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财迷抗日记-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但并没有多少人,反过来也可以说,蒙古族中有许多个“王公”,王公管辖的人并不多。
这个时空的这个王公,确切地基翻译成汉语,应该是族长这样的意思。说实在,这个时空内地的不少农村,也是由族长来管事的。不过内地的族长不是世袭的,而是由当地辈份高、有声望的人来当。从这个问题上看来,汉族比蒙古族要进步一点。
蒙古族的旗上面是盟,相当于地区级的吧,这盟长是由比较大一点的旗中“王公”中出来担任的,德王的爸本来就是付盟长,所以他也就传袭成了付盟长。但德王是个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对这个副盟长觉得太小了,他想成立一个蒙古国,他可以有更大的权力。不过他还没有实力,结果人家罗苏人扶植的蒙古国成立了,并且没有把他和他的旗给搞进去。于是,他就想先把剩下的蒙古族的盟都搞在一些,然后再与那个伪“蒙古国”合并。
这儿还要说一下,这个时空蒙古族的“旗”或者“盟”,并不是一级地方政府的意思,而是一个族群的意思,他们在什么地方,就受当地的地方政府管辖。不过德王提出了要“民族自治”,还到南京去走了蒋中才的路子。当时这么北方的区域,中央军是从来没有去到过,反而是西北军、晋绥军他们的地盘。那儿来了一个人,说要拥护蒋中才,要搞民族自治,这是给蒋中才的对手添乱的机会,于是,蒋中才就同意他们成立民族自治的组织,管理本民族的人。
于是乎,一些什么旗、盟的王公们就有了政府任命的样子,可以管理辖下的蒙古族人了。但大家知道,那儿是汉、蒙混杂的地区,而且是汉人据多,有些地方上的事就同时有两个组织可以管了。别的还好说,反正有些事本来就是他们族长这样管的;但这税收谁收等问题,就成了麻烦。察哈尔、绥远等地的地方政府对此不买中央的账,就与这个蒙古族自治组织有了冲突。这可能就是蒋中才想要达到的目的?
蒋中才又与地方摆平衡,答应由中央政府给那些蒙古族自治组织一点钱,又在地方税收中分一定比例给他们。而德王他们就自己开了什么王公大会,自己搞了个内蒙古的概念出来,以示与北方那个“伪蒙古国”的区别(这时,我国政府没有承认过那个蒙古国)。为了表示他们的组织有政府的样子,德王还在这自治组织的名字上搞花样,想叫成省啊政府啊这样的东西,不过德高望重的云王等蒙古贵族同意了中央代表的“自治委员会“这样的名字,德王表示不满意,但也无力反对。德王这个发起这些名堂的人,最终混了个“自治委员会”的秘书长。
这个秘书长想把蒙古族的人领导起来,去与伪蒙古国合并的想法,得到云王等人的一致反对。这不是反祖国?投靠赤色的伪蒙古,这不是要当汉奸?
有人说,这儿应该说是“蒙奸”吧?不对,这儿就是叫汉奸。这个时空,并没有特别强调民族,在绥远等各民族混居的地方,蒙、汉等通婚的也很多,就算是完全是蒙古族血统的人,取个汉人的名字,以后全家就算是汉人的也有。而有的汉人,到那儿,甚至更北的地方做生意、放牧、生活,给自己取个蒙古族名字,穿上蒙古袍,也没有说他是冒充蒙古族而怎么样的(这与另一时空,为了得到更高的副食补助费,或者高考时能得到加分政策,而通过关系把自己户口改为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完全不是一会事),在他们看来,这只不过是入乡随俗罢了。
就以德王这样的“民族主义分子”、蒙古贵族为例,他也取了汉名,还取了字,叫什么“希贤”(这样的汉奸,应该是不知道这个贤字是什么意思的吧?)。更别说一般的百姓了,当时很多蒙古族的人已经没有觉得自己与汉族有什么区别了。像有名的伪军将领、汉奸李守信,就是蒙古族人,好像没有人说他是“蒙奸”的吧?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德王也知道枪杆子的重要性,就要抓武装,而蒋中才也就提供给他一点武器。德王抓了多少武装?当时一般每个旗也都有一点武装的,像内地省份的护村队、民团差不多,属于群众自发武装。蒙古族人少,一个旗一般有这么几十个人的武装,护村队嘛,加上还要打一下狼什么的。
而德王得到蒋中才的支持后,他这个旗的队伍扩大了几倍,有一百几十人。但这点人他肯定是不满足的,于是,在冯大帅在最后吃败仗、要倒台的时候,德王看中时机,给了冯大帅一刀,劫下了罗苏提供给冯打内战的一批武器。当时有不少罗苏给冯大帅的武器是从蒙古那儿运下来的,经过了德王他们的地盘。所以德王就以他的一百几十人部队劫下了运输队。如果是冯大帅还有实力的时候,他敢这么做,肯定是自己找死了。但这德王是看准了冯大帅这次难以再起来了,才果断下手的。
第八卷 1936年 第二百四十八章 内蒙古军政
◆字数:2225◆
自从劫了冯大帅的这批武器后,德王的队伍就更加强大了,在一些兄弟盟、旗中更是实力超群了。但对于他的野心来说,这些是远不够的。
德王对汉文化是学得怎么样不去说,但对于权术方面肯定是学得很好的。他想要搞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光要有武装,还要人才。于是,他办一些蒙古青年培训班,学习文化、学习军政。自己也找了一些人才来当幕僚,其中也有汉族的人。
不过学军事,不能光是口头的,还要实战,于是,他又派了手下去李守信伪军那儿当兵,学打仗。他只要他自己的权力,而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只要能给他好处的,他都可以投靠。他向中央要武器,说是为了防止日军的侵略,意思是要打日军。而日军派人去找他,他就说要日军提供武器,以让内蒙独立自治。只要能对他的实力发展有利的,他就拿下了,管他东洋人西洋人的。
拿了东洋人的钱和枪,可就要按东洋人的话来办事了,而且他觉得有了日军这么一个靠山,再也不用怕中央政府了。于是,他准备成立一个“内蒙古军政府”。不过开始时怕日军的势力不够强,加上蒙古族中多数人是反对分裂祖国的,于是他先成立了一个“内蒙古军司令部”。就这样,云王等人还不愿意让他的这个司令部放到“自治委员会”一起,没让他放到百灵庙。
日军也真的是“支持”德王,让李守信带了很多伪军去,加入了这个“内蒙古军”,李守信当这个军的副军长。当然里面有相当多的东洋“顾问”。一、二月份时,德王还想摆一下平衡,看一下抗五军他们的形势,对有人询问他成立这个军队是不是想搞独立时,他还说他只是要自卫。
可东洋人的东西不是这么好拿的,一个多月后,东洋顾问们很快让德王把这个“内蒙古军司令部”改为了“内蒙古军政府”了。反正日军派的顾问不光是军事顾问,还有经济、政治、外交等顾问,就是一个政府的班子,这事情,日军在满州已经做熟了的,而这个德王,也成了一个小溥仪的样子。
这件事情,对抗五军和傅作义的晋绥军,可是一件很大的事情。这个所谓内蒙古军活动的地方,就是在抗五军和晋绥军的背后,那儿让日军的势力渗透进来,对抗五军他们是个大的牵制。因为蒙古族自治委员会所在的百灵庙等地,都是在绥远境内,傅作义与他们打交道比较多,在德王明确地与日军合作后,傅作义就与德王的手下“内蒙古军”部队中不愿意当汉奸的人联系了一下,结束在百灵庙的伪军一个师,带了武器拉了出来,一下子就搞掉了他们近三分之一的部队。不过这时候的这支内蒙古军一共才一千多人,不过就是抗五军的半个团大小。
德王当了汉奸,日子并不好过。像云王这样的不肯当汉奸的蒙古人占了大多数,中央政府把云王接到南京安排了一个职务,撤消了那个“内蒙古民族自治委员会”,而改为在察哈尔和绥远的政府中,各设一个蒙古族自治委,也还是管理一下民族事务。
这样,德王失去了很多蒙古族人的支持。他向各盟各旗要年青人来当兵,各地的蒙古人都不太理他,也有些给送了几个,也不过是拉了几个游手好闲的,甚至有出钱买了几个兵痞充当蒙古族人给送过来应付的。
让德王更不满意的是日军,他认为这傅仪在被日军拿去当傀儡前,已经没有什么地位实力了,日军把他当了个摆设。而德王觉得他手中是有些力量的(千来人的部队),还有地盘(他把几个内蒙古的盟当成他自己的地盘了),但现在日军也把他架空,当傀儡,他不高兴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要权力!可日军与李守信他们一来,他没有权力了。
他不知道,傅仪也是想要掌实权的,只不过日军是什么人?而德王这一点力量,在日军的眼睛里,还不如傅仪的政治资本要有用一点。日军把傅仪都当成必须服从他们操纵的木偶,德王当然也应该是一只听话的线偶了。
日军利用德王的牌子往内蒙这一带插入时,还故意放出风声,说是他们准备要对罗苏动手,所以这是为了完成对苏、蒙包围的需要。所以,南京政府只是对伪内蒙古军政府提出抗议,说他们这是非法的政府,其它就没有什么动作,看看日军是不是真的要与罗苏打仗。
……………………
这个时候,日喷政府中的日军军人有了更大影响,而军费、扩军和军国主义宣传也在发展中。这个样子下去,部队这么大,不打仗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们的胃口大了,但对这味道不好(主要是咯牙,不好啃)的大华,日军兴趣不大了。于是,政府对日军是南下(打南亚)或者北上(打罗苏)进行争议,二派势均力敌,!最后的结论似乎是应该双管齐下。
就像财迷在绑架事件之后,在国内的政治影响大了许多一样;在二二六事件之后,田中曾男少将说话的分量可比以前要大得多。不过日喷历来有官大的、资格老的人说话比较管用的习惯,所以田中要通过影响这些资格比他老得多的人的观点,如冈田首相和高桥等人,去影响政策。
田中知道这两个时空的完全不同,由于抗五军对入侵东北的日军进行了游击抵抗战,对日军发起的上海战斗和长城的战斗,都是让日军损失惨重,而且没有达成任何目标。这使日军的侵略战争成本高,而收获小了。直到现在,日军也没能控制东北地区,而且由于抗日义勇军的抵抗,每天都有不少损失。
而华方,为了抗日,也有许多烈士牺牲、也有经济损失,不过由于东北用的是游击骚扰战为主的打法,相对于日军的损失,我军的损失还是要小一些。特别是经济方面,我们的损失也比日军的损失要小。总的说来,华方不光抗日方面的军事上强了许多,大华的经济、科技,也比另一时空的高了些。
这个形势的变化,让这个时空的日军对能过打下大华而增加他们的实力,有了不同的看法,历史从此改了方向。(下面的书进入快速YY)
第八卷 1936年 第二百四十九章 穿越者
◆字数:2136◆
田中曾男已经确信在大华也有像他一样穿越时空来的人,有可能是与他一起出发的人之一,这个人必然是藏身在科辉企业。但现在看来,也可能是华人也有穿越者。如果一些从上海来的情报是准确的,一些如抗菌素和半导体真的是徐辉本人发明的,那么,这个徐辉就是穿越时空的人。更何况,这个人组织了抗五军,让华军有了这么一支精锐的部队。如果徐辉是穿越者,以现在的情况看,要在欧洲的战争暴发前打下整个华国,是更不可能了。日军的资源,可不能浪费在大华这个泥沼里。
而田中现在觉得目前日喷最大的困难,还是钱的问题。虽然现在大藏相高桥和军备局长永田都支持他的原子弹计划,以军费来开发原子弹,但毕竟还只是从军费中挤出的一点钱。田中也听说了科辉集团现在这么有钱了,再与华军打,是不行的。
在田中看来,现在形势已经发展到这样了,日军不如想办法,与大华政府和华军谈判,利用好现在掌握的地盘、资源。并宣称要向北打罗苏,来获得英美和华人政府的支持,把满州的资源用起来,等到德国与罗苏开战后,再与德国合作。而南下,现在做一点准备是可以的,但绝对不能两面开战,除非是他的原子弹生产出来了。
田中在军方和冈田政府方面都推销了他的分析和主张,两方的人都觉得他说的有点道理,定下了北上优先,南下其次的方针。
在一九三六年六月,日本制定了《帝国国防方针》,把罗苏列为了第一敌对国,并悄悄着手战争准备。八月,日喷制定了或北进罗苏、或南下南洋的《国策基准》,紧接着又与德国签订了《德日关于红色国际的协定》。
…………………………
南京政府编的那个“宪法草案”于五月五日公布了,所以当时人称“五五草宪”。
六月份,我国第一艘潜艇从马鞍山下水,首先航行到长江口外,作了一些各项性能的测试,并进行训练、演习后,开到新建成的浙江象山秘密军港。
这潜艇的性能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噪音特别小,声纳等电子设备的性能,肯定是这个时空最高水平了。
根据这个首航和演习中的问题,财迷和设计人员又对一些问题和细节作了一点改进,然后同时建设三条同样的潜艇。由于有了第一条潜艇的生产经验,后面这三条的生产周期会比第一条快得多。
至于潜艇部队的官兵,早已经建立,足够四条潜艇满员这么多,也已经利用人力潜艇作了一点训练,现在有正式的潜艇了,就分为四班,轮流用第一艘潜艇进行训练。
…………………………
东北军中,与东洋朋友关系好的人比较多,这东北军有一半人去了热河、察哈尔的事,日军的情报部门很快就知道了。而且抗五军去年底在内地拉起来的一些部队,也没有都解散,而是分在各地,有的成了浙江、安徽的驻军,有些虽然回到河南等农场了,但也以民兵和保安大队的形式存在,武器等反而增多了,训练也更多了。这些事情的动静不小,情报也有些让日军知道了。于是,日军又派人来找南京政府和共济会来谈判了。
来找徐辉谈判的,除了以前就与才弥先生拉了关系的两个东洋朋友之外,还有一个也是东洋老朋友,科学家、企业家,田野株式会社的老板,田中曾男先生。不管怎么说,他们在欧洲的医学大会上已经见过面,认识了。
田中老板主要是来谈黑龙江的大庆油田的事的,他说,这些油田的开发,他可以与科辉公司以及别的公司一起来进行。而给科辉公司的那百分之十股份,是送的,就算是给华方的资源税了。这样,日军和满州政府方面由他去办理手续,他们也占百分之十股份。而真正用于设备和技术的投资的,由入股份的投入来算其余百分之八十的股份。
说起来惭愧得很,财迷对大庆油田的石油储量,没什么印象,倒是田中曾男,知道得很清楚!田中只是说了,那个油田不开发是浪费了,而开发了对大家都有好处。但财迷可不太想开发这个油田,对田中说,这个油田是我们华人的,应该留着给以后我们的后人开发。而田中说了,现在,我们的开发量并不会大,最多到每个月一万吨,这个油田一百亿吨这么大的储量,可以开采上好多年!财迷听了,说了一声,这大庆油田的储量有这么大吗?
要知道,这个油田,这时的日军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