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谓胡僧,就是不是汉族僧人,而是非汉族的僧人。

这个胡僧慧范并非一般的和尚,而是一个有靠山的和尚,而他的靠山,正是太平公主。

慧范靠什么搭上了太平公主这条线呢?通奸。

别想歪了,和慧范通奸的不是太平公主,而是太平公主的乳母。

慧范正是通过太平公主的乳母,才投到了太平公主的门下,进而成了一个狐假虎威的和尚。

这个和尚有了如此大的靠山,再加上自己的和尚身份,于是便在民间大肆侵吞百姓财产,气焰十分嚣张,官民敢怒不敢言。

原本薛谦光和慕容珣也只敢在背地里骂上两句解解气,不过很快他们就被假象迷惑了——太平公主从长安迁到了蒲州,这是不是意味着她就此失势了呢?大概是吧!打狗看主人,既然主人都走了,那咱就放开打吧!薛谦光和慕容珣以为这一次他们赌对了,没想到恰恰相反,很快他们就傻眼了——太平公主非但没失势,而且还被太子请回了长安。

这下薛谦光和慕容珣倒了大霉了。

经过太平公主的运作,皇帝李旦会意,便指责薛谦光和慕容珣身为御史,却想投机取巧,明明应该直言上谏,却畏惧权贵,专等太平公主离京后弹劾,不仅投机心理严重,而且涉嫌离间皇帝和太平公主的骨肉亲情。

到了这个地步,薛谦光和慕容珣的御史生涯也就到头了:薛谦光被贬为岐州州长,慕容珣则被贬为了密州司马。

由此可见,弹劾也是一个技术活。

在薛谦光和慕容珣之后,曾经得罪过太平公主的太子太保韦安石也被太平公主算计了一把。

此时的韦安石已经官居中书令,结果太平公主借李旦之手,把他委任为了尚书左仆射兼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

看起来韦安石的官职高了,官衔长了,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中书令是实职,而尚书左仆射、太子宾客、同中书门下三品都是虚职,一实一虚,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与薛谦光、慕容珣、韦安石这些人不同,公主管家窦怀贞则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不久他便从御史大夫升任侍中,成为实实在在的宰相团成员之一。

看来,在做对事的同时,还要跟对人才是。

有人曾经总结过现在的职场,说要想往上升,要有三个行:你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

这三个行,是不是有一定的道理呢?窦怀贞,你说呢?大洗牌写唐朝历史最苦恼的就是唐朝的群相制,它有点像后来的内阁制: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最要命的是,这一群宰相的任期还不是固定的。

现代社会的内阁一般都有任期,虽然不同的国家不太一样,但只要任内不发生天大的丑闻,一般内阁成员都能干上个四五年。

而唐朝却并非如此,不仅宰相的人数不固定,任期更加不固定:任期长的有几十年的,比如长孙无忌;任期短的有几十天的,比如窦怀贞这个公主管家,从上任到下台,前后不到一个月。

不过,唐朝宰相制度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上能下:担任宰相的次数没有严格限制,只要皇上需要,随时有可以将闲置多年的前宰相再扶上马。

这一点倒比现代社会强,至少宰相们的心态会好一点,不像现在,只知道削尖脑袋往前钻,根本没有能上能下那根弦。

正是由于唐朝宰相的能上能下,给了太平公主洗牌的机会。

公元711年十月三日,大洗牌开始。

这一天,皇帝李旦登上承天门,召集宰相们宣读诏书:政教多阙,水旱为灾,府库益竭,僚吏日滋;虽朕之薄德,亦辅佐非才。

一句话:现在国家的形势不好,一方面是因为皇帝的恩德不够(自谦之词),另一方面是因为你们这些宰相不是真正的宰相之才。

前一句话是砖,后一句话是玉!诏书宣读过后,全体宰相就地免职,另有安排。

随即公布新任宰相名单:侍中刘幽求左散骑常侍魏知古中书侍郎崔湜中书侍郎陆象先这份宰相名单的版权属于太平公主,无疑,这是一次平衡各方面势力的调整。

刘幽求大家都不陌生,唐隆政变的主力,李隆基的死党,让他当宰相,那是给李隆基一个面子。

魏知古则是一个中间派,谁的人都不是。

崔湜,杜甫诗中崔九的哥哥,铁杆太平公主派。

对于他,太平公主寄予厚望,因为崔湜不仅年轻,还很英俊,又十分有才,并且跟太平公主的关系非同一般,相当于半个驸马。

陆象先呢?他是陪崔湜读书的。

原来,在听说太平公主要提拔自己当宰相后,崔湜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陆象先的名望很高,众人都认为他具备宰相之才,如果我跟他一起提名,我就接受,如果不跟他一起提名,我宁愿不当这个宰相!看起来够仗义吧!真实的情况,是崔湜觉得自己底气不足,想用陆象先给自己挡风罢了!这样,陆象先就成为太平公主买一赠一的赠品——正品是崔湜,赠品是他陆象先。

不管怎样,新的宰相班子配齐了,各派势力也得到了均衡。

然而这样的均衡又能持续多久呢?偷鸡不成青史留名的太平公主究竟是聪明女人还是笨女人?说她是聪明女人吧,她在与李隆基的博弈中居然连出昏招。

说她是笨女人吧,她一度把李隆基逼得疲于招架,狼狈不堪。

要我说,聪明女人和笨女人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凡事能做到恰到好处的就是聪明女人,过犹不及的则是笨女人。

太平公主本质上是聪明女人,只是她聪明反被聪明误!公元712年七月,天空出现了彗星,在现代看来,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天文现象,而在古代,这事儿就严重啦。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讲究天人感应,他们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归结为上天示警,因此一旦国家出现灾难,很多皇帝都会压缩饮食,以示虔诚,表明自己已经收到了上天的短信息,正在努力做一个好皇帝。

而这其中的天文现象,在古人眼里,更是代表王朝祸福的征兆。

彗星,估计在每个王朝都是最不受待见的东西。

它状如扫把,所以又有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扫把星,只要它一出现,就代表着大大的不吉利。

现在大大的扫把星出现在了大唐王朝的上空,不仅天文学家看到了,很多人也看到了,其中就包括太平公主。

于是她灵机一动,想到了在这上面作作文章。

经过太平公主的授意,懂天文的法术师来到了皇帝李旦的面前。

他告诉李旦:彗星出现,代表着世间将废旧立新,况且帝座和心前星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太子要当皇帝了。

换作一般皇帝,此时的反应应该是条件反射般地跳起来,然后大骂一声:小兔崽子,他敢!而李旦不是一般皇帝,他是历尽磨难两次登基的皇帝,听完这番高论后,他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传德避灾,吾志决矣!(把皇位传给有才德的太子,而我又能避过灾祸,我已经下定决心了!)这下太平公主坐蜡了!按照她设计的剧情,李旦应该听完法术师警告后大发雷霆,然后一怒之下将李隆基废黜,这才是一个皇帝的正常反应,而现在的事态,已经完全脱离她的控制了。

作为编剧的太平公主,这次的创造无疑是蹩脚的。

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她太不了解自己的哥哥了。

半生都在屈辱中度过,他早就养成了宠辱不惊的习惯,对于他而言,皇帝也好,亲王也罢,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

他们兄弟八人,能得善终的又有几人?他早已看透了围绕着皇位的勾心斗角,真的是有些厌倦了。

在他年轻气盛时,他想过做一个好皇帝,可惜他的母亲不给他机会。

在他年近五十的时候,他本已经做好了当一辈子平安王爷的准备,可惜他的妹妹又把他推上了皇位。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算了,争来争去,争到手的又是什么呢?淡定的李旦就此下定退位的决心,这一下让太平公主坐不住了。

一旦李旦退位,李隆基继位,自己这个姑姑还有好果子吃吗?这不是忙活了半宿,却错过了天亮吗?不行,必须阻止李旦退位。

这次太平公主不仅亲自出马,而且还发动站在自己身边的人轮番出马,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阻止李旦退位!面对众人的劝说,李旦平静地说:中宗在位时,群奸用事,天象屡屡示警,我劝他早立太子,以化解天变,没想到还惹得他不高兴,我也惶恐不已,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现在同样的情况在我身上发生,难道我只会说别人,而自己却做不到吗?话说到这个份上,太平公主只能转身去找墙——除了挠墙,还能做什么呢?几乎与此同时,戏剧性的一幕又发生了。

得知消息的李隆基火速进宫,跪倒在李旦的面前,满怀忐忑地问道:儿臣只是立有微薄之功,就超越大哥成为太子,这已经让儿臣惶恐不安,唯恐不能胜任。

现在陛下又要让位于儿臣,这是为什么呢?李旦回应说:社稷之所以安定,我之所以能得天下,都是你的功劳。

现在帝星有变,传位可以避祸趋福,你不用再怀疑了!请注意,这段话后半部分可能是真的,前半部分可能是假的。

不过,无论哪部分是真,哪部分是假,李旦要让位的事实却是真的,这是让李隆基惴惴不安的事实,也是让太平公主追悔莫及的事实。





第五章 了解的不够


这一切的一切,只因为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哥哥了解还不够。

做为被太平公主推上皇位的皇帝,李旦对太平公主百依百顺,但与此同时他也陷入到了两难之中:一边是热衷于权力的妹妹,一边是日益成长的儿子,他这个中间人既没有能力调和他们的矛盾,却又不能睁着眼睛视而不见,让眼睛正常的他装白内障,他做不到。

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眼不见,心不烦!公元712年七月二十五日,李旦下诏,将皇位传给太子李隆基。

面对这纸诏书,太平公主哭笑不得,本来是想拿彗星做点儿文章,把李隆基拉下太子之位,没想到,适得其反,反而提前把他送上了皇位。

千错万错,都怪图纸拿反了,本来是要挖一口井的,结果却给人盖了一个烟囱。

到了这个时候,太平公主仍然没有放弃,她又提出了建议:即便李旦让位,也不能放弃所有权力,还是应该过问一下国家大事的,也就是说,一些核心的权力还是要握在手中的。

李旦想了一下,也同意了。

接到诏书的李隆基惴惴不安地走了进来,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也没有底。

这时李旦开口了,他对李隆基说:你是不是觉得国家事务重大,还需要我过问一下?那好吧,昔日舜禅让给禹,还要亲自出外巡守。

我虽然退位,但还是会过问国家大事的。

顺着舜和禹的话题延伸一下。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以为尧、舜、禹间的禅让是千古美德,其实这一切都是皇帝的新装,赤裸裸的谎言。

所谓禅让,都只不过是权力争夺的伪装。

李旦所说的舜亲自出外巡守的典故,其实并没有那么美好。

真实情况,是舜被禹流放到了蛮荒之地苍梧(湖南宁远县),离当时的国都(山西永济)航空距离足足有一千二百公里。

所谓巡守,其实就是有多远,就滚多远!舜最终死在了苍梧,他的潇湘二妃将泪水洒在竹子上,便产生了后世的潇湘竹。

潇湘二妃在哭过痛过之后,皆赴水而死。

刘心武先生也正是依据这个典故,从《红楼梦》中的潇湘馆入手,大胆推测林黛玉的人生结局并非是病死,而是如同潇湘二妃一样,赴水而死的。

回过头来,继续说李旦和李隆基的这次禅让。

七月二十五日诏书下达后,八月三日,二十八岁的李隆基便正式登基称了帝,这就是历史上的唐玄宗。

公元712年八月三日,这一天,堪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争的分水岭:在这之前,太平公主占据上风;在这之后,太平公主虽然依然占据上风,但败局早已在这一天奠定。

因为在这一天,李隆基披上了一件外衣——皇帝的合法外衣!正是这件合法外衣,最终要了太平公主的命。

磨刀霍霍李隆基登基之后,朝廷的格局跟以往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只不过以前他与李旦是太子和皇帝的关系,而现在则是皇帝和太上皇的关系。

按照李旦的规定,太上皇李旦自称朕,发布的命令叫诰,皇帝李隆基自称予,发布的命令叫制。

另外,太上皇李旦每隔五天会在太极殿接见一次群臣,而皇帝李隆基则每天都在武德殿接见群臣,处理国家大事。

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重大刑罚的判定,以及重大国事的决策由太上皇决定,其余则由皇帝决定。

看上去,似乎跟以往没太大的区别。

当然,仅仅是看上去。

实际上,现在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以前李隆基是太子,如果私下做动作就属于非法,而现在他是皇帝,你什么时候见过说皇帝非法的呢?有名分,还是没名分,天差地别。

此刻彗星事件已经成为过去,朝中又进入了暂时的平静之中,不过这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不安分的涌流,李隆基和他的死党,正酝酿着一场天崩地裂。

此时在李隆基的身边活跃着一个人,名叫王琚。

正是这个人的出现,把李隆基引上了与姑姑太平公主彻底决裂之路。

王琚是河内(河南省沁阳市)人,六年前曾经参与过王同皎谋杀武三思的密谋,不想计划被著名诗人宋之问获知而泄密。

结果王同皎死于非命,而王琚从此也开始了逃命的生涯,最后流落到扬州,隐姓埋名,寄身在一个富商的家中,靠写写算算维持生计。

久而久之,富商察觉到此人并非奴仆出身,而是一个有才气的人,爱才心切的他,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琚。

扬州的生活持续了几年,一直持续到韦皇后倒台,李旦登基,这时王琚才跟富商说了实话:自己本来是要走仕途的,结果卷入谋杀武三思的事件才流落天涯,现在新君登基,他还想到京城寻找机会。

通情达理的富商随即资助了他一些盘缠,王琚便回到长安寻找机会,几经努力,他终于搭上了李隆基这条线,又通过李隆基的关系,谋到了诸暨主簿的职位。

如果是一般人,对于这个职位也就应该满足了,然而王琚终非俗类,他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一个小小的诸暨主簿,自然不能成为他的最终目标。

按照常规,到地方赴任之前,需要向推荐自己的人叩谢,于是王琚按照常规来到了东宫。

不过,很快他就上演了不合常规的一幕。

进了东宫之后,王琚的走路的姿势可谓夸张到了极点:一边晃着膀子,一边抬着鼻孔看天,一副不可一世的架势。

旁边的宦官提醒他说:你注意点,殿下就在里面呢!等得就是这句话!王琚大声回应道:什么殿下?当今天下人只知道太平公主!哪壶不开提哪壶,不是王琚眼神差,而是他别有用心,这句话就是王琚的敲门砖。

果然,李隆基马上接见了王琚。

两人一番对话,李隆基的心结逐渐解开了。

原本李隆基也纠结于太平公主和父亲的骨肉亲情,但王琚的一番点拨,让李隆基顿时开了窍:天子之孝,与凡人不一样,当以安祖庙社稷为重。

汉朝时,盖长公主是皇帝刘弗陵的姐姐,从小把刘弗陵抱大,感情不能说不深,可是有罪时照样被诛杀。

天子为江山社稷,不能拘泥于小节!王琚的这番话是致命的,他帮李隆基捅破了亲情的窗户纸,在太平公主还停留在政治斗争的层面时,李隆基已经做了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