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恒星纪元前-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往的车辆人流川流不息。从旁边经过的人都会奇怪,这个两百多米高银灰色的细长圆柱体的建筑物从外面居然看不到一扇窗户。
贝贝每次从这里经过的时候,都会问我们同样的问题:“这是干什么用的?”苏伦和我都回答不出个所以然,贝贝就把它想象成即将发射的火箭或者防御外星怪兽进攻的激光炮塔,嘴里还模仿着火箭发射或者激光炮开火的声音。
当我们带着试验装置和器材来到塔下时,微重力实验室的负责人史主任已经等待在门口了。他向我们介绍了实验室的具体情况:这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微重力试验平台。整个落塔设施在地面以上的有效高度是210米,地下还有150米,能够提供大于7秒的微重力持续时间,落塔内安装了我国首创的超导磁悬浮制动装置和提升装置,运作效率非常高,满负荷运转,每天可以进行数十次的抛落试验。另外整个塔体内部根据需要可以抽成真空状态。江波他们对试验条件非常满意。史主任还告诉我们,目前因为国家空间科学方面的研制任务十分频繁,该实验室一直处于满负荷运行。在马院长的亲自协调下,专门为我们挤出了宝贵的“时间”,我们可以在今后三个月内的周一全天,周五下午使用实验塔。
根据实验设计,“羲和1号”将采用落舱系统进行实验。落舱是一个直径约12米,高约3。5米的一个巨大罐体,内部空间十分宽敞, 对容纳“羲和1号”和其他附属装置显得绰绰有余。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忙碌,“羲和1号”被顺利安装固定到了落舱的地板上,各项仪器设备也调试完成。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落舱在塔内快速地上升,不到两分钟就被提升了360米,达到了塔顶。“呯”随着一声令下,整个落舱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开始跌落,7秒后磁悬浮装置开始制动,最后稳稳地停在了塔底。
“很好。”坐在控制室内的仪表旁观察的江波大声地叫了一声,仪表数据显示,在失重状态下,“羲和1号”中的聚变反应整整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初始结果让项目组的成员都非常兴奋,大家的情绪也感染了我。落舱触底后,大家按照最初的分工,分别进行试验数据的检查核对;对反应体的温度状态进行检查,分析超声波注入效率和模式变化;进行实验数据的时间状态变化的分析处理。另外的几个人在江波的指挥下打开落舱对试验装置进行检查调试,有条不紊地进行下一轮实验的准备工作。
在准备工作的空隙,江波告诉我,“晶格陷阱溶液”受超声波激发下形成极其微小的“晶格陷阱”,在静止状态下,由于地球引力的干扰,“晶格陷阱”的结构会有几个纳米的偏差,略微呈现椭圆结构,造成“晶格陷阱”内部受力不均,内爆效果将大打折扣。而在失重状态下由于消除了地球引力的干扰,“晶格陷阱”将呈现完美的球形结构。结构内部偶发的聚变反应将产生理想的“内爆”效应,引起聚变材料发生连锁反应,核聚变的效能大大提升。经过连续多次的跌落试验,试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出来了,在自由落体开始阶段“羲和1号”的输出功率就出现了显著上升,在1。26秒后达到峰值,达到了静止状态的2306。446倍,整个自由落体阶段峰值功率一直保持很稳定。经过与理论计算的模型分析对比后,江波认为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经过一整天的忙碌,第一天的试验工作顺利结束,初步试验结果相当理想。
试验进行了一个多月,在江波的带领下,整个团队进入一种亢奋状态,大家采取的是“非常6加1”和“白加黑”工作模式,争分夺秒地要在三个月的“档期”内完成所有的试验计划。好几次我不得不强迫他们进行休整。试验小组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对“羲和1号”在失重状态下的运行规律越来越有把握,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输出功率都在逐步提高。据江波的汇报,“羲和1号”在失重状态下的输出功率已达到了1万5千瓦。差不多相当于一辆普通SUV汽车最大输出功率的十分之一。与最初的“五号电池”相比已有让人振奋不已的提升。
正当试验正进入关键时期,一个周一的下午我正在办公室处理所里公务,突然接到了江波从试验现场打来的电话,挺着急地说:“陈所,史主任刚才说,接到一个军方要求的紧急试验任务,让我们必须撤出试验塔为他们试验任务让路,而且重新恢复试验的时间无法确定。”
我一听急了,立刻赶了过去。史主任正在门口等我,见到我充满歉意地说:“陈所,实在不好意思,刚接到军方首长和马院长电话,说是国家空间科技研究院承担的天字一号紧急任务,所有试验都要为它让路。”
我还没来得及张口,突然当胸挨了重重一拳。定睛一看,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了眼前,一边还大声的嚷着:“好啊,‘同情兄’,上学时跟我抢女朋友,现在又来跟我抢试验设备了啊。”
这人长得健壮敦实,头顶的头发已经谢的差不多了,发亮的额头透出智慧和“官威”齐飞的光芒,即便有二十多年没见面,我还是一眼就认出了他——杜长武,大学同级不同系的同学。在大学时我们同时追过一位隔壁学校心理系的女孩而不打不相识的。为人诙谐的老杜就按照《围城》里赵辛楣的说法,一直开玩笑地称呼我为“同情兄”。这么多年没见亲切仍如既往。他现在已经是全球著名的空间设备研制单位——国家空间科技研究院的负责人了。
我有点好奇地问他:“老兄,什么天字一号任务,让你这个大老板亲自到第一线来督阵啊?”
听我这么一问,老杜还真有点发愁:“唉,别提了,这个任务完成不了,按照总装王部长的话说,就要提头来见了,哥哥我还真遇到难事了。反正这事的起因在网上都吵开了,也不算什么秘密,跟你但说也无妨,这都跟半年前的那次大军演有关。”

第十章 潜龙勿用

大洋深处,三艘巨大的“黑鱼”悄无声息地从不同的方向穿过了第一海链的海底通道。分别到达了西太平洋海域。这是有着“大洋幽灵”之称的被西方国家称为“唐级”的战略核潜艇。该型潜艇是采用了我国首创的水下组装,水下焊接,水下维修等先进技术,从建造到退役从不浮出水面。每艘该型潜艇共配备有24枚射程超过14000公里的“龙吟2”型弹道导弹,每枚导弹能装载8枚300万吨级的核弹,具有优秀的突防能力。战时只要有一艘存活就能毁灭敌人上百座中型以上城市,是我国“二次核打击”力量的核心构成部分。与此同时,水面承担策应动作的两支航母编队也穿过了巴士海峡和宫古海峡到达了相关海域。在南太平洋承担测量任务的三条“远望号”也到达了指定位置。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战略核反击演习拉开了序幕。
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在东亚地区战略整合程度的深化,我国与某超级大国A国在东亚地区的战略平衡被打破,同时由于全球资源的争夺,意识形态的竞争等方面的因素,A国与我国的战略矛盾日益加深。在常规的军事遏制力不从心的情况下,A国力图在战略武器领域打破均势。三年前该国成功部署了号称具有高效拦截导弹能力的“天煞”系统。在该系统的刺激下,一些A国激进的鹰派人士,开始不断探讨核冒险政策的可能性,叫嚣要建立核垄断地位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以此一举挽回战略颓势。该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发表的系列专题文章把这种情绪煽动到了危险程度,而且该国军方的系列动作也透露出了相当的危险性。为遏制这种狂妄的危险企图,经中央决定,命令二炮部队在海陆空军的配合下,准备实施这次规模空前的展示我国“二次核打击”能力的演习。演习的代号为“和平铸剑行动”,演习完全模拟我国遭遇突然核袭击的情况下,如何组织核反击的脚本来设计。三艘“唐级”战略核潜艇是这次演习的核心力量。
当各演习参演部队报告已到达演习位置,各项准备工作都已顺利完成后,位于大山深处地下指挥中心的演习总指挥发布了开始演习的命令。随着演习开始的一声令下,指挥中心突然警报大作,战略预警部队报告我国突然同时遭遇数百枚核弹的袭击,多座核心城市和若干重要的军事目标遭到致命破坏,指挥中心在判明攻击来源后,控制系统开始按照预案流程迅速生成发射战略弹道导弹的指令和密钥,向仍然保存的陆基和海基机动核力量下达了反击命令。地面机动战略导弹部队首先发起了攻击,三枚战略导弹顺利地发射升空,执行突防动作后,在半小时后成功击中了大漠深处的预定目标。但战略核潜艇这边的反击动作却出现了意外情况。
指挥中心下达的作战命令,通过大洋上空的“天目”量子通信卫星和沿海布设的超长波电台两条通信链路,同时向水下执行战略巡航任务的三艘“唐级”潜艇下达了核反击命令。在相隔2000海里的海域突然升起三股壮观的烟柱,三条火龙腾空而起。突然,战略预警卫星和弹道监测雷达报告三枚导弹同时偏离了预定弹道,按照预案立即执行了自毁程序,刚刚升空的导弹抛掉数据仓后凌空爆炸,强光闪过之后一团白烟迸发出来,残骸跌入海面。第二波反击程序继续执行,8分钟后三枚潜射导弹再一次升空,出水1分钟内又一次报告全部偏离预定弹道,演习部队只得又一次执行了自毁程序,更不幸的是其中一枚导弹在出水后不久就来个倒栽葱,一头扎进海中。不幸中的万幸,导弹发动机及时关闭,但沉重的弹体还是重重地砸在了水下的潜艇头部,差点酿成艇毁人亡的悲剧。潜艇最后不得不浮出水面,成为各国侦查飞机和遥感卫星争相拍摄的目标。
让人窒息的消息传到指挥中心,演习总指挥当机立断,立即下达了停止演习的命令,后面几个波次的导弹发射任务被迫取消。针对突发的情况,为防备不测,数架“轰9”战略隐形轰炸机立即紧急升空执行战略巡航任务;战略导弹机动发射车立即驶出驻地进行预防性机动;全军海陆空部队进入紧急战备状态。我军的异常动作,立刻引起了其他核大国的连锁反应,一时间全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风声鹤唳紧张状态。经过各国之间热线电话联系和安理会紧急磋商才让局势缓和下来。当天的国外媒体就报道了我国演习出现重大失败的消息,导弹凌空爆炸跌落的画面频繁出现在国外的电视屏幕上,成为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的头条。
这是完全超出所有人想象的严重异常事故,我国的“二次核反击体系”出现了巨大的漏洞,从上世纪建立起来的对其他主要核大国的有效核威慑,一瞬间崩塌了大半,国防安全被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严重的国家危机。在中央的指示下,有关方面立即成立了联合事故调查组。很快,参演航母舰队携带的“深龙号”深海作业器,将跌落洋底的六枚导弹全部打捞上来,各部门立刻成立了事故技术分析小组。经过紧张的拆解,检测和对各个环节的隔离分析,很快定位出了导致发射失败的直接原因。
在打捞出的六枚导弹中取出的“北斗”卫星定位芯片中,读出的卫星信号和位置信息无一例外都出现了空白,更诡异的是导弹中另外两块备份定位芯片也出现同样的空白状态。“龙吟2”型潜射弹道导弹采用的是先进的水下点火发射技术,与过去冷弹射方式相比,优点是发射速度快,而且发射深度可变,对提高潜艇的生存能力和反击速度至关重要。但水下点火发射方式在弹体出水瞬间的姿态控制和初始位置定位非常关键,需要卫星定位信号的辅助。由于卫星定位信号的丢失导致了导弹出水后的姿态控制和初始位置定位方面出现问题,这是事故的直接原因。
六枚导弹上的18块北斗定位芯片同时出现问题,这样的概率几乎为零,而且重复试验后发现这些芯片都能正常工作。难道是“北斗”卫星系统的问题?在同一海域参加演习的水面舰艇确实发现船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出现了信号盲区,导致定位功能完全失效的情况,但是经过与北斗系统运营部门的确认,该时段全系统35颗卫星并未发现任何信号故障,事故分析出现了僵局。最后在国家卫星测控网络中心的帮助下发现了问题的端倪。
根据国家卫星测控网络中心分布在全球的卫星轨位监测站的监测数据分析发现,在演习准备期间,A国的GNSS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十颗卫星进行了原因不明的异常机动,经过轨迹回放分析,发现在导弹发射期间,该十颗卫星与运行到潜艇海域上空的十颗“北斗”卫星同时出现了“掩星”现象。所谓“掩星”是指两颗卫星的的视位置几乎重叠,导致在一定区域内的观测者看到一颗卫星几乎掩盖了另一颗卫星。不寻常的现象一定隐含着重大秘密。一定是A国做了手脚,原来“鬼”就出在这里!
老杜告诉我,五年前A国的GNSS系统的卫星突然将其军用定位信号,搬迁到与“北斗”系统的军用信号相同的频点上。由于卫星军用频率的冲突无法通过国际电联的协调机制解决,只能通过双方的直接交涉来协调。经过与对方的多轮谈判,在对方寸步不让的情况下一直没能解决频率冲突的问题。但由于频率冲突只有在“掩星”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信号干扰,而“北斗系统”与“GNSS”系统的星座轨道平面、运行周期都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出现“掩星”的机会很小,同时“北斗”系统有足够的冗余设计并考虑了安全的抗干扰措施,经过模拟分析后认为对正常使用的影响很小,因此,我们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警惕。然而我们恰恰没有考虑到人为的因素可以让偶然变成必然,麻痹思想让我们吃了大亏。
由于各大国之间为防止战略误判,建立了战略导弹发射通报机制,按照规定,我们在发射前对A国事先通报了我们大致的发射区域和发射时间,利用这样的信息,A国实施了早就精心策划好的行动,在我们发射前人为制造了“掩星”现象,同时瞬间放大了卫星信号的发射功率,将我们在该区域上空的“北斗”导航卫星信号全部压制,导弹上的所有卫星定位芯片无法接收到卫星信号,定位功能全部失效,发射出水后的导弹无法确定自己的初始位置,全都偏离了预定轨道。造成了这次导弹发射演习的失败。
故障原因查明之后,中央领导非常震怒,严令必须限期解决问题。层层立下了军令状。最后解决问题的压力都集中到了卫星制造单位老杜那里。能不能在期限内解决问题,杜院长成了首长们关注的焦点。
老杜告诉我:“其实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推高卫星信号发射的功率,压制住A国的卫星信号,这样不仅能保证在“掩星”时我方系统的正常使用,反而还能使对方信号失效。但问题是星上的供电全部靠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重量体积都受到很多限制。我方的卫星技术与A国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不仅星上太阳能电池板输出功率就输了一筹,而且星上维持系统环境的功耗比A国卫星要高,能为信号转发器提供的总功率就更要吃亏。更雪上加霜的是,对方轨道位置还比我们低,信号的空间衰减比我们小。看来对方是早就瞄准了我们这个弱点,让我们吃了一个大大的哑巴亏。”
我说:“你们为什么不整颗大卫星上去,什么都比对方的大一号,他嗓门大,你嗓门比他更大,不就能解决了吗?”
老杜摇摇头说:“不行啊,不光是成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