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这种情况没有引起图哈切夫斯基的警惕。他对部下讲:“向西去吧!波兰的尸体躺在地上,让革命蔓延到全世界!进军华沙,然后在波兰的遗体上进攻柏林!”
8月初,在英法的斡旋下,苏波双方举行了谈判。列宁和托洛茨基提出了苛刻条件,其中有一条,要求波兰陆军减少到六万人,以城市工人组成的武装民兵为支援,由俄国、波兰、挪威三国劳工组织共同管理,这实际上剥夺了波兰拥有独立常备军的权利。
毕苏斯基拒绝了俄国人的方案,他深知国家独立自主的价值,宁愿站着死,决不跪着生,下决心要跟俄国死磕到底。也许是为了配合谈判,等待华沙工人起义,8月初,红军停在了布格河,暂停攻势。
波军分成两大集团,守卫着300多公里的战线。第一、第二、第四、第五集团军,以华沙为中心,构成波军北面集团,总数约11万;第六、第七集团军和一些乌克兰、罗马尼亚军队,构成波军南面集团,将近5万人;连接两大集团的是波兰第三集团军,2。5万人。
红军的部署与战前差别不大,西方面军在北线威胁华沙,西南方面军在南线,图哈切夫斯基比叶戈罗夫更靠前。华沙的城防情况较好,桥头阵地上挖掘了战壕,架设了铁丝网,有43个重炮连负责火力支援,北、西、南三面的外围据点与华沙互为犄角,形成拱卫之势。
看到阵地坚固,毕苏斯基的心情才稍微放松。
上帝保佑波兰
当时,毕苏斯基面对的战场形势足以令任何一个指挥官绝望。
法国军事顾问团团长魏刚将军建议毕苏斯基采取堑壕战,这是个纯粹的防御计划,已经被一战证明是行不通的,没有任何一场战斗是靠挖战壕打赢的。毕苏斯基虽然没上过一天军校,但他是在战争中学会打仗的。他敏锐地察觉到,纯粹的防御计划不可能带来胜利,只不过是苟延残喘,只有进攻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毕苏斯基把自己关在贝尔维德宫,对着地图苦思冥想,要找出一个拯救波兰的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毕苏斯基对着地图沉思的时候,智慧的火花闪现,他发现华沙南方是苏俄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的接合部,敌军兵力薄弱,只有一个集团军,如果在这里集中兵力发动反攻,肯定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于是,毕苏斯基打算抓住这一难得的战机。苏俄红军摆出的是一个哑铃阵势,两头粗,中间细,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就是哑铃的两端。如果让反攻兵力从中间插入,打击红军最脆弱的中间部分,并且实施战略包抄,就可以迂回到图哈切夫斯基的主力第十六集团军后方。红军的后勤补给体系早已崩溃,如果被包围,军队士气必然低落,无法面对后路被切断的情况。一旦第十六集团军被击退,华沙附近的波军主力就可以加入反攻,彻底扭转战局。
其实,图哈切夫斯基并非不清楚两个方面军之间存在软肋,但他认为,波军已成惊弓之鸟,败局已定,出现一点儿纰漏不算什么,这就是所谓的骄兵必败。而且一向靠前指挥的图哈切夫斯基,这时远在300多公里之外的司令部里。
8月6日,毕苏斯基制订了反攻计划,由波兰第一、第二、第五集团军坚守华沙三四天,第三、第四集团军向南进攻苏俄第十六集团军侧翼,尽量扩大战果。毕苏斯基的最过人之处,就是在防御已经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敢用有限的兵力进攻,这从技术角度讲非常冒险。
更让毕苏斯基意想不到的是,南线波军在撤退过程中经历了残酷的战斗,一位携带侧翼进攻命令的军官阵亡,进攻计划落入红军之手。但是,上帝保佑波兰,无论是红军总参谋部,还是图哈切夫斯基,都怀疑这一消息的可靠性,甚至认为这是深陷困境的波军虚张声势的诡计,完全没有重视这份情报。
除了几个亲信参谋和幕僚之外,毕苏斯基没有把他的计划告诉更多的人,他必须考虑部下在大败之后的承受能力。虽然这个计划在有限的小圈子内仍然遭到了强烈反对,但是毕苏斯基心意已决,他派自己最得力的将军防守华沙,同时开始秘密调兵遣将。
在毕苏斯基最需要的时候,协约国的援助物资终于冲破了各国工人的阻挠,运抵华沙前线。
波兰农民觉悟低
8月8日,红军前锋距华沙仅有10公里。但长途奔袭已使苏俄红军严重减员,西方面军总兵力不足4。5万人,最后的预备队也已经用上,一些团的人数仅相当于连,官兵极度疲劳,粮弹两缺。在进攻中,苏波两军的不少作战地段,战斗已处于相持状态。
8月16日,波兰军队发起了全线反击,以骑兵为主力的波军第三、第四集团军强行突破60到80公里,突然出现在红军第十六集团军后方。正在进攻的红军第十六集团军猝不及防,迅速溃退,第三、第十五集团军的侧后随之暴露。
与此同时,驻守华沙的波军第一、第二、第五集团军全力出击,终于收到了效果。红军的溃退形成了雪崩效应,第三、第四、第十五、第十六集团军先后遭到惨重打击。直到8月18日,图哈切夫斯基才收到报告,立即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但是命令已经不可能执行了,波军对红军各部队的分割包围已经形成。红军第十六集团军最先丧失战斗力,第三、第十五集团军依次瓦解。
后来的红军中将托多尔斯基参加了这场战斗,他对红军的崩溃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到8月20日夜,他跟战友们还不知道友邻部队已被击溃,还在热烈谈论着发起总攻的时间,拿攻入华沙后的场景开玩笑,说要把华沙天主教堂的巨额财富还给波兰劳动人民,如何回应波兰工人兄弟的热烈欢迎……聊着聊着,哥儿几个进入了梦乡。
8月21日凌晨,托多尔斯基还没睡醒,就听到华沙方向传来炮声。凶悍的大胡子连长开始呵斥,说左翼的浑蛋们被波兰人击溃了,现在必须扔掉一切辎重,迅速后撤。他们一开始还不相信,但一看见前面败退下来的士兵,也就撒丫子开跑。一路上,情况极其混乱,在波兰的土地上,到处可见被打败的红军士兵,用俄语骂着波兰人和自己的上司。
在路口,常常可以看见俄国大车挡路,发生了严重堵塞。几支部队的指挥官互相对骂,甚至大打出手。正在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哥萨克骑兵扬鞭而至,向他的首长报告波兰军队的动向。刚刚脸红脖子粗的苏俄军人立马恢复“革命友谊”,交通堵塞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因为他们都知道,如果再慢一点儿,波兰人就会追上来,把他们收拾干净。
每当溃逃的红军经过波兰村庄,总看到一些波兰农民远远地站在村口,拿着各种各样的农具,警惕地望着他们。托多尔斯基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曾经看到一个脑袋被打破的红军士兵,缠着白纱布靠在石头上。这个士兵说,他跟队伍走散了,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向波兰人要水,还没开口,就被一个波兰农民拿棍子打了。托多尔斯基在日记里描写:“最使我难过的,不是我们被波兰统治者的军队击败,而是波兰农民的觉悟竟然如此之低,他们的脑筋竟然被民族主义填满,向阶级兄弟们舞枪弄棒。”
世界已被改变
在几支红军中,最惨的是第四集团军,因为深入前线,无法全身而退,只得和相对完整的第三骑兵军一起进入德国境内。当然,德国人毫不留情地缴了他们的武器。
8月25日,毕苏斯基下令停止追击。红军损失共计15万人,其中6。6万人被俘,3万多人被德国人解除武装。波军缴获大炮231门、机关枪1032挺,还有1万车弹药和其他补给。波军在七八月间的损失是5万人。
华沙会战,毕苏斯基凭借坚强意志和军事天才,以及波兰人民面临外敌入侵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众志成城坚决抵抗的战斗意志,用弱小单薄的身躯,挡住了苏俄红潮的进攻,拯救了华沙,也拯救了波兰。列宁认为能用马列主义意识形态征服波兰,却忘了俄国三次瓜分波兰及其亡国灭种的同化政策给波兰民族带来的国仇家恨。
战争虽然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创伤,仍历历在目
波兰人挡住了俄国挺进中东欧的步伐,也挡住了汹涌澎湃的苏俄红潮。
一战结束了,尽管波兰挡住了苏俄红潮,但整个世界已被改变,再也无法复原,而且战争仍在继续,许多人认为《凡尔赛合约》不过是20年休战。整整一代欧洲年轻人奔赴战场,那些活下来的人躲过了炮弹,但还是被战争毁掉了。
他们中出现了“迷茫的一代”,战争爆发时,他们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政府“拯救世界”的口号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亲历人类历史上空前惨烈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幻想的那种英雄事业。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从此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意义,却又陷入空虚和迷茫,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战争虽然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创伤,仍历历在目。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一战》完,敬请关注“袁腾飞讲战争”系列后续作品)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二战上
自序
编辑断成“民主就是无主共和,就是不和”,实在是匪夷所思!
这样,对于《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系列的四本书,除了《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2》我认真审阅过之外,其他三本都让我感到惭愧(《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3》和《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4》毕竟也是以我的名义出版的),很想有一个澄清的机会。在此特别感谢精华学校的廖中扬、李峰学两位老总,他们不以拙作鄙陋,为我联系到了新的出版机构,让其重见天日;非常感谢新出版方的项目策划人一草、李吉军为拙作所做的大量工作;非常感谢精华学校的杨海伦老师和拙作的特约策划徐杭先生;还要感谢许多为拙作出版提供了帮助的朋友们。
这套书其实是我依据《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知识点给学生们授课的讲稿。当然,我不是照本宣科,我还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在这次出版过程中,我认真修订。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部分,务求去芜取精、去伪存真,以答谢各位朋友的厚爱。
本来我想把这套书命名为《课本中的中国史》和《课本中的世界史》,但编辑觉得书中的内容,已远远超出了课本的范畴,最后定名为《这个历史挺靠谱》。当然,靠不靠谱,我们说了不算,但愿读者朋友们也觉得靠谱。
袁腾飞
2012511
第一章 熙熙攘攘争名利(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别信那些傻话,最勇敢的人最先死去,活到最后你才能看到真相。
——题记
01。问天下谁有我“惨”
老兵很不服气
战争是世间最残酷的游戏,第二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二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传统观点认为,二战由德国首先挑起。有位叫朱维毅的旅德中国学者,写了本《寻访“二战”德国兵》的书。在这本书里,有个德国老兵发问,你们公认的二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他得到的回答是德国打波兰。那个老兵很不服气地说,打波兰可不是德国一家干的,还有苏联!他认为,是德国跟苏联一块儿发动了二战。
亲历者的观点往往和教科书不一样,其中虽有立场问题,但对这些观点,我们不能完全忽视。今天,中国流行的观点,依然认为德国闪击波兰是二战爆发的标志。
凄惨的德国
德国为什么要挑起二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下文简称“一战”)就是德国挑起的,但它没有获胜,过了20年,它又发动二战,为什么?二战中,意大利与日本都与德国结了盟,为什么这几块料儿会凑到一起?实际上,跟这几个国家一战后的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
一战以同盟国的战败而告终,同盟国就四个国家:德国、奥匈帝国、土耳其和保加利亚,这四个国家全部战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次战争之后解体,德国延续了数百年的霍亨索伦王室26下台。当时的德国是什么状况呢?可以说真的像到了世界末日,人心惶惶,百业凋敝。持续时间共四年零三个月的一战,不光战败国伤痕累累,战胜国也都损失惨重。以英国为例,英国自维多利亚女王以来几十年的积累荡然无存。战胜国都这样,你想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得什么样?
丘吉尔参加过一战,他在回忆录中记载,一战即将结束时,德国的状况令人沮丧,伴随着日益加剧的听天由命之感,德国人开始感到不寒而栗。德意志民族已经开始绝望,士兵们慢慢地显示出他们的郁郁寡欢。恶性事故时有发生,逃兵增多,度假士兵不愿归队。仗打到了这地步,一般的德国士兵,甚至老百姓,都看出同盟国没戏了。
一战进行到第三年和第四年时,德国兵的思想就从胜利转为保命。除了极少数顽固分子之外,大部分人都能明白现在是种什么样的状况。1916年,德国城市里粮食就供应不上了,冬天人们啃蔓菁,有点类似于咱们的腌咸萝卜,连面包都没有。如果这场战争有胜利的希望,如果这场战争能得到很大的好处,我们至于吃不上面包吃蔓菁吗?所以,度假不归的士兵数量就大为增加。我好不容易度一回假,你再让我回去上前线,那不是去送死吗?我当然不愿意去了!
要有贵族气派
有个德国士兵回忆,苏俄根据《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释放的战俘,在回国前就染上了“列宁病毒”。什么是“列宁病毒”呢?简单点说,“列宁病毒”就是布尔什维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列宁说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号召人们推翻本国的资产阶级。可想而知,被苏俄释放的战俘一回到德国,自然拒绝再上前线,那军官怎么办呢?只能通过打骂、责罚士兵,让他们上前线。这个德国兵回忆说,反对军官无辜责骂士兵的活动开始蔓延,为什么呢?因为那些军官虽然严格训练我们,但在物资匮乏的时候,不与我们同甘共苦。
那些军官如此表现是有原因的。德国军官大部分是由贵族出身的世袭职业军人,爸爸、儿子、孙子,沿袭下来。他们特别强调贵族气派,即便生活质量再怎么着,也要穿军礼服,用银制餐具,得这样体面地活才行。跟士兵一块儿爬冰卧雪,啃土豆,喝袋装咖啡,门儿都没有,人家不干。鉴于这种情况,士兵们一看,你平时教导我们玩命,赶着、踹着,轰羊似的,让我们学打仗,等真打到没吃没喝的时候,你还吃香的喝辣的,可我们连土豆都吃不上,我为什么还要去卖命?这样,德国普通士兵与军官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越打越吃力
除士兵这个群体外,当时德国的老百姓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有个德国妇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大战之前,人们认为战争即使真的打起来,也不会持续太久。一战时,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送士兵出征,说树叶飘落之前你们就可以返回来。大战1914年8月爆发,欧洲很冷,9月份就掉树叶。威廉二世承诺一个月就让人回来,他想象的还是拿破仑时代的战争,速战速决,一场混战顶多三天,死不了几个人。可让威廉二世没有想到的是,大战进行了四年多。
战争打到这份儿上,进入了一种胶着状态,人们又难以相信它会结束,整天缺胳膊断腿的人往下运,我们与正常的生活好像被一条鸿沟所隔开。可是,在我方已无法取胜之后,这战争还有意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