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卧底当代丐帮-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卧底当代丐帮
作者:占才强等
内容简介:第一部当代都市丐帮写真集,震撼人心的纪实精品。为什么要“沦为”乞丐,还非要辞去工作丢掉饭碗不可,本书有明确交待。我们战胜失业、亲人非议等顾虑,完成了令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行为体验。我们转遍武汉三镇,风餐露宿,尽所能寻找、接触流浪汉和乞丐们。他们是“一个庞大的散存的部落”。形形色色的乞丐,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们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们把所见所闻的真相告诉大家。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目录
 序
第一章 流浪儿曹月旺
第二章 黄鹤楼下的柳州“花脸”
第三章 “聋哑”婆婆和她的小孙女
第四章 猴子
第五章 真真假假的残疾乞丐
第六章 撩开“学生乞丐”的神秘面纱
第七章 大毛、二毛和他们的“神仙老爸”
第八章 “吴神经”的灰色恋情
第九章 “破烂女皇”和她的“垃圾王国”
第十章 都市里的“磕头帮”
第十一章 “街头书法家”李宗秋
第十二章 与“公交流浪歌手”张鸿对话
第十三章 一个村的“流浪部队”
第十四章 “三进宫”的“乞丐大盗”
第十五章 “遗像”背后的秘密
第十六章 200多人的“乞丐村”
后记:与社会学专家对话“都市乞丐部落”睛

   1、出怪招 求正果
  --湖北日报社副社长、《楚天都市报》总编辑蔡华东
  放着堂堂正正的记者不当,辞职,去当数十天乞丐。不怪吗?怪。
  放着功德、功名、功利的作品不写,去写一些压根就不为社会主流关注或引不起社会大众兴趣的“末流”小人物的琐碎故事。不怪吗?怪。
  怪诞之中,总有玄机,总有深深的心机。
  “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看完书稿,掩卷沉思,我觉得书中与其说是写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不如说是忠实披露了三位作者的心迹: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愿温暖明媚的阳光照亮每一个阴暗角落。
  三位作者中,我最熟悉的是占才强。他原本是《楚天都市报》的记者、编辑,采编过许多优秀作品,在读者中有着较广泛的影响,甚至在他辞职后,还有几位读者专门来信问我:占编辑到哪儿去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能靠自己的勤奋工作赢得众多读者的认同,能在人离开报社后还为大众记挂,这应该说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莫大荣誉。
  只是我从没有想到,他一头钻到乞丐群落中去了。从高居庙堂、清交雅谈、激扬文字到蜷缩街头、跪地求乞、忍受白眼冷脸,这种生存状态的落差又将对心理产生多大的冲击?而且这一次,他并不是拿着单位的薪水去“体验”,而是背水一战,自谋生路了,这压力可想而知。堂堂男儿,折腰屈膝,包羞忍耻,乔装打扮,一干就是40天,这是何等的勇气其结果,就是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写成了此书。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猎奇。我不以为然。大街小巷,各类乞丐多了,司空见惯,何奇之有?人们或不屑一顾,或熟视无睹,有多少才高八斗的人愿意去与他们交谈几句?更不用说去与之为伍。倒真是猎艳、猎黑之类的蹊跷传奇,才真有许多所谓文人热衷得很
  或许有人说,这是披露社会阴暗面。这倒正是占才强等人因无奈而生高明的一面。乞丐群体,寄生在都市里,就像细菌寄生于肌体。不管你是什么态度,愿意见到或是不愿意见到,它都存在着,并不因你的漠视或闭口不谈而不存在。如何将之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不同的办法处理安置?《楚天都市报》等媒体曾配合有关部门关注过、报道过,但报纸毕竟是新闻纸,毕竟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毕竟不能专门去做某一项工作,所以是报道一阵子,风一般就过去了,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占才强等人深明其中大义,决心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将这片天地“捅破”,这就好比将霉菌曝晒于阳光之下,有何不好?本书的出版、发行,如能引起社会有关部门的重视,如能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即使不能全部地、根本地解决问题,但部分解决问题、解决一些人的问题还是可能的。而且,本书的传播有着摧毁“主人公”们另类生存的可能性,如假的“学生乞丐”,如伪装的“残疾乞丐”。他们全是靠的人们的一份同情心,一旦真相大白会不会令其失去存在的土壤和条件?
  当然,从社会政策角度来说,占才强和他的同事使出的是一记单打独斗、死缠烂打、追根盘巢的怪招——远远逸出了政府部门、社会单位、新闻媒体依法综合治理的明门正道。
  但出怪招,是为了求正果。
  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某某饱学之儒,为铲除豪强、惩治邪恶,依靠常规手段屡屡碰壁,一气之下走江湖,终练得怪招杀手,果然一击而中,匡扶正义,大业成也。
  这就像西天路上,“僧是愚氓犹可训”,靠唐僧的温文尔雅什么也干不成,倒是孙猴儿耍起桀傲不驯的劲头,时而冲天入海,时而钻到妖怪的肚子里去,七斗八斗,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终于取得真经归也。
  潜入社会底层滚一身污泥浊水无愧无悔,解剖社会症结下一番顶天功夫有心有得——真诚希望占才强和同事们以此篇纪实文集作为生活中的新起点,在“文以济世”“文以载道”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2003年3月
  2、致读者一
  2002年行将结束的一段日子,武汉有两个记者辞掉自己热爱的工作,乔装打扮混入乞丐堆儿,过了40多天的“乞丐瘾”。这两个人就是高汉明和我。
  辞工前,我是《楚天都市报》的一名副刊主编、记者,高汉明是《人才信息周刊》的一名编辑记者。至于为什么要“沦为”乞丐,还非要辞去工作丢掉饭碗不可,我在本书的第一部分、高汉明在致读者(二)都有比较明确的交待。我在这里补充一句:正是出于对记者职业一种神圣的热爱,我们才战胜要面对失业、面临亲人非议等多方面的顾虑,完成了这项令许多人都难以理解的行为体验。严格地说,在40多天与流浪者、乞丐们为伍的日子里,我们已不再持有记者的社会身份,但内心里一种意念告诉我们:我们比过去的任何时刻更像个记者。我们不仅为“被采访对象”打动和震撼着,也常常被自己深深感动着。这也证明了我们最初选择的正确性:如果拿记者身份去介入他们的生活,是几乎不可能完成这本书里的许多写作的。
  40多个风餐露宿的日子,我们转遍武汉三镇,尽所能去寻找、接触寄居在这个城市里的流浪汉和乞丐们。他们的数量超乎我们最初的想象,用“一个庞大的散存的部落”来形容不为过。在民政、公安及有关职能部门那里,我们始终未能找到一个为他们所统计的具体或大概的数据,但从我们接触来看,仅武汉城区,保守的数字也有几万人。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群体。他们许多是从外地农村漂泊到城里,没有城市背景,没有技术、资金,仅有着对城市的景仰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靠着无可奈何的捡、要等手段,让自己留存在城市的土地上,宁愿过一种最简单最没有尊严的生活。他们中也有为数众多的残疾人,以及一些孤苦无助的老人。他们伏蜥街头,靠着人们的同情和施舍打发每天的日子。对这部分流浪者和乞丐而言,他们需要一种关注和一些关怀。尽管乞丐群体属于旧现象、老话题,其存在有着历史的、社会的、人性的众多原因,其现象甚至具有永远性,但作为一个国家的子民,作为和光同尘下的一种人类,他们的生存状态应该被了解,得到应有的关注。这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走进他们的原因之一。
  乞丐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存留到今天的年代,在特殊的城市背景下,也在发生着诸多微妙的变化。在40多天来的乞丐体验中,我们亲眼目睹了许多新型的假乞丐、职业乞丐,甚至是乞丐集团。像近一两年来全国各地均有报道的假大学生乞丐,像最近在许多城市大规模出现的公交车讨钱歌手,像磕头磕出家乡楼房,白天街头跪、晚上美酒醉的职业乞丐,像收编流浪汉、残疾儿进行有组织乞讨的乞丐集团,这些都值得人们警惕和深思。形形色色的乞丐社会,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他们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我们试图通过对这个群体的进入式解剖,把所见所闻的一些真相告诉大家。当然,对那些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造假”的乞丐,对那些被别人利用充当他人赚钱工具的乞丐,我们揭露的目的不是让人们投之以责难,而是让更多的人明白真相,知道如何识别并做出自己的审视。但是,对那些具有犯罪性质、对社会对他人构成危害的乞丐个人和团伙,我们则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引起有关部门警觉和重视。
  在进入乞丐群体之前,我们和许多的平常人一样,对他们怀有一种深深的怜悯之心,甚至把非人、灾难一类的想法加乎其身。但在接触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先有的许多认识存在着偏差。譬如,有些流浪汉、乞丐在收起街头职业化的面孔后,在私底里的精神状态是快乐的,是自在的,哪怕他们是躺在冬夜冰冷的街边石板上,吃着捡来别人丢弃的半碗面条或几块面包。他们中甚至有相当数量身体思维健全的人,本有能力靠正常劳动吃饭,却宁可过那种被别人所不耻的生活,而不愿寄人篱下听人使唤地去做工。乞丐群体的“穷乐”、“自足”现象值得琢磨。这里有人的适应力的原因,不管处在一种什么物质生活状态下,人总可以寻到属于这个物质层面的精神快乐;有城市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的原因,城市的日益发展与繁荣使得寄生其中的乞丐能很轻易找到食物讨到钱,这一点也是许多乞丐来到城市并日益职业化的动力因素。乞丐有属于他们的快乐,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真实,我们也试图在这本书里告诉大家这种真实,以纠正常人一般思维下对乞丐的某些认识误区。当然我们没有任何想掩盖他们苦难的企图,作为一个自然人,居无定所终日漂泊满足于一些低质而简单的快乐;生活在城里却永远与城市的繁荣和文明隔着鸿沟,无法享受与普通市民一样的待遇,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悲哀。40多天来,和乞丐们在一起,我们从他们身上感悟到许多生活的真谛。譬如,当我们拿自己去比照他们的时候,就会发现作为一个平常人已经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了。这使我们开始懂得珍惜自己的寻常生活,过好每个在自己看来平平淡淡、在他们眼里却似天堂般的日子。我们学会了如何对生活满足,对生命珍惜,而不再像从前那样动辄抱怨、动辄哀叹。
  在与众多流浪汉、乞丐们接触、交流的日子里,面对对方,总有一些问题萦绕着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们做些什么?写这本书,展示他们的悲喜苦乐、真假善丑不是最终的目的。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仅靠我们几个“记者”的能量,是不可能解决这个庞大流浪部落的出路问题的。但我们真真切切想为他们改变点什么,想呼吁我们的社会为他们做些什么。体验结束后,我们又回过头来找到了一些本书里写到的人物,他们中的一些人告诉我们,如果能找到一件适合的事做,他们是愿意结束流浪开始新生活的。他们中还有一些人说,他们想像普通人一样恋爱结婚,也有普通人的感情生活。说起这些他们都说像做梦,既然我问就把梦告诉我,只当是白说。因此我们决定通过本书做一个大胆的尝试:为这些梦想回到正常生活状态中的流浪汉和乞丐们求职、征友、征婚。我们没有太多的能力,我们可为他们做的实在一点的事情仅限于此。虽然只有很少很少的22个人,但哪怕能实现一两个人的“非分”梦想,我们也会觉得这件事所带给我们的成就感远远高于这本书的出版。这些人大多是健全的,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个别人有轻度的身体残障,但生活都能够自理。我把他们的启事附在书中,衷心希望有爱心、有能力的读者能够伸出手来,帮帮他们,给他们一个工作的机会,给他们一份正常人的感情,我们将不胜感激!实在不知道这样会不会有结果,但我们期待着好消息的来临。
  最后要诚挚地感谢几个人。一位是《楚天都市报》的总编辑蔡华东先生,在我离开报社之后,他依然关心并指导着我们的工作,还在百忙中为本书拨冗作序。再一位是《楚天都市报》的编辑刘我风女士,她一直给我们以鼓舞,并热情承担了本书的联系出版事宜。武汉科信文化公司的邱铧泰总经理,为本书的创作做过多次指导。武汉天畅策划工作室的谭畅总经理和徐德明设计师也为本书付出过辛勤的劳动。如果没有他们的热心和帮助,这本书的出版不会进行得如此顺利。由衷地感谢你们!
(占才强)
  3、致读者二
  在走进乞丐这个群体之前,我和许多寻常人一样,习惯用“俯视”的眼光去打量他们。一句名言这样说: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把这句名言放在乞丐身上,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他们过低的人品素质、能力素质,决定着他们要以一种遭人鄙夷的姿态存在着。
  长久以来,我就是持这种态度看待街头的每一个乞丐的。然而没想到,2002年10月到12月的一段日子,自己竟会扮作乞丐,进入他们的生活。
  这段“乞丐生活”的开启,缘于一个人,就是本书的另一位著者,或者说是体验者——占才强。在此之前,我是武汉《人才信息周刊》的一名编辑、记者,他在武汉另一家报纸媒体做周刊主编,同行的原因使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并由于志趣相投的缘故而逐渐成为至交。
  2002年10月,占才强做出了一件令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事,辞去公职,扮作乞丐去体验流浪的生活。长期的交往使我知道,他是那种很敬业、富有激情却又不失理性的人,他的选择应该有他的道理。但他的行为还是令我震惊不已,要知道,为了一种纯粹的体验而丢掉饭碗,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了。我们继续通电话保持着联络。10月下旬的一天,当我在街头看到占才强时,他已经全然变了一副模样,和一群乞丐混得烂熟,样子也与他们没有太大分别。我聆听占才强给我讲述他所接触的乞丐的故事,令我震惊不已。记者的职业冲动和敏感使我觉得,乞丐的世界太不简单且大有文章可做。
  我决定加入占才强的行列,和他一起探索这个另类世界的奥秘。最初,在工作之余,我背着采访包、拿着相机与街头所碰到的流浪汉及乞丐们接触,但身份的原因使得他们大多对我置之不理,甚至避而远之。要想和他们真正靠近、获得所需的采访资料极其艰难。这时我才明白占才强为什么一定要扮作乞丐的缘由了。他们是一个极敏感的群体,除了同类,他们是不会轻易向他人透露属于他们的秘密的。特别是记者,在他们的概念里,和公安人员、城管人员一样都是令他们产生畏惧的一类名词。
  同时,报社的本职工作也使我不能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体验。我不可能拿出一大段完整的时间从容不迫走进乞丐的世界,写作也只能是断断续续的。这都不是我的初衷。最终,体验的激情战胜了理智,2002年10月29日,我也向报社递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