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易中天中华史卷十:三国纪-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士族地主阶级掌握政权,已是指日可待。
  现在需要的,是一个揭幕人。
  袁绍就这样走上台前,但他却并非揭幕第一人。第一人是陈蕃。陈蕃是大名士,在第一次党锢之祸的名士排行榜上名列榜首,是号召力和影响力极强的意见领袖(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九卷《两汉两罗马》)。
  与陈蕃并列榜首号称“三君”的,还有外戚窦武和宗室刘淑(汉灵帝祖父)。士人集团将窦武、陈蕃、刘淑三人公推为领袖,既是统一战线,也是人心所向。
  换句话说,宦官集团该下课了。
  于是陈蕃决定发难。他对大将军窦武的建议,跟后来的袁绍一样,也是尽灭宦官。可惜,临朝的窦太后也跟后来的何太后一样,并不同意格杀勿论的方案;而这种全面树敌的做法,则逼得宦官们为自己的生存拼死一搏。
  这是建宁元年(公元168年)的事。当时窦武担任大将军才九个月,汉灵帝也只有十三岁,一切均在宦官集团的掌控之中。结果窦武兵败自杀,带领八十多个学生前去抗议的陈蕃也被捕下狱。一个宦官恶狠狠地对他说:老不死的,看你还能砸我们的饭碗,要我们的人头不?12
  陈蕃死了,他的揭幕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然而该发生的终究要发生。二十一年后,袁绍接过了陈蕃未竟之使命。而且由于他的胆大妄为和不顾一切,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同归于尽,舞台上只留下了士族。
  那么,士族可以大展宏图了吗?
  不能。
  因为董卓来了。
  引狼入室
  董卓其实是被袁绍召唤进京的。
  没错,下达命令的是何进,出主意的却是袁绍。袁绍出这馊主意,则原本是为了要挟何太后,也是为了给何进壮胆,说白了就是借刀杀人。可惜,这把刀并不在袁绍的手上,董卓却早就盼望有这么一纸诏书。13
  董卓是不折不扣的西北军阀。此人膂力过人,能左右开弓,从小就跟羌族的豪帅来往,后来靠着军功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在汉灵帝去世时做到了并州的州牧。
  州牧就是一州的军政长官。东汉制度,县上是郡,郡上是州。州官有刺史,也有州牧。刺史从理论上讲只是监察官,州牧却集军政、行政、财政之权于一身,相当于清代的总督,比现在的大军区司令更有权威。
  这是封疆大吏,也是一方诸侯。
  所以,后来的袁绍、曹操、刘备、孙权,包括蜀汉丞相诸葛亮,都要担任或兼任州牧。
  董卓能够担任并州牧,当然因为有实力。所以,他也不听朝廷的摆布。朝廷要他入京做官,他不去;要他交出兵权,更不肯。他的说法,竟是士兵与自己相处日久难舍难分,自己则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只好愧对皇上!
  这当然是托词。实际情况,是董卓早就看出东汉王朝行将就木,因此拥兵自重以观时变。也因此,他刚一接到何进的命令,就知道机不可失,不但立即上路,还发表了义正词严的宣言。老谋和壮事,顷刻之间就都有了。14
  如此反常的态度,便让杀猪出身的大将军何进也不能不狐疑。他的办法,竟是派人宣诏要董卓停止前进。可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哪里肯听何进的?只不过见来人大义凛然,才暂时驻军洛阳城西的夕阳亭。15
  结果,当洛阳城大火熊熊燃起时,董卓立即命令部队开拔,并与逃难的小皇帝和护驾的群臣狭路相逢。
  小皇帝看见董卓,哇的一声就哭了。
  群臣也大喝一声:皇上有诏,董卓退兵!
  董卓却嗤之以鼻:诸公身为国家栋梁,不能匡正王室安定社稷,害得皇上流离失所,有什么资格说退兵?16
  大臣们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答话。
  于是董卓打马上前,向皇帝请安,询问情况。小皇帝刘辩哭哭啼啼,语无伦次,不得要领。再问旁边九岁的陈留王刘协,则一五一十对答如流。
  董卓笑了。他伸出双手对刘协说:小王爷,我是董卓。来来来,让我抱抱,骑我的马回宫去。
  刘协谢绝了,与董卓并马而行。17
  据说就在这时,董卓起了更换皇帝的心思。
  这当然靠不住。
  没错,董卓是军阀,却不等于没脑子。他初进洛阳的时候,兵马其实只有三千。于是董卓就让这三千人每天晚上便装出城,第二天再换上军装大张旗鼓开进来,一连数日天天如此,结果人人都以为他有千军万马。18
  董卓忽悠成功。
  与此同时,他也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那就是京城里面的那些家伙其实并不难对付。于是,董卓决定来一个更大的动作,一举建立自己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
  这个动作就是换皇帝。
  公元189年9月28日(农历九月初一甲戌日),陈留王刘协被立为大汉天子,是为汉献帝。少帝刘辩则被废为弘农王,并在四个月后被杀。19
  董卓又得手了。
  然而此事却耐人寻味,因为皇帝换得非常仓促。可以说董卓刚刚入京,就立马把皇帝给换掉了。于是我们不禁想问:这家伙到底要干什么?20
  这可是只有董卓才能回答的问题。也许,他的想法很简单:你们不是都怕皇帝,都听皇帝的吗?如果我连皇帝都能换,还怕你们不听我的?
  何况废掉了少帝刘辩,就可以废掉何太后;而刘协是没有什么太后可以临朝的,他的生母王美人早就被何太后毒死。有孤儿,无寡母,天下岂非就是董卓的?
  可惜董卓没有想到,这样一来他就成了众矢之的。因为在正统的士大夫看来,君为臣纲,皇帝乃一国之本,岂能动摇?谁要随便换皇帝,谁就是乱臣贼子。
  因此董卓的废立,就遭到了强烈抵制。董卓却不管不顾。他在大臣会议上说:当年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大司农田延年就按着剑说话(请参看本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今天也一样,有不同意的,军法从事!21
  这可真是军阀作风。
  其实平心而论,董卓并不以军阀自居。他进洛阳也不是为了当军阀,反倒是要建立新秩序的。他甚至知道要依靠士族,因此大规模地为党锢之祸的受害者平反,任命了一大批当年受宦官迫害的名士为官员。他自己从西北带来的老部下,反倒只能担任下级军官。22
  这倒是难能可贵。
  可惜事与愿违,士族并不愿意跟他合作,他也不知道怎样与士族合作。比如他想请名士蔡邕出山,蔡邕便称病不就。董卓的办法,居然是派人告诉蔡邕:我这个人喜欢灭人家族。蔡邕只好到京,最后被王允所杀。23
  看来,董卓虽然也想依靠士族重建帝国新秩序,却并不知道新秩序应该怎样建立,自己又不按牌理出牌。结果是新秩序没能建立,旧秩序的寿命也到了头。
  天下大乱已在所难免。
  事实上,在经历了前面说过的那场大动乱后,外戚和宦官都已经无法重温旧梦。这时,如果董卓是士族,或者是士族能够接受的人,历史也许就会被改写。可惜,董卓却把自己变成了士族更为痛恨的对象。包括许多被他任命提拔的官员,后来也都成了他的掘墓人。
  此刻,引狼入室的袁绍又该作何感想呢?
  没有史料记载袁绍的想法,但他与董卓确实有过一次正面冲突,起因则正是换皇帝。董卓虽然专横跋扈,也知道如此大事需要有人支持。袁家四世三公,袁绍的叔叔袁隗又是当朝太傅,董卓便把袁绍叫来商量。
  袁绍当然不能同意。
  于是董卓勃然大怒,以手按剑骂道:臭小子!天下大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老子要干的事,谁他妈的还敢反对?你以为董卓的刀不快,是不是?
  袁绍也不含糊。他说:普天之下,难道只有董大人的刀快吗?说完,也拔出刀来,横刀长揖而去。24
  当天,袁绍就逃出京城,直奔冀州。
  我们同样无法知道袁绍当时的想法和心情。也许,这短短一个月的巨变开始让他成熟起来。至少,他应该明白了一点:在这个非常的动乱时期,门第名望等等都是没有用的,管用的只有枪杆子。谁掌握着枪杆子呢?军阀。把中央政府搞得名存实亡的又是谁呢?也是军阀。
  因此,无论自救还是救国,都得把自己变成军阀。
  事实上,袁绍就这么做了。
  从门阀到军阀
  袁绍成为军阀,是在他逃出洛阳的四个月后。
  四个月内发生的事情不少。刘协做了皇帝,董卓当了相国,并享有三项特权:拜见皇帝时可以不报姓名,上朝时可以不小步快走,上殿时可以不脱鞋子不解佩剑,叫“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可是当年萧何的待遇。
  可惜董卓不是萧何,做事也完全不讲礼义和章法。有人建议他重用天下名士以收众望,他照办了,还做得非常爽快。比如荀爽,从一介平民升到三公之位,便只用了九十三天,简直就是坐直升机。
  士为知己者用,士族们看见了一线希望。
  董卓自己,大约也很得意。
  然而士族们很快就失望了,因为董卓同时又表现出野蛮暴戾的一面。他竟然放纵士兵闯入民宅,抢劫财物,强奸妇女,滥杀无辜,而且只杀富,不济贫。洛阳城内所有的豪门富户,都成了他刀下的猪羊。
  诸如此类的罪行不可胜数,长此以往则国将不国。看来董卓的土匪本性根本就改不掉,跟他讲道理谈礼法更是对牛弹琴,唯一的办法就是灭了他。
  东郡太守桥瑁(读如冒)挺身而出。他伪造了三公的文书,谎称皇帝和百官受董卓压迫无力自救,日夜盼望各地组织义兵共赴国难,拯救天下于倒悬。25
  结果一呼百应。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读如皱)、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组成联军,号称“关东义军”,指名道姓要讨伐国贼董卓。26
  董卓的噩梦开始了。
  当然是噩梦,而且让董卓恼羞成怒。因为讨董联军中有不少将领是董卓提拔任命的,比如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勃海太守袁绍等等,都是。27
  袁绍也是董卓任命的吗?
  没错。袁绍逃出京城后,董卓原本是要追捕的,却被名士周毖和伍琼劝阻。他们说,袁绍只是不识大体,其实胸无大志。与其逼他狗急跳墙,不如让他感恩戴德。袁家可是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啊!
  董卓信以为真,便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28
  韩馥、孔伷、刘岱、张邈,同样也是周毖和伍琼建议任命的。所以这些人一起兵,董卓就觉得上当受骗,一气之下便把周毖和伍琼杀了。29
  如何对待士族,董卓已经完全没有了主张。
  虎口脱险的袁绍却被联军公推为盟主,成为反董力量的一面旗帜。也就从这天起,他由门阀变成了军阀。
  什么是门阀?什么是军阀?
  简单地说,阀,就是江湖老大。成为阀,当然因为有权势和实力,能够把持某个领域,或在某些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军阀、财阀、学阀、党阀,都是。
  不过最早的阀,是门阀。
  实际上“阀”的本义,就是功劳和等级。古代仕宦人家的大门外,通常都有两根柱子,用来张贴他们家族的功绩和经历。其中,标榜功绩的叫阀,在左边;标榜经历的叫阅,在右边。两根柱子合起来,就叫阀阅。
  除了阀阅,还有门望和门第。门望就是名气声望,门第就是贵贱等级。门望有高低,声望高的叫望族。门第也有高低,等级高的叫高门。门望(名气声望)、门第(贵贱等级)、阀阅(功绩经历),合起来就叫“门阀”。
  当然,只有望族和高门才能这么叫。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望族和高门?读书做官,而且世代做官。换句话说,门阀,就是世代为官的显贵之家。只不过,这官必须是读书读来的,不能是买来的,也不能是打仗打来的。靠武力而成为豪强,那是军阀。
  很清楚,门阀就是世代显贵的家族,军阀就是拥兵自重的集团。门阀靠门第声望,军阀靠武装力量。门第声望是斗不过武装力量的,所以门阀也斗不过军阀。门阀遇到军阀,那可是秀才遇到兵,除非他同时是军阀。
  袁绍的时代,便是如此。
  这并不奇怪。门阀成为阀,是因为垄断仕途。军阀要成气候,则必须中央政府垮台。中央控制不了地方,豪强就称霸;文官治理不了国家,军阀就横行。这时,差一点就成为统治阶级的士族,便只能交出统治权。
  大小门阀如袁绍者流,也只能去做军阀。
  这样的军阀当时很是不少。其中既有朝廷派到各地的州牧、刺史、太守,也有被称为“豪霸”和“豪帅”的土豪劣绅。他们有的在地方上称雄称霸,有的建立起自己的私人武装,有的利用官职实施割据。比如袁绍和袁术,就是门阀兼军阀;刘表和刘焉,则是宗室兼军阀。
  袁术字公路,是袁绍的弟弟,司空袁逢的儿子,当然是门阀。刘表字景升,刘焉字君郎,都是鲁恭王之后,当然是宗室。他们也都招兵买马占地为王,当然是军阀。
  实际上刘表和刘焉也都是州牧。刘表是荆州牧,刘焉是益州牧。朝廷把他们派到这两个地方,原本是希望保卫中央的,结果却被他们经营成了独立王国。30
  关东联军中的各路诸侯也如此。他们的起兵,名为讨董卓,实为抢地盘。因此加盟以后,或明哲保身畏首畏尾,或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没有一个当真救国。
  比如冀州牧韩馥(读如腹)。
  韩馥本是袁家的门生故吏,因此袁绍逃出京城就直奔冀州。然而韩馥却派了兵去监视,害得袁绍动弹不得。直到关东联军成立,袁绍才得以行动。
  其实韩馥对于是否参加联军也举棋不定。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名义的书信传到时,韩馥居然问部下:我们是应该帮袁绍,还是应该帮董卓?谋士刘子惠说:我们兴兵为国,讲什么袁绍、董卓!弄得韩馥面红耳赤。31
  这样的货色,怎么会去打董卓?
  其他人也不会。
  结果是什么呢?是那边西北军还在肆虐,这边关东军已经火并。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勃海太守袁绍干掉了冀州牧韩馥,然后再是袁绍和袁术互相拆台。袁术的做法,是联络北方的公孙瓒钳制袁绍;袁绍的办法,则是联络南方的刘表对付袁术。双方都使用了远交近攻的策略,而他们居然还是兄弟。
  这下子,原本就动荡不安的帝国变得更加动荡,门阀的天下也变成了军阀的天下。董卓,这个其实并不想当军阀的军阀,让很多人成了军阀。
  国难当头,民不聊生,被民脂民膏养肥的那帮家伙却还在鹬蚌相争,这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于是,有一个人终于站了出来,决心以一己之力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高举义旗,讨伐董卓,匡复汉室。
  我们知道,他就是曹操。
  曹操出手
  曹操其实是最早起兵讨伐董卓的人,时间是在董卓废立皇帝之后三个月(中平六年十二月),地点在己吾(今河南宁陵),人马五千。当然,这是因为他散尽家财,并得到陈留孝廉卫兹的赞助。32
  然而关东联军中,却没有他的一席地位。
  这并不奇怪。曹操不是士族,反倒出身于士族最憎恶和蔑视的宦官家庭,父亲曹嵩是宦官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