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兴唐-第3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是,要么儿臣重新拟一道制书。”
“不用了,你是皇帝,君无戏言,制书已定,此次可以破例一次。”
“谢过母后。”
“好,你回去忙吧。”
李威躬身告辞,李首成低声说道:“太后啊,刚才为什么不说?”
这次喊李威进宫,武则天还有一个用意,李威让裴炎草拟待胡政策的制书,勉为其难,弄不好,能影响裴炎的名声。武则天想调解一下的。
武则天摇了摇头道:“刚才本宫说了两次,以弘儿的智慧,已经明白,可他一言不发,就是本宫说出来,也会自讨没趣。”
“陛下……”
“不要说弘儿不好,他还顾着大局,不象本宫那个不孝的次子。本宫也不能将他逼紧了。再说裴炎,也非良辈。”
“裴相公对两位圣上很是忠心的。”
“李首成,那你就错了。之所以帮着本宫说话,是看到本宫还有一些能力,身体又健康,所以想投靠本宫,这几十年可保他平安无事。到了他的子女手中,弘儿虽也记仇,可不怨毒,不会在他子女身上发泄。万一能让他得逞呢?”
“奴婢不懂啊,这个裴炎倒底想做什么?”
“很简单,太上皇身体不大好,万一有事了,军国大权还在本宫手中,可是本宫只是一介女流之辈,只好靠他,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朝堂上真正的权臣,一手遮天。但不管他了,弘儿也看出来一些,所以不敢用。实际这种人才是最好用的,不怕贪婪,就怕没有缺点。既然想做权臣,这一关就当是对他的一个考验。”
想到这里,武则天又想到了两个人。本来还有一个李义琰的,现在不得不增加一个裴行俭。只要儿子顾着大局,包括他立即将一半从青海带来的侍卫重新编入军中,前往西域,那就好办,但怕有的大臣在中间挑唆。于是说道:“你去传程务挺谨见。”
“喏。”
拉拢人心的手段,儿子未必如自己,可他总是占着大义。听到儿子将裴行俭与程务挺喊到东宫一叙,武则天心中很担心,这个程务挺在她手中还有大用的。
程务挺带了进来,武则天问道:“程将军,上午陛下请你到了东宫?”
“是,可是臣对两位圣上忠心耿耿。”
“你不用拘束,只是本宫听到一些事,不大明白,喊你问一下。”
“陛下是说了一些事,”程务挺小心谨慎地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此时的程务挺再也没有与裴行俭说话时的憨厚之态,俨然是一个举止有方的大臣。
“军校?”武则天呢喃了一声。
对军事不懂,可对大势她却是很懂的。这样做,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将才,还能安顿许多武将。不是每一个武将都能出将入相的,比如青海李谨行已经年高,或者将来的黑齿常之,他们注定不能象刘仁轨那样担任重要的文官。放在朝廷供养,诚为可惜。这些人又闲不住,找一点事给他们做,反而十分开心。
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过?
“程将军,你先退下。但要记住一件事,裴侍郎与裴相公向来不甚和睦,你想跟裴侍郎多学一些军事的知识,从现在起,主动与裴相公减少接触。”“喏。”
“退吧,本宫还希望你也能象黑齿常之那样建功立业。”
“谢过太后。”
但是武则天坐在椅子上想了一会儿,将手中的事务丢下,来到李治身边说道:“陛下,臣妾有一件事想要禀报。”
“说说看,”对朝堂上发生的事,李治也听说了一些。可是病情没有康复,也懒得过问。再说,儿子似乎知足常乐,也就不计较了。
武则天说道:“陛下,国家几年没有科举了。”
“下诏吧,明年重新科举。”
“不单是科举,臣妾还想到了一件事,这些年国家重将青黄不接。比如北方若有事,陛下派何人为将?”
青海诸将各有其职,不大好调动。就是那样,李谨行还好些,薛仁贵才是真正高龄。裴行俭前去西域,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来。似乎是没有可靠的大将可以征用。放在以前无所谓的,经过李敬玄之败,李治也醒悟过来,不是每一个大臣都可以用来做三军主帅的。
“皇后的意思是……”到现在,李治依然称武则天为皇后,也说明他心多少有些不甘。
“臣妾有一个想法,朝廷可以办一个军务监,以及科举时,设立武举,招一些武贡生。”
“军务监,武举?”
武则天将自己想法说出来。
“这会不会有争议?”
“是为了国家,有争议又有何妨?”
“还是招诸相进来商议一下,”李治犹豫不决地说道。
“是,”武则天应了一声,对太监说道:“传诸相到上阳宫议事。”
几个宰相喊了进来,武则天说道:“青海一战,李敬玄之败,诚为可惜。”
诸位宰相面面相觑,不知道太后又将这件事翻出来有何用意。
“诸卿,再想一想,若是吐蕃、东西突厥同时用兵,国家有没有足够的主将之人?朝廷诸将已是青黄不接,因此,太上皇与本宫有一个想法,设一小监,请精通军务的大将传授青年将领军事知识,就是刘卿,也可以抽空传授。另外各地将领提拨,多用门荫,淹没了一些人才。所以在科举的同时,可以设一个武举,考弓马箭术以及武略,纳入军务监中,与一些有功将士受训,为国家储备更多的将领。这也是太宗皇帝说的备武之道。诸卿意下如何?”
说完了心中暗笑。自己提出来的意见,裴炎他们不敢不同意的。刘仁轨他们同样也会同意,不但是备武,这也是破格替朝廷招纳人才,是儿子说法的延伸。但建议是自己公开提出来的,以后这些将领无疑是等于受到自己的恩惠!
刘仁轨懵然不知,他还没有听到裴行俭带来的消息,自然不知道武则天这个主意的出处,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不能是好主意自己就会立即同意,关健太后这个主意背后又包含着什么意思?
裴炎与薛元超等人已经伏下,说道:“两位圣上此策甚妙,臣等附议。”
刘仁轨不好再说什么。
“那么各位散吧,草拟一策递上来。”
“喏。”
大臣立即散去,刘仁轨与李义琰在路上相互看了一眼,李义琰道:“去东宫。”
李威正在批阅奏折,听到刘仁轨与李义琰到来,迎了出来,道:“刘卿,谢过了。”
“臣不敢当,但臣与李相公前来,有一要事禀报。”
“何事。”
刘仁轨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李威愕然,然后立即说道:“传程务挺谨见。”
“陛下,怎么程务挺与此事有关?”
“不是程务挺,是我说的话……”李威十分无力,母亲这个举措太那个……都不好说出口。
第493章 一去无迹(上)
西南风吹来,虽然天色临近黄昏时分,但一团团的燥热随着晚风,继续不停地从地面,从天空鼓腾起来。西边天际尽头是大片绯红姹紫的晚霞,象是火烧一样,火光压在高大的皇宫各个宫殿上面,于是连绵的宫殿群。披上了瑰丽的红烟紫云。
天还是很热,很闷。
窗外,各个宫女耐不住热,一个个身穿着单薄的绸裙,里面只系着一道抹胸,在柳树下或者槐树下嬉戏,散步,因为衫裙的布料薄,露出一大片粉白色,再加上裁去了上了岁数的宫女,看上去很是养眼。
盯着外面,但李威绝不是看这些美丽的宫女,他在想着心事。
唐朝有许多优点,不会象后世那样,矫枉过正。一个七品的县令,都能对岳飞这样的节度使傲慢指责,有效的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唐朝思想观念也比较开放包容,当然,这种开放包容,骨子里却是矜持,对待各个胡人夷人态度更是傲慢之极,那怕是强大的大食与拜占庭使者来访,都将他们当作了夷人胡人。自信心过了头。
可是这种自信心,却能保证了将士,甚至整个民族的血性!
这才是李威最喜欢的地方。
还有对新事物的接受,也比其他朝代容易。比如胡人的衣着、音乐、风俗,唐朝都包容地吸纳进来。再比如野辞明月,没有正式册封,再加上默契,放在东宫,也没有大臣强谏。
但有一点,利益。
那一朝一代,作为一个统治者,都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利益。就是因为利益没有处理好,王安石变法才会失败。在唐朝,利益更是重中之重,各大顶尖世家,都可以傲视皇室。还有庞大的功勋后代,就是皇帝了,也不能不考虑到这些精英人士的利益。
任何一个变动,都会牵涉到各种利益。比如两渠,最简单的,要做一些水坝与陡门,还有为了延缓河渠的陡度,必须开挖之字渠,这些之字渠不可能开山凿岭,必须顺着山谷绕道行走。一些农田必然淹没,这就是利益的受损者。
更远的,修建码头,建造客栈货仓,都会牵及到庞大的利益。
两渠所带来的利益纠纷,还是少的。以后若有种种的变革,利益纠纷更大。自己的手段还嫌软了,这就需要母亲的帮助。
刘仁轨又问了句:“陛下,这是你的主意。”
“是。”
刘仁轨还不怎么明白,为什么陛下产生这个想法,自己作为陛下的心腹不知,让程务挺得知。但李威不用再解释,裴行俭也听闻了此事,来到东宫。将事情经过说了一遍,然后不服气地说道:“陛下,太后不能这样做啊。”
“太后怎能这样做呢?”李义琰也激愤地说。
“李卿、裴卿,莫急。”李威说道:“此事没有那么简单……无论是母后提出,或者我提出,只要执行,都是为了国家强大……若不是为了权利与争斗,母后执行种种变革,我内心很欢迎。想要国家强大,对今天朝廷的政策要做一些修订,只要有修订,必然有许多人不满……朝堂上有人掣肘,就是我看到它的好处,也不敢实施,母后去做,反而更好。”
“陛下,不是你想的……”李义琰有些急,太后与皇帝相比,长处是权谋之术,手段果敢毒辣,短处则是大义与作为,特别是作为。所以无论皇后什么手段,在民间舆论中,几乎所有老百姓都支持皇帝的。然而太后若是将皇帝的种种想法实施下去,那么皇帝只是想法,皇后则是作为,想法重要,还是作为重要?
天平会进一步地倒太后倾斜。
“莫急,我们等一等程务挺……既然母亲想改革,那么就让母亲先行改革。”
“陛下……”李义琰依然担心。
但裴行俭终于明白李威意思,说道:“李相公,陛下说得对,还是让太后先带这个头吧。”
上官婉儿站在旁边,吃笑起来。
李威心里叹了一口气,作为资质,李义琰是差了,甚至连上官婉儿都不如。
程务挺就带了进来。
李威让他坐下,责问道:“为何我对你与裴侍郎说的话,你传达给了母后?”
“陛下,太后召臣谨见,然后顺便问了几句,臣不敢隐瞒。没想到……臣有罪啊。”程务挺一下子伏于地上,说道。
“你起来吧。”
“臣惶恐不安,不敢起来。”
“你起来,我不怪你。其实无论是我,或者是母后实施此项法令,对国家都有好处。但是我心中还有一些想法,请你过来,大家一起商议一下。”
对程务挺李威与裴行俭戒心皆不高。他是武则天提拨的,武则天询问一下,肯定知无不言。再说,他只是一个武将,不能动摇李威根本。倒是裴炎,会成为李威最大的绊脚石。
程务挺重新坐下,李威说道:“母后很聪慧,举一反三,想到了武举,比我的想法更加完善。但实施起来并不易,武举有何目的,与我当初提议一样,是为了提拨更多的人才。所以母后说,考弓马策略。但是不是如此呢?比如弓,有良弓与劣弓之分,世家子弟与贫民手中用的弓会不同,就算朝廷统一用弓。那么马呢?马厮里的马匹同样有良劣之分,如何保证公平地使举子统一用马?这都是次要的。主要是策略,世家弟子,换作当初裴侍郎参加武举,能写一笔好字,贫困弟子,能有多少机会读书学习?就算肚子里有些韬略,未必能有才学将它写出来,写出来也未必会有一手好字。甚至有的人连字都不会写。”
“陛下,言之有理,如果让臣去参加这个武举,臣写的字同样也拿不出来。”程务挺道。
“不但武举的写策,科举同样有许多弊端,每年都有许多贡生前来两京游学。家庭情况好的,不会在意,就当自己的儿子出外散散心,见见世面。家境不好的,又有几户人家能承受到这个经济压力?科举的录用率又很低,越是家境不好的,游学的效果越差。本来我朝设立科举,是为了最大限度笼络人才为国所用,也为一些人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可此项制度的种种弊端,很有可能让一些家庭承受负重,坏的妻离子散。”
李世民曾经进入科举的考场,看到考场里,从青年才俊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曾得意地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尽入我的囊中。”
这些有本事的人,将心思用在科举上,也没有功夫琢磨如何谋反了。所以李世民有此一说。可是李家开国,多以英雄豪杰相入,或者名门世家相助,比如河东裴家、薛家、太原王家等等。因此,从本质上,延续了西汉的士族制度,也就在于此。
种种的政策,也在照顾世家的利益。包括这种游学制度,太原王家的弟子来了,那么一定是青年俊杰,崔家的弟子来了,更不用说了。其实还好,这时候名门世家还是很清高的,到了晚唐时,朝堂上经常出现郑半堂、崔半堂、卢半堂、李半堂。
于其说是将天下英雄尽入囊中,不如说是将名门世家大多数俊杰入囊中,平民得到的实惠却是很少的。
“这是事实……”刘仁轨沉思道。
若是没有一个强大的门第,纵然才华似王勃与骆宾王,也未必能如愿以偿地高中榜上。比如西门翀,若不是遇到陛下,纵然他才学再好,想考中进士,也是如同登天一般。
或者象他自己,立下多大的功劳,多久才进入政治核心?
“办法还有一个的,”李威站了起来,踱了几步说道:“无论文举或者母后所说的武举,是为了国家吸纳人才的,而不是为权贵提供更多弟子荫进的机会。一是叮嘱考官勿得泄露试题。”
这一条做得很好的,唐朝举行了几十次的科考,虽然以门第在录取进士,但试题从来没有任何官员敢向外泄露。又道:“二是糊名制。”
“糊名制?”
“嗯,就是将举生的姓用糊上,以试卷内容录取,等到结果出来,再将糊去姓名的地方打开,公开榜单。但与文举不同,武举不能着重字迹秀丽与文章流畅,而是着重方略,可以用武将为考官,才能避免更多的弊端。”
“这个主意好啊,”程务挺大声道。
不但他认为是好,李义琰与刘仁轨也认为是一个好办法,默然看着李威。
“是我的一个临时想法,现在不急,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要立即去做,比如裴侍郎出征西域。”
“是。”
“程将军,你也退吧,既然母后想设立军务监与武举,为了国家,你也可以想一想办法。”
“喏。”
看着程务挺退下,李义琰急切地说道:“陛下,为什么要告诉他?”
太后只是说了军务监与武举,但没有说出大约的具体方略,李威这一说,也没有说具体的做法,可是大方向已经制订好了。根据这个大方向,太后就能立下一件大功。
“李卿,一切为了国家……”
“可是……”李义琰话没有说出来,刘仁轨拽了他一下胳膊,道:“李卿,方法是好,可会有许多的麻烦。”
李义琰猛然会意。
……
程务挺离开了东宫。他身上惊出一身冷汗,虽然有一些军事天赋,但他不是裴炎,身为顶尖的世家子弟,一向清名吏治之名在外,皇帝虽然生气,气到一度用刀架在他脖子上,也拿裴炎无可奈何。
皇帝要对付自己,太简单了。
好在自己装傻卖疯,蒙混过去。
不过皇帝这个主意好啊,一个糊名制,不仅是武举,都能解决科举的许多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