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史并不如烟-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平定叛乱,武则天派出数十位将领前去平叛,与此同时还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将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以此期盼早点平定这次叛乱。
然而战争毕竟是战争,仅仅靠给对方改名是赢得不了战争的。
武则天派出的第一拨平叛大军与契丹叛军进行了连番恶战,结果大败而回,契丹的叛乱继续升级。
就在这时,幸运眷顾了武则天的周朝刚刚闹腾了几个月的李尽忠病死了,契丹叛军从此少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
契丹的坏运气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与他们接壤的东突厥出动了军队,对契丹叛军发动了突然袭击,抢走了契丹叛军的大批战略物资,契丹的叛乱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不过契丹的叛乱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他们就在孙万荣的带领下重新开始集结,声势又起,随后又开始向周朝发动攻击。
狄仁杰就是在这个时候临危受命由彭泽县令改任魏州刺史,这里是契丹向南进犯的一个关键所在,对于这个位置,武则天格外看重。
狄仁杰上任伊始,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进城避难的老百姓全部疏散出城,回到他们原来的土地上。
原来,前任刺史为了省事,索性驱赶全州的老百姓都进城避难,死守坚城,这样就把城外的广阔田地拱手都让给了契丹。
而狄仁杰却不这么做,他让老百姓又回到了田间地头,该耕种耕种,该收割收割,敌人还远的很,何必慌张成这个样子。
底下有人问狄仁杰:“万一出事了怎么办?”
狄仁杰昂然回应:“出了事,有我呢。”
事实证明,狄仁杰的办法很有效,此举迅速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安抚了人心,反而给契丹叛军很大压力,他们反倒以为狄仁杰所在的魏州早有准备,于是便放弃了对魏州的进攻。
紧接着大周王朝对契丹叛军展开了第二拨进攻,没想到这一次又是惨败。
这次出征的是当时的名将王孝杰和副总管苏宏晖,两人吃亏吃在地形不熟。
王孝杰和苏宏晖率领十七万大军与孙万荣接战,交战后不久,孙万荣撤退,王孝杰和苏宏晖不知是计便率领精锐部队在身后紧紧追赶,一直追赶到悬崖峭壁边。
这时契丹叛军回身开始发动反击,王孝杰这才意识到自己中了埋伏。
如果此时苏宏晖和王孝杰同仇敌忾,战局还有机会挽回,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大军副总管的苏宏晖居然扔下王孝杰自己先跑了。
王孝杰只能孤军作战了。
最终王孝杰寡不敌众,自己摔下悬崖兵败身死,他所带领的十七万大军也随之土崩瓦解。
契丹叛军声势再起。
其实,此时离契丹叛军不远处还有一支周朝的军队,这支队伍中就有大诗人陈子昂。
带领陈子昂出征的是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他在得知王孝杰惨败的消息后居然不敢前进,索性驻军原地不动。
经过陈子昂的再三催促,武攸宜还是不出兵,陈子昂彻底寒了心,于是就有了《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势至此,完全向着有利于契丹叛军的方向发展,结果在这个时候,运气再一次眷顾了大周王朝,东突厥的部队再一次偷袭了契丹叛军的大本营。
原本孙万荣派出五名使节前往东突厥,邀请东突厥与自己一起进攻周朝,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也痛快地答应了。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随后发生了。
问题出在五名使节身上。
原来这五名使节不是同一时间到达的东突厥,而是阴差阳错地分成了两拨,第一拨三人,第二拨两人。
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会见第一拨使节时答应了联合出兵,而就在这时,第二拨的两个人到了,他们的姗姗来迟让阿史那默啜非常恼火,一声令下,推出去斩了。
眼看脑袋不保,两个使节大声呼喊了起来:“请让我们说几句话,再死不迟。”
阿史那默啜喝退了手下,然后冲着两人说道:“说吧!”
两个使节话一出口,阿史那默啜的眼睛亮了。
两个使节说:“现在契丹的大本营防守空虚,很容易击破,你不妨出兵进行攻击,收获必定比联合出兵进攻周朝大的多。”
古往今来,开门迎敌的家贼破坏力是最大的。
事情至此,峰回路转,阿史那默啜随即改变主意,不再联合出兵,而是火速出兵攻打契丹大本营。在出兵之前,他还顺手把先到达的三位使节斩了,转而将后来的两位奉为上宾。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此言不虚。
戏剧性的一幕就此发生,原定的盟友袭击了契丹的大本营,再次抢光了契丹叛军所有的家当,这一次契丹叛军再也坚持不住了。
此时,周朝的部队已经与契丹叛军再次正面遭遇,而契丹的叛军已经军心涣散,雪上加霜的是,原本一起出征的奚部落这时也反水了,他们直接从侧面向契丹军队发动了攻击。
契丹叛军就此兵败如山倒,领头的孙万荣最终被自己的家奴杀死,他和李尽忠领导的叛乱就此告一段落。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契丹大规模的叛乱结束了,小规模的叛乱却还在继续,如果处理不得当,小叛乱很有可能再次演变为大叛乱。
这时,狄仁杰提出一个建议:重用契丹降将。
这是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是很冒险的想法,一旦契丹降将再反叛呢?
对此,狄仁杰力排众议:“他们能为旧主效力,也就能为新主效力,只要我们安抚得当,就一定能为我所用。”
这时旁边有人提醒他:“这样做可是为自己埋下隐患啊。”
狄仁杰却平静地回应道:“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用管对我自己是否有害了。”
在狄仁杰的坚持下,契丹降将李楷固和骆务整得到重用:李楷固被委任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而原本他俩是要被处死的,因为他们投降太晚了。
辛亏他们遇到了狄仁杰。
不久李楷固和骆务整用行动回报了狄仁杰的信任,他们率军迅速平定了契丹部落的所有叛乱。
数月后,李楷固、骆务整和狄仁杰一同出现在三阳宫的含枢殿上,李楷固因为战功得到了武则天的封赏,这个原本要处死的契丹降将被晋升为左玉钤卫大将军(从三品,副部级),封燕国公,赐姓武,其实这一切都是源于狄仁杰。
此时的李楷固在心中感激着狄仁杰,而同时还有一个人对狄仁杰充满了感激,这个人就是武则天。
在随后的宴会上,武则天冲狄仁杰举起了酒杯:“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狄仁杰却回应道:“这都是陛下的声威和将士的功劳,我哪有什么功劳。”
所有赏赐一概推辞不受,功劳全推给了武则天和其他将士。
老子说,“夫不争,天下莫与争,狄仁杰读懂了,也做到了。”
第八十一章 一次至关重要的谈话
公元697年闰十月二十七日,狄仁杰由幽州总管升任鸾台侍郎(副监督长),正是在鸾台侍郎的任上,他为李唐王朝的光复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在这个时候,关于武则天接班人的争夺已经进入到白热化,武承嗣和武三思都在多方活动,他们都想成为武则天的接班人,不过在各自藏有私心的同时,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先搞掉武旦。
两个人不断派人去游说武则天,核心的话题只有一个:“古往今来,还有没有让不同姓的人继承大统的。”
言下之意,武旦原本姓李,跟武则天是两姓,而武承嗣和武三思却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武字,他们比武旦更有继承大统的资格。
武则天再次陷入到犹豫之中,她不知该如何抉择。
不久之后,武则天与鸾台侍郎狄仁杰有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对于李唐光复至关重要。
狄仁杰对武则天说:“太宗皇帝栉风沐雨,冒着刀林箭雨平定了天下,然后将天下传给了子孙。先帝将两个儿子又托付给了陛下,现在陛下想把天下传给外姓,这恐怕不是天意。陛下比较一下,姑姑与侄子,母亲与儿子,到底哪一个更亲?陛下立子,离开人世后会配享太庙,代代相传,直至永远。如果立侄,臣没有听说过哪个皇帝把姑姑的牌位放进太庙过。”
狄仁杰话说到这个份上,立子还是立侄,明眼人都知道。
然而武则天还是有些不甘心,她还在犹豫,想暂时回避这个话题,便对狄仁杰说:“这是朕的家事,你就不用干预了。”
这句话正中狄仁杰的下怀,他等得就是这句话。
狄仁杰接过话头,说道:“君临天下的王者四海为家,四海之内都是陛下的奴仆和奴婢,哪一件不是陛下的家事?陛下为元首,臣为肱骨,就如同一体,况且臣既然位居宰相之位,难道不应该参与这些事情吗?”
国家,国家,对于皇帝而言,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国已经一体,武则天还想用家事来搪塞狄仁杰,显然已经应付不过去了。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真实面目,在皇帝家事这个问题上,狄仁杰与当年的托孤重臣李世勣高下立分。
李世勣在武则天立后的问题上说了一句话:“此乃陛下家事。”
而狄仁杰则在武则天传位的问题上说了另外一句话:“皇帝没有家事。”
一个为私,一个为公,由此可见,李世勣尽管被称为千古名将,然而跟狄仁杰相比,私心还是重了许多。
不久之后,狄仁杰跟武则天又有了一次谈话,这次谈话效果更加明显。
这一天,武则天跟狄仁杰说起了自己的一个梦,在梦里,武则天看到了一只鹦鹉,可是这只鹦鹉的两只翅膀都断了,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呢?
狄仁杰随即接过了话头,他把这个梦又扯到了传位的话题上。
“鹦鹉,武也,象征着陛下的姓,两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重新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个翅膀就会重新振作了起来。”狄仁杰话中有话地说道。
闻听此言,武则天的心中为之一振。
这次谈话记载于《资治通鉴》之中,而在《新唐书》中,则有另外一个版本:
武则天说:“我最近做梦,打双陆(唐朝的一种赌博游戏)总是赢不了,这个梦象征着什么?”
狄仁杰回应道:“这说明眼下陛下无子,如果起用两个儿子,那么打双陆就一定会赢了。”
两个版本都是狄仁杰解梦,而在解梦的同时却在做着讽谏的事,主题都是一个:把皇位传给儿子。
就这样,几番谈话下来,武则天心中的天平渐渐向儿子倾斜,如果再在这架天平上加一个砝码,儿子这一端就会彻底胜出。
第八十二章 特殊的砝码
在狄仁杰与武则天谈话后不久,一个特殊的砝码出现了。
这个特殊砝码就是正当宠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他俩也站到了武则天儿子这一端。
两位面首在武则天面前面陈述了传位给儿子的诸多好处,并信誓旦旦地表示,他们坚定地支持武旦和李显,这让武则天感到有些意外,什么风让他俩转向了李旦和李显呢?
武则天仔细想了一下,以张易之和张昌宗的智商是说不出这些话的,他们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个人,这个人应该就是吉顼。
吉顼就是那位力主处死来俊臣的明堂尉,此时他已经进入张易之和张昌宗领衔的控鹤府,与张易之兄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吉顼这个人非常复杂,相比于狄仁杰的“好官好人”,吉顼这个人则一分为二,他是一个好官,但不是一个好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时候他不择手段。
在酷吏横行的时代,吉顼也不是省油的灯,在《旧唐书》中,他的名字与来俊臣等人并列,被编进到《酷吏传》中。他曾经协助武懿宗审案,一下子牵连出三十六家无辜的官员,这笔血债最终记在了武懿宗的头上,而吉顼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尽管做人要打一些折扣,但是吉顼这个人大事不糊涂,他知道“立子还是立侄”关系到王朝的传承问题,因为他在心里暗做计划,而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就是他计划中的关键环节。
在一次三人的宴会中,吉顼的脸色突然沉了下来,话语也沉重了许多,他对张易之和张昌宗说道:“你们兄弟现在恩宠到了极点,可是却并非因为品德或者功业取得,天下人对你们恨之入骨,咬牙切齿的人多了,你们没有大功于天下,将来如何保全自身呢?”
吉顼的话深深刺痛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其实两个人在心中也有这样的担忧,尽管现在恩宠无边,但是女皇年龄已高,总有一天会驾鹤西去的,到那个时候,兄弟俩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想过很多次,却也没有想到办法,现在吉顼把话挑明了,两人倒想向吉顼讨个计策:“依你之见,我们兄弟俩该怎么办呢?”
吉顼回应道:“天下没有忘记李唐王朝的恩德,一直在思念庐陵王。皇上现在年龄已经很大了,江山社稷早晚要托付出去,而武氏诸王都不是女皇中意的。你们兄弟俩何不劝皇上指定庐陵王接班,以满足天下苍生的愿望。如此,不但能免祸,而且还能长保富贵。”
吉顼的话深深打动了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于是便有了武则天面前张氏兄弟拥立庐陵王李显的一幕。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武则天心中的天平再也无法保持平衡了,狄仁杰把票投给了李显,张易之和张昌宗把票投给了李显,吉顼同样也把票投给了李显,而他们的背后,还隐藏着众多支持李显的人。
想到这里,武则天不禁叹息一声,如果自己的侄子们成器,能够堵上天下人的嘴,或许就没有太多的非议。而现在,武承嗣和武三思这两个侄子在朝中的口碑都不好,即使自己想立,也挡不住天下人的汹汹之口。
而如果立儿子,自己这些年又算什么呢?
武则天的心情复杂到了极点,纠结到了极点,自己追求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已经成为前无古人的女皇,到头来却发现,所谓女皇,居然有这么多烦恼。
好吧,还是尊重民意吧,既然这么多人属意李显,还是把机会留给李显吧。
公元698年三月九日,庐陵王李显的命运发生了转机。
在这一天,武则天对外宣称,庐陵王病了,特恩准回京医治,随后派出使节,前往房州迎接庐陵王李显回京。
为了这一天,李显已经等了十四年。
十四年前被废黜时,李显28岁,现在重新回京,他已经是42岁的中年人了,人生中最宝贵的14年,便是在房州有限的天地里,被无情地磨尽了。
其实从李显的一生来看,他适合当一个平安王爷,就是不适合当君临天下的皇帝。
原本,李显也并没有野心,在24岁之前,他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当皇帝。
李显出生于显庆元年十一月,在这一年的正月,他的大哥李弘已经被立为太子,从他记事起,他就知道,太子就是日后的皇帝,而他将是皇帝的弟弟,一个平安王爷而已。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大哥李弘死了,二哥李贤成为新的太子,到这个时候,李显依然不认为自己能当皇帝,因为这时二哥李贤受到了交口称赞,二哥必定是日后的皇帝。
然而令李显没有想到的是,天有不测风云,二哥李贤居然被认定为“谋反”,太子之位便这样毫无征兆地传给了他。
都说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其实,对于太子之位,李显并无准备,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一个品质不坏,但是却没有多大追求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做一个好人,可以做一个平安王爷,就是做不了一个合格的皇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