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庶门-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碧在全盘盘算这次矛盾利益冲突关系和化解方案,现在想直接以硬碰硬看来是不可能了,潼关守不住,以长安城为屏障来抵抗花集安和他的七万叛军也无能为力。只能将原本的战术被动改变。
“请皇上马上传旨潼关,放我大顺朝七万将士归关中。”苏碧躬下身向苏彦请旨道。
本来臣子向皇帝提议应该用请示的语气,可她此时不容人质疑的口吻更像是对天子下命令。
苏彦稍微一愣,苏碧所请明显跟这两天商量的结果有悖,难道这几天闭门商议等于白商议了,就这么对花集安一个权将妥协?
苏彦想继续问清楚,苏碧却打眼色让他不要问,苏彦只好下旨照苏碧所请,允许潼关开关迎“叛军”。因为议事尚未结束,军将还是不能回家,只能暂时在六台衙门的休息所休息,随时等候传召。
“不让他们回去也不行。”等这些军将都出了门,苏碧道,“如果刘文严趁机篡夺长安城军权,那我们将很危险,还是让军将回到他们自己的职位上,随时听候陛下的调遣。”
苏彦点点头,本来他也觉得留这些军将在宫里自己没着没落的,苏碧所请也合他心意。
“四皇姐,你放花集安进关中,到底要怎样?”苏彦一脸不解和担忧问道。
苏碧叹口气道:“我们现在只能以怀柔应之,此刻花集安军中,有不少我们的眼线,还有一些大臣都是我大顺朝的忠臣,臣妾会派人联系他们,顺带……将花集安刺杀于军中!”
第四百二十四章 舆论危机
刘愈一家的失踪,引起很多连锁反应。首先朝廷要处理刘愈派系隋乂和李糜家族的问题,朝廷要拿出应对的方案。
本来苏碧打算以武力来威慑刘愈,将隋家和李家抄家,给隐在暗处的刘愈压力。但因为事情牵扯太大,加上之后潼关的告急,令朝廷只能暂时隐忍不发。
隋家的掌舵人现在并非是隋家的长辈,而是小辈中的隋妤和隋乂,这个原本长安城的商贾之家,一时间涌现出两名朝廷大员,而隋乂更是官居一品。而妤虽然官位低,但她的权力却不浅,在朝中她的地位甚至比六部尚书还要高。朝廷一旦对隋家动手,商贸司肯定会带来混乱,之后所引起的负面效果是无法预估的,商人肯定会对朝廷失去信任。
朝廷不敢冒险动隋家。
而李家所掌握的权力低了很多,但李糜的父亲世袭长平侯,功勋之后,朝廷也不敢随便动。
这使得长安城在刘愈一家消失之后,一切平静如常,朝廷只能明里暗里寻找,务求将刘愈从石头缝里挖出来。
与此同时潼关方向,花集安的七万兵马已经入了关中,跟霍病所部汇合,这是腊月十三的事。新年还有半个多月,长安城的这个新年注定是不太平的。
“叛军”一路往长安城而来,在距离长安城二百多里的地方驻扎下来,跟之前霍病驻军长安城外很相似,不进不退。不向朝廷汇报也没有异常举动。朝廷正在商议要不要派出使者前去“慰军”之时,“叛军”军营里接连几天都有些不太平。
有人说“叛军”中发生了内乱。副帅何茂等人篡权,被花集安所镇压。也有人说是花集安被人刺杀而死,十几个武林高手的刺客将花集安给杀死,说的神乎其神就好像亲眼看到的。这消息不是从朝廷泄漏出去的,而是从民间,自从长安城因为花集安率兵进入关中之后就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外紧内松,城里的百姓没事就开始闲聊。然后关于“叛军”军中的很多事情便流传开。
朝廷与军方对立的事在民间流传开,也是朝廷始料未及的。他们没想到百姓会第一时间知晓现在朝廷跟军方已经彻底撕破脸皮,民间流传的很多事情,也正是朝廷所筹划的,比如说花集安军中的动乱,又或者是刺客去刺杀花集安,朝廷在有些慌张的同时也意识到。长安城内部就军方的细作,而这次也是军方跟朝廷在正式开战之前所进行的舆论战。
军方在这场舆论战开始之初占领了绝对的主动,也赢得了普通百姓的支持。普通百姓之所以对朝廷厌恶,主要还是仇官心里,长安朝廷的这些大佬们,平日里净干些欺压百姓的事。百姓中早有怨言。而花集安的七万顺朝军队,虽然被朝廷定性为“叛军”,但那是关中老百姓的子弟兵,他们当然站在子弟兵的一边,他们还希望自家男丁在这场战事之后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呢。灭了顺朝当个将军也不错。
朝廷感觉到来自民间的压力。
本来遇上百姓间流言蜚语,最好的压制方法是戒严。让百姓之间不得往来,没有议论流言也就不会蔓延。但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现在身为新皇苏彦身边头号谋臣的苏碧,为了给朝廷挽回形象,指定了一系列的方针,这些方针总结起来就是,向军方示弱,向百姓示弱。
首先第一条,朝廷在长安城关于军方和朝廷即将开战的流言蜚语满天飞之时,出奇的没有进行全城戒严,而是任由百姓来往,甚至连持续了几天的宵禁也解除。这让百姓感觉到朝廷所防备的并不是长安城自己的百姓,在百姓中赢得好感。
第二条便是在长安城中发放御寒的物品,粮食、衣物,以及城外一些被大雪压塌了房屋而不得不进城避难的难民,朝廷开设了粥场和供应一天两餐的补给点,御寒的衣物、被褥也第一时间发放到位。朝廷在这点上做的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
第三条,朝廷张贴榜文,将回归到关中的将士褒奖一番,并明确表示这些不是大顺朝的叛军,而是得胜归来的功勋将士,朝廷也对此次率兵取得平定突厥大胜的很多将领予以表扬,并表示会马上按功劳对他们进行颁赏。但朝廷也指出,不是他们不想给这些功勋将领颁赏,而是这些功勋将领听信了一些流言蜚语之后对朝廷有成见,没有回长安城受赏。朝廷还筹备了一支由官员组成的“慰问队”去劳军,结果被军方拒绝,朝廷大张旗鼓的来回,就是为向百姓证明:我们对军方视如兄弟同袍,但人家不领情。
朝廷的一系列举动的确挽回了民间很大一部分人的支持,百姓们越来越搞不懂,到底顺朝军队是准备叛乱,还是准备回来受赏。如果要叛乱,是因为被一些人挑唆,还是因为朝廷的猜忌和怠慢?
而此时的大顺朝朝廷,除了在挽回民间的声望,还通过一些军事的举动表明朝廷已经作好了开战的准备。不但将南长安大营和东水营的一万多兵马调回城内,还在民间进行“征兵”,对百姓们的宣传中,朝廷的态度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回之。本来的一场叛乱,被朝廷说成是好像两国交战一般。
如果是反叛,那性质是不同的,有叛军的一方也有被反叛的一方,那交战的重点就是夺取核心的权力,争夺天下的权柄。而这种状况的结果就是,人家斗人家的,百姓漠不关心。一般的权力斗争百姓都是看热闹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如果是两国交战,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一旦上升到国家兴亡的地步,那就是匹夫也有责任了。
朝廷满以为他们在实行了一系列舆论战之后百姓会踊跃参军,加入到守卫长安城这场经天纬地的战事中来,但事实是,朝廷在长安城开设的几个征兵点几天也没一个人报名。就连那些曾经高呼着要为国效命的儒生,也都没见影。
外面那么冷,百姓们还是喜欢躲在自己家里,守着热炕头陪着老婆孩子。谁当皇帝不要紧,能让他们日子过的好才是重点。
第四百二十五章 灾雪
关中经历了一次几十年不遇的严酷寒冬,冷风夹杂着雪花一直从十月份开始就基本没停过。大雪成灾,加深了这两年来饱受旱灾和兵祸创伤的关中百姓的灾难,也令朝廷救灾的形势很严峻。长安城天子脚下,受灾情况明显要比城外轻,只要出了长安城,平民的百姓很多都没熬住大雪压屋顶。
关中的灾民也是越来越多。
但在花集安率兵回到关中之后,朝廷已经无力再展开长安城以外关中地区的救灾工作,地方的救灾只能以地方官府自行解决,朝廷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收买人心和应对军方叛变。对于朝廷来说,这个寒冬也是很严酷的,政治形势的严酷。
腊月里,即将新年,长安城内依旧是毫无生气。只有那些大家富户的老爷们才会在这样的天气到街上去晃悠,小门小户的百姓基本都是缩在家里不出来,一般长安城的百姓都有驻藏冬粮过冬的习惯,在寒冬出来讨生计的人很少。也正因如此,即便长安城没有戒严,路上也跟戒严差不多,街上走着的反而是防司衙门的人居多,当然也有被朝廷雇请来扫雪的壮丁。
朝廷的七万大军在长安城外二百里的地方便驻扎下来,从此那里便好像成为一座孤岛,朝廷想调查里面的消息难上加难。虽然长安城里小道消息还是不少,但朝廷察觉这些小道消息基本没有可信度,都是一些谣传。朝廷的情报工作开展的很不顺利,主要因为朝廷之前负责情报的便是军方。以刘愈和杨烈为首,现在这个两个人都已经失踪,朝廷已经无法利用原本的情报渠道。新建的一些渠道,因为军方的整肃而瓦解,现在也只有很少的消息能从军营那边传过来,很多情报还是过期或者是无用的。
本来朝廷以为,花集安要么叛变,要么归顺。中间不会拖太长时间。因为花集安军中肯定会缺粮,缺御寒的物资。但显然朝廷低估了军方在调用物资上的手段,虽然军方将军营从边关撤到了关中,但征调物资上,还是用原本花集安所用的那一套,不通过朝廷直接走地方,朝廷物资紧缺到捉襟见肘的地步。但地方的军粮还是能源源不断运送到军营中去。虽然朝廷已经给割地都发了公文严禁军粮擅自调用,但收效甚微,地方的官员能分清楚谁现在更强势,军方随时都会篡夺政权,即便是朝廷最后得胜,他们也可说是按照顺朝的法规做事。
那些吃着朝廷俸禄的地方官。心却是向着利益,而不是朝廷。他们看热闹浑水摸鱼的心态跟百姓的也基本一样。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军方跟朝廷的对峙尚无缓和的迹象,在长安城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乱事。
灾民造反了!
事情缘起朝廷对赈灾的虎头蛇尾。朝廷在最开始时为收买人心在长安城内大肆发放救灾物资,使得最先到长安城内避灾的一部分难民得到了应有的物质保障。使得原本在城外的灾民大量涌进长安城以获得朝廷的庇护。
虽然长安城几大城门大多时候是封闭的,但朝廷最开始时为了令灾民安心,还是选择开城门接纳灾民,接纳了几天之后,朝廷便承受不住灾民的数量,之后没再开过城门。可此时通过城门以及水道进入长安城的灾民数量已经到了非常庞大的规模,朝廷救了几天的灾,发现物资实在紧张,于是救灾的事情便拖延下来,引起了后续灾民的不满。
灾民先是在城内发生了劫抢的事件,后来干脆组织起来到官府去“请愿”,上万灾民坐在京兆府衙门的门口动也不动,不抢劫,也不闹事,令朝廷分外感觉到不安。
这一定是有组织的。朝廷马上召开了几级的会议,消息一再上报到新皇那里,苏彦听说灾民们吃不上饭在城外闹事,一反常态的没有心烦意乱,反而是很同情。官员们见到皇帝如此体恤百姓,心中都有些打鼓,他们很清楚现在朝廷拿不出赈灾的粮食和物资,谁知道最后苏彦只是叹口气道:“其实……朕头些年也跟他们一样……”
官员们面面相觑,皇帝此话何意?“他们”指的又是谁?
官员们虽然有足够的政治觉悟,但显然对新皇过去的事迹了解不多。那些都是天子的秘闻,知道不该知道的事很危险,官员们在新皇登基之后还是很识相的没有去详细打听。他们当然不知道现在的苏彦正在怀念以往的冬天,没饭吃没冬衣穿的时候跑到棋楼去蹭饭吃,在棋楼还有火炉,晚上他甚至就在棋楼的棋间里过夜。
“感觉好久了!”
苏彦缅怀了一阵,抬起头,发现包括苏碧在内的朝臣都在打量他。他这才从过去回到现实,心中大感安慰,现在已经是皇帝了,不用再在寒冬里到街上去受冻。他也庆幸这个严酷的寒冬没有早来两年,不然说不定他已经成为长安城大街小巷里一具冻死的僵尸,今日就不会坐在这里听朝臣们的奏报。
“我师傅……武义侯有消息了吗?”
苏彦刚问出口,一旁的苏碧“嗯嗯”清了两声嗓子,苏彦这才记起苏碧不允许他再在公开场合提及刘文严。可苏彦还是忍不住会想起刘愈,以前只要有麻烦,有他师傅在,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就好像在两年前的冬天,他也不会想到今天会坐在这里当皇帝一样,那时他只是梦想着自己有一间大屋,可以在里面跟一堆人赌钱。现在大屋有了,但聚赌的梦想看来是没法实现了,眼前这些大臣怎会跟他赌呢?
苏碧见苏彦愣在那里不说话,而下面的大臣也不敢说话,只好打破沉寂问道:“皇上,这些到官府闹事的人如何处置?”
苏彦叹口气道:“处置,还是算了罢。他们也是我大顺朝的子民,以前师傅说过,有头发谁想当癞痢,就好像现在的他们,有屋有衣有饭吃,谁愿意大冬天跑衙门门口坐着?朕现在坐在火炉前都感觉有些冷呢,何况是他们……”
苏碧颇为无奈,今天这皇帝是怎么了,叨叨起还没个完了。平日里看他还是挺精神的,皇帝是越干越出色,恩威并重,又不贪图享乐,对民间的事也很关心,经常派人出去打探风土人情,如果能解决了今日的困窘,将来说不定他会是一个千古留名的圣君。但今天的苏彦却在婆婆妈妈,三句话两句话当中都要提及他那个师傅。
苏碧紧忙打断苏彦的唠叨,问道:“皇上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是,能满足了那些灾民的愿望,还是满足了。这样他们就会回去。”
下面的官员马上回道:“可是陛下,朝廷实在没有钱粮了。”
苏彦闻声,语气突然从软弱无力变得中干:“没有不会凑吗?你们这些家伙,平日里贪了多少,从手指头缝露出点灾民们不就够了?”
皇帝这一喝,下面的大臣老老实实全都跪在地上。他们终于知道皇帝为何要叨叨那么多废话,原来就是为了最后这一通发作。“皇上龙体保重。”官员们战战兢兢劝说。
其实苏彦并不是有意发作,他也只是有感而发,以前他没饭吃的时候,也会抱怨那些贪官污吏,谁曾想,一转眼他自己成了这些贪官污吏的头了,成了天底下最大的蛀虫。
苏彦语气和缓下来,道:“你们起来,跪着有何用,灾民还不是照样没饭吃?一会等韩老先生过来,说不定他会有好消息。”
韩升现在已经贵为右相,但苏彦还是习惯称呼他“老先生”,这是一份发自心底的尊重。这些日子,如果没有韩升和隋妤的斡旋,朝廷也不会从一些细节上抠出粮食来救灾,一场大雪就把朝廷给打回原形。
朝廷正在为救灾烦心之时,此时城中的灾民也在进行着他们的“非暴力不合作”,此时的京兆府也很紧张,他们从未见过这么守秩序的“刁民”,来闹事,居然往那一坐,什么都不说不干,就好像坐在自家热炕头上,他们会不会是准备麻痹官府,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冲击官府?
京兆府的官员也是多虑了,最终这些灾民也没任何要闹事的迹象。坐了一整天,他们已经自行回去,中间发生一点变故,有个年老的老妇人,身体扛不住,等起身的时候已经发现冻僵了,尸体已经凉了很久。百姓们还是没有闹事,本来在白天出来,以为能共同进退,他们也没想到最后还是没能一起回去。
“走喽,走喽。”百姓中间有个老先生模样的人,用浓重关中口音喊道,“等到了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