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史并不如烟-第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仗打到现在,中天竺已经奄奄一息,阿罗那顺的王后本来还拥兵数万,还想据险坚守朝乾陀卫江(印度河),然而人心已经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先锋蒋师仁趁势发起攻击,中天竺最后的军队全部崩溃,防无可防。
至此,王玄策率领的多国部队俘虏阿罗那顺的王后和太子,男女老少一万两千余人,各类牲畜三万头,城市和农村五百八十余所,原本生猛叫嚣的中天竺就这样倒在王玄策的手下。
中天竺灭了,东天竺也危了,在中天竺与王玄策大军对抗时,东天竺曾经派出援军帮助中天竺现在王玄策将兵锋指向了东天竺。
事实证明,东天竺国王尸鸠摩很识时务,反应也很快,没等开打,先送来了牛马三万头犒劳大军,另外还有弓、刀、宝缨络,然后派使节可怜巴巴地看着王玄策:王将军,您看我们表现如何?
算了,既往不咎了,王玄策大度地挥了挥手,旁边的东天竺使节如释重负,长出了一口气。
不久,正七品东宫左卫率长史王玄策押着阿罗那顺回到了长安,并将这一战果通报给了李世民。这次通报让李世民喜出望外,太意外了,一个使节居然灭了一个国,强!
李世民说道:“人要是不上道,就是早晚被淘汰。你们不劫我的使者,能变成我的俘虏吗?”
这样,阿罗那顺就同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一样成为被唐朝俘虏的敌国国王,在李世民身后,他们的石像被放到了李世民的墓前,象征着李世民一生的文治武功。
一人灭一国,这就是处级干部王玄策的传奇,然而由于他在中国境内并没有太大作为,所以他的传奇逐渐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之中,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玄幻文学宗师田中芳树重新“发现”了他。
田中芳树在大学图书馆翻阅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亚洲历史百科词典》,读到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唐代使节的条目时,不禁惊呆了。十余年后,他决心将这段历史写成小说,又过了二十年,田中芳树的小说最终完稿,名字叫《天竺热风录》,在日本相当畅销!
田中芳树对王玄策是这样评价的,“即使是把他当成好莱坞具有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的主角也丝毫不会缺失分量。”
其实,王玄策原本有机会在李唐王朝平步青云,贞观二十二年得胜回国之后,他就被李世民晋升为朝散大夫(从五品),而更令王玄策洋洋自得的是,除了中天竺国王阿史那顺,他还为李世民带来了另外一件礼物——天竺方士。
天竺方士
在《旧唐书太宗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贞观二十二年,使方士那罗迩娑婆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
那罗迩娑婆就是王玄策送给李世民的礼物,也是王玄策手中的最大筹码,如果这个天竺方士真的有他自己声称的那么神,那么作为推荐人的王玄策,未来前程不难想象。
说起来,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也能吹,见了李世民之后就开始往自己脸上贴金。他平静地告诉李世民,自己已经二百岁了,而且有长生不老之术,他本人非常愿意为李世民服务,让自己的长生不老之术与李世民共享。
如果时光倒退二十年,李世民一定会抽那罗迩娑婆一顿大耳光,然后让他在自己眼前消失。然而时代不同了,李世民也不一样了,此时的他渴望延年益寿,渴望长生不老,他愿意相信世间有长生不老之药,所以他愿意为那罗迩娑婆提供机会,让他为自己制造延年之药。
就这样,李世民命那罗迩娑婆在金飚门炼制丹药,命刑部尚书崔敦礼作为此次炼丹工程的总负责人,其他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配合。
从此,一切为了丹药,一切服务于丹药,为了采集原材料,李世民派出的使者遍布天下,他们的任务是到各地采集怪药异石,他们中最远的足迹遍布东西南北中五个天竺。
那罗迩娑婆的丹药配方不仅怪,而且采集起来难度很大。
有一种配方叫畔茶法水,新唐书是这样介绍的:
所谓畔茶法水者,出石臼中,有石象人守之,水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销草木金铁,人手入辄烂,以橐它髑髅转注瓠中。
从描述来看,可能是硫酸硝酸一类的东西。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配方,一种叫咀赖罗的树叶。
要采集这种树叶,可费了劲了。这种树的树叶外形像梨,一般地方不长,专门长在穷山崖腹;平坦的地不长,专门往悬崖上长,采集难度比天山雪莲都难。长的地方险还不算,要命的是这种树的旁边一般都是毒蛇的洞穴,有毒蛇在洞里守着,人根本过不去。
爬又爬不到,上又上不去,可又必须采到,怎么办呢?
用方镞箭射!
不过用箭射也得碰运气,如果运气不好,刚把树叶射下来就被鸟叼走了,这时候你只能耐着性子再射,什么时候叶子飘到你手里了,什么时候才算完。
总之那罗迩娑婆就是这样诡谲,灵不灵先不说,反正折腾死人不偿命。
那罗迩娑婆的丹药到底灵不灵呢?还是赵本山那句广告词:别看广告,看疗效!
天不假年
时间走到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的身体再也挺不住了,他的生命进入了倒计时。
三月十七日,李世民带病前往显道门,宣布大赦天下,此举是为了显示天子的仁德,也是为了向上天乞求延年益寿。但李世民心中比谁都清楚,他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四月一日,夏日来临,一直怕热的李世民再次前往翠微宫,翠微宫他已经去过几次,不知道这一次会不会是最后一次。
到此时,李世民在乎的不再是自己的寿命,而是自己身后帝国的稳定,现在贞观一朝的重臣已经所剩不多,能用来托孤的文臣只有长孙无忌、褚遂良,武将呢?只有李世勣!
其实,到贞观二十三年,能征善战的武将还有三人,李世勣,李道宗,薛万彻。然而三人比较下来,只有李世勣最合适,其余二人身上都带有不同的符号。
李道宗,李世民的堂兄,同属李唐皇室,这样的大将用来征战可以,用来托孤必定不行。不要忘了,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其实来自宗室,一旦李道宗受命托孤,尾大不掉,如之奈何?
薛万彻,李世民非常看重的名将,但是不要忘了,他毕竟曾经是太子建成的属下,更何况此人脾气不好,有跋扈之势,贞观二十二年时更是被李世民贬黜出京,因此薛万彻也不能用来托孤。
三大名将排除了两个,剩下这一个只能是李世勣,尽管李世勣经历复杂,但对待皇室的忠心不容置疑。李世民唯一担心的是,太子李治太年轻了,而且对李世勣没有恩德,如何才能调动李世勣对李治效忠呢?想来想去,只能李世民自己当一次恶人了。
五月十五日,李世民下诏,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出任叠州(甘肃省迭部县)都督,即日起程!
好好的,怎么就贬出京城了呢?这个任命让很多官员看不明白,然而李世民很明白,李世勣也很明白。接到任命的李世勣没做任何停留,连家都没有回,转身就踏上了前往叠州的路,以至于家属在家等他吃晚饭,等了半天一打听才知道,今天不回来了,去叠州了,什么时候回来,等通知。
在李世勣前往叠州的同时,李世民对李治说道:“李世勣才智过人,但是你对他没有大恩,我担心他不服你。今天我贬他的官,要是他立刻启程,你以后就重用了;要是他犹豫你就得把他杀了。”
原来,李世民给李世勣出的就是一道二选一的选择题,而这个二选一是需要悟性才能悟得出来。如果李世勣没有悟性,傻乎乎地回家告别,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无情的诛杀。
李世勣是聪明的,他用他的毫不迟疑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他的火速上路实际就是向皇帝表明,无论什么命令,臣李世勣一律服从,不打折扣!李世勣明白,自己不过是李世民父子的一条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至此,李世民对李世勣的恩宠就如同挂在墙上的画皮,昭然若揭,所谓皇帝恩宠,所谓君臣际遇,都不过是伪装,一切都是为了皇权的稳定,其余免谈。
打发走李世勣,李世民的日子也不多了,他要用剩下不多的日子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好好交代一下,从此好儿子和好儿媳就全托付给这两位重臣了。
五月二十四日,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用自己的手抚摸长孙无忌的脸,长孙无忌泪如雨下,李世民也哽咽地说不出话来。此时已经没有皇帝和大臣之分,这是两位老朋友的生离死别。这一次见面,两人都没有说话,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两天之后,李世民再次召来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他有很多话要讲。
李世民感伤地对长孙无忌、褚遂良说道:“我死后把太子交给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教导他!”
转过头来又对太子李治说道:“有长孙无忌跟褚遂良在,你不必担心天下。”
最后又对褚遂良说道:“我能当上皇上,长孙无忌出了很多力。我死之后,不要听信谗言而被别人离间!”
太多话,已经来不及说,太多的牵挂,值得留下,然而天不假年,人毕竟不能与命争。
在李世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着以往的人生片断,晋阳起兵,进军长安,平定洛阳,玄武门政变,渭水盟誓,宗庙献俘,废立太子,远征高句丽,过去的片断不断在脑海中闪回,我这一辈子,我这一辈子。
无限江山,万望子孙能够主宰。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交代完后事后不久,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二岁。三个月后,李治将李世民安葬于昭陵,奉上庙号:太宗。
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他是一个好皇帝,却不是一个好人。
在他的治下,政治清明,法律公正,百姓安居乐业,军事卓有成效,向东、向西、向南、向北,版图都得到拓展,异族压迫中原政权的现象不再出现,唐朝得以以开放大国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然而,好皇帝并不等于好人,李世民这个好皇帝与好人永远划不上等号。
他残杀过兄弟,他逼迫过父亲,他霸占过弟媳,尽管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有过悔过,但一切都晚了,人生的劣迹与他的文治武功一起都被载入史册,千古功过,只能任由后人评说。
如果以功绩和道德作为衡量皇帝的两把尺子,我们又该如何衡量李世民呢?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五十二岁,如果李世民能够像房玄龄、李靖、萧瑀一样活到七十岁以上,或许武则天不会再有机会,或许李唐王朝的历史也会改写。
可惜,天不假年!
继位
李世民已经去了,李治还没长大。
在李世民的身后,李治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不已。二十二年来他一直陪伴在李世民的身边,一下子失去了李世民这个靠山,他不知道以后的路该如何走。
冷静下来的长孙无忌擦干了眼泪,他知道现在不是痛哭的时候,尽管在李世民的治下国家稳定,但现在李世民已经故去,国家进入敏感时期,此时略有风吹草动就有可能影响国家稳定,当务之急就是李治赶紧继位。
李治还在痛哭,长孙无忌意识到必须严厉起来,让这个还没有长大的外甥看到紧迫的形势,长孙无忌说道:“皇上把江山交给你,哭什么哭?”
看看,当皇帝多不容易,连爹死了都不能像一般人那样尽情哭。
李治止住了哭声,擦干了眼泪,一切听从舅舅长孙无忌的指挥。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骚动,长孙无忌决定秘不发丧,对外封锁李世民已经驾崩的消息,先请李治率军先回长安坐镇,他与褚遂良随后从翠微宫向长安进发。一路之上,皇帝的护卫仪仗一切照旧,只不过李世民已经由活人变成了灵柩。
五月二十八日,李治进入京城,长孙无忌护送李世民的灵柩随后入城,停放灵柩于两仪殿。
这时,除了极个别重臣,其他人依然不知道李世民驾崩的消息,长孙无忌遂用李世民的名义进行朝廷的布局,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兼任侍中,代理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任中书令。这三个人一直都是李治的左膀右臂,现在他们集体由东宫平移到朝堂之上。
任命发布之后,一切已经昭然若揭,若不是皇帝驾崩,太子宫的官员不会得到集体升迁,现在他们得到了升迁,那么就意味着皇帝已经驾崩了,只是没有宣布而已。
五月二十九日,长孙无忌对外公布皇帝驾崩的消息,同时宣读李世民的遗诏:太子即位。军国大事,不可停阙;平常细务,委之有司。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可怜李泰,老爹死了连奔丧的权利的都没有。)
六月一日,李治正式登基称帝。
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李世民的时代结束了,李治的时代来了!
第十六章 整肃
长孙无忌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十日,李治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尉,代理中书令,同时主持尚书省、中书省工作,如此以来,这三处机关都由长孙无忌一个人说了算。所谓三省分立,只不过是长孙无忌的左手与右手以及脚趾的关系,无论哪个部位说了算,都是长孙无忌说了算。
长孙无忌还是谦逊的,他诚惶诚恐地向外甥李治表示,“陛下,您就别让我主持尚书省的工作了,我坚决辞让!”
其实,长孙无忌坚决辞让其实只是一个姿态,只是不想让群臣觉得他要独揽所有大权,把尚书省让出来可以堵住别人的嘴。
然而,李治现在太需要长孙无忌这个舅舅了,他需要舅舅把他扶上马,然后再送两程,所以他现在要拼命地往舅舅身上加工作。看到舅舅坚决辞让尚书省主持工作的大权,李治也不勉强,他又给舅舅加了个名头,这个名头一加,舅舅照样有宰相之实,而同时又避免了风头太劲。
长孙无忌的新名头是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典型的中国式智慧,这个名头是什么意思呢?听我慢慢说来。
太尉是正一品,三公之一,品级高,但实际是闲职,没有实权,只是把人架上去而已,位高,权不重。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指比照正三品的中书令和正三品的侍中,中书令和侍中都是实权,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把你当成中书令和侍中使用。用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先委任你为排名比较靠后的闲职副委员长,然后在实际使用中却当成有实权的部长使用。
同中书门下三品,对于唐代的官员而言是个重要的标签,有这个标签即视为你进入了宰相班子,没有这个标签,即使你是太尉或者是司徒,都是闲差,进不了宰相班子这个核心层。
在前面我曾经说过,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群相制,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三省的首长,即中书令两人,侍中两人,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这六个人就是宰相,没有宰相之名,但有宰相之实。除此之外如果你的名头后有“同中书门下三品”或者“参与政事”的字样,那么恭喜你,你也宰相了。
李治让长孙无忌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实际上还是把长孙无忌当成实质宰相使用,只是不主持全面工作那么扎眼而已。其实最后的效果是一样的,以长孙无忌的资历和权势,在那一群宰相里,他不排名第一谁排名第一呢?尽管对外都宣称排名不分先后,实际上在中国的政治体系里,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一定会有排名,两个科员,一定就会有主任科员与一般科员的区别,两个副主任,也一定会有主持工作副主任和一般副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