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毡楣拇档模苌儆谐晒Φ睦凇0吹挛禾亍ぐ亟鹚褂肷诚!び人辗颍―wight H。Perking & Shahid Yusuf;1984)的结论,合作社与公社动员的劳动力,整体而言,未必改进了生产。
汤玛士·劳斯基(1979)认为,毛泽东时代的农业,虽然投资的人力和收获产品都有增加,事实上每个工作小时的生产力却下降了。黄宗智(1991)进而犀利地指出,毛时代的整整三十年年农业管理,不过是保持了经济成长上的复旧。在人口成长的压力下,农民不断增加壳类出产量,却也不断递减其每个工作小时的报酬率。他们得以更快的速度跑,才能在原位站稳。黄认为,这种大不幸的导因是,毛时代胡乱接受了欧洲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假说,而这种假说并不适合劳力供给丰富过剩的中国。复旧倒退的死胡同——产品增加而无个人生产力之改进,多少世纪以来一直阻挡中国农人前进,在一九五〇至一九七八年间依然阻挡如故。
城市与乡下的收入均等化,也无甚成效可言。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资源不同,改善的能力也不同。贫脊、多山、灌溉系统不足的地区,农民若不接受外地的施舍,就注定要困苦一生。江南水稻灌溉区的农民却一直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另一个阻碍均等化的因素是,严禁农村人口移入城市。所以,城市劳动力较能被充分利用,城市人的生活景况也就比较好。城市生活的改善可以扩及四周附近的乡下,却扩不到太远的地方。
处理一九七八年农业改革的时候,计划者认识到以前农村管理的错误,尤其要修正的是对农民的动机刺激。最先是由赵紫阳在四川试行改革,同时也在安徽展开。全国各地的改革形式与进行时间都不一致。其中一项重要措施是,鼓励农家从事谷物生产以外的副业。农民的副产品可以拿到地方的自由市场上去卖,收入便可提高。
主要的改革是“生产责任系统”。其中包含六、七种不同方式,但都是以契约为基础。经过不同的试验阶段后,通常由生产小队和各个农产协议契约。生产小队的管理人员(干部)拟好全面的计画,再和各农户商定各家使用那些田地的契约。契约载明出产作物的数量目标,以及农家可领取的补偿。其结果是,记帐的工作从以前的生产大队转回来给生产小队——每小队包含二十五至四十户不等。
把责任放给各个农户,是很强的刺激力。因为,农家愈辛勤工作,替自己生产的就愈多,并不是眼看着自己的生产成果往上缴了。土地不可以买卖,但可以按契约加以利用。农家不再只求达到地主政府征粮谷的标准,现在只要从自己耕的地上收成里取某个定量交给小队就成了。这种“包干”制度,几乎成为全国通行的方式。文革早期以道德训诫为刺激力,要求只生产谷类,给农家副业扣上“资本主义”的帽子,都是凭空画的意识形态蓝图罢了。
制度改变的影响非常大。现在的地方主管不必只顾向农民征收规定数额的粮谷了,农民也不必为了生活而非从事业猪养鸡的副业不可。现在整个小区可以联合计昼如何提高生产增加收入了,结果则是两者都大量增加。八〇年代的农村生产成长了大约两倍半,远超过人口成长。这乃是邓小平改革的大成就。
如果有人说,中国农业找到出路而愿意向美国农业看齐就是走向“资本主义”,他可是大错特错了。农业的契约制乃是治国之术的最新风貌。自有历史以来,中国的统治阶级就想着如何把人民组织起来,藉以改进人民福利强化国本。现在他们却发现,在半商业化的农业社会中,立契约可以激励动机,从而提高生产。就是这么简单。古代的权谋之士看到这些安顿农村大众于田地的新方法,必然会点头称许。
毛泽东政策的目标是要各地区“自力更生”,造成公社的蜂窝结构,要求各公社将彼此的依赖降至最低,而且是反对商业行为的。这种政策徒然阻碍农村的发展。有许多计划虽然达成了,但毛的农村自筹资金的工业化全面失败,许多干部遭到冷落,接着就是某种程度的消除集体化。在邓小平的改革之下,新兴的地方菁英阶层——比地方干部技术能力高且眼光远,朝着地方贸易与多样化等新目标推进。
共党革命究竟为农家做了些什么呢?在八〇年代,人口与土地稀少的压力比以往一向更大了,烹煮与取暖用燃料的需求增加,大大加速了树林滥伐。工作的负荷量根本未减少,地主阶级由政府取而代之。真正不同的是农民的心态、行为、机会。毛泽东时代已经打开了初级教育、公共卫生、较好技术的大门。人人平等的信条让农民对自己、对自我潜能有了新的看法。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在邓的时代变成创业者,不再参加以前那种由委员会管理的集体业务,转而做起各种各样的事业。大型国营工厂的共党职工却反对这些小创业者,利用党的筹资能力扶助合作事业,以减少个体户的数目。这些党工们一心一意要维持住大型的国营工厂,以表现赋与他们地方权威的“社会主义”是多么优秀。

工业发展

邓小平经济政策的最突出的转向即是开放外国的贸易、科技、投资。从一八〇〇年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角度看,这算得上是剧变。一八四〇与五〇年代的不平等条约未出现之前,清朝的政策明显不注重外贸与对外接触。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自给自足最初乃是战时经济的信条之一。一九四九年以后,闭关自守不依赖进口的政策(仅对苏联集团除外),表达了很浓的反帝国主义情绪,而且以苏联的自给自足式工业发展为仿效的榜样。
迟至七〇年代末,中共的投资政策仍旧一昧模仿苏联。作为其依据的基本假设是:第一,资本与产量的比例是固定的。也就是说,投资年年增加的话,产量也会年年增加。第二,外贸是不重要的,因此,生产消费商品以取得外资不在计划之列。基于这些理由,工业化的上策就是尽量多投资,尽量减少消费。换句话说,重工业可建设光明前途,消费商品却会妨碍前途。因此,中共在六〇、七〇年代把大约百分之三十的国民所得投进工业化。打着闭关自足主意的中共,故意避开了外资输入可以带来的好机会。
渐渐地,资本对产量的比例变了。也就是说,同样数额的产量所需的投资量愈来愈大了。国民所得成长率下降,投资率却继续上升,留给消费率的空间就非常有限了。资金转投入国防、工作动机低落、铁路建设遭遇地形困难等等因素,都妨碍了生产。此外,中共的工业设备老旧,大约六成需要换新。至于管理方面的问题,中央计划与强调产量实际数额的规定太严苛,导致有货无市,也就出现净亏。一九七六年以后,苏联式的工业策略仍持续了好几年。资历最优的工业策划人才之中,有一部分于一九五七至一九五八年间被赶下台。经过文革以后,原来的三百多位高级经济官员被整肃掉一百多人,保住职位的只有以前的四分之一。
按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式管理经济,省级和以下的生产单位的一切作业,都隶属直通到北京相关部门的垂直结构之内,由某一位副总理监督。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想要达到迅速工业化,而工业化的原则应是农业集体化、中央计划地方管理、加强第三前线或其它便于防御的内地省分的重工业。到了七〇年代,重工业、内地省分、北京官僚这三个既得利益者主宰了经济政策,不过,中央控制式经济难免的生产短缺、不顾及消费者需求等等特征都已存在了。一九七八年提出的“五年计划”令人想起孙中山的铁路发展蓝图,只顾理论而不务实际。例如,东北的大清油田是重要生产中心,计划中就拟定要再开发十个类似的油田,根本不考虑有没有这样的油田可以开发。
一直到一九七九年,计划策略才有了根本上的转变,改为侧重农业与销往国外的消费商品。至于重工业,因为能源较不足,总得抑制了。同时,轻工业应借助外资。

这些工业改革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复兴,因为一切还是由党和政府发号施令,而且还是以集体主义——即“社会主义”——为中心目标。不过,在工业的责任制度下,权威现在交给管理人员的比交给党委的多了。国营企业不再把收益(与亏损)全部报缴政府,现在是自行管帐,按收益缴的所得税虽然高,其余却可以用于再投资厂房机械或员工福利设施。企业本身的较多自主权,市场较开放,都大大增加了生产激励。乡间建立起富农经济之际,工业发展也稳健地前进。
为了促进采矿、电子通讯等低利润工业的生业,中央计划部门定下“重点计划”制度,可以为完成某指定成果特地动员政府机构的力量。这个新制度把中央政府预算中的许多建设腹案挪走,转交到地方政府机构手里。大家都发现,建厂不宜从中央遥控。以前,建设公司只管领取中央的拨款,也不管工厂能不能建成。现在却不同了,建设公司必须参加投标,而且要保证取得到必需的建材。
于是,一九七八年以后的中央地方均势回到:(1)开放外贸与外资,(2)建设以前外贸兴盛的沿海城市,(3)着重消费品生产与地方主动,不再全由中央控制。但是,新策略不久就遇到难题。地方政府虽然迅速办起生产因应市场需求的消费品生产轻工业,物价结构却依旧取决于中央,并不随市场力量起伏。各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间的激烈竞争扩张了轻工业,但也引来许多不良的副作用:基本开支短绌、劳工成本哄抬、阻止一地的产品到另一地出售。同时,中央政府在交通、水力发电、开矿等基本设施方面需用的经费也缩减了。整体而言,工业扩张似乎带动官僚的大量参与——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但是这些并不一定能提高成本效益和劳工生产力。

七八年以后的改革给了私人企业和市场力量较大活动范围,连带使贷款需求扩大,导致银行系统从中央向下疏散。中国人民银行于是变成中央决策单位,监督专门办理工商、外汇、国际投资、农业、保险、建筑等事务的其它银行。人民银行与其从属机构,藉贷款——而非拨予补助——制定了利率,从而鼓励了成本效益。其结果是要把任用职员与作决定的权力从地方政治势力手中抓过来。拥有三千处支行和总共三十万职员的工商银行,不但贷营运资本给工商企业,而且鼓励工厂设备更新,以提高产量与效率。工业融资也借助于债券发行,这暗示着股市将要出现了。

外贸与外资

一九七八年的开放外贸,也包括外国投资,特别是外国公司与中共政府机构的合资企业。由于中共承诺供给的土地、铁公路、水电等基本设施,超出了负担能力,早期与日、美合作的野心勃勃的大计划不得不削减下来。
广东是外贸活动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也是受香港影响最深的一省,中共便在这儿示范了给予“更多响应其本身需求的自主权”。广东的国营贸易公司分公司可以独立作业,获准与香港和澳门进行贸易,而且可以保留大额利润。这些分公司在投资、控制原料、制定工资方面也有更多自由。省里每年只需要按其收入缴一定限额给中央,或是缴固定金额即可。诸如此类的改制都刺激了贸易,并且给其它地区立下榜样。
在禁止随便出入的地方建设的三个“经济特区”——深圳即是第一个,专供外国公司建工厂与职工宿舍之用。到一九八四年间,华东沿海共有十四个港市开放给外贸与外资,这些大多是昔时的通商门岸,但如今主权都归中共了。合资企业数以百计地增加,但多半遇上以下的问题:劳工较便宜,却经常有技术不足的情形;必须办理的清结手续太繁多;再就是,外国投资人难以将其盈利运出。
契约法是国际贸易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外商贸争执发生时,也需要中国律师。会计、契约、诉讼都成为国营企业营运中免不了的事务。为此,新法律发布了,律师培训的课程也加强了。
为了制定比行政命令更稳妥的规章,立法是必需的。一九八二年实行的国家法明定,全国人大应该是主持立法推行法律实施的组织。一九五九年废除的司法部于一九七九年再度设立,到一九八四年间,共有四等级的一万五千个法庭与裁决所,任用法官大约七万人。人民代理(诉)人与职业律师的职务也都恢复了,两者都是国家的公职人员。不过,被控告的人在未证明无罪之前是不可以假定无辜的。司法也不能脱离党而独立。

科学与工技

中科院与科技委员会都恢复了积极运作,后者的职权是横向切入政府各不同部门的垂直结构之中的。跨越各部门界限——尤其是军方——的合作沟通有困难,因此又于一九八三年成立直属国务院的“科技领导小组”。中共从苏联那儿学来的垂直分门别部制度,必须改革成为比较整合的共同体。这包括破除欧洲式的学界障碍,不再是研究工作全归研究院所,教学只归大学了。
更迫切需要的是研究与生产的衔接。按汤尼·赛克(1989)在一九八四年做的调查,全国三千五百个研究机构的“科学上的成就”应用到生产方面的不到百分之十。一九八五年间,赵紫阳曾经指示研究与生产部门之间应有“无数有机性的联系”。以前研究机构竞相挖角、彼此抄袭他人已经做过了的研究,这些旧作风现在都遭到研究机构的期刊与会议的严厉抵制。
科技涵广的范围很广大,除了一百三十八个专业研究院所之外,中央各部与各省所属的研究单位就有将近五千个,大学院校的还不包括在内。中央的领导控制根本忙不过来,经费来源也要靠研究机构和企业单位的合约帮忙,利用市场来促成“直向组织之间的交叉联系”。这种策略也有助于偏远地区加入科技领域的活动。
将科技应用到公共卫生上,是中共的一大成就。据约翰·艾文思(John R.Evans,见Bowers等,1988)的研究,一九八四年的“主要都市及乡下地区的疾病数据图表与一般工业化国家大致相同”。预期寿命从一九六〇年的四十一岁增加到一九七五年的六十七岁。一至四岁婴幼儿每一千名的
死亡率,从一九六〇年的二十六人降至一九八一年的七人。
一九四九年间,中国总共有五十六所医学院,包括教会的、外资的、省立的、国立的。经过文革以后的恢复期,一九八二年间已有一百一十六所医学院,每年入学新生数目约三万人。一百万名受过高等医学教育的医疗人才之外,还有两百万受过中、初级医护训练的人员。医学教育的问题不外以下几个:每个班级人数太多、课程和设备不足、教科书太死板、以结业考试为重。

党与民众

一九七八年以后的改革,旨在使党的专政效果改进,包括设法缩小行政结构、提高干部素质等。一九七九至一九八二的三年中,党的调查委员会处理了七百七十万封人民诉怨信函,接见了二百六十名诉怨者。这至少是一种表态。另一方面党也整顿工作单位与居住单位的选举制度,以正式选出的干部在国营工厂、工会、城乡住宅区的党委会中服务。
另一个受关注的对象是新闻业,因为共党是利用传播媒体维持民众对专政之默许的。一九七八年邓小平改革开始之时,中共的宣传效能就大不如前了。事实上,毛泽东中意的两个第二号人物先后被指为叛徒(一九六六年的刘少奇,一九七一年的林彪),人们已经不知什么话是可信的了。传媒的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