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史并不如烟-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败后,李白被扔进大狱,一度难逃一死。后来经过多人求情,李白被释放出狱,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被流放到夜郎故国之地——贵州桐梓。幸运的是,流放途中,李亨大赦天下,这样李白不需要再去体会“夜郎自大”的味道了。李白调转船头,顺江而下,一日千里,欣喜之余还写下了千古名篇——《朝发白帝城》:

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既写实,又写意,既写的是沿江美景,又写的是看风景的心情,其实风景一切如故,变化的只是看风景的心情。数年后,李白前往当涂(安徽当涂县)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他兴冲冲而去,没想到,当涂成为他人生最后的落脚点。在当涂,李白病了,病得很严重,终于一病不起。在李白人生的最后时光里,有一个朋友始终惦记着他,这个朋友几次在梦中梦到他过世了,醒来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于是就写下了诗篇《梦李白》。这位朋友先后写了两首《梦李白》,其中一首为李白的一生定了调: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朋友的名字叫杜甫。

关于李白的人生最后结局,不同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记载:

《新唐书》: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旧唐书》: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唐才子传》: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遂沉水中。

《新唐书》的说法是病逝,《旧唐书》的说法是醉死,《唐才子传》的结局最浪漫,酒醉后入水捉月,沉于水中。第一种结局最平实,第二种结局符合人物性格,第三种结局最是浪漫,这便是大诗人李白,单单一个人生结局,竟然让后人有着三种猜测的选择。至于哪种结局最真实,已经不重要了,总之那个冠盖满京华的诗人已经去了,后世留下的是他那九百多首诗篇。时至今日,四川江油市和湖北安陆市展开了“李白故里”之争,如果李白地下有知,该作何感慨呢?

借坡下驴

同永王李璘的不识时务相比,李隆基的见机行事能力强上百倍。公元七五六年八月十二日,李亨派出的使者辗转来到蜀郡,他们给李隆基带来了一个消息:太子李亨已于一月前在灵武登基。这个消息原本足以石破天惊,因为李亨是先斩后奏,不经父皇同意就擅自登基,严格说起来就是篡位。使者小心翼翼地奏报完毕,便屏住了呼吸,他们不知道李隆基会作出何等反应。李隆基面露喜色,说道:“吾儿应天顺人,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什么是好演员,这就是好演员,明明心里气得吐血,表现出来却是无比喜悦,天才,一等一的天才。

以当时的处境论,乍听到李亨自行登基,李隆基一定是心中不爽的,在皇权终身制的背景下,没有一个皇帝会容忍儿子不打招呼自行登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蔑视。

然而,李隆基却忍了,而且作出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五点:一、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已经七十一岁了,人生古来七十稀,该是平心静气的时候了;二、到公元七五六年,李隆基已经当了近五十年皇帝,当多少年是多啊!(要什么自行车啊!)三、安史之乱摧毁了李隆基多年的自信心,身为皇帝,连国都都丢了,还有什么心气呢?四、马嵬坡兵变,杨贵妃罹难,身为皇帝,连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这样的皇帝含金量几何?五、太子不辞而别,分道扬镳,又在灵武先斩后奏,自行登基,身为皇帝,鞭长莫及,颜面何在?

综合以上五点,李隆基心灰意冷,他不想再去作无谓之争,既然儿子想要那就拿去吧,毕竟早晚都是他的。回望自己的皇帝生涯,李隆基感慨万千,当年自己设计将父亲逼成太上皇,现在,风水轮流转,自己被儿子逼成了太上皇,或许这就是报应吧!

八月十六日,李隆基下诏:

自今日起,朕的“制”(诏书)、“敕”(敕令)改称“诰”,官员给朕上疏一律称“太上皇”;四海之内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先行裁决,然后报给朕知;等到收复长安,朕将不再管事。

八月十八日,李隆基登上高台,举行仪式,命侍中韦见素、宰相房绾、崔涣(后两位皆是李隆基入蜀途中火线提拔),携带传国玉玺以及册封李亨为皇帝的诏书前往灵武传位。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李亨的“先上车后买票”接近成功,他的父亲李隆基不再纠缠于皇帝头衔,而是大度地将传国玉玺拱手相让,这是李亨之前所没有想到的。

一个月后,韦见素等人将传国玉玺以及传位诏书奉到了李亨面前,李亨却连连摆手拒绝。

李亨说:“现在只因中原大地还不平静,我暂且管理百官,怎敢趁着危乱,要求继承皇位呢!”

群臣一再请求李亨接受传国玉玺和诏书,李亨却没有答应,他把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放置到另外一间大殿,然后每天早晚前去致敬,就像以前向李隆基早晚问安一样。

中国人,活得真累!

左膀右臂

虽然李亨没有接受李隆基的传国玉玺和传位诏书,但这两样东西已经成为他的囊中之物,反正已经到手,何必急于一时?

李亨不去想传国玉玺和诏书,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自己的龙兴大业,而在成就龙兴大业的过程中,他需要给自己物色一些人选,让这些人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郭子仪、李光弼首先进入了李亨的视野,他们将是李亨将来最为倚重的力量。

李亨登基不久,郭子仪便率领五万大军从河北返回了灵武,这五万大军顿时让李亨有了鸟枪换炮的感觉,李亨的军事力量瞬间提升了几个档次,龙兴之心油然而生。八月一日,李亨开始布局,他把郭子仪、李光弼都安排到关键的位置上:郭子仪出任兵部尚书、灵武长史,同时兼任宰相;李光弼出任户部尚书、北京(太原)留守,同时兼任宰相;两人过去所有官职保持不变。

从这个任命开始,郭子仪、李光弼成为当仁不让的平叛主角。不久,李光弼声名大振。李光弼声名大振是因为他杀了一个人——侍御史崔众。自八月一日接受任命后,李光弼便带领五千士兵来到了太原,正式接手太原防务。说起来,李光弼这五千士兵有些寒酸,这五千人并非正规军,而只是景城郡、河间郡的民兵。

可能就是因为李光弼带的是五千民兵,原先主管太原防务的侍御史崔众便没把李光弼放在眼里,他不仅对李光弼爱搭不理,同时又不按照约定时间交接防务,他以为李光弼不敢把他怎么样。

崔众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系列错误的举动,等待他的只能是悲惨的结局。他不知道,李光弼看他不顺眼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崔众不是太原防务的最初负责人,他的前任是河东节度使王承业(将颜杲卿功劳据为己有那位)。

王承业因为任职期间军纪败坏,被朝廷免去官职,侍御史崔众受命接管了太原防务。两人交接不久,朝廷对王承业痛下杀手,派出宦官到太原诛杀王承业。

到了这个地步,王承业已经够惨了,崔众却当众落井下石,对临刑前的王承业百般侮辱。侮辱王承业时,崔众心安理得、不以为意,他不知道背后有一双眼睛正在愤怒地盯着他:士可杀不可辱,都要行刑了,何必再妄加羞辱。愤怒的人正是李光弼。现在新账、旧账叠加到一起,崔众的路到头了。就在这时,传旨宦官来到了太原城中,他此行的目的是传达李亨旨意,将崔众调回灵武,出任御史中丞。

李光弼看了传旨宦官一眼,说道:“崔众有罪,已经被我关了起来。现在我就要斩了他这个侍御史,如果你拿出圣旨升他的官,我就斩他这个御史中丞!”

李光弼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人我杀定了,无论他是侍御史,还是御史中丞。传旨宦官被李光弼决绝的语气吓住了,他没敢坚持,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的圣旨也没敢出示。李光弼一声令下,于军中将崔众斩首示众,这一下便让全军不寒而栗。李光弼首秀成功。郭子仪、李光弼先说到这里,接下来该说说文官了。李亨最为倚重的文官有两位,一位叫房绾,另一位名字暂时保密,他在随后的章节中即将隆重登场。房绾成为李亨的左膀右臂,要从李隆基逃出长安说起。李隆基从长安逃亡,群臣多数不知道。到了咸阳后,李隆基跟高力士议论了起来:“朝臣中谁会跟来,谁不会来,你能猜测一下吗?”

高力士回应说:“张均、张垍父子深受陛下恩宠,而且张垍还是驸马,他们兄弟俩可能会先来。至于刑部侍郎房绾,恐怕不会来。当年大家都说房绾有宰相之才,而陛下却没有用他,况且安禄山又曾经推荐过他,可见二人关系不错,那他更不会来了!”

李隆基淡淡地说:“世事难料啊!”几天后,张氏兄弟没来,房绾来了。李隆基看着房绾问道:“张均兄弟俩呢?”房绾说:“臣临出发时,曾经叫过他俩,可他们逗留不前,看他俩的样子,似乎已经作出了决定,但嘴上却不说。”李隆基听完,回头对高力士说:“朕早知会如此!”当场,李隆基作出决定,任命房绾为吏部侍郎,同时兼任宰相。几乎与此同时,原宰相陈希烈,张均、张垍兄弟向安禄山投降,成为安禄山的宰相。两相对比,房绾的品格要比陈希烈以及张氏兄弟高得多。房绾出任宰相一个月后,便接到了重大任务:与韦见素一起携带传国玉玺以及诏书前往灵武郡传位。执行这次任务,让房绾进入李亨的视野。李亨早就听说过房绾的声名,这次相见,更是诚心相待。房绾也不含糊,一副当仁不让的架势,每次与李亨讨论时事,表情甚是慷慨激昂。他投入的表情让李亨也不禁动容,两人关系迅速升温。

皇帝如此器重,房绾便以天下为己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能不能插手的事情他都插手。别的宰相一看房绾如此热衷,又深受皇帝赏识,索性拱手相让,惹不起,躲得起。

时间一长,以天下为己任的房绾几乎把人都得罪遍了,而他自己浑然不觉。

房绾被皇帝所谓的恩宠蒙住了双眼,他以为皇帝的恩宠都是真的,却没有想到,所谓恩宠,只不过是逢场作戏,脆弱到只需要一个小报告就能把所有的恩宠戳破。

打房绾小报告的人叫贺兰进明,时任北海郡太守。贺兰进明特意从自己的辖区前往李亨所在地拜见,这次拜见让李亨非常高兴,这说明贺兰进明很有心,眼中有李亨这个新科皇帝。李亨高兴之余便任命贺兰进明为南海郡太守,同时兼任御史大夫。几天后,贺兰进明进宫谢恩,李亨发现了蹊跷:明明自己任命贺兰进明为御史大夫,怎么最后居然成了代理御史大夫。代理二字从何而来?一定是宰相房绾搞的鬼。眼见李亨疑惑,贺兰进明知道机会来了。贺兰进明对李亨说:“陛下不必疑惑,这都是因为臣往日与房绾有些私人恩怨,想不到今天他却挟私报复。”这句话并不致命,致命的是下面一席话。贺兰进明接着说道:“晋朝用王衍做三公,成天清谈浮夸,最终导致国家大乱。现在房绾同样喜欢说大话,追求虚名,所任用的都是一些浮夸之徒,与王衍有得一比。陛下任用他当宰相,恐怕不是社稷之福。况且房绾在蜀郡辅佐太上皇时,建议把陛下和诸王派到各地担任节度使,他特别主张把陛下安置到边塞苦寒之地,与此同时,他又把自己的党羽安排到各地,掌握大权。房绾的用意很明显,他是想,太上皇任何一个皇子当皇帝,他都富贵无忧。陛下,您看,这哪里是忠臣的做派。”贺兰进明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房绾的恩宠便到头了。一直以来,李亨对李隆基的那次权力分割都耿耿于怀,因为按照李隆基的权力分割,李亨不是天下之主,而只是较大一块蛋糕持有者而已。现在经贺兰进明提醒,李亨意识到,权力分割的主意正是房绾出的,看来这个人是个投机分子,并不可靠。

从此,李亨对房绾改变了看法,不再对他恩宠有加,而是戴上了不信任的有色眼镜。房绾很快感觉到了李亨的变化,他意识到自己失宠了。为了挽回曾经的恩宠,房绾向李亨提出了一个要求:给我一支队伍,我要收复长安!说大话说惯了,既不怕闪了舌头,也不怕闪了腰。可能是李亨太想收复长安了,他居然同意了房绾的要求。李亨的智商是?存疑,存疑!充满期望的李亨委任房绾为首都长安征剿司令兼蒲关、潼关警备司令,同时允许房绾自行选择将领。房绾自行选择了四个人,御史中丞邓景山出任副帅,户部侍郎李揖出任行军司马,给事中刘秩出任参谋,临出发前,又补选兵部尚书王思礼出任副帅。四人之中,房绾最看重的是李揖和刘秩,军中事务全部委托给这两个人。要说这两个人确实也是饱读诗书,兵书也看了不少,只是两人都有一个软肋:不仅从没有上过战场,连军队都没待过。指望这么两个人打胜仗?一需要勇气,二需要联想,三需要对方低能。房绾却不这么看,他对李揖和刘秩充满了信心,他逢人就说:“叛军勇士虽多,可他们肯定挡不住我的刘秩!”如果打仗仅仅用嘴该有多好啊!大话说完,房绾将全军分为三军,分别是南军,中军,北军。公元七五六年十月二十一日,房绾率领中军、北军在咸阳陈涛斜地区与安禄山叛军遭遇。大战开始前,房绾胸有成竹,因为他有秘密武器:牛车!房绾从古代兵书中汲取了精华,采用了车战之法,在他的阵中有两千辆牛车,在牛车的周围,夹杂着骑兵和步兵。房绾清晰记得,古兵书中提到,战争开始后,驱赶牛车进攻,就能冲破敌军的阵脚,给敌军造成混乱。房绾的记忆并没有错,只是他不知道,那是在理想情况下,一旦对方有了防备,牛车能起的作用恐怕就要打折了,有时甚至会起副作用。

房绾正准备驱动牛车参战,叛军阵营中却响起了震天鼓声。巧合的是,房绾逆风,叛军顺风,震天鼓声顺风飘到了牛的耳朵里,所有的牛一下子全惊了,顿时焦躁起来。

这时,早有准备的叛军顺风放起了火,房绾的牛彻底崩溃了。两千辆牛车没有冲向敌军,反而在本方横冲直撞起来,叛军趁机吹响进攻号角,房绾的中军、北军无力抵挡,如潮水般败退。战后一盘点,死伤四万,生还不过几千。两天后,不甘心失败的房绾再次指挥南军迎战,结果还是惨败。这次败得更彻底,不仅损兵,而且折将,南军主帅、中军主帅一起向叛军投降。还有比这更惨的失败吗?房绾战败的消息传回,李亨气得几乎吐血,哎,这个只会说大话的家伙。按照李亨本意,他想狠狠处分房绾,然而经过一个人的劝说后,李亨便高抬贵手,放过了房绾。李亨转头对那个人说:“看来谁都指望不上了,只能指望你了!”

山人李泌

李亨要指望的那个人叫李泌,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从李亨开始,他先后陪伴了唐朝三任皇帝,接下来两位是李亨的儿子——唐代宗,李亨的孙子——唐德宗。

李泌,京兆(长安)人,自幼以才思敏捷、精明干练著称于世,他的祖上更是赫赫有名,他的六世祖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而他的曾祖一辈也有一位名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

不过祖上的荣光到李泌这一代时已经烟消云散,李泌登上历史舞台靠的还是自己。

由于自幼名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