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不演义-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洛阳并不易攻,事实上,任何一座城池都会成为名将的滑铁卢。
连下七十城的战国名将乐毅最后的胜利却被阻止在莒城和即墨两座残破的小城外。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率五十万大军乘胜南下,却被阻在了仅有数千士兵的盱眙城。赵匡胤数围太原,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岳飞在幽州城下,仰天长叹幽州如山般高的城墙。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动用了最精锐的军队,也被阻在襄阳达三十八年……
跟野战不同,城池攻防战更多的是意志较量,只有杀戮与死亡,只有每一块城头的冲杀与搏斗。没有多少技巧,没有多少捷径。只有用血与肉去堆一条通往城门另一边的道路。在这个较量当中,伤亡会每天累积,疲惫会每天增加,锐气会渐渐磨去,信心会渐渐失掉。所以,兵神孙子才会在其著作中警告所有的后辈,绝不要让自己陷入强攻一座城池的境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谋攻篇》。
以李世民的军事经验来看,攻城战并不是他的专长,他擅长的是野外作战,利用机动灵活的铁骑发动突然攻击来击败对方。面对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池,铁骑无法发挥它的优势。
当然,说李世民没攻过城池也是不准确的。他曾经也参与攻克过长安,但辩证法告诉我们,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长安跟洛阳虽然都是大都会,但两者还是有差异的。
差异不在城墙的高度,也不在城池的深度,差异在人的心上。
读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孙悟空能够大闹天宫,是因为神仙们都是替玉帝打工的,而取经路上,转业当妖怪的神仙坐骑都能将孙大圣搞得焦头烂额,四处请神拜佛,究其原因,那是因为妖怪们都是自己创业的。
长安洛阳亦是如此,长安城的守将都是替人打工,老板杨广跟老板娘们更远在江都,自然出工不出力,但洛阳就不同了。王世充是自己创业的。
王世充没有退路,他要想继续活下去当他的皇帝,就只有守住洛阳城。
而李世民也没有退缩,因为他要想接下来有机会当皇帝,也必须攻下洛阳城。
上个月,李渊叫人给李世民带了一个口信,告诉他,这次出兵不拿下洛阳绝不收兵,攻陷洛阳之后,洛阳城内隋朝皇室的车驾仪仗、图书簿籍以及器械除去私人必需的,你都收集起来。
至于这些东西收集起来,以后是上交国库,还是儿子你留在秦王府里自己玩,李老爹没有说。
为了鼓励二儿子艰苦奋斗,李渊经常玩这样的小暧昧,让李世民产生“这个天下现在是我的,将来就是你们的”的感觉,这个“你们”包括李建成,也包括李世民。
这个口信将李世民搅得热血沸腾,他反复琢磨着这句话,仿佛又看到了一些暗示。
因为积极性瞬间高涨,以至李世民忘了重要的一点,这只是一个口信,是无法成为呈堂证供的。
当初应该让父亲写个证明的。数年以后,李世民才突然想到这一点。
得到暗示的李世民向洛阳城发动了猛攻,为了拿下洛阳,李世民利用兵力上的优势四面攻城,还采取了两班倒的作息制度,日夜不停工。
在强攻十多天后,李世民不得不叫停了进攻。
洛阳城依然牢不可破,唐军损失严重。
为了应对唐军的猛攻,洛阳城拿出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据史书记载如下:
大禄飞石重五十斤,掷二百步,八弓弩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射五百步。城内加强联防,严格控制里外串联,十多位欲翻墙找自由的人被当场斩杀。
兵法曾经说过: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李世民正在朝这个灾难靠近,很快,部将纷纷请求班师,远在长安的李渊也派人前来让李世民回家。
就这样放弃洛阳,放弃一统天下的机会,放弃自己争帝的机会?
李世民的脸又开始变成愤怒的绛紫色,他压低了声音,一字一句地告诉他的部下:
洛军未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
丢掉软弱吧,我绝不在王世充面前认输,我的骄傲,我的未来,绝不允许在洛阳城面前低头。
李世民如此坚决是有原因的,从统计学上来看,在洛阳面前败下阵来的人都没有好下场,杨玄感、李密就是榜样。另外,有一个消息估计让李世民比较抓狂,他的大哥李建成最近在边境上击败突厥,新立战功。连太子爷都到前线立功了,老二却灰溜溜回到长安。这以后还怎么跟李渊提分蛋糕的事?
危机之下,李世民终于恢复了冷静,重新回到先贤们指明的道理上来。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李世民用数次交战,挫败了王世充的出击,削弱了王世充的兵力,击碎了对方的胆气,打倒了对方的信心,但王世充仍保有一件东西,一件足以让他支持下去的东西。那就是希望。
希望,是每个濒临绝境的人最后的支柱,也是每一个坚守的城池最后的动力。
王世充依然有希望,他的希望不在洛阳城内,而在塞外,在河北。
【王世充的希望】
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年底,李世民刚发兵洛阳时,李渊收到一个消息,驻守太原的并州总管李仲文与突厥勾结,准备趁唐军主力在河南之时,发兵直入长安。
李仲文并不是第一次露面,我们提过,他是李密的叔叔,在前面的刘武周之战中因为坚守浩州,断其粮路立下大功,因而升为并州总管,而李仲文跟他那个点子多的侄子一样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准备借突厥之力搞割据,当山大王。
李渊迅速做出了反应,召回李仲文处死。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很快,情况越来越清楚。所谓的李仲文引突厥入长安只是突厥整个南下计划的一部分。
突厥人准备了一个庞大的进攻计划,这个计划最初是由梁师都提议的。
眼看着当年一起割据的李轨、薛举、刘武周们一个个被李渊干掉,梁师都嗅到了灭亡的气息。于是,他自告奋勇,愿当带路党,引处罗可汗进军中原,并为此制订了一个四路齐进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里,一路兵马经原州南下,一路经延州与梁师都会合南下,一路经幽州与窦建德会合南下,王世充则在洛阳拖住唐朝的大军。
得到消息的李渊坐立不安,他只好又向突厥派出了使者。从后面的情况来看,这位使者除了带去钱,可能还携带了一些高危物品。
不久后,李渊收到了从突厥传来的消息。听报后,李渊松了一口气,准备马上到太庙里给列祖列宗上个香。
继薛举、始毕可汗暴亡之后,李家列祖列宗又显灵了,正准备集结突厥各部,兵分四部进犯中原的处罗可汗也在出征前去世。
史书的记载十分玄乎,在出征之前,处罗可汗算了一卦,卦象显示不吉,可处罗可汗相信人定胜天,执意出征,导致天生异象,境内下了三天的血雨,国中的狗集体吠了个通宵,天亮后,处罗可汗就病倒了。
这是迷信的说法,关于处罗之病,史书中还有另一种说法。处罗是在唐朝的使者到达之后突然病倒的,而处罗病倒之后,使者马上被关了起来,因为他被怀疑给处罗下毒。
服药作用很明显,没多久,处罗可汗毒疮发作而死。
南侵总策划师、总指挥师处罗可汗死了,突厥人忙着办丧事,自然没空南下攻长安解王世充洛阳之围。
王世充的希望之一破灭了,但他还有另一个希望。
最后的希望在河北窦建德身上。
自从王世充称帝之后,窦建德终于也称帝了。公元619年年底,趁着唐朝在大战刘武周,窦建德率兵攻克本属唐朝的洺州(河北永年县),然后将都城搬到了这里,筑起了万春宫,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但根据史书所记,窦皇帝的生活水准离帝王相差甚远。
在隋末唐初诸位枭雄当中,窦建德是一个另类。当了皇帝后,窦建德还保持着以前当农民时艰苦朴素的作风,不吃肉,不穿好衣服,饭还是糙米做的。连夜生活也很简单,当了皇帝也不对后院进行扩编,只有一个老婆曹氏,在他的带领下,曹氏挂着皇后的职称,却也只有农妇的待遇,不穿绫罗绸缎,手下的丫环小子只有十来人。按人员编制算,连一地主家都赶不上。
在对外政策上,窦建德也显得过分仁慈,他从不轻易杀降,他曾经抓获了唐朝的公主、大将、王爷,可最后都放了人家。在他的领地,生活生产秩序基本正常,没有强盗横行,商人们都敢夜晚在外面露营。这大概是二百年后,山东人依然记得这位夏王的原因。
对待将领,窦建德十分大方,纵横山东数年,窦建德攻下不少城池,斗过不少地主,抄过不少国库,但得来的财产,窦建德全部分给了将士,自己分文不取。靠着这种有苦我来吃,有财你来发的轻财重义精神,窦建德聚集了一大批豪杰,成功战胜了山东地区的竞争对手,一举从淘汰赛晋级到最后的总决赛。
但必须要说明的是,枭雄比拼的不仅仅是安全生产,也不仅仅是道德竞赛。通俗点说,两国相争,比的是综合国力。
现在,中原只剩下三名选手了,关中的李渊,河南的王世充,山东的窦建德,他们中间注定只有一个人能笑到最后。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的春天,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从洺州出发,奔向洛阳,去参与那一场三国杀的大战。
他是打着救援王世充的旗号前进的。
窦建德跟王世充这些年经常发生擦枪走火的事件,但在共同的强敌唐军面前,这两位枭雄没有多的选择,只有抱团取暖,共同抗唐。
窦建德的突然加入使原本陷入胶着的洛阳战局更添了一分变数。
是退兵回长安,还是进军迎击窦建德,或是驻兵不动,静观其变?
历史到了抉择的时候。
李世民召集起他的部属,这里面有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武将,也有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有的只是见解的差异。
很快,许多不同的方案纷纷出笼,有的表示窦建德来势汹汹,应该暂避其锋;有的建议应该主动出击,占据险要,再寻机击破窦建德;有的认为先退一步,以免腹背受敌;有的认为绝不能让郑夏两军合至一处,不然,一统天下的时间表将大大推迟。
每一个建议都有合情合理的分析,粗看之下,他们都是正确的,但李世民知道,这里面只有一个才是正确的选择。
从所有充满诱惑的道路中找到正确的一条,那就是李世民的职责。
李世民站了起来,扫视着这些部属,这些都是跟随他转战南北的老部下,他们曾经一起取得了无数的胜利,但所有的战斗,所有的决定都比不上这一次来得重要。
成则一统天下,败则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对于王世充、窦建德或许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唐朝,这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对于李世民,更是无法接受的。
当李世民的目光停止游走时,他已经下定了决心,从这些部属提的建议里,他看到了真正正确的选择,这条选择不是退让,也不是静观其变,而是主动出击。
李世民再一次分析了目前的局势,指出王世充已经兵微食尽,上下离心,不用费劲力攻,可以坐等他自己崩溃;而窦建德最近连战连捷,将骄卒惰,我们应该迅速前往,占据虎牢关,扼守住窦建德前进的道路,他要是轻易来攻,就容易战胜他,要是不攻,王世充就会自己崩溃。而洛阳城败,我军士气大盛,可以一举击败窦建德。
分析完这些情况后,李世民提高了声调,斩钉截铁地说出了他的计划:
分兵前往虎牢拒敌!
击败窦建德,击碎王世充最后的希望,不再推迟,不再后退,不再等待,就在这一战,扫除一统天下最后的障碍!
李世民决定亲自前往虎牢阻拦窦建德,当然,王世充还是大活人,也不能丢在洛阳不管,于是,李世民安排了一支部队继续围困洛阳。
被分配围困洛阳的是李元吉,这一次出征,李渊特地安排小儿子李元吉来当副手,一来锻炼一下这个不成器的儿子,二来也为了平衡一下李世民的势力。对于来抢镜头的小弟,李世民毫不客气,像围城这种没有功劳只有苦劳的力气活,就辛苦老弟了。
剩下的就是分兵了,这个事情说起来简单,两下一扒拉,李世民领他的三千玄甲骑兵转场,李元吉领着剩下的步兵围城。但操作起来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防王世充。
虽然王世充目前的状态是半死不活,但毕竟没死透,要是万一发现唐军分兵,阵营松动,说不定就要冲出来占点便宜。
看来,只有半夜出发。
李世民分配完任务,微微一笑,指出了分兵的时间。
明天中午,大军开拔!
第二天的中午,阳光明媚,视野开阔,王世充听到一个消息,城外的唐军好像有动静。听报后,王陛下连忙登上城楼,伸长了脖子,果然发现城外唐军有一支骑兵正在离去。
唐军这是要干什么?撤退又或是一个陷阱?
大中午的,城楼之上太阳很烈,王世充的额头马上渗出了豆大的汗水,可让他内心焦虑的是他摸不透对方的真实意图,那种想占便宜又怕上当受骗的小市民心理将老王折磨得不成人形,在内心盘算上千遍后,怯懦终于压倒了贪婪。
王世充结结实实当了一回围观群众,站在太阳底下城楼之上热烈欢送李世民挥师虎牢,再建奇功。
不欺售欺,兵者,诡道也!
【第二战场】
虎牢关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是洛阳的东面门户,《三国演义》中“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然,这个故事是罗贯中虚构的。而在历史中,虎牢关曾经发生过一场更为重要的大战。
八百多年前,中原的两位枭雄刘邦跟项羽在此对峙,刘邦在落于下风的情况下转败为胜,一举奠定楚汉争霸的胜势,并最终战胜无敌的楚霸王,建立了延续四百年的大汉朝。
今天,这片古战场将再次见证另一个伟大帝国的崛起。
翻邙山,经河阳,过巩县,疾奔一百多公里之后,李世民抵达虎牢关。在关外,他松了一口气。虎牢关依然在唐军的掌控当中。
此时,窦建德正在虎牢关东二十里地的板渚驻营。
窦建德是一路扫荡过来的,在发兵洛阳之前,他先后平定了两支割据武装,缴获了大量物资,收编了不少士兵,部队一大,自然走不快,这才让李世民抢先一步占据虎牢关。
李世民的围洛打援成功了第一步,但现在还不是庆幸的时候,进入虎牢关之后,李世民发现窦建德这回搞得阵势有点大。
窦建德大军号称三十万,这里面有水分,三十万有点夸张,实打实十多万是有的,这是窦建德可以调动的兵马上限。窦建德实在是够义气的,为了救王世充,这是搬出家底了。
况且,窦建德还是亲自前来。对窦建德来说,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也是一个充满草莽气息的决定,这种当了皇帝还赤膊上阵的事情,像贵族子弟出身的李渊是决不会干的。与时同时,虎牢关内除了原不多的守兵,只有李世民新领来的三千五百骑,以三千五百骑怎么阻击统率十万大军的窦建德?
秘诀是短、平、快!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三月二十六日,李世民进入虎牢的第二天。板渚。
窦建德选择在板渚筑行宫是有原因的,板渚位于今天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黄河侧,是黄河边的著名渡口,还连着大运河,此时,运河之上,窦建德的运粮船一艘接一艘。
解决了粮食问题的窦建德并不急于进攻,从后面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