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之安居乐业(原名:云和山之彼端)-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明律中的《税法》,大明朝只征四种税:人头税、交易税和特别税种,所谓人头税就是按人头缴纳,这个税种历朝历代都是各个朝廷的重要税收来源,这也导致了人口少但土地却多的地主们少缴税,而人丁众多却家徒四壁的贫民们却要缴一大堆的人头税,不过大明朝将这个税种改了一下,名称没变,但本质则改为个人所得税,如果你家徒四壁的话你是不用缴一个铜板地人头税,相反,按照《社会保障法》,朝廷对你还会有贫困补助和失业救济之类的,可是如果你是高收入人群地话,那你需要缴纳的人头税将会很重,收入越高缴税越多这比摊丁入亩更好;而交易税理论上则是人人都要交,哪怕你穷得掉渣,但只要你卖了东西,而你卖的东西的价值又达到了需要缴税的标准,那么你就得缴税,当然,你什么都不卖的话是没人去问你要交易税的;至于特别税种,这个跟普通人无关,比如说,某个大商家跑去南洋土著的地方贸易,那里的土著蛮化未开,指不定就有个土著部落不是来买他地东西,而是用抢地,但是,大商家嘛,护卫肯定是很多的,明人勇武善战,这些商家地护卫对付起那些土著来还不是手到擒来,甚至还会反过来将那个土著部落给抢了,那么,这个商家劫掠主动挑衅的土著部落,这是符合《大明律》的,只不过他抢到的东西也需要缴税,而这种税就是特别税的一种普通人一般碰不到这个。x

话题扯远了。

只征税不收赋,也就是说,大明朝没有了以前那么多的苛捐杂税,在大明,一个普通公民需要缴纳的税收并不多,不象前辽时期,百姓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所得的钱粮大部分都被官府给收去了,这个比例甚至达到了恐怖的十之六,听说大宋那边税收更重,大宋有的地方的赋税加起来甚至达到了十之九的地步,而苛捐杂税多的地方更恐怖,百姓们一年到头的收获甚至还不够缴税的,纯粹是把人往死里逼。

历朝历代,别说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们,就是那些见多识广的大官人大老爷们都从没听说过有哪个朝代会给百姓无偿分配土地的。在大明之外,大明天子以残暴嗜杀而闻名于世,明军大举入关,燕云之地的百姓原本惶恐不安,百姓不会去帮辽人打明军,但很多人都收拾好家当,一个势头不对立马携家带口南逃,大宋那边虽然税重了点,而且官吏贪婪残暴了点,但总比呆在这儿被那位更加残暴的天子杀了好吧?却不曾想,明军的刀枪没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却等到了这个千古未闻的德政。

还用逃吗?逃到大宋。那边地朝廷会无偿分配土地给你吗?那边的税会有大明这么轻吗?大明的公共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他们还没看到,但仅仅现在这样就已经足够了,有土地分,税收又轻,天子再残暴他们也认了。

对土地的向往,让关内郡这片大明刚占领的土地上的民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以前朝廷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是能瞒则瞒不能瞒就躲,可大明官府下令清查户口,百姓们却携家带口一个个主动跑去登记,恨不得连还在娘肚子里还没出生的宝宝都算上。

官府马上兑现了承诺,一家户口登记好,马上就会有官吏来问你是留在关内还是迁去关外。这个不好选择,都说故土难离,但迁去关外所能得到地好处也太诱人了。至少都是牧场和牛羊加倍,而且久闻辽东本土富庶,可谓是遍地黄金。去那儿应该更好讨生活吧?

纷纷扰扰,整个关内郡都是忙乱不堪,百姓们或想留在家乡,或向往着关外的土地和财富,整个关内郡官府都忙乱个不停。

朝廷从海上运来大批的粮食,听说是从属国朝鲜和日本运来的,还从辽东本土运来一船一船的布匹、盐茶等生活物资,按照《社会保障法》。这是朝廷应该给予百姓的,虽然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不会一下子就在关内郡普及开来。但基本的,现在的关内郡地百姓们都是刚刚脱离苦海的奴隶和贫民,基本的救济朝廷应该做到,这是又一项德政。

都说大明残暴,可怎么在这个别人口中以残暴著称地大明王朝却是德政一个接一个?普通百姓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那些有学识有眼光的人却是看出来了,大明朝并不是他们听说的大明朝,更加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个大明朝。

这些物资虽然是按律应该分发给百姓的,但赵却不会直接就将东西给分出去。这不是培养懒人么?效果还不一定好。大明本土十年如一日地重视教育。民智早开,朝廷本土的百姓们好他们会知道。也明白该怎么做,但关内郡的这些人,绝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识几个,他们能明白什么?朝廷将东西直接无偿分给这些人,明白的知道这是德政,可那些愚民会明白这一点么?

趁着秋收刚过,百姓们正是刚刚空闲下来地时候,这个时候官府一般都会开始修建公共设施,比如说修建学堂医馆修路架桥之类的,以往官府都是动用奴隶来干这个,可赵变了一下。赵下令,以粮食、生活物资和一部分银钱为报酬,由官府雇佣大批百姓兴建公共设施,前辽在南京道修建地道路系统虽然也算发达,但那些道路并不符合大明的标准,得重建,这需要大批的人力,还有学堂、医馆、图书馆、澡堂等公共设施,契丹人才不会管这个,这些东西得全部新建。

还有水利。关内郡靠近沙漠,又多山林,这气候可算不上好,虽然少有大的天灾,但一般来说收成都不算好。前唐朝在燕云兴建了一批水利设施,但契丹人可不会管汉人的死活,有辽一代,一百多年不维护,这些水利设施早就荒废了,甚至有些设施还会对百姓们的日常生活和劳作带来麻烦,现在大明入关,水利一事也是该提上日程了。

赵和关内郡属官商议,又向将作院询问,再上报兰台,经天子批准,关内郡将引桑干河东向,引滦河、拒马河北向,引白河东向,修建一条环北平之西的灌溉渠,当然,这个时候的北平还没有经过明、清两朝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并不严重,特别是饮水问题还没显现出来,不过等这条灌溉渠修成了,即使日后北平象后世那样缺水也是不怕地。

修建灌溉渠可是一项大工程,都江堰从考察带修建一共用了十五年,郑国渠一修就是十年,虽然十分耗费财力物资和民力,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一个都江堰,让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一个郑国渠使得关中平原成为古代中国地天下四大粮仓之一。赵不是想治理出另一个“天府”,也不是想让关内郡成为大明的粮仓,但关内郡靠近赦勒川,而赦勒川经过游牧民族几千年地过度开发早已有荒漠化迹象,可以想想,一旦荒漠化严重,就象后世中国那样,肯定会连累整个关内郡都跟着遭殃,这个灌溉渠迟早是要修的,迟修不如早修。

不过,虽然修建灌溉渠的决议是由赵发起的,但这种大工程最后还是由总理院直接接手,但赵的功绩也是抹不去的,这条灌溉渠在七年后修成,从此关内郡成了一个即使风不调雨不顺却也是年年丰收的地方,世人感其功德,命此渠名为燕侯渠。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五十五章 裁撤折冲府

赵师从大明天子,是所谓的天子门生,不过他所学的偏重于军略,对于治政方面学的却不多,还不如长安长公主,也就是冲德,赵的妹妹,冲德与天子算起来也算半个师徒,冲德是女子,本来是不需要学多少东西的,不过么,林靖文可没有歧视女子的陋习,冲德既然跟了他,他也就顺便教了。

赵受封北平君,整个北平城都是他的封地,但是他并没有兼任了关内郡郡令一职本来北平就是他的封地了,若让他的触角再延伸到整个关内郡,假以时日赵在关内还不成了权倾一方,林靖文就是再信任赵也不会让这种事发生,今天赵是可信的,但以后再碰到这种情况呢?若以后的大明国君派一个他自认可信的人顺带治理其封地所在郡县,可这个被他所信任的人却弄成割据一方……这是制度的问题,与信不信任无关。

不过目前大明刚刚新增加了十三个郡,弄得官吏严重不足,目前林靖文身边也没有适合治理一郡而且忠心的人选,只好由赵暂代关内郡郡令一职,不过也只是名义上的,也就郡令府发布的政令名义上由赵盖章签字而已,而实际发号施令的却是长公主,女子在大明也不是不能做官,只不过却很忌讳宗室出任地方官,长公主是宗室中人,自然是不允许做一郡之令的,也只好让她隐居幕后了。

现在朝廷新增的十三个郡的长官都是从辽东本土升调的一批官吏,这些出身大明本土的官吏才能是有的,但这些人原本只不过是中低级官员,从未有人治理过一郡,就是一个县也有些困难,要知道,新增加的十三个郡,除了关内郡之外,其余十二个郡每一个都差不多有本土的两三个郡大。而且这些新增郡县的情况完全不同于本土,朝廷紧急抽调这些官吏过去,也只能保证不出大地乱子而已。

不过等秦元1349年的上元节过去就好多了,大明朝的第一次恩科,光文科就取士千余,虽然即使这些人马上投入到政务当中官吏还是有一部分的缺口,但至少比现在抢夺了,不过这些人还得接受朝廷的培训。恩科所取的士只能从小吏做起,不能直接做官。更不会一步登天,象中原的那种你考了个状元马上就成了大官虽然最开始一般都是虚职,比如说翰林院编修之类的。但官位的确很高这种情况在大明绝对不会发生,即使是状元,在大明也得先接受培训,然后也必须从小吏做起。

大明工商业极度发达,却一直都面临着劳动力不足地问题,而且,除有战功的将士之外。朝廷不允许私人拥有奴隶,这可就难办。

以往,那些作坊主工场的主人们都削尖了脑袋拉人为他们工作。工人地薪俸那是一提再提,但大明的人口就千万出头,加上新征服的室韦人、女直人和达达人等也还不到两千万,还广泛分布于近万里的广袤土地上,人口密度不高。而且这个时代农牧业生产不发达,大部分的人口都在为粮食而努力,能够而且愿意以做工为生的人就更少了。再则。大明对女子的限制不多,女子不但可以做官,更可以出来做工,但在这个时代适合女子地工作实在不多,工场主们没办法,去鸭渌江女直、长白山女直等土著生番之中拉人的事他们都做过,他们甚至跑到属国朝鲜和日本去招人,属国的人到了大明,虽然不会马上被允许移民。但工作、学习、经商的自由还是有的。但朝鲜和日本才多大点国家,除开本国的需要。能够“出口”的劳动力有限地很。

不过现在好了,光云中、关内两郡就有近两千万的人口,那些工场主们立马蜂拥而入,各种手段用尽,拼命地招收工人。什么,你等着官府给你分配土地?哎,我说,种地有什么好的,还是来做工人吧,不用看天吃饭,不管是旱还是涝,你地工资总是少不了的,这可比种地好多了不过,马上,那些工场主们就发现,云中郡和关内郡的人绝大部分都不符合他们的要求。那些需要手艺的工作就不说了,比如说金匠、瓷工等各种匠师,关内郡的人做不来,可就拿一个晒盐来说,在大明,晒盐可不是象大宋那样挖块盐田再灌海水然后就等着太阳将其晒干就可以了,在大明,即使是最基本的挖盐田都有技术要求,比如说,根据当地的土地资质、光照等等,还有按照当地的地理特质,是挖梯形田好呢还是挖井字田好?还是别地什么形状?还有灌海水,这里也有学问,海水地浇灌速度应该是多少、一次灌多少合适……等等,一个最粗浅的晒盐也是需要技术工地,象那些漆器、陶瓷、铸造、精加工等行业就不用说了,大明制造可不是什么粗制滥造,而是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尖端的科技,毕竟,天子力排众议,将将作院与总理院、枢密院和律政院三院并列,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眼看着这两千万的人口,可符合要求却少之又少,这叫什么事?商业人员好说,拉到人就去培训就是了,掌柜在大明本土多的是,伙计之类的谁做不是做?那什么第三产业就更好办了,这个行业是不挑人的,而工业方面就最为难了,也就食品加工、皮革特别是纺织等粗加工型行业对工人没有多少要求,你没受过教育没关系,没文化不要紧,没手艺就更不是问题了,这些粗加工行业不需要工人有技术,实在不行多多培训下就是了。

可是,大明的支柱从来就不是纺织、皮革缝纫等粗加工类行业,而是重工,比如说炼钢、铸造等行业。

大明地处北方,真正的苦寒之地,大明的土地上可是不产茶叶的,生丝的产量也不高,粘土是有,但大多只适合做陶器而不是瓷器,中原传统的茶叶、丝绸、陶瓷等行业跟大明几乎不沾边。至少靠这个吃饭是完全没有可能,而盐铁、漆器等东西又不适合远洋贸易。但大明产钢,产铜,产煤,正适合发展制造类行业。

大明的钢铁远销整个东亚,大明的兵器铠甲天下无双,而被朝廷严格控制只产于辽东郡的花纹刃在遥远地西亚更是万金不换,比大马士革弯刀更受欢迎,还有大明铸造的那些机械。比如说四轮马车、船舶、耧车、播种机(播种机的技术十分简单,北印度这个时候已经发明了适合旱地和山地的条型播种机)等农业机械,还有各种工业机械比如纺织机、车床之类的。这些东西在这个时代也就大明朝出产,而且是大规模出产。虽然很多东西都不允许出口,但仅仅能够出口的那些都被别国的人抢破了头。目前大明出产的工业机械主要出口各属国,而农业器械整个南洋都需要,从辽东运那么几台耧车到吕宋,往往就能换回整船整船的粮食,而棉兰老地那些土著们甚至愿意用等重的黄金来交换大明出产的那些精美绝伦地四轮马车。那不但叫一个美观,更加安全,至少土著的长矛和弓箭是绝对攻不破的,棉兰老的那些土著贵族们就喜欢大明的四轮马车。

但铸造行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太高了,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大明本土是重视教育,但关内、云中二郡可不是。这两个郡,人口两千万,可能够识字地恐怕还不足百万。即使是识字,可他们学的都是什么?《论语》,《孟子》,这些东西能用来炼钢吗?能制造出车床吗?这些人在别人眼里即使“学问”再高,可大明朝不需要这样的人。

天子下令罢黜儒术复兴百家,可不是因为天子看儒家不顺眼,当然,儒家是中国四大害之一,废除儒家一家独尊是必须的。但关键是。将儒家的学问放到大明来,恐怕只能起个蛊惑人心的作用。完全没有任何实用性,这样的学问难道还要全民学习不成?

眼看着两千万地人口流口水,可招到的人寥寥,整个工业界大哗,更加让他们眼红的是,看着那些纺织和皮革工场将一船船地布匹、皮革运出去,拉回来的却是一船船的香料、宝石和白银,这也太让人眼红了。

没道理就你们这些初级行业赚钱,我们技术好的而且受朝廷支持的反而赚不到钱。

整个工业界,那些商贾和工场主们四处活动,他们先是向官府反应,可官府能凭空变出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吗?官府对此爱莫能助。是啊,人口又不能生生给变出来,找官府也没用啊!就是要官府在关内、云中大兴教育,可没个十来年也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工人来。

不久之后,大明朝的长公主上书天子,建议朝廷裁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