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过折是契丹部落的另一名衙官,手里也掌握着一部分兵权,因为权力争夺,跟可突干有着很深的矛盾,张守珪要做的文章,就在此人身上。

一番游说,李过折动了心,毕竟没有人能拒绝权力的诱惑。

当夜,李过折率领所部人马,突袭契丹王李屈烈、衙官可突干的营帐。

李屈烈和可突干死于乱军之中,当晚的月亮,是他们看到的最后一次月亮。

随后,李过折率领契丹所有人马向唐朝投降,双方各取所需:唐朝要的是契丹人投降的姿态,李过折要的是契丹内部的实际统治权,这是一笔公平交易。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李隆基驾幸的洛阳。

与消息一起传来的,还有李屈烈和可突干的人头,李隆基想这两个人已经很久了。

心中欢喜的李隆基下令将两个人的人头挂到洛阳城南洛水桥上,以展示大唐的军威。

与此同时,李隆基的心中又萌生了一个念头:他想给张守珪一个宰相的名分。

李隆基没有想到,这个提议居然遭到了张九龄的强烈反对。

张九龄说:宰相,代表天子处理国事,不是赏赐功臣的官职。

李隆基试着问道:只是给他名分,不让他担任实际职务,这样可不可以?张九龄回应说:不可!只有名分和官位是不能随便给人的,这是皇帝的责任所在。

张守珪打破一个契丹,陛下就任命他为宰相,如果他把奚和东突厥都灭了,陛下又拿什么官赏赐他呢?张九龄把话说到这个地步,李隆基便不好再说什么,只能在心中按下了让张守珪当宰相的念头。

对于这个结果,李隆基倍感遗憾,因为给有功的大将宰相名分早有先例:薛仁贵的儿子薛讷就曾经因为战功,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有过战功的王晙,也曾经兼任过宰相。

李隆基张罗着给张守珪宰相的名分,其实是在延续惯例,没想到,这个惯例却在张九龄这里碰了钉子。

几个月后,张守珪到洛阳呈送捷报,李隆基擢升他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算是对他平定契丹的回报。

张守珪拜相事件便这样过去了,看起来是张九龄占了上风,而李隆基却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实际上,却是张九龄输了,他高估了皇帝的肚量,因为此时的李隆基已经不习惯宰相与他针锋相对了,要不然,他也不需要赶走韩休。

坚持原则是张九龄一生的优点,同时也是一生最大的缺点。

跟皇帝坚持原则?得看时机,得看皇帝的年龄!法与情张九龄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或许是两位名相——宋璟和张说的复合体:既有宋璟的刚正不阿,又有张说的才华横溢和人文情怀。

在一起特殊案件上,张九龄的人文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

开始十九年,雋州(总部在今天的西昌)都督张审素遭人举报,罪名是贪赃枉法。

监察御史杨汪受李隆基委派前去调查,没想到居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杨汪一出现,便被张审素的部下总管董元礼率领七百士兵团团围住。

当着他的面,董元礼格杀了举报者。

董元礼对杨汪说:在奏疏上给张审素美言你就可以活,不然就得死!杨汪被吓住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就在这时,杨汪的救兵到了。

激战之后,董元礼等人被格杀。

这之后,杨汪便上了一道奏疏:张审素谋反。

不久,张审素被斩首,全家被罚没,两个幼小的儿子也被发配岭南,而仇恨的种子也就此在两个孩子心中发芽。

公平地说,杨汪在这次事件中做得有些过分:张审素的部下逼迫他,但并不意味着这事儿就是由他背后指使的,即使是他指使的,也未必存心谋反。

杨汪不分青红皂白地给张审素扣上了谋反的帽子,未免太意气用事了。

这种简单的思维,既葬送了张审素,也葬送了他自己。

开元二十三年,张审素的两个儿子张瑝、张琇从岭南逃回,进入洛阳潜伏,开始了复仇之旅。

三月十一日,两人与杨汪仇人相见,将之格杀。

杀死杨汪之后,张瑝、张琇把一份奏疏系在一把斧头上,并且留在现场,里面详细申诉了父亲的冤情。

他们不仅要为父复仇,还要为父申冤,尽管这样会直接暴露他们的身份。

杀完杨汪,哥俩还有下一步计划:去长江以南找当年杨汪的帮凶报仇。

结果走到半路,哥俩就被抓获了——那封申冤奏疏暴露了他们的身份。

张瑝、张琇落网,顿时引起了轰动,舆论居然是一边倒:他们的父亲冤死,两个孩子年纪轻轻就能舍身为父报仇,应该宽恕。

案件报到三位宰相那里,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张九龄同情张氏兄弟,肯定他们的忠孝,打算把他们救下来;而裴耀卿和李林甫却不同意,认为这样会破坏法律。

法大,还是情大,皮球踢到了李隆基那里。

李隆基站到了裴耀卿和李林甫一边,身为皇帝,他得维护法律尊严,如果连他都不来维护,法律的威严便大打折扣。

李隆基对张九龄说:孝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为了复仇不顾自己的生死。

然而毕竟他们杀了人,如果赦免,就会起到很坏的效果。

最终,张瑝、张琇被判乱棒打死。

在张瑝、张琇的身后,奇特的场景出现了。

百姓纷纷为他们撰写悼念文章,并贴遍了大街小巷,并凑钱把张氏兄弟入殓,安葬在了洛阳的北邙山上。

为了防止杨汪的家人挖掘,他们甚至在一个地方连造了数个疑冢,让张氏兄弟享受了曹操的待遇。

张氏兄弟杀人案就此划上句号,而张九龄的人文情怀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展现。

在他的心中,伦理道德占据了上风,甚至为了弘扬孝的精神,他赞成血亲复仇。

赞成血亲复仇的并不只张九龄一个,杜甫也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他的家族就有血亲复仇的案例。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高官,由于他恃才傲物,便被排挤到了江西吉安出任司户参军。

在司户参军任上,杜审言依然不消停,同事关系一塌糊涂,被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捏造了一个罪名打入大牢,不日处斩。

在父亲命悬一线的时刻,他的次子杜并来了。

这一年,杜并刚刚十三岁。

杜并名义上是替父亲求情,实际却另有打算。

当周季重还在漫不经心地应付时,杜并迅速抽出了藏在袖中的利刃,对着周季重连捅了数刀,周季重当场倒在血泊之中。

为父报仇的杜并当然也没有好结局,他被周季重的随从当场打死,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

弥留之际,周季重说了一句话:早知道杜审言有这样的孝子,我怎么也不会去惹他了!后来,杜甫长大成人,他不以这件事为耻,相反还以是杜并的侄子为荣。

在这一点上,张九龄和杜甫不谋而合。

或许,因为他们都是诗人,骨子里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情怀。

第三只眼做为一代名相,张九龄不仅是文学大家,而且风度翩翩,品格高尚,更让人信服的是,他居然有预见未来的第三只眼。

他一眼就看透了安禄山。

安禄山,营州(今辽宁朝阳)柳城的胡人,本不姓安,而姓康。

安禄山的母亲阿史德是一名巫师,居住在东突厥汗国,与丈夫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便前往轧荦山进行祈祷。

轧荦山是突厥的神山,传说是斗战神的化身。

安禄山的母亲到那里祈祷,便是希望得到神的保佑。

可能是她的真诚感动了神明,不久,阿史德就有了身孕。

十个月后,孩子顺利出生了。

据说这个日后的乱世枭雄出生时,灵异现象出现了。

有一道光冲出他所在的帐篷,直刺苍穹。

野兽顿时跟着嚎叫,似乎在迎接一个新狼王的诞生。

擅长望气的人看到这一幕后,不禁感叹:这是祥瑞,这个帐篷必将出贵人。

灵异现象之后,危机随之来临。

得到消息的范阳节度使张仁愿来了,他是来斩草除根的。

然而任凭张仁愿把帐篷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还是没有找到那个神秘的新生儿,只能作罢。

经历了这一场虚惊,阿史德认定这不是一个普通婴儿,于是便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轧荦山(斗战神化身)。

从此,你就叫康轧荦山,你就是战神的化身。

以上是关于安禄山出生前后的记载,有点神乎其神,按照我的推测,其中演绎的成分多了一些,我权且一写,你权且一看。

尽管安禄山一出生便与众不同,但他的童年还是很苦的。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不久,安禄山便跟随母亲改嫁到了突厥人安延偃家。

时间走到开元初年,安延偃所在的突厥部落也破落了,没有办法便前去投奔了唐朝。

在投奔的路上,遇到了唐朝将军安道买的儿子,因为这个缘故,安延偃一家便住进了安道买的家中。

由于安延偃和安道买都姓安,因此两家的子弟便互认为了兄弟。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康轧荦山改姓为安,并更名为禄山,安禄山的名字由此而来。

渐渐地,安禄山长大了,并找到了一份职业:互市牙郎(贸易往来中间人)。

安禄山所在的地区,多民族聚集,民族间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不过在相互的交易过程中,一个难题很难解决:彼此间语言不通。

安禄山出现后,所有难题迎刃而解,因为他是复合型人才,懂六蕃语言,放在现在,相当于六门外语。

靠着语言的优势,再加上他足智多谋,善解人意,他的互市牙郎当得还不错,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然而滋润的日子没过几年,安禄山就栽了。

栽在一只羊身上。

因为一时性起,估计是馋坏了,安禄山就偷了一只羊,结果被人发现报了官,这下问题严重了。

此时管辖安禄山所在地区的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他严格执法,准备将安禄山杀鸡儆猴,一刀两段。

如果这一刀砍下去,或许就没有后面的安史之乱了。

明晃晃的大刀片已经举了起来,留给安禄山的时间数以妙计。

这时安禄山大呼一声:大人难道不想消灭奚和契丹吗?那又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壮士呢?不知是模仿还是巧合,安禄山这声大呼的背景以及语法结构,跟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如出一辙:一位是韩信,另一位是唐朝名将李靖。

韩信临近被斩,大喊一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来成为汉朝开国名将。

李靖临近被斩,大喊一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后来成为有唐一代名将。

那么安禄山这声大喊的效果呢?他引起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注意。

张守珪闻言,仔细端量了一下安禄山,发现此人身材魁梧,皮肤白皙,相貌不凡,而且又是胡人,懂得六门外语,或许真是个人才。

不妨就把这个人才留下吧。

这一留便留出了千古祸害。

在这之后,安禄山就与自己的发小史思明一起,成了张守珪手下的捉生将(类似于侦察排排长)。

史思明,名字听起来像汉人,实际也不是汉人,而是突厥人的后代。

史思明原名史窣干,思明,是他发达以后,皇帝李隆基赐的名。

相比于安禄山的相貌不凡,史思明就没脸见人了。

他骨瘦如柴,气胸,驼背,眼睛突出,鼻子歪斜,头发稀少,明白人知道这是孩子长得难看,不明白的还以为是史前人类,或者是浓缩版的阿凡达。

然而,名人马云有一句名言:男人的智商与相貌,往往成反比。

这句话适用于马云,也同样适用于史思明。

长相歪瓜裂枣的史思明,智商超出常人数倍。

史思明之所以是安禄山的发小,因为两人从小是邻居,巧合的是,史思明只比安禄山早出生一天。

长大后,两个掌握六门外语的发小便当上了互市牙郎,凭借着自己的语言优势混口饭吃。

然而,好景都不长,安禄山因为偷羊栽了一个跟头,史思明也则因为欠政府的钱还不起被迫远走他乡,流落到了奚部落。

没想到,一进入奚部落,史思明就被巡逻的骑兵当做奸细抓住了,按照规矩,杀无赦。

高智商的史思明马上开动自己的大脑,瞎话张嘴就来:我是大唐使臣(有长成你那样的使臣吗?),如果大唐听说你们杀了使臣,对你们没丁点好处。

不如带我去见你们的大王,如果你们大王留下我,自然就少不了你的功劳。

巡逻的骑兵智商也不高,一下子就被史思明给忽悠住了,便领着他去见了奚王。

见到奚王后,史思明依然摆着唐朝使节的谱,故意不拜,嘴中振振有辞:天子使节见到小国国君不必参拜,这是礼数规定的。

奚王顿时大怒,然而转念一想:礼仪中确实有这样的规定。

再看史思明,奚王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唐朝没人了?派这么一个歪瓜裂枣的家伙。

再转念一想:或许唐朝天子不以貌取人,眼前这人没准还真是使节,那可得罪不起。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就当他是唐朝使节吧。

这样,欠款不还的史思明便被当成了唐朝使节,在奚部落结结实实地过了一把大爷瘾。

临近告别,奚王准备派一百人跟随史思明前往唐朝朝见。

史思明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向政府表功的大好机会。

奚部落里有一个能人正担任琐高(奚部落的高级官员),此人非常有名,唐朝很多官员知道他的名字,如果把此人诈进陷阱,就将是自己的投名状。

打定主意,史思明便对奚王说:跟随我入朝的人虽多,但没有一个配朝见天子的。

惟有琐高,可以与我一同前往。

奚王哪里知道史思明的算盘,一挥手,琐高就加入了奚部落使节团。

使节团一行三百多人,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平卢城(辽宁朝阳)。

临近进城,史思明说:你们先等候一下,容我进去通报。

进城之后,史思明便对平卢守将说:这次奚部落来了好几百人,名义是入朝晋见,实际却是想偷袭平卢城,还请大人提前做好准备。

一眨眼的功夫,史思明就把三百多人的使节团给卖了。

接下来就是鸿门宴的俗套了:奚部落三百余人遭遇伏击,除名声在外的琐高外,其余人等有来无回,全都成了史思明的投名状。

经此一战,史思明今非昔比: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接到汇报,对这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产生了兴趣,一高兴,便把他收入帐下,与安禄山一起出任捉生将。

至此,安史之乱的两大主角闪亮登场,而他们的伯乐都是张守珪。

事实证明,张守珪的眼光很准,他所提拔的史思明和安禄山都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尤其是安禄山。

安禄山不仅精通六门外语,而且对辖区的地理环境非常熟悉。

凭借这一特长,他创造了以五名骑兵生擒契丹数十人的经典战例。

之后,张守珪有意给安禄山创造机会,又给他增加了一部分兵力,结果安禄山再接再厉,战果不断。

凭借战功,安禄山被擢升为偏将,与张守珪的关系也越走越近。

安禄山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他知道张守珪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性,因此他处处陪着小心,以博取张守珪的信任。

安禄山知道张守珪嫌自己胖,于是他便控制自己的食量。

在张守珪的手下,他从来没吃饱过,不是饭不够吃,而是有饭不敢吃,怕胖!在安禄山的苦心经营下,两人的关系更进一层,到了可以一起洗脚的地步。

安禄山给张守珪洗!安禄山第一次给张守珪洗脚,便对着他脚下的痦子发愣。

张守珪一看,觉得胡人果然没见过世面,连痦子都不认识。

张守珪说:这是痦子,据说长痦子的人都有富贵命。

安禄山嘿嘿一乐,大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