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坏的打算——他比太平公主多想了一步,而最终他就赢在这一步上。

帮忙捅破窗户纸的王琚随后被留在了李隆基身边,然后不断擢升,先是当正七品的太子司直,后是当正五品的太子中舍人,等李隆基登基之后,又升任为了从三品的中书侍郎。

诸暨主簿是从九品,副股级,中书侍郎是从三品,副部级,王琚用他的经历表明:人在官场,关键还是做对事,跟对人。

与王琚的蠢蠢欲动相类似,李隆基阵营中的一些人也开始动起了心思。

这些人对现状还是不够满意,因为他们知道李隆基虽然是皇帝,但是一个权力打了折扣的皇帝。

蠢蠢欲动的人中,有一个人格外扎眼,这个人,就是李隆基的铁杆死党刘幽求。

以刘幽求的资历,他是有资格享受胜利果实的人。

在李隆基登基之后,他出任尚书右仆射,同时是宰相之一。

这个位置对于一般人而言已经足够高了,而对于刘幽求而言,进步的空间还很大,眼下他最想当的,是尚书左仆射同时兼中书令。

想法不可谓不好,只是有人捷足先登了。

就在刘幽求梦想进步的同时,尚书左仆射和中书令的位置迅速被人占了:出任尚书左仆射的是公主管家窦怀贞,出任中书令的是公主的半个驸马崔湜。

如同饭里吃出一个苍蝇,刘幽求又郁闷了。

郁闷之余,他便动起了心思:看来不铲除太平公主这些人,自己永无出头之日了。

那么就再来一次政变吧!反正已经搞过一次唐隆政变了,再来一次又如何!!随即刘幽求就跟右羽林将军张密谋,准备动用羽林军,再搞一次政变。

两人商议完后,刘幽求让张向李隆基报告:窦怀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推荐进位宰相,日夜图谋不轨。

我们如果不早动手,一旦他们起事,太上皇怎能安宁!请速诛之。

臣已与刘幽求定计,只等陛下的命令。

早已过了亲情关的李隆基当即表示同意,政变进入倒计时。

就在李隆基痛下决心准备铲除太平公主一党时,意外发生了。

坏事的,是一张关不严的嘴。

右羽林将军张是个大嘴巴,这个大嘴巴一不小心,就把密谋兵变的计划告诉了侍御史邓光宾,又经过邓光宾的小广播,一传二,二传四,政变就成了保健品广告,地球人都知道了。

李隆基惊了:这都是一帮什么人啊?!事已至此,先下手为强。

于是敏锐的李隆基火速给太上皇上了一道奏疏:父皇,有人想政变!随后,刘幽求、张、邓光宾都被打入了大狱,等待他们的,是茫茫未知的判罚。

经过组织研究,刘幽求被控离间骨肉罪,该当死罪,如果没有人捞他,只怕是逃不了一刀两段的结局了。

幸好,李隆基现在是皇帝,说话还是有分量的。

一番运作,他把刘幽求等三人一起捞了出来,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刘幽求被流放到封州(今广东封开县),张被流放到峰州(今越南永安县),邓光宾被流放到绣州(今广西的桂平县),全部是岭南地区,传统的蛮荒之地。

事情到此就算完了吗?不,远远不算完。

在刘幽求流放的路上,有人已经安排好杀手,只等他到封州之后动手。

这背后的黑手,居然是当时的中书令崔湜。

这一回,他准备恩将仇报。

原本在李重福谋反时,崔湜曾经被牵连进去,因为他接受过李重福馈赠的腰带,如果没人出面说情的话,崔湜的一生就到头了。

关键时刻,还是刘幽求和张说替崔湜说了好话,这才为崔湜留了一条小命。

不过刘幽求和张说都没有想到,崔湜就是《农夫和蛇》里的那条蛇,在他苏醒过来之后,就开始狠狠地噬咬当初的救命恩人了。

先遭殃的是张说,他被崔湜伙同太平公主免去了宰相职务,改为尚书左丞,并发往东都洛阳安置。

现在遭殃的是刘幽求,崔湜想要了他的命。

刘幽求刚一踏上流放之路,崔湜就密令广州都督周利贞,让他在刘幽求到达封州报到之后,将其弄到广州斩草除根。

这周利贞不是一般的狠人,当年敬晖等五王就是死于他之手,现在他把刀擦亮了,只等刘幽求来。

周利贞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结果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一打听才知道,刘幽求已经在桂林住下,不来了。

谁这么大胆,敢私自收留朝廷的流放犯?!收留刘幽求的,乃是桂州都督王晙,他提前知道了崔湜和周利贞的阴谋,因此在刘幽求路过桂林时就把他留了下来,好酒好肉伺候着,就是不放他去封州。

周利贞急了,不断用朝廷公文催促。

崔湜也急了,屡屡向王晙施压,敦促他尽快把刘幽求送到封州。

刘幽求的心里也没底了,他不愿意连累王晙:你对抗正当权的宰相来保护我这个流放犯,恐怕终究不能保全,只会白白连累你。

王晙却不以为然:你犯的又不是连朋友都要跟你绝交的罪,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我如果因为保护你而受到迫害,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还得感谢那个时候山高皇帝远,王晙就这样硬扛着把刘幽求保护了下来。

他们的经历或许正用英语中的谚语:Afrendinneed;afrendindeed!英语就是麻烦,套用成语,五个字:患难见真情!刀兵相向有些路,走了之后,就无法回头。

刘幽求密谋的政变虽然流产,但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对峙却并没有结束,相反,还愈演愈烈了。

到公元713年六月,李隆基的朝廷中宰相人数达到了七人,分别是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中书令萧至忠、侍中岑羲、检校中书令崔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象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右散骑常侍魏知古。

七位宰相,前五位均由太平公主推荐,后两位由李隆基推荐,敌我双方之比达到了五比二。

当然陆象先是个特例,虽然他是由太平公主推荐的,但其实不过是太平公主买一赠一的赠品,陪崔湜读书的,因此他并非太平公主的死党。

当窦怀贞、萧至忠等人每天都往太平公主府颠颠跑的时候,他却始终孑然独立。

四位宰相之下,也有很多忠于太平公主的人。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李隆基的朝廷中,忠心于太平公主的官员占了一多半。

如果你是李隆基,这个皇帝你怎么当?除了头疼,还是头疼。

由于这段历史经过李隆基的干预,因此接下来的记载是真是假,不好下结论。

《资治通鉴》这样写道:太平公主与窦怀贞、岑羲、萧至忠、崔湜及太子少保薛稷、雍州长史新兴王李晋、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知右羽林将军李慈、左金吾将军李钦、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鸿胪卿唐晙及僧慧范等谋废立,又与宫人元氏谋于赤箭粉中置毒进于皇帝。

常元楷、李慈数往来主第,相与结谋。

按照这个记载,太平公主不仅在朝中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而且还想秘密毒死李隆基,并且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代理右羽林将军的李慈也投到了太平公主的门下。

这个记载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假的,以太平公主的智商,她应该能想到自己与侄子已经到了刀兵相向的地步,要么杀人,要么被杀,提前做好准备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然而,从太平公主之前的连续昏招儿来看,她也可能毫无准备,继续醉心于自己对现有朝政的把控,这也是有可能的。

究竟太平公主有没有磨刀霍霍图谋不轨,现在已经说不清了。

但不管她究竟有没有准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隆基已经有准备了。

这时站在李隆基一边的人已经按捺不住了,他们都在催促李隆基动手。

已经升任中书侍郎的王琚依然是最起劲的一个,他对李隆基说:事情紧迫,我们必须抢先动手!不久,李隆基又收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张说从东都洛阳派人送来的。

李隆基打开一看,里面是一把刀。

刀!一刀两断!随后,荆州长史崔日用也来了,他同样劝李隆基动手,并且建议动手之日一定要先收取禁军兵权,然后再铲除逆党,先后顺序一定要分清楚。

李隆基点了点头,随即将崔日用留在了长安——别回去了,就地当吏部侍郎吧!至此,李隆基已经下定了决心: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斗垮太平公主一党,那就让他们的肉身消失吧!公元713年七月初,右散骑常侍魏知古带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太平公主计划于本月四日作乱,令常元楷、李慈以羽林兵突入武德殿,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在南衙(政府所在地)举兵应之。

时间、地点、人物,全齐了,看来对方准备动手了!有道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完全相信史书的记载,我们多半是无法得知真相的。

以上这些记载向我们表明:李隆基之所以要铲除太平公主一党,其实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被迫自卫。

这个说法,是不是跟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有些相像呢?都是强调对方已经起了杀机,而本方是出于自卫,而且是标准的正当防卫。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怎么说都是本方有理,毕竟对方已经是死人了,你见过死人写国史吗?综合分析,魏知古带来的这条消息可能是假的,为的就是激发李隆基一方的斗志,进而提高起兵的胜算。

得到魏知古的消息之后,李隆基随即召集了自己一方的官员。

相比于太平公主的阵营,他的阵营多少有些寒酸,其中的多数,都是跟他拐弯抹角的兄弟或者亲戚。

主力名单如下:岐王李范(兄弟)薛王李业(兄弟)兵部尚书郭元振(大臣)中书侍郎王琚(大臣)龙武将军王毛仲(家奴)殿中少监姜皎(大臣)太仆卿李令问(大臣)尚乘奉御王守一(大舅哥)内给事高力士(贴身宦官)果毅李守德(亲信)这就是李隆基起兵的主力名单,有兄弟,有大舅哥,有贴身宦官,还有几个比较得力的大臣。

在这份名单中值得说道的是王毛仲。

他本来是高句丽人,后来成为李隆基的家奴,在唐隆政变时预定的名单上就有他,可是到了关键时刻他居然脚底抹油溜了,直到政变后数天,他才露头,又回到了李隆基的身边。

李隆基非但没有怪罪他,还将他一直留在了身边。

这一次,居然又把他列进了名单。

这一次,王毛仲靠得住吗?这一次,王毛仲没有辜负李隆基的信任。

公元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开始动手,他的身后是这些核心成员,在这些核心成员后面,则是王毛仲调集的三百多人和三百匹马,这就是李隆基起兵的全部家当。

按说这个阵容有点寒酸,但李隆基的心里却很有底,因为此时此刻,他的身上穿着一件普天之下最合法的外衣——皇帝的龙袍!如果是太子李隆基率领三百余人进宫,那就是逼宫作乱,而现在皇帝李隆基领兵,这就不是作乱,而是清理门户!领兵起事的李隆基一路畅通无阻,从武德殿入虔化门后,他命人召来左羽林大将军常元楷和代理右羽林将军李慈,只说了一个字:斩!随后,李隆基又到了内客省(礼宾馆),火速逮捕了中书舍人李猷、右散骑常侍贾膺福。

接下来李隆基来到了朝堂,一进门便看到了萧至忠和岑羲,没有二话:斩!尚书左仆射窦怀贞消息灵通,提前溜了,不过跑进山沟之后自觉没有生路,就在一棵树上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即便这样李隆基还是不准备放过他,命人割下了窦怀贞的脑袋,并且赐了一个姓:毒!事情异乎寻常地顺利,看来有无合法外衣的差别实在不小。

不过毕竟是三百多号人在乱哄哄地闯宫,还是惊动了太上皇李旦。

李旦知道这是李隆基起事了,但他并不知道李隆基的底线,万一这孩子……这时李旦的身边还有一些大臣,于是李旦高喊一声:愿意助朕者留下,不愿意的走!片刻犹豫之后,大臣们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作鸟兽散,一部分拥着李旦跑到了承天门。

兵部尚书郭元振原本是支持李隆基的,而在这个时候,他却护着李旦一起跑到了承天门。

这是为什么呢?或许是他的职责使然。

身为兵部尚书,如果不能救君于危难之中,那还算一个合格的兵部尚书吗?正是一念之差,郭元振临时跑到了护送李旦的一边,并且一起登上了承天门。

承天门上,李旦命人写下了在场大臣的名字,这份名单,就是将来论功行赏的证物。

承天门下,李隆基已经带兵扑了上来。

对于这段历史,李隆基遮遮掩掩,但是历史的真相还是若隐若现。

实际上,李隆基不仅与太平公主有矛盾,与父亲李旦也有矛盾。

虽然李旦将皇位让给了李隆基,但在李隆基看来,父亲李旦的态度是暧昧的,正是他的暧昧态度,导致自己处处受姑姑掣肘。

如果父亲旗帜鲜明地站到自己一边,那么姑姑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而他偏偏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李隆基这次起兵,目的是一箭双雕:一只雕是姑姑太平公主,另一只雕便是父亲李旦。

他既要一举铲除太平公主的势力,同时也要逼父亲彻底让位,成为一个真真正正有职无权的太上皇。

父子两人就这么在承天门上下对峙,场面一时僵化,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有一个和事佬儿,出来给李旦、李隆基父子披上一块遮羞布。

到哪里找和事佬儿呢?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兵部尚书郭元振啊!别看了,没错,就是你。

郭元振此刻也觉得自己有必要站出来和一把稀泥了,于是便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刚才是奉您的命令诛杀窦怀贞等人,现在已经没事了,陛下不必惊慌!李旦虽然受到惊吓,但他很快反应了过来,自己下没下过诛杀窦怀贞的诏书他比谁都清楚,不过事到如今,他只能顺坡下驴了。

李旦点点头说:好,很好!然后李隆基便登上了承天门,父子相见,双方都五味杂陈。

这种复杂的感觉,可以参考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相见。

还是那句话:皇家的父子,是世界上最不正常的父子。

一天之后,李旦下诏:自今以后,所有军国大事一律由皇帝处理。

朕追求清静无为,修心养性,以遂平生心愿。

至此,李旦由一个管大事的太上皇,彻底转变成了不管事的太上皇,他也是继高祖李渊之后,唐朝的第二个太上皇。

不过他并不孤独,后面还有两个呢。

讽刺的是,这接下来的一个,就是他的皇帝儿子李隆基。

机关算尽太聪明说了半天热闹,太平公主哪去了?她跑了!眼看苗头不对,她便一溜烟地跑到了山上的寺庙之中,躲了整整三天。

然而太平公主知道,这种事情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是没有意义的,天下之大,已经没了她的藏身之处,只能回去找侄子李隆基再碰碰运气了。

回来之后,太平公主便听说了李旦彻底退位的消息,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劫难逃了:如果李旦没有彻底退位,自己还有一线生机,现在李旦已经退位,自己的前路一片漆黑。

千算万算,还是让侄子给算计了,自己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误了自己的性命。

回想当年的唐隆政变,从那时起自己就犯下了一个错误,就不应该把自己那位软弱的哥哥推上皇位。

本来是把他们爷俩请来给自己打工的,现在人家翅膀硬了,自己却无家可归,无路可走了。

回望自己的一生,就像是大梦一场,辉煌过,没落过,得意过,失意过,现在,这一切都要结束了。

在绝望中,太平公主在家中自杀,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也结束了为他人做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