆重登场,他们的声名或许可以与汉代的赵飞燕姐妹相提并论。
其实张易之和张昌宗并非无名之辈,他们的出身还算不错,同族有一位爷爷辈的高官张行成曾经当过李治的尚书左仆射,因此在《旧唐书》里便把张易之和张昌宗并在张行成的传里,他们同属一笔写不出两张的张家。
初入官场时,哥哥张易之要在弟弟张昌宗之上。张易之开始凭借家族的门荫进入官场,逐渐升迁到管理御马的尚乘奉御。当上尚乘奉御时,张易之二十多岁,皮肤白皙,相貌俊美,擅长音律歌词,身边的同事都非常喜欢他。
不过兄弟俩先发达的还是弟弟张昌宗,他因太平公主的推荐一下进入武则天的视野,经过试用期后,武则天大为满意,这个张昌宗比薛怀义强多了,不仅相貌英俊,举止得体,而且各方面都很优秀,比薛怀义有过之无不及。
就此,薛怀义彻底成为历史,他曾经的辉煌现在传承到了张昌宗的身上。
要说张昌宗这个弟弟很讲手足情深,在自己发达之后,也没有忘记拉哥哥张易之一把,不久,他向武则天隆重推荐了哥哥张易之。
张昌宗说:“臣兄易之器用过臣,兼工合炼。”
张易之的春天就这样不期而至。
经过试用,果如张昌宗所说,至此,兄弟二人同时得到武则天的垂青,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十分罕见。
很快,张昌宗和张易之被武则天提拔使用:张昌宗为云麾将军,代理左千牛中郎将,随后又擢升为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副部级);张易之为司卫少卿(军械供应部副部长,从四品),同时赏赐二人房子,绸缎五百匹,奴婢驮马若干。
刘安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假的,张易之和张昌宗的“鸡犬升天”则是真的。
因为兄弟俩的得宠,他们已故的父亲张希臧被追赠为襄州刺史,他们各自的母亲韦氏、阿臧被封为太夫人,同时武则天对阿臧太夫人还有一个特别赏赐:指定中书侍郎李迥秀为阿臧的情夫。
皇恩浩荡!
如此一来,张易之、张昌宗红极一时,原本给薛怀义牵过马执过鞭的人又向张易之、张昌宗带着诚意扑面而来,这些人有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他们都是当时很红的人,不过此时他们都愿意为张易之、张昌宗执马坠镫,因为张易之、张昌宗比他们更红。
从此之后,张易之和张昌宗的名字在这些人的口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五郎、六郎”,俨然与三国时期的“周郎”享受同样的待遇。
随后,张昌宗和张易之的政治待遇还在不断提升,张昌宗不久出任左散骑常侍(从三品,副部级)。
公元699年,武则天又为张易之安排了一个官职控鹤监。
控鹤监便是管理控鹤府的官员,所谓控鹤府便是宫廷亲卫府,这个宫廷亲卫府主要功能便是取悦武则天,让武则天开心,而在这个亲卫府中,多是张易之、张昌宗这些所宠爱的人,同时也有少量有才能或者文学素养的人。
总之,这是一批极受宠爱的人。
第七十五章 榜样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
在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示范下,一些人的心思动了,他们也渴望复制张易之和张昌宗的成功之路。
这些人有的是经他人推荐,有的则是自荐。
经他人推荐的是柳良宾,他的推荐人是他的父亲上舍奉御柳模,推荐理由是:“柳良宾洁白美须眉。”
与此同时也有自荐的,比如左监门卫长史侯祥,自荐理由:“壮伟过于薛怀义。”
其实,在自荐人群中,还有一位名人诗人宋之问,他也想卖身求荣。
说起来,起步时期的宋之问是上进的,而且也曾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过武则天的青睐。
武则天巡幸洛阳龙门,令随从官员赋诗,左史东方虬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等到宋之问诗成,武则天称其词愈高,于是又从东方虬手中夺过锦袍赏给了宋之问,这是宋之问宦海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名曰:“夺袍赏宋”。
然而,渐渐地宋之问发现,要想真正赢得武则天的心,仅仅靠诗篇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些特殊才能,比如像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那样的特殊才能。
宋之问也是不情愿的,但在那个特殊的背景下,张氏兄弟红得发紫,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刺激着宋之问。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论条件,宋之问也是不差的,“伟仪貌,雄于辩”。(《新唐书宋之问传》)
那么我这张旧船票能否搭上陛下您的客船呢?
宋之问决定投石问路,为武则天写了一首《明河篇》。
《明河篇》的最后几句是这样写的:
明河可望不可亲,
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
还访成都卖卜人。
如此一来,宋之问便是借用历史典故向武则天表白心迹:陛下,我能登船吗?
没想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武则天在看了他的诗后说道:“我并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是个有才气有情调的人,可惜他有口臭啊!”(吾非不知之问有才调,但以其有口过)
或许是伤了自尊,或许是另辟蹊径,搭不上武则天客船的宋之问转而抱住了张易之、张昌宗的粗腿,为了表示忠诚,宋之问甚至抢着为张易之倒夜壶,真是豁得下去啊。
第七十六章 卿本佳人
尽管宋之问在大唐王朝的诗人中算不上最有名的,但是他的宦海浮沉值得一说,尤其是他经历了武则天时代以及后武则天时代,在我们关注历史宏大叙事的同时,不妨腾出一点点时间,关注一下一个诗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
宋之问在唐史中留下名字,不仅因为他的投机,同时也因为他的诗篇,不过他的诗篇也留下了千古迷案,这个迷案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版权的归属问题。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如此风华绝代的诗句背后,可能隐藏着一起惊天的血案,血案的被害人名叫刘希夷,而疑似凶手便是宋之问,值得一提的是宋之问还是刘希夷的亲舅舅,不过宋舅舅倒是比刘外甥还年轻五岁。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全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开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的这首诗收录在全唐诗中,而在全唐诗中宋之问的众多诗篇中有一篇叫《有所思》,两相对照,让人大跌眼镜两首诗中居然只有第二句有所区别,刘希夷诗中为“洛阳女儿”,而宋之问诗中则为“幽闺女儿”,其余部分完全相同。
那么两人到底是谁剽窃谁的呢?至今仍是一桩无头公案,不过绝大多数人将矛头指向了宋之问,多数人认定,是宋之问剽窃了刘希夷的诗篇。
关于这段公案,唐人笔记《刘宾客嘉话录》有如下记载:
刘希夷诗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问苦爱此两句,知其未示人,恳乞,许而不与。之问怒,以土袋压杀之。宋生不得其死,天报之也。(言之凿凿)
按照这个说法,刘希夷这风华绝代的诗篇之后确实藏着这样的一起血案,而凶手正是他的舅舅宋之问。
不过《大唐新语》则记载说:
“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有此一说)
总之,这是一起无头公案,矛头所指大诗人宋之问。
为什么大家都愿意把矛头指向他,把脏水泼向他,究其原因,此人虽声名赫赫,却也劣迹斑斑,用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话说:“人品太次!”
其实,如果把宋之问的一生做一个梳理,你会发现,原本他也是一个勤学苦读之人,他也想靠自己的学识和诗篇为自己赢得一条终南捷径。
宋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刚进入仕途时,他与初唐四杰之一杨炯是同事,不久成为洛州参军,后来辗转升迁为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
在担任左奉宸内供奉期间,他深受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赏识,张氏兄弟的不少文章都是由他代笔。宋之问以为就此找到了一条快速升迁之路,因为他抱住了张易之和张昌宗的粗腿。
然而,好时光总是短暂,短暂到稍纵即逝。
公元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出了点小事,事也不大,也就是被实行兵谏的张柬之把脑袋搬了家。
宋之问的天塌了下来。
作为张易之、张昌宗的党羽,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被赶出洛阳,贬到泷州做一个小小的参军。泷州在今天广东云浮市下属的罗定市,在唐代,那里是典型的瘴疠之地。
环境如此恶劣,宋之问心里打起了退堂鼓,难道就在这瘴疠之地坐以待毙?难道就这样错过洛阳的花花世界?不,绝不!
不久,宋之问与弟弟宋之逊未经皇帝批准,便从泷州逃回了洛阳,宋之问的一个名篇就是在这次逃亡路上写就:
岭外音书断,终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两只叫做宋之问、宋之逊的流浪狗不敢公开露面,而是躲进了张仲之家里,对于张仲之而言,这一次不是引狗入室,而是彻彻底底地引狼入室。
当时张仲之正在与驸马都尉王同皎谋划彻底铲除武三思,张仲之和王同皎情绪高昂,话语激动,他们以为是在自家私宅便不以为意,却忘记了家里多了两条姓宋的流浪狗。
宋之问在门外听得清清楚楚,里面人的谈话让他心惊肉跳,同时又心潮澎湃,自己一直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不就是机会吗?
用恩人的血染红你的顶子?没错!
在宋之问的授意下,宋之问的侄子宋昙火速向武三思做了密报,结果毋庸多言,张仲之、王同皎死于非命,家产被没收,而所有的告密者都得到了重用。宋之问、宋之逊这两只流浪狗再也不用流浪了,从今以后,你们就在洛阳为官,加授朝散大夫,从五品,享受副局级待遇。
之后的宋之问继续着自己寻找粗腿的道路,他像一只蝴蝶一样,在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之间飞来飞去,一个倒下了,再去找下一个,一个势头弱了,立刻再去找势头强的。
武三思死了,他投向了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势头弱了,他又投向了安乐公主。
在宋之问留下的诗篇中,有一首诗便是为安乐公主做的,题目是《宴安乐公主宅得空字》。
英藩筑外馆,爱主出王宫。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
玳梁翻贺燕,金埒倚晴虹。箫奏秦台里,书开鲁壁中。
短歌能驻日,艳舞欲娇风。闻有淹留处,山阿满桂丛。
宋之问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在他的眼前,似乎一片阳光灿烂,或许不久之后,他就能在安乐公主的庇护下更进一步,为大唐王朝发挥更多的光和热。
事实上,在中宗朝,宋之问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中宗选拔文学之士,宋之问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一起成为修文馆学士。后来宋之问主持典举,所引拔的人才多数都是后来知名的人物,由此可见,宋之问选人还是非常有眼光的。
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做基础,再加上有安乐公主这棵大树,中宗李显准备提拔宋之问为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为天子近臣,负责起草诏令,如果能够得到这一官职,日后登堂入室进而成为宰相也犹未可知。
金光大道就在眼前,宋之问离成功只差一厘米。
这时一个位高权重的人物站了出来,对中宗李显说道:“我反对!”
说这话的人是太平公主,她因为宋之问弃她而去而怀恨在心,在这个关键时刻,她投下了反对票。
宋之问完了,他得罪了皇帝尚要礼让三分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的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宋之问在主持典举时收受贿赂,声名狼藉。
前面便是中书舍人,宋之问却无法迈过眼前的鸿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就在你眼前,你却始终与之差了一厘米。
中书舍人的梦破灭了,宋之问被贬作汴州长史,还没启程,新的任命又下来了不用去汴州了,直接去越州吧。汴州在今天的开封,越州在今天的绍兴,前者离洛阳很近,后者离洛阳已远。
睿宗即位,宋之问在越州也待不住了,睿宗以宋之问尝附张易之、武三思,配徙钦州,钦州在今天广西的钦州,那里有防城港,那里有北部湾。
困顿在钦州的宋之问不会想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连钦州也待不住了。
李隆基登基后,除恶务尽,宋之问这个先后依附于张易之、武三思、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的问题人物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
关于宋之问的最后时刻,《新唐书》如是记载:
宋之问得诏后汗流不止,满地乱走,不知道该怎么办。一同被赐死的冉祖雍向使者求情说“之问有妻子,请允许他们告别。”使者许之,而宋之问哆哆嗦嗦词不达意,什么事也没有交代成。冉祖雍怒曰:“我和你都辜负了国家,按罪当死,你还啰嗦什么呢?”宋之问闻言,乃饮食洗沐就死。
其实,抛开人品不谈,单就诗词成就而言,宋之问称得上初唐诗坛上的一颗巨星。
《新唐书》如是评价: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而在宋之问的身后,他的诗风深刻地影响了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