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郑愔原本应该从长安赶往沅州(湖南省洪江市)上任,然而走到洛阳,郑愔停了下来,他要在这里等待李重福的到来。

在等待的过程中,郑愔也没有闲着,他草拟了两份诏书,一份是李显的遗诏,一份是李重福登基昭告天下的诏书,同时又把要改的年号都想好了,就叫中元克复。

在郑愔的策划中,李重福登基之后的权力布局是这样的:尊李旦为“皇季叔”,封已经退位的李重茂为皇太弟,任命郑愔为左丞相,掌管全国文官,任命张灵均为右丞相,掌管全国武官,权力划分就这么简单。

乍一看像小孩过家家,仔细一看,其实还是小孩过家家。

在郑愔准备诏书的同时,李重福和张灵均已经从均州来到了洛阳,凭借伪造的政府文书,坐着政府的驿马车,一路畅通地来到了洛阳。

在李重福进入洛阳之前,郑愔已经给他安排好了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就是驸马都尉裴巽的家中。

裴巽这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多少作为,不过倒留下一个段子,是关于他被老婆宜城公主整蛊的。

宜城公主是李显的女儿,不过并非韦皇后所生,因此并不如安乐公主受宠,但这也不影响宜城公主在家里扮演悍妇的角色。

有一次裴巽在家里与婢女偷情被宜城公主捉奸在床,这下麻烦大了。

宜城公主一不做二不休从宫里找来了最好的刀手,生生把与裴巽偷情的婢女毁了容,本来她还想顺手把裴巽阉了,考虑到裴家也是望族,也就免去了这一刀。

事情到这一步还没完,宜城公主又看了裴巽一眼:好吧,就让他享受跟曹操一样的待遇吧,顺手把裴巽的头发割了,算是“割发代首”。

后来,宜城公主还把这起家务事闹到了父亲李显面前,结果夫妻俩双双被贬,过了好一阵才恢复了原来的地位。

现在李重福就是进入这个裴巽和宜城公主的家里,他以为自己做得神不知鬼不觉,然而还是走漏了风声。

公元710年八月十二日,洛阳县令带领衙役前往裴巽的家中,他们想验证一下传言的真伪,看看李重福是否真的已经到了洛阳。

在裴巽的家中搜了一圈,没有发现李重福的身影,看来是误传。

就在县令准备放弃搜捕打道回府时,李重福突然出现在裴巽家门口,县令当即打了一个寒战,趁李重福的人还没有反应,县令一不做二不休夺门而逃。

其实逃跑的县令并非急着逃命,而是急着去报官,他一口气跑到了洛阳留守府,报告了留守长官。听到他的报告后,几乎所有的官员都做了同一种反应夺路而逃,唯独洛州长史崔日知挺身而出,带着一队人马前去迎战李重福。

几乎与此同时,李重福带领着人马向洛阳屯军大营赶去,他的身后已经有数百人,一旦这些人进入屯军大营,李重福再拿出先帝遗诏,形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李重福还是晚了一步,有人比他提前一步到了屯军大营。

比李重福提前一步赶到的是杀妻解套的李邕,此时正担任留台侍御史,他恰巧在洛阳城南洛水桥看到了李重福,随即飞奔,比李重福提前一步进入了屯军大营。

李邕气喘吁吁地对士兵说:“李重福虽然是先帝之子,然而在先帝健在时已经犯过罪,这次无故进入洛阳,必定是作乱。我们受朝廷委派在这里镇守,自当尽职尽责,平定叛乱,以期富贵。”

李邕一句话就给李重福定了调,再想调动屯军大营的士兵已是痴人说梦。

不久,李重福抵达屯军大营,正想公布李显的遗诏,却发现自己受到了屯军大营的热烈欢迎,他们居然用热情洋溢的箭雨来招待自己。

屯军大营没戏了,只能再到洛阳留守府碰碰运气,那里也有部队,如果能够调动,还可以起兵。

人到走背运的时候,喝水都能呛个半死,李重福很快发现,自己太背了,洛阳城的城门居然都已经关闭,想去留守府已经没门了。

气急的李重福冲到了左掖门下,想用火烧开左掖门的城门,然而还没等他烧,城门自动打开了,一队凶神恶煞的骑兵向他冲了过来。

李重福知道自己的起兵梦就此破灭,只能先保住命再说。

李重福拨转马头,从防守不甚严密的上东门冲出了洛阳城,一路飞奔跑进附近的山谷,借着夜色的掩护躲藏起来。

战战兢兢熬过一夜之后,李重福本来以为会迎来第二天的浪漫日出,却没想到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搜山部队。

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梦想是夺取东都底定天下,现实是天地之大却已无藏身之处,或许这就是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心灰意冷的李重福纵身跳入河中,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无情的河水,时年三十岁。

李重福随水而逝后,他的同盟军郑愔和张灵均的路也走到了尽头。

原本郑愔还在寻求自救,起兵失败后,他更换了自己的发型,然后换上一套女装,梦想用男扮女装的方式蒙混过关。然而这个方法没有奏效,搜捕的士兵还是把郑愔揪了出来,跟张灵均一起拘押审问。

相比之下,张灵均倒是很有风度,他不慌不忙,从容应对,丝毫看不出起兵失败的窘迫,而此时的郑愔却已经战战兢兢,牙齿相碰,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张灵均不屑地看了郑愔一眼,叹息一声:“跟这样的人一起起兵,活该我失败!”

随后两人被公开处斩,结束了开创天下基业的春秋大梦。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张灵均是从容的,而郑愔却是心有不甘的,几十年来,他在仕途浮沉,像一个小蜜蜂一样飞来飞去,结果就是这样的结局。

郑愔不断回想着自己的仕途:自己先是投靠来俊臣,凭借来俊臣的推荐走上仕途;来俊臣倒台之后,又投靠张易之;张易之倒台后,又投奔韦皇后;韦皇后倒台后,又投奔李重福,而现在,两手空空,一刀两断。

别人都是“跳并快乐着”,而他,跳,摔死了!

原来跳槽也要讲究智商!





第一百一十三章 可怜生在君王家


李重润被处斩,李重福跳河,李重俊起兵被杀,李重茂被禅让,中宗李显名下总共四个儿子,结果四个儿子的人生都是悲剧。

其实李显名下皇子的悲剧并非个例,这样的悲剧早已在李唐皇室蔓延,无论是李渊的皇子,还是李世民的皇子,抑或是李治的皇子,悲剧都是永恒的主题。

或许有人会说,怎么会呢?不都是金枝玉叶吗?

其实要命就要命在金枝玉叶上。

我们不妨花一点时间,理顺一下前几任皇子的人生命运,看一看他们各自的人生结局,相信会让你对皇子产生新的认识。

李渊二十二个儿子,命运如下:

隐太子建成,高祖长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次子李世民,高祖次子,登基称帝;

卫王玄霸,高祖第三子,早薨无子;

巢王元吉,高祖第四子,死于玄武门之变;

楚王智云,高祖第五子,太原起兵时,李建成和李元吉逃走时没有通知他,结果被官府扭送长安公开问斩,时年十三岁;

荆王元景,高祖第六子,永徽四年,坐与房遗爱谋反赐死;

汉王元昌,高祖第七子,贞观十七年,卷入李承乾谋反,被勒令家中自杀;

酆王元亨,高祖第八子,贞观六年薨,无子;

周王元方,高祖第九子,贞观三年薨;

徐王元礼,高祖第十子,咸亨三年薨;

韩王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谋反,伏诛;

彭王元则,高祖第十二子,永徽二年薨;

郑王元懿,高祖第十三子,咸亨四年薨;

霍王元轨,高祖第十四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徙居黔州,坐着囚车行至陈仓而死;

虢王凤,高祖第十五子,永隆二年薨;

道王元庆,高祖第十六子,麟德元年薨;

邓王元裕,高祖第十七子,麟德二年薨;

舒王元名,高祖第十八子,永昌年,为丘神积所陷,被诛;

鲁王灵夔,高祖第十九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配流振州,自缢而死;

江王元祥,高祖第二十子,永隆元年薨,

密王元晓,高祖第二十一子也,上元三年薨;

滕王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文明元年薨。(江南名楼滕王阁正是由他所建)

如果把早薨也算作正常去世,李渊二十二个皇子中,有9位皇子非正常死亡。

再来看李世民的十四个皇子命运:

李承乾,太宗长子,贞观十七年太子身份被剥夺,两年后卒于黔州;

楚王宽,太宗第二子,早薨。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永徽四年,被诬会同房遗爱谋反,被诛;

濮王泰,太宗第四子,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庶人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七年谋反伏诛;

蜀王愔,太宗第六子,永徽四年,坐与恪谋逆,黜为庶人,徙居巴州,后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薨;

蒋王恽,太宗第七子,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恐中自杀;

越王贞,太宗第八子,垂拱三年七月起兵失败饮药而死;

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登基称帝;

纪王慎,太宗第十子,垂拱年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被改姓虺氏,载以槛车,流放岭南,至蒲州而卒;

江王嚣,太宗第十一子,贞观六年薨;

代王简,太宗第十二子,贞观五年薨;

赵王福,太宗第十三子,咸亨元年薨;

曹王明,太宗第十四子,永隆元年,因与庶人李贤交往,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后被逼迫自杀。

如果把争储失败郁闷一生的李承乾和李泰也算善终的话,李世民十四个皇子,非正常死亡6人。

再来看李治的八个皇子命运:

燕王忠,被许敬宗诬告与上官仪谋反,赐死,时年二十岁;

悼王孝,早薨;

泽王上金,载初元年,被诬告谋反,狱中自杀;

许王素节,载初元年,被诬告谋反,在洛阳城门南被缢死;

孝敬皇帝弘,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中毒薨,时年二十三岁;

章怀太子贤,文明元年,武则天授意酷吏迫令自杀;

中宗李显,两次登基称帝,公元710年被毒身亡;

睿宗李旦,两次登基称帝,三让皇位,让母,让兄,让子;

对于李治皇子的命运,我的总结是七个悲剧加一个准悲剧。

当然相比于李显的皇子,李治还是有骄傲资本的,至少自己还有李旦这个儿子,至少自己还有李隆基这样的孙子。

李显呢?

四皇子命运如下:

长子李重润,因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处死;

次子李重福,公元710年起兵失败,投河身死;

三子李重俊,公元707年起兵失败,被杀身死;

四子李重茂,公元710年被禅让,四年后卒于房州。

四个皇子,四出悲剧,经历不完全相似,悲剧的主题却一脉相连。

到这时,你还羡慕皇子的身份吗?

当个凡人挺好!





第一百一十四章 暗礁


公元710年十一月二日,皇帝李旦将兄长李显安葬于定陵,奉上庙号:中宗,自此,李显盖棺定论,无论是委屈还是不服,他的一生就定格在“中宗”这个庙号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心比天高的韦皇后并没有随葬定陵,她已经被废为庶人,没有资格陪葬,混了一辈子,到最后连陪葬的资格都混丢了,这辈子真是白混了。

那么谁来顶替韦皇后的空缺呢?大臣们想到了当年被武则天活活饿死的王妃赵女士,她可以光明正大地陪葬。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没有人知道赵女士埋在哪里,就像李隆基不知道自己生母埋在哪里一样。

没有办法,大臣们只能用衣服替代,他们找出了赵女士当年参加祭祀时穿过的衣服,然后举行了招魂入棺仪式,中宗李显就这样与赵女士的衣服长眠于地下。

从这时起,李唐王朝完全走进李旦的时代,太子李隆基也在享受着自己的太子生活,对于眼前的一切他很满意。

如果不是祖母武则天打乱了李唐王朝的正常秩序,父亲李旦这个排行最小的儿子怎么会继承大统呢?如果不是祖母颠覆了正常的纲常,自己这个排行第三的皇子怎么可能成为太子呢?看来生活中的变化也未必是坏事,至少自己和父亲就是生活的受益者,只是受益的背后,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过去了就过去了,人还是要活在当下。

在李旦和李隆基的努力下,李唐王朝的秩序基本恢复,而李旦起用的姚崇和宋璟已经表现出良相的潜质,短短几个月他们就已经清退了大量的“斜封官”,官场风气大为改观,看来还是事在人为。

一切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李隆基只是有些隐隐担忧,父亲这个皇帝当的还是没有底气,每逢宰相向他汇报,他居然先问跟太平商量没有,然后再问与三郎(李隆基)商量过没有,一点都没有自己的主见。

想到这里,李隆基叹息一声,看来性格真的是与生俱来,靠后天的改变实在太难。

李隆基不再去想父亲,他转而想起了姑姑太平公主,自从父亲登基以来,姑姑在朝中越来越红,朝中宰相甚至都由她指定七个宰相有五个出自她的推荐,她是不是对朝政太热衷了?

或许姑姑身上有祖母的遗传,所以她想学习祖母,然而毕竟时代不同了,祖母和韦皇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难道姑姑还想还原那个时代?

不行,绝不行!

天下是李家的天下,天下是高祖太宗底定的天下,李唐王朝的皇权绝不允许他人染指。

或许,我应该做点什么了,李隆基暗自对自己说。

请看下部《开元盛世》。





唐史并不如烟第四部:开元盛世





第一章 姑侄恩怨


姑侄恩怨六味地黄丸中国大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本人当过皇帝,他的父亲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当过皇帝,他的弟弟当过皇帝,他的侄子当过皇帝,最要命的是,他的母亲居然也当过皇帝!于是乎,善于联想的人们就送他一个称号:六味地黄丸(六位帝皇)。

这个神奇人物是谁呢?唐中宗李显是也。

不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的话,其实这个荣誉称号同样适用于唐睿宗李旦:本人当过皇帝,父亲当过皇帝,儿子当过皇帝,哥哥当过皇帝,侄子(温王李重茂)当过皇帝,母亲(武则天)也当过皇帝。

综合评定:六味地黄丸。

如此算来,李显、李旦哥俩就成了中国大历史中硕果仅存的两粒六味地黄丸,除了他俩,再也找不出第三位!绝版!一辈子能得到绝版的评价,看起来是多么幸运,然而具体到李显和李旦这哥俩身上,幸运二字又显得那么沉重。

在很多人看来,李显和李旦哥俩就是一对苦命TWINS,人生的过程虽不尽相同,人生的苦涩却一脉相连。

先说哥哥。

中宗李显先是受制于母亲,后又受制于自己的皇后。

人生评语:憋屈。

弟弟呢?他也好不到哪去:先受制于母亲,后受制于妹妹,最后居然又受制于儿子。

人生评语:更憋屈!记得上高中时曾经做过一道语文题。

题面:吃不到苦的苦比吃到苦的苦还要苦。

问题:请解析题目中几个苦字的具体含义。

这不是绕口令,而是一道分析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下。

如果把上面的句式套到睿宗李旦的头上,就会形成这样一句话:看不见憋屈的憋屈比看得见憋屈的憋屈还要憋屈。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问,睿宗李旦真的有那么憋屈吗?这个真的有!关于李旦的第一段憋屈,在上部《武后当国》中已经提到过,在此按下不表。

让我们将镜头摇到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的一天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