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湘军-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泽南在城下激战,火枪铁子射中他的左额,顿时血流如注,衣服染成了红色。但罗泽南仍然端坐,指挥作战。二十七岁的道州人何绍采得知罗泽南中弹,率领仁字营的壮士冒死杀入阵中,将罗泽南从阵地上救回。
罗泽南回到军营后,伤势不断恶化。但他日夜危坐,不肯躺下。
过了三天,罗泽南伤情加重,卧床不起。他喃喃自语,谈的都是时事。又口占忠义祠楹联,令人书写下来。忽然,他睁开两眼,索要纸笔,仰卧着写下一行字:“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4月12日,罗泽南已经奄奄一息,从早晨起就汗如雨淋。胡林翼赶来探视,握着他的手恸哭。罗泽南说:“武汉未克,江西复危,死何足惜,只是牵挂着未了的事情。让迪庵好好去办吧。”说罢,就永远闭上了眼睛。终年四十九岁。
他临终时所说的迪庵,就是他的弟子李续宾。
罗泽南死在军中,全军哀泣。噩耗传到江西和湖南,清廷一方的人无不叹息。他的弟子们更加哀伤,尤其是高足王錱、李续宾、李续宜、蒋益澧和杨昌濬等人,更是怀念在乡间跟随恩师求学的那些日子。
罗泽南遭遇过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至死也没有过享乐的日子。
他自小颖悟,十岁就能写文章。家庭酷贫,他靠学习来遗忘穷寒。夜间无油点灯,他就在月下把卷夜读,倦了就露宿达旦。
他在十九岁那年失去母亲,第二年又永别了伯父和兄嫂。二十九岁那年,他的三个儿子相继夭折。那一年大旱,饥荒逼人,瘟疫流行。他考试完后,徒步回家。夜半叩门,发现妻子因哀哭儿子而双目失明。他饥肠辘辘,想要吃碗饭,家中竟无米为炊。这样的穷日子熬到四十一岁,他才领到了官府发给生员的银子和粮食补助。
但是,罗泽南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教书育人,热心公益。
1851年清廷下诏,要各地推举孝廉方正,官府推举了罗泽南。
自从太平军打进湖南以后,罗泽南倡导弟子举办团练,后来又率领乡亲和弟子,转战湖南湖北和江西,作战两百多次,攻克名城二十一座,在武功一途,竟然声名赫赫。
罗泽南死后,文宗下诏按巡抚规格赠恤。
湖北的湘军新失大将,人心惶惶。太平军趁机在武昌保安门外修筑壁垒,发炮轰击湘军的五里墩大营。
胡林翼奏请由李续宾接统罗泽南的部队,清廷批准。李续宾涕泣受命,然后率部扫平保安门的太平军壁垒,仍然驻扎在洪山。
110
罗泽南是清末一个典型的科班出身的汉人知识分子。在他从军之前,他还在设馆授徒,弟子众多。他还著书立说,影响后人。这样一个读书人,死在刀光剑影之下,人们不禁要为他惋惜。人们不禁要问:他这样死去,究竟值不值?他之所以名留青史,供后人观摩,究竟是因为他文名了得,还是因为他死后皇帝给了他巡抚的待遇?如果他不选择从军作战,而是继续育人著书,会不会在和平的事业中,给后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这些疑问,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只知道,这种死法,是罗泽南本人的选择。
从罗泽南生前留下的议论时政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知识分子不满清廷的政治,提出了很多改革的办法。他对清廷政治的态度和改革的愿望,其实是他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中一个渴望呼吸新鲜空气的群体所特有的。
湘军中带兵的书生,在从军之前,大多和罗泽南一样,是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满清统治的社会环境里,面对着官场的腐败和踏上仕途的艰难,无不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尤其是像左宗棠、罗泽南和王錱这样的穷书生,不仅仕途无望,而且从小备尝艰辛,生计都没有着落,其实对昏官、贪官和腐败的政治,以及奴颜媚膝的外交,内心是非常不满的。
湖南的不少书生,试图冲破旧学术的桎梏,探求经世之学,用以富国强兵。这种学问,大致说来,不外乎经济、科技、军事和管理,贴近社会现实与国计民生,不是务虚的纯理论探讨,也无涉于宗教信仰与偶像崇拜,导致的是思想的解放和社会气象的更新。
1856年,咸丰六年(8)
历代的知识分子,按照阶级划分的理论所作的社会分析,是不能独立为一个阶级的,而是被划分到不同的阶级之中。他们没有共同的利益诉求、经济来源和政治立场,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爱读书思考和著书立说,因此被阶级论者当作一个可塑性很强的阶层。
太平天国运动要推翻的满清统治,正是这些不得志的读书人所不喜欢的封建政权。那么,为什么在洪秀全举起义旗以后,许多并未在清廷统治下拥有既得利益的书生,没有站到他的旗帜之下,反而组建起非常规的地方武装,去为清廷而战呢?
从这些投笔从戎的书生们当时发表的意见中,我们大概可以找出两个原因。
首先,在咸同时期钻研经世之学的书生,都觉得清廷的官场过于愚昧和腐败,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是非改不可了。但是,他们思考得最多的不是一场暴力革命,而是希望他们自身能够引起清廷的重视,跻身官场,发挥所学,革除弊端,实行清明科学的政治。也就是说,他们指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一场体制内的改革。
其次,洪秀全所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初期发动群众的阶段,是采用传播西方宗教的方式来吸收信徒。洪秀全自称天神,他自己当然清楚那是一个谎言。但是为了使他的追随者们信以为真,当萧朝贵和杨秀清分别抛出天兄附身和天父附身的谎言后,他竟然屈服于杨秀清的挑战,对这个谎称天父附身的属下俯首听命。
这样一种西方的宗教和建立在谎言上的权力逻辑,自然无法打动那些钻研经世之学的读书人。他们连中国的鬼神都不信,怎会去崇拜外国的上帝呢?
此外,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制定了很得民心的土地革命政策,但是却一概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其结果是书生们所说的“斯文扫地”,这也是洪秀全这个西方化的广东秀才无法得到多数中国书生认同的原因。
这些书生空怀文韬武略,在清廷的仕途上举步维艰,又不愿意加入洪秀全拉起的造反武装,那么,他们怎样才能有一展抱负的机会呢?
前面说过,江忠源的事迹给他们指明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训练兵勇,带兵打仗,替清廷对抗洪秀全的起义军,然后从清廷那里获得权柄,来推行他们所希望的社会变革。
111
罗泽南的死,不管对他本人而言是否死得其所,对湘军中湘乡系列的部队,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同时也标志着其他按地域划分的湘军系列,将在湘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早期的湘军中,罗泽南是湘乡勇丁这一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奠基人物。另一个奠基者王錱是罗泽南的学生,由于没有追随曾国藩出征外省,所以在湘军史上的地位,总在他的老师之下。
湘乡系列的湘军,在整个湘军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无湘不成军”这句话,就是对这种作用最好的概括。
“无湘不成军”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断语,不仅广为流传,而且说得颇有气势。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最初说出这句话的人,只是为了讲述一段很短的历史。
一些关心湘军历史的人,特别是湖南湘乡一带的人,总爱阐述这句话的原始来由。他们说,“无湘不成军”五个字,其中的“湘”字,不是湖南的简称,而是“湘乡”的缩略。因此,“无湘不成军”说完整了,就是“无湘乡不成军”。有些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能打仗的不是所有的湖南人,而只是湖南人中的一个分支——湘乡人。
的确,无湘不成军一语,最初的意思是“无湘乡不成军”。但是,这个句子还不是完整的,因为这句话里还省略了一个“湘”字。这句话如果少了这个字,就变成一句狗屁不通的话了。
试想,没有湖南人便没有军队,这显然是一种荒谬绝伦的说法。如果说少了湘乡人就不成军队,那就更是大错特错了。谁这么说,谁就是疯子。
因此,“无湘不成军”这句话中的“军”字,不是泛指所有的军队,而是特指一支军队,这支军队就是湘军。
没有湘乡,就没有湘军。这句话就实在了,从逻辑上完全讲得通。这句话出自湖南人特别是湘乡人之口,是试图对曾国藩湘军起源的过程,做一个大致准确的描述。。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856年,咸丰六年(9)
曾国藩湘军最初的兵力来源,几乎完全是湘乡人罗泽南和王錱在湘乡知县朱孙贻的支持下组建的湘乡勇丁。人们抓住了这个历史事实,用“无湘乡,不成湘军”这句话来加以概括。还有人采用了不同的表述,说“无泽南,不成湘军”,也是同一个意思。
文人们说话更加精炼,从这句话中省略了湘乡的“乡”和湘军的“湘”,于是就成了“无湘不成军”。
但是,这句话流传开来,慢慢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含义。因为湘军在发展,这句话的含义也就与时俱进,不断丰富。
湘军在初建时,将士固然是以湘乡人为主体,但很快就补充了湖南其他地方的勇丁,其中包括新宁勇丁,即江忠源的楚勇,还有辰溪勇丁,宝庆勇丁,平江勇丁,靖州勇丁,等等。
在这个时候,无湘不成军这个论断,如果维持原来的含义,就不符合事实了。于是,这句话的含义就成了“无湖南,不成湘军”。
可是,没有湖南就没有湘军,似乎是一个多余的论断。湘军本来就是湖南的军队,没有湖南自然不会有湘军。这句话,说了等于没说,如同说“无四川,不成川军”一样。
然而事情并不是如此简单。这句话的流播,是因为湘军在建成之后,很快就成为清廷所依恃的武力,战斗力明显超过了清军的常规军绿营,而且被太平军视为头等的劲敌。
湘军的突出表现,使全中国的人,包括清廷的拥护者和反对者,忽然发现,湖南人的军队原来如此骁勇善战!只有湘军才是足以对抗太平军的劲旅!直到后来,清廷主要依靠湘军完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继而与淮军一起镇压了捻军起义,然后平定西北,收复新疆,对抗外国侵略,人们不无夸张地惊叹:湘军是不可战胜的。没有湖南人,简直就无法组成战斗力很强的军队!
到这个时候,“无湘不成军”中的“湘”字和“军”字,不再是缩略语。这个断语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湖南人军事才干和勇猛精神的肯定。
清末湘军退出历史舞台后,接下来的中国历史,进一步支持了这句话的论断。湖南人成为武力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先驱者和中坚力量,然后成为北伐战争的生力军。国共两党分裂后,在红色武装力量中,湖南人的军功更是大放光彩。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湖南人的作为,始终支持了“无湘不成军”这句断语,这句话成为对湖南人在一段漫长的战争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的高度概括。
112
三十八岁的李续宾接管罗泽南死后留下的部队,是一种合乎两者渊源的安排,因为李续宾是罗泽南的高足。
一位出身酷贫的老师,接收了一名出身贫寒的学生,是很容易产生好感的。罗泽南知道这位学生靠贩煤养活家人,并供胞弟读书,不由绝口赞扬他的孝顺和友爱。
但是李续宾在年轻时其实并不爱好读书,他的爱好是舞枪弄棒。他的生平中带有传奇色彩的部分,就包括他膂力过人,擅长骑射,能够拉开三石的强弓。罗泽南怜惜他的品德,把他和弟弟李续宜一起收为弟子,不仅免掉他们的学费,还拿出自己的部分收入,帮他供养家人。
1852年罗泽南在湘乡操办团练时,他这位很有武学天赋的学生,自然积极地协助恩师,罗泽南又对他赞口不绝,说他能以兵法约束子弟,训练的勇丁堪称精锐。
罗泽南投身镇压太平军行列时,李续宾自然跟随恩师开始了军旅生涯,并且跟着恩师一路升官。
现在,他接替恩师统领湖北的湘军陆师,可谓一脉相承。
有人说,李续宾在战略战术上的造诣,其实强过他的老师罗泽南。这很可能是一个事实,因为李续宾自小就爱钻研军事。
罗泽南去世前,湘军分兵驻扎窑湾,断绝太平军的粮道,其实是李续宾的主意。窑湾的营垒建成后,李续宾自己担任守卫,与洪山军营互为犄角。现在,恩师既亡,李续宾仍然率部驻扎在洪山,派出机动兵力巡防窑湾和塘角之间。
这时,三十岁的太平天国检点古隆贤率部攻击湘军后路。湘军将领们认为自己刚刚失去主帅,不宜轻率出战,多数人主张坚守。
义字营将领丁锐义说:“我军陈兵于武昌城下,已有六个月,求战不得。现在贼寇趁我们失去主帅,前来袭击,以为我军无力还手。我们现在出兵,可谓出其不意,一定能够将他们一举歼灭!”
1856年,咸丰六年(10)
胡林翼同意他的意见,令他与唐训方、蒋益澧和孙守信等人率部趁夜迎击,果然在豹子海大败古隆贤太平军。
这时江西一天几次向胡林翼告急,请求发兵。但是胡林翼这边也很吃紧,因为武昌太平军的防御更加严密,而江西义宁的太平军又进攻崇阳和通城,九江太平军与湖北兴国和大冶的会党一起,从纸坊推进到武昌以东五十里的葛店,打算袭击巡抚大营。
胡林翼这时已顾不上自己,考虑到江西急待增援,便与李续宾商议,抽出四千一百人前往江西。
曾国藩的三弟曾国华和五弟曾国葆恰在这时来找胡林翼,说家里好几个月都没收到大哥的家书,请胡林翼速速发兵营救。胡林翼便让曾国华出任援军总指挥,率部从咸宁出发,一路向江西攻击前进。军粮都由湖北提供。
曾国华的这支部队,包括刘腾鸿的一千人,最得力的战将是刘腾鸿和刘连捷。
刘腾鸿是湖南湘乡人,少年时也曾读书,但怀才不遇,便行走江湖做买卖。他加入湘军纯粹是一个偶遇造成的。
1853年的一天,刘腾鸿夜泊湘江之畔,遇到几十名逃兵抢劫,便将他们引诱到湘潭,向县令告发,将逃兵抓捕,从此有了名气,也和官府扯上了关系。
1855年,巴陵民众起义,骆秉章命令刘腾鸿率领五百人前往毛田镇压。刘腾鸿抓获起义军首领,又在三林坳打败起义军,迫使起义军溃散。刘腾鸿便领兵驻扎岳州,直至到湖北跟随罗泽南作战。
曾国华的部队开走后,武昌城内的太平军侦察到湘军兵力减少,屡次出城攻击。李续宾多次率部迎击,先后在赛湖堤、小龟山和双凤山击败太平军。
113
在胡林翼派出的援军开到江西之前,已在江西的湘军部队,为了死保南昌,在省会周边和西部边界做拼死的挣扎。
4月16日,邓辅纶和林源恩的江军攻克南昌东南边一百里处的进贤。
4月23日,从湖南增援江西的湘军萧启江部再度进占万载。
4月24日,李元度的楚军攻克进贤以东一百里的东乡。抚州的太平军出兵争夺东乡,李元度和邓辅纶的部队联合将太平军击退。
4月27日,彭玉麟和黄虎臣的水师攻克抚州东南边一百多里处的建昌。
5月1日,李元度和邓辅纶的部队开始攻打抚州,攻破太平军的五座壁垒。5月5日,又在抚河之畔的千金坡挫败太平军。
曾国华率领的援军,还在湖北境内行进,于5月14日到达崇阳。在这里,曾国华听到了江忠济的死讯。
江忠济的部队本来驻防岳州,应胡林翼的邀请,从岳州来攻通城。江忠济抵达通城后,召来一千多名通城本地的团勇,让他们跟在楚军后面,以助声威。然后,江忠济指挥部队发起突袭,攻破太平军四座营垒。
通城太平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