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兴唐-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郝相公,此事去年就有人在谋划。”
“去年?”
“是去年。郝相公在去年可听到坊间的议论声,说刘相公去了青海,做的还不如孤好?”
“知道,那又如何?仅是坊间的议论声,如果当真,国家休想治理了。”
“孤开始也是这样想的。直到上元节,遇到前年的状头郭震,他也大发议论,孤才觉得有些不对。郝相公,你可曾想过,刘相公去青海,只是防御,为大战做准备。然而因为与李相公不和,朝中没有提供足够的物资,甚至刘相公许多进谏数次驳回。”
郝处俊惭愧不能作声,刘李二人之争,连郝处俊在内,都抱着袖手旁观的态度,虽确实不大好劝好调解,可事态扩大,他们也有失职之处。
“孤虽然一战侥幸大捷,居中却多有薛仁贵与裴侍郎相助,才取得的大捷。但是刘相公呢?久经沙场,百战百胜。当真孤的军事能力超过刘相公,当真百姓已经忘记了刘相公的战绩?”
“殿下,你为什么不说?”
“孤若说,试问证据何在?当时没有几人知,若说出来,必然许多人知道。群臣纷争,有些大臣对孤虎视眈眈,若是他们知道,会不会推波助澜?若只是孤的疑心,事情反而会不会成真?”
“可是……”
“是!孤的担心是对的,什么盾谶,分明是有人刻意伪造。”
“那么殿下为什么还要答应?”
“不答应不行啊,自盾谶出,坊间又有许多谣传,有的百姓不知大势真以为孤一出兵,吐蕃立平。当真那么好平的?还有的百姓又将逃户风波翻出来,说孤文武双全。父皇病情一直没有痊愈,时好时坏,为了控权,又掀起了许多事情,使朝政败坏。为什么父皇还不退位让贤?为什么会有这个传言出现?父皇有没有听到?孤去青海,或者还有一线生机,但在东宫,却更危险了。刚才说那些话,只是点醒大家认清事实,不要对孤此行抱多少希望。”
“殿下,可……不行,臣立即面见陛下去,要上疏!”
“郝相公,千万不可。现在的朝堂已经不是以前的朝堂,政事未失,正是各位相公依然如砥柱一般立于朝堂之上。若是使父皇动怒,一一或贬或流,朝堂有可能真正为一群宵小之辈把持。孤不想一年两年从青海回来后,朝堂面目皆非。此时各位相公要明哲保身,非是为各位自己,是为了孤,也是为了国家。”
“可……”
“郝相公,不必担心,自孤察觉以后,放下所有经义书籍,专看青海以及吐蕃山川地形以及风土人俗,又向裴侍郎学习兵法,就是为这一天准备的。”
“殿下智慧过人,所思远阔,臣不及,”郝处俊说着,忽然伏下来道:“臣恳请殿下若真去青海,请以生命安全为重,青海一战胜负,不会使我朝立兴立废,但殿下才是真正关系到大唐的将来。”
说着泣不成声。不仅是仁爱,是智慧是才能,一个好的人君,对国家何其的重要!
“快快请起,”李威立即将他扶起来。
……
太子会不会领军,无论朝廷或者民间,都在议论。有同意的,也有反对的。诏书还没有下达,议论声从洛阳已到了长安。
魏元忠追悔莫急,对狄仁杰说道:“当初我不该逼太子。”
“是错了,魏御史,朝中那么多人,为什么你非要太子想办法?若太子不出面,声名不会更隆,皇上就不会顾忌,太子就会不出行青海,”狄好说道。到了韦家,也在长安城中,狄好与狄蕙便时常来探望义父。
反正岁数也大了,渐渐想得开,进不进入东宫无所谓,能得太子垂青,已是这一辈子最大的幸运。
“是,侄女训得对。”别的大臣不懂军事的,魏元忠对军事也略略有所长,不是很精通,但懂一点。所以才能看出李威去青海的凶危。
“好儿,不得无礼,”狄仁杰呵斥了一声,又对魏元忠说道:“未必是坏事。魏御史,你想一想,殿下在朝堂上如何?”
“狄君指的是?”
“是文臣。”
“可!”魏元忠毫不犹豫答道。李治推出二王之争,固然拢回更多皇权,可本来许多大臣都在观望,这一逼,象郝处俊等人,一下子真正逼到太子一方。别看李治又捧抬了一些大臣对太子党掣肘,可是朝中有重望的大臣,资历深的大臣,大多数站在太子一方。
“那么武将呢?”
“欠缺,太子虽西南一行,一些武将归心,终是少。”
“这就是机会。去年我对你说过,布下一局,可也没有料到后来陛下倒行逆施。但不是没有好处,陛下如此,有的人总归不大满意……太子等不及了……”就是没有这回事,拖而未决,有可能李治因为权利失控,脑袋一热之下,对儿子下手,为了皇位,儿子杀老子的人不多,但老子杀儿子的不要太多:“大唐中兴,这两年之内将可决定!”
“但是狄君,是青海,是论钦陵。”
“陛下不是还没有下诏书吗?若下了后,我将写一封信给殿下,让他不能计成败,保重自己生命,才是关健。”
正在说着,外面仆人说道:“有钦差前来下旨。”
两人茫然对视一眼,然后迎了出去,跪拜以后,太监宣旨。
“……”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后,宣道:“着狄仁杰两位义女为东宫承微,即刻起程,赴往东都。钦此。”
同时还有两道圣旨,没有去韦家,而是去了杨家与洛阳安顿的徐家,下达给徐俪母亲与杨敏母亲的,让杨母立即唤杨敏以良娣身份进入东宫,徐母唤徐俪以良媛身份进入东宫。
不但四女得以入东宫,而且升了,狄蕙二人从最低一品的奉仪变成了良媛,徐俪原来就没有议,无所谓升迁,杨敏却从良媛变成了尊贵的良娣!
这一次四女进宫,一个大臣都没有弹劾了,却有许多人在叹息,有人在称快……


第319章 堪笑一叶飘零(下)
“殿下,兵法是死的,人却是活的,相同的形势,地形不同,敌将不同,天气不同,皆不能死搬硬抄。”
“是。”
“该教的臣已经教完了,就看殿下如何发挥。臣静等殿下佳音。”
“裴侍郎,别人这样认为,你也这样认为?”
裴行俭沉默起来,诏书还没有下达,可是四女进宫,陛下意思已经摆明,愧疚的补偿,太子不得不发了。况且陛下对李敬玄都说过狠话,若刘仁轨让朕前去青海,朕也前去,就不要提太子了。
担心的人不多的,雍王党幸灾乐祸,太子一走,好安心地巩固雍王的地位。太子党也未必担心,太子在西南实打实地将吐蕃揍了一顿,又有盾谶符瑞,这一战大捷归来,入主帝位指日可待。但实际上没有那么乐观的,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战是论钦陵有意挑起,吐蕃第一名将,又是有备而战,太子就是学了这么长时间兵法,依然嫩涩。
迟疑了好一会儿说道:“上元节臣就说过,未必全是坏事。二党相争,若殿下于动无衷,生出的事会有很多,若无此事,不久后类似梁金柱的事情依然会发生。殿下若有举动,可殿下背负仁爱之名,还是兄长,又会让人说闲言碎语。”
“是啊。”
“殿下离开,有许多人认为得计,其实不然,天后……到时候这些人会后悔万分。离开一年半载,正好将这风波避过。皇上虽舍不得权……身体也不大好,行事不及早年英明,但不至于是暗主。殿下一走,沙场生死难测,必然会扶持雍王以防万一。这也是某些人最想看到的,可殿下终是太子,一旦回归,这些人所布置的只能象是烟云,风一吹立即散去。而且雍王急躁,与天后不和。殿下之智,在天后面前都是噤若寒蝉,况且雍王殿下!陛下若有举动,不是相助雍王,是直接使雍王与天后对决。又能让陛下两相比较,谁能更好地继承大统?天后也能比较,谁对她更孝顺。”
这些话已经说得更明了。
呆在东宫,没有逃户之事,也面临着皇上皇后与李贤两方面的压力。去了青海,抛去胜负不提,也是一退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反正呆在东宫刺眼,皇上就是不退位,难道太子敢兵变不成?但一退,压力缓解,就是扶持李贤以防万一,太子替国家出生入死,老子在后面抽梯子,夺儿子的太子之位。那样太子就有兵变,史书都不会太过讥之。
这可是十八万大军,带一半人杀回洛阳或者长安,李治也乖乖将皇位交了。什么阴谋阳谋,在绝对实力面前,是一朵小浮云小浪花。当然,李治也不会做出这种傻事。
裴行俭继续说道:“朝中殿下勿用担心,只要太子安然无恙,许多大臣心志已坚,象郝相公他们绝对不会舍弃殿下,而选择资质稍差的雍王殿下。至于一些墙头草之辈,这些人用与不用,不足惜也。并且殿下去青海有最大的一个好处,无论是什么朝代,都不能忽视将士的作用……此次大会战,从两京挑去了许多羽林禁卫虎贲……太宗虽以玄武门耻之,可局势所逼,不得不发,若不是领军多年……”
说得断断续续的。
“殿下贤慧,已成大势,然力不足也。若是青海回归,则真正成了大河之势,纵然艰难困阻有若龙门之险,也如殿下所言,水流向下,无人能阻也!纵然是龙门也不能阻挡这个大势。”
这些想法是裴行俭逐磨了很久,说出来,是交心之言。
“那么裴侍郎可有什么对付论钦陵的良策?”
“殿下教给李相公那番话,臣已看到,就凭借这份眼光,整个朝廷不会超过五人矣。”
李威暗叫了一声惭愧,若不是记下了一些后世知识,就是学了李靖的兵法,也不会有这份眼光。
“臣在东都,没有到青海,教也无可教。可是论钦陵也有短处,如殿下所说,吐蕃人怕热,天热之时,论钦陵不会与殿下决战。这就赢来了布置的时间。吐蕃人国力贫弱,本来有许多矛盾,此次大战论钦陵也想速战速决,缓解压力。因此熬一熬,论钦陵自会退兵。只要他退兵,可以收复一些失地,也可以向朝廷交待了。也许有人不满,但殿下不败而归,有薛仁贵前例在先,其他人也无话可说。吐蕃是全民皆兵,召集容易,战时召集,战后返回。因此国小,却能屡屡召集重军对多对少。可同样有缺陷,因为战士平时是牧民,除了少数驻军外,大军不能做到时时集合,若能抓住,又能制作战机。但殿下务必记住,切莫贪功,大事可成也。”
当然,说起来容易的,做起来未必是那么回事。
……
诏书在万众瞩目中下达了,让李威任洮河凉州两道行军元帅,统领十八万大军,以征吐蕃。但诏书又颇耐人寻味,李威担任了行军元帅,李敬玄继续担任大总管。李治反正不想让李敬玄立即返回朝堂了。而且互相掣肘一下,李治也会安心。他也害怕儿子带着军队不与吐蕃交战,却拢于手掌,杀回洛阳。
李威没有在意的,李敬玄不谙军旅,不懂就不会干涉,又是“自己的人”,那么只能配合。若反对,李敬玄不开心不说,如何处之?难道让他做副总管?以他现在的地位,做副总管太过委屈。因此不提。
……
四月的洛阳,正是牡丹竞相争艳的时季,东宫里的所有牡丹开得姹紫嫣红。
东宫所有人翘首以待,四个少女即将进入东宫。
一个太子妃,两个良娣,五个良媛,若李威登基以后,将来的皇后与嫔妃,无疑皆出自这八女之中。
马车驶了进来,无论是良娣还是良媛,都是太子的侧妃,不能将她们当作媵妾看待,可也不可能举行正式婚礼。到了东宫,受了册封,就成了侧妃了。
四个美丽的少女徐徐从马车上走下来,李威迎过去,道:“不容易,你们终于能正式进东宫了。”
狄蕙道:“可是妾身宁肯不进东宫。”
说罢四个少女皆是一脸忧愁。
李威又走到她们面前,先将杨敏抱了抱,说道:“你我经过百般磨难,终于成为连理,难道你不高兴吗?”
杨敏没有回答,只是眼中闪着蒙蒙的雾气。
李威放下,又抱了抱徐俪,道:“包括孤在内,皆认为父皇母后最不同意进入东宫的人选就是你,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也进入东宫,难道你不高兴吗?”
徐俪听了脸上在笑,可眼里泪花闪烁,百感交集,不知是哭还是笑。
李威又将狄蕙狄好搂住,说道:“世人皆以门阀地位看人,难道平民百姓就不会出英雄豪杰,贤淑惠女吗?那么你们以后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可以吗?”
二女点了一下头。
“还有,以后在寝宫里,你们要穿那种衣服。”
“……”
徐俪奇怪地问道:“蕙,好,什么衣服?”
“……”
李威没有让徐俪追问,道:“来,来,来。”
将她们带到书架前,指着一排书架道:“这一排皆是史书,孤经常翻阅。最后得出一些结论,帝王之家,亲情尤薄,可孤不喜。因为地位尊贵,后宫之中多有妙龄少女,所以嫔妃年老色衰之时,往往失宠。由来只闻新人笑,哪里听到旧人哭,孤更不喜。孤要么不接纳,若接纳,就想与你们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白头偕老,不生不离。”
“殿下……”几个少女感动得哽咽起来。
“你们拉起手,”李威让八个少女将手拉在一起,又说道:“可孤的要求,就是你们相互之间尊重友爱,你们能不能做到?”
八女皆点头。当然,这是李威想当然的,现在李威地位未定,又要去青海,之间不会有争执。一旦继位,争宠是免不了的,只是一个争得厉害,一个争得不厉害罢了。想到此节,又说道:“等孤回来后,让人制一张大床,你们与孤皆宿于一床之上。”
“……”
但这句玩笑话,终于冲淡了一些担忧。
正在这时候,外面禀报:“天后驾到。”
武则天来了,立即迎出去。武则天拉着李威的手道:“弘儿,为什么答应你父皇?”
“母后,儿臣不答应,行不行?”
武则天沉默起来。片刻后说道:“可你要小心,胜负不要紧,咱们唐朝地广人多,不争这一时,切不可冲动用事。”
母亲也说出这种话,李威很意想不到,道:“儿臣自有分寸。胜负儿臣不敢说,能力也不及李相公,可行军作战,儿臣不及许多将领,可还是胜过李相公的。”
父亲这是糊涂了,论氏家族专权,这个矛盾不利用,偏要硬打。硬打也行,让李敬玄领军!
“那就好,但还是要小心。”
“谢过母后。”
……
终于出发,也可不急的,可担心李敬玄到了青海,胡乱安排。还要立即赶往长安,召集一批军队,审查物资。所以等四女前面一进东宫,后面李威就立即离开。
太子又要亲征,洛阳万巷皆空,涌到天门街两侧相送。
李威率着几千士兵,在这个黑压压望不到头的老百姓中,就感到自己象一个飘零的落叶那样缈小。
一个太子,居然只是一片叶子,想到此节,忽然骑在马上大笑起来。
相送的文武百官一个个笑得莫明其妙。李威拱了拱手道:“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孤去也。”
说着一勒跨下去年龟兹王白素稽进献的大苑名马,带着众将士,飞快离开洛阳城。


第320章 重来淮水
“启禀父皇母后,儿臣想修书。”李贤伏下说道。
“你何来此意?”李治惊讶地问。
在唐初修书可不是一件小事,隋唐更替之际,各种战争精彩纷呈,动辄就是几十万人规模的大会战。可是存活下来的老百姓五不足一,各种图籍多有毁失。藏书最多的只有皇家、各大世家,因此许多大儒来自名门世家,亦是此理。想要修书,必须翻看各种原始的史料,一人不行,需许多人协助才能修书,而一些重要的史籍,只有重臣才能得以进出。
因此修书,特别是修史成了重臣的特权。还有一例,昔日魏王李泰要修《括地志》,李世民也大意了,十分高兴,准旨,于是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