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第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横态度让奥地利人很害怕,只好同意了停战条件。
11月3日下午5点,奥匈代表团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巴多里奥为了表示他的“大方”,宣布休战在22小时之后生效,同时命令快速部队去拦截正在撤退中的奥军。意军不顾奥地利人的抗议,把凡是被他们追上的人员都变成了战俘,这样又抓了42。7万名“战俘”,赢得了意大利有史以来第一次“伟大”的胜利!
而在奥匈内部,这时早已混乱不堪,布达佩斯、布拉格等地纷纷成立了独立政府。奥皇卡尔束手无策,他用颤抖的声音打电话禁止使用武力对付臣民,实际上,他也没有武力可用了。
1918年11月10日黄昏,维也纳皇宫乐队最后一次演奏帝国国歌。此时夕阳西下,秋风萧瑟,面容憔悴的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卡尔立正静听。一曲终了,统治奥地利长达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宣告结束。
两天后,奥皇卡尔宣布退位,奥地利变成了一个共和国。
04。 再见,德意志帝国
体面停战是幻想
1918年,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发起总攻的同时,也在巴尔干战场开始反攻。
同盟国的重要成员保加利亚于9月29日宣布投降,与协约国军队签订停战协定,退出了战争。保加利亚、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相继投降,使得同盟国集团土崩瓦解,德国陷入了四面楚歌、空前孤立的困境。
此时,德军在战场上也极为不利。从1918年8月8日到9月8日,短短一个月内,德军就损失了15万人、大炮2000多门、机枪13000多挺。军事上的失败,使德国政府和军方陷入穷途末路的境地。9月底,德国元帅兴登堡在枢密院会议上声明:“德军已经不能继续抵抗了”,要求结束战争。10月3日,他又在一封信中要求停止战斗。
德皇威廉二世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宣布改组内阁,由马克斯亲王担任德意志第二帝国第八任首相,并且把一份停战建议交给美国总统威尔逊,愿意以威尔逊提出的“14点纲领”为基础,开始和谈,并签订停战协定。同时,德国也向英法两国发出了停战照会。
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协约国内部在对德国战与和的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有人主张直逼莱茵河,彻底肢解德国。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意看到这种局面。
威尔逊总统认为:只要德国人真正投降,就结束战争。10月8日,威尔逊正式答复马克斯亲王,表示美国准备考虑和谈,但只有在同盟国撤出比利时和法国,并且保证不再采取敌对行动后才能这么做。威尔逊还说,美国只和一个负责的、合法的文官政府谈判,而不和德国的军事首脑们谈判。
10月12日,马克斯亲王向威尔逊保证:他以德国人民的名义,接受“14点纲领”,并提议成立一个混合委员会监督撤出法国和比利时的工作。两天后,威尔逊拒绝了成立混合委员会的建议,并明确表明:他同意的停战,只能是保证美国和协约国军队目前绝对优势地位的停战。
威尔逊的这个照会在德国政界引起了一场大地震,打破了德国军方体面停战的幻想。德国军队的两位最高指挥官兴登堡和鲁登道夫致电马克斯亲王,要求实现体面的和平,否则,就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和最后一颗子弹。但是,当时德国军民的士气已经低落得无法恢复,最后文官政府占了上风。
10月20日,马克斯亲王通知威尔逊:德国接受他的条件。
条件有点儿太苛刻
1918年10月1日,德国西线统帅鲁登道夫跟高级军官们说,最高统帅部和德国军队已经完了,战争无法取胜,彻底的失败即将到来。连鲁登道夫这个一贯的主战派都说德国已经完了,可见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但是德军最高统帅部仍企图铤而走险,命令海军出海,与英国海军决战。这时,公海舰队的司令官是曾指挥过日德兰大海战的舍尔上将,他给舰队的口号是:要么辉煌地胜利,要么光荣地沉没!仗打到这个地步,毫无疑问,这次出征肯定是光荣地沉没,不可能辉煌地胜利。于是,德国海军的水兵拒绝这种自杀行为。11月3日,基尔港的水兵起义,起义遍及了整个舰队。革命之火由北向南遍及全国。
11月6日,德国的战时内阁召开了紧急会议,商讨和谈问题。会议决定派遣外交大臣埃尔茨贝格尔率领代表团前往法国,与协约国谈判。如果协约国不同意,则打着白旗请求投降。
11月7日,天色已晚,德国谈判代表团的汽车插着白旗越过前沿阵地,于次日清晨,到达巴黎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里的雷东德车站,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列车停到那里。
德国代表团一到,姿态高傲的福煦未与他们握手就问:“先生们,你们来这儿干什么?”埃尔茨贝格尔回答:“我们想听听您的停战建议。”福煦耸耸肩,摊开双手说:“喔,我们没有提过任何停战建议,我们很愿意继续打下去。”德国代表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说:“可是我们需要您提的条件,我们无法继续打下去了。”福煦说:“呵,这么说,你们是来求和的?这可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于是,福煦代表联军提出了停战条件,实际上是一份迫使德国投降的条件,要求德国代表72小时内给予答复。
停战条件规定:第一,德军在签订停战协定后15天内退出一切占领区;第二,德军交出5000门大炮、25000挺机枪、1700架飞机、5000辆铁路机车、5000辆卡车;第三,所有协约国战俘立即遣返,而德军战俘则在和约签订后开始归还;第四,交出一切德国潜艇;第五,交出德国海军的16艘主力舰、8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的条件。
总而言之,协约国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
首相罢免皇帝
一名德军骑兵立即出发,越过战线,向国内汇报情况。
当他到达德军统帅部的时候,德军统帅部已经对任何条件都不再有还价的资格了。因为后方已经发生了大革命,前方只有五天的补给,德国南面的门户已经洞开,兴登堡元帅已经彻底失宠。当时,德军副总参谋长格仑勒将军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签订停战协定,要么就眼睁睁地看着部队由于缺乏粮食、弹药而分别向协约国军投降。当一个军的补给官向第一集团军军部要求补充炮弹时,后者说扔石头吧,我们已经没有炮弹了。在这种情况下,德国政府准备接受投降。
11月9日上午,兴登堡跟格仑勒一同去觐见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首先开口说,他实在说不出他所应该说的话,所以他必须辞职。威廉二世立即打断了他,命令格仑勒报告。在过去24小时内,格仑勒将军已经放弃了一切平息国内动乱的可能。革命分子切断了前线军队的补给线,部队天天都盼着休战,休战之后部队会保持良好的秩序返回德国。但是,格仑勒断言他们不会再拥护皇帝了。
听了这些话,威廉二世非常不痛快。这时候威廉皇太子来了,这位太子爷一跳下车就高喊说:“那批水兵还没枪决吗?”可见他对形势简直无知到了极点。皇太子的参谋长夏伦堡伯爵质问格仑勒将军,军人必须遵守他们对军旗的宣誓。格仑勒摇了摇头,回答:“宣誓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
当时陆军统帅部把50位团长招来,询问他们的部下是否会追随德皇去讨伐革命者。只有一个人说是,少数人不回答,大多数人都认为部下不会服从命令。很明显,陆军不会拥护德皇进行内战。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首相马克斯亲王主动宣布,威廉二世已经同时放弃其作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和普鲁士国王的地位,并且通知在前线统帅部的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得知首相宣布他退位的消息后,勃然大怒,高喊着说:“可耻!可耻!岂有此理!一位巴登的亲王竟然推翻普鲁士的国王!”他不承认现实,一份电报又一份电报打到柏林,表示强烈的抗议。但是,这些电报已经不是当年呼风唤雨、地动山摇的圣旨了。
兴登堡元帅向德皇报告说,情况变得更坏,部队已经不再支持陛下,也不再有任何效忠的部队。他害怕德皇会被叛军劫持送往柏林,然后再移交给敌人,他建议威廉二世立刻前往荷兰避难。
一场游戏一场梦
看到大势已去,第二天,也就是11月10日,威廉二世在黑暗中乘坐专车驶往荷兰。有500年辉煌历史的霍亨索伦王朝,步沙俄罗曼诺夫王朝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后尘,烟消云散了。
在旅途中,威廉二世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越过国境之后,他改乘私人汽车,去一位荷兰伯爵的别墅中寻求庇护。一直等到汽车越过吊桥驶入别墅后,威廉二世才开口说话,他向出来欢迎的主人说:“现在我必须喝一杯好的、热的、浓的英国茶,完全是英国的味道。”
就在威廉二世流亡到荷兰的同时,马克斯亲王向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23移交政权。两个人完成交接,马克斯亲王要出门的时候,转身说:“艾伯特先生,我把德意志帝国交给你来保管。”艾伯特回答:“我已经为这个帝国丧失了两个儿子!”
社会民主党人艾伯特的新政府,建议代表团对福煦提出的苛刻条件提出异议,如果遭到拒绝就在条约上签字。不出所料,德国代表提出的异议,立即遭到了协约国方面的拒绝。1918年11月11日凌晨5点,两名德国代表在福煦的列车上签署了停战协定,协定几乎完全同意了协约国提出的苛刻条件。
停战协定签订后,一位德国代表起身慷慨陈词,他说话的时候,英法两国代表都看着其他地方。那位代表最后说:“一个7000万人的民族受到苦难,但它不会死亡!”福煦淡淡地说:“很好。”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点,贡比涅森林鸣放礼炮101响,标志着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波及人口达到15亿。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共计7400万人,共有880多万人阵亡,另有2100万人受伤,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一次兵劫。
第十讲 历史是个死循环(一战之后,苏波战争)
只有死人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柏拉图
01。 追寻祖先的荣光
历经苦难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了,但战争还在继续。
一战摧垮了德意志、俄罗斯、奥匈和土耳其四大帝国,在俄、德、奥三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了一系列民族国家。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俄罗斯、奥匈帝国和普鲁士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瓜分,消失了百余年的波兰得以复国。
一战后期,德奥同盟发现,俄国巨大的人口优势构成了极大威胁。德国军需总监鲁登道夫认为,要想在人力上缩小同俄国的差距,就必须寻求波兰的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1916年11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同奥匈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发表了联合公告,准许波兰人民建立一个独立国家,他们还为“独立”的波兰王国指定了国王。12月底,在德奥占领的波兰领土上,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后来的波兰民族英雄毕苏斯基,被任命为波兰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
毕苏斯基,1867年出生在今天的立陶宛,父母都是立陶宛人。毕苏斯基家族在立陶宛和波兰国家事务中,世代发挥着重要作用,称得上是名门望族。
大家可能奇怪,一个立陶宛人怎么会成为波兰的民族英雄呢?事情是这个样子的,1385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因通婚而联合,波兰历史上最光荣的时代,正是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时代。这个时期,波兰首次实现了统一,领土面积将近100万平方公里,是响当当的欧洲大国。今天的欧洲,除了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之外,面积大的要算乌克兰、法国、西班牙,但这三国的面积也只是超过50万平方公里,上百万的还真没有。
毕苏斯基虽然是立陶宛人,但是,他心中的祖国就是历史上曾经强大,被俄、普、奥瓜分消失的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毕苏斯基是个极其热诚的爱国者,拥有巨大的勇气和人格魅力,在军事政治思想上非常富有创新意识。他强烈反对俄国,希望复兴波兰的光荣与伟大。为了实现波兰的独立,他加入过反对俄国统治的波兰社会党,并在沙皇的监狱里被关了很多年。他也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但他始终是一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效忠的对象就是祖国波兰。
毕苏斯基被德奥占领下的波兰政府任命为军政部长后,意识到德国人对波兰有所图谋,拒绝跟德国人合作,很快就被囚禁了。1917年,德奥同盟面临崩溃,建立独立的波兰成为可能,毕苏斯基获释后返回了华沙。
毕苏斯基众望所归,一呼百应,是受到军民共同尊敬的显赫人物。当时波兰的摄政会议,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他。毕苏斯基成为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首位国家元首,新的独立的波兰共和国成立了。
地盘大了好处多
1919年,在处理一战战后问题的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承认波兰共和国,波兰的独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但没有想到的是,波兰在独立后第二年,就受到了严峻考验,遭到了老冤家俄国的进攻。这一次呼啸而来的俄国人跟历史上既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他们的野蛮和残忍,不同的是他们披上了红色的外衣。
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俄国政权。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利用革命的激情改造了俄国,还梦想改造全世界。苏俄政权的对外政策极具攻击性,既有革命的理想主义,也有东正教想拯救异教徒的救世情怀。
历史上,沙皇俄国就是极富侵略性的国家,它的对外扩张来自于一种对自身安全的病态恐惧,只有地盘越扩越大,它才会有安全感。特别是在拿破仑战争和一战中,俄国都是仗着人多地盘大,逃脱了覆亡的命运,避免被强大的对手击垮。所以,俄国人更坚信地盘大了好处多。
巴黎和会,实际上由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蒙梭、美国总统威尔逊三巨头说了算
列宁的对外政策,除了对传统外交政策的继承外,还有对世界上第一个红色政权能否存在下去的担忧。列宁认为,只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各自家里闹革命,才能使苏维埃俄国获得真正的安全。他宣称:“世界帝国主义与胜利的苏维埃革命是不能和平共存的。”
一战给欧洲各国带来了经济崩溃,使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广泛流行,成为很时髦的东西,甭管懂不懂,大家都在谈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很有信心,坚信自己输出革命的理论能够变成现实。他认为只要在欧洲国家点起革命之火,俄罗斯就可以毫不费力地重夺在一战中失去的土地,甚至占领整个欧洲。布尔什维克党的二把手、号称“红军之父”的托洛茨基,也认为能否占领紧邻俄国的中东欧国家,是苏俄政权能否巩固的关键。
几个世纪以来,俄罗斯都是靠沙皇专制统治维持着它的庞大版图。二月革命发生后,沙皇政府被推翻,各民族纷纷寻求独立,十月革命的成功更是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
乌克兰宣布独立,成立了共和国。效忠沙皇的俄国将军们则在各地起兵,海军上将高尔察克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步兵中将邓尼金统率白卫军,与之遥相呼应,苏俄迅速陷入内战。
布尔什维克最惨的时候,只能控制全俄不到10%的领土,连莫斯科都差点儿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