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彭氏军史评论-第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父亲曹操沉浸在悲伤之中,因此慢怠了当时来许昌献西川地图的别驾张松,张松一怒之下把西川地图转而送给刘备,并引刘备军入川。就这样,整个三国历史轨迹都改变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曹丕在《典论自序》中的自传:“余时年五岁。上以四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以时之多难,故每征,余常从。”这里指出曹丕从小就弓马纯熟,后面尤其提到了建安初年宛城张绣的反叛,动乱中曹操的长子曹昂、从兄曹安民等皆遇害,而曹丕一个仅十多岁的小孩竟然从乱军之中趁隙突围而出,可见他的马术果然了得,只可惜在罗贯中《战宛城》的章节中没有记载曹丕突围的经过。
另一个证明曹丕武功不弱的例子同样来自《典论自序》,曹丕曾经与奋威将军邓展比剑。首先邓展并非俗手,“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武学造诣是相当高的。文中记载:“余与论剑良久,谓言将军法非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固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芋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展意不平,求更为之。余言吾法急属,难相中面,故齐臂耳。展言愿复一交。余知其欲突以取交中也,因伪深进,展果寻前,余却脚剿,正截其颡。坐中惊视。余还坐,笑曰:“昔阳庆使淳于意去其故方,更授以秘术。今余亦愿邓将军捐弃故伎,更受要道也,一坐尽欢。”这一段文言文非常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曹丕击败邓展的经过,无论是剑术理论还是实战技击,曹丕都全面获胜,而且让对方口服心服。
无疑,曹丕的剑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并非浪得虚名。他“转益多师”,拜过很多的师傅(如虎卉王越、河南史阿),剑法自有渊源;而且他擅长使用双戟,也可以“以单破复”,也就是双戟也可以变成单戟。戟在三国时是比较时尚的一种兵器,双戟,应该是那种带护手钩的短兵器,可能类似太史慈的手戟,使一对必须一心二用,是有难度的。长兵器方面曹操使槊,曹操曾舞槊作诗,曹丕的至亲夏侯氏则以枪法称雄。可见,曹丕的戟法不可能是家传。至于曹丕是不是跟着父亲的贴身保镖双戟典韦所学,这就拿不准了,反正他兄弟黄须儿曹彰也是擅长使画戟,在张国良的评话中,曹彰曾力败“西蜀十虎”。看来曹家是请了一个使戟的行家来做教师爷(呵呵~~是不是吕布的师傅也指不定哦)。
可恨孙破虏早亡了,不知道后来“文武双全”的曹丕取得的非凡成就,否则他是否也会慨叹,“生子当如曹子恒”呢?
'注解一'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补充说明“。。。。。。是以少好弓马,于今不衰。遂禽辄十里,驰射常百步,日多体健,心每不厌。”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昙花一现的“少共国际师”
更新时间20051217 13:08:00 字数:1908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期间的;经过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同意,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局(少共中央局)创立了一个红军独立师——“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但是这支英雄部队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两年后就被改编为第十五师,隶属于红一军团的建制。“少共国际师”的存在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斗争史上属于昙花一现,但它却为人民军队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的优秀将领和军事指挥员,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胡耀邦、陈光、肖华、彭绍辉、曹怀里、袁佩爵等人。
1933年5月20日;团中央根据红军总政治部的建议;发布了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的文件。到8月1日在纪念红军成立六周年的纪念会上,这支新部队就有幸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等单位一道参加了在瑞金红军总部的大阅兵。“少共国际师”只用了大约2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组建任务。期间进行过较为严格的军训,初步具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当时全师的兵力大约为8000人。其中70%是党团员,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不少是14、15岁的“红小鬼”。第一任师长为吴高群。吴高群曾被人们称赞为“进步最快最易深造的青年指挥员”,1934年初(或者1933年12月)牺牲在黎川战役中。第一任政治委员冯文彬也是个二十多岁的小青年(此人在1934年7月30日写过一篇纪念少共国际师的文章,他的职务后来被年仅18岁的肖华接替。)。阅兵式上“少共国际师”还没有正式的番号,是周恩来副主席代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亲自授予了“少共国际师”的军旗,并发出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斗命令。同时被授旗的还有红军工人师。
而“少共国际师”真正地组建完成则要到1933年的8月5日,并在在博生县又举行了一次师级规模的阅兵式。一个月后,1933年9月3日,经过一个简短的“九三宣誓”仪式,“少共国际师”就开赴第五次“反围剿”的前线作战。“少共国际师”进抵到东部战线的建宁,红军战士高唱着《少共国际师出军歌》、《上前线歌》等歌曲,到处写下“红军胜利万岁!” 等标语,其声威震动了整个建宁县城。部队继续前进到泰宁,然后召开了由党团骨干参加的军人大会,红军的主要首长周恩来总政委、朱德总司令和杨尚昆主任等人专门来到“少共国际师”作了报告与鼓动,并传达了战役中的任务。
“少共国际师”取得了第一次战斗的胜利,即闵北的拿口战役。替闽中独立团解围,击溃国民党军周志群部2000余人。然后转进到黎川参加保卫战。“少共国际师”在资溪桥与黎西南等地作战,但是很不幸,师长吴高群在百胜关的战斗时中炮牺牲。名将陈光临危授命,接任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3个月后,陈光将军被调动到王牌师红二师任师长)。在百顺点岭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还配合友军击溃了向黎川前进的2个师国民党军队,迟滞了敌人的推进,保障了我军防线的建立。这次战斗的胜利应该可以说非常地不容易,因为国民党军队中有一支部队是陈诚的十一师,是国军的王牌。而在黎西南的樟横村战斗中,“少共国际师”被国民党军队击败,对失败负有责任的一个红军团长和政委后来都被撤职了。但是在接下来的石城保卫战中,“少共国际师”为自己正了名,面对优势兵力的敌人的进攻,寸步不让,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一仗保障了中央红军顺利地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少共国际师”与中央红军一道离开了中央根据地。长征开始时“少共国际师”由28岁的彭绍辉将军接任了师长,政治委员也换成了肖华(据肖华将军等人的回忆录,根据周恩来的建议,肖华一开始就担任着“少共国际师”的师政委)。彭绍辉此前曾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兴国模范师师长,红五师师长,红三十四师师长等职务,是红军中的一员虎将。在长征中“少共国际师”一直担负着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在血战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的过程中,“少共国际师”和红五军团担任着殿后的任务,用血肉之躯抵挡着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整连、整营敌军的一次次进攻,但“少共国际师”自身也损失了一大半的兵力,是最后几支过湘江的部队之一。
1935年3月,遵义会议以后不久,中央军委根据斗争的需要,决定对“少共国际师”进行整编,改编为红十五师,归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建制。就这样,“少共国际师”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关于“少共国际师”的文艺作品,据说现在已经有人写出了一部叫《少共国际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和同名的20集的电视连续剧,且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惜我没有能够看到这些作品,于是先依据手头掌握的资料写下了这篇短文,以示对红军先烈们的一点敬意吧。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小诸葛”白崇禧的军事生涯
更新时间20051227 21:46:00 字数:5026
这篇关于民国名将“小诸葛”白崇禧的文章并非一篇简单的历史人物传记,而是参考其一生军事活动的情况,从军事角度来解析、评价白崇禧的军事才华。
我们首先来看看白崇禧“小诸葛”这个绰号的由来。白崇禧曾经多次担任过各种级别的参谋长,参谋长这个职务就相当于古典小说中摇羽毛扇的军师角色。1924年6月,三十一岁的白崇禧当时担任着定桂讨贼军的前敌总指挥兼参谋长,正协助着李宗仁、黄绍竑统一广西,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虽然陆沈的兵力要多于定桂讨贼军,但是陆荣廷与沈鸿英两人却是世仇,注定他们俩无法联手。
在陆荣廷的麾下有一员大将叫韩彩凤,此人能征惯战,人送绰号“赵子龙”。韩彩凤领一彪人马镇守在柳县的上雷镇。而沈鸿英手下杨祖德率一个师驻扎在不远处的一个叫雒容的地方。1924年8月,白崇禧率军攻打韩彩凤部,两军激战于上雷镇,鏖战多日难分胜负。白崇禧见韩彩凤部悍勇难破,于是设计假装与沈鸿英手下杨祖德通电话,约定一起夹击韩彩凤,并且故意让韩彩凤听到这个电话。韩彩凤迫于形势,不得不分兵去监视杨祖德。趁韩彩凤兵力分散之际,白崇禧集中优势兵力猛攻一点,终于击溃韩彩凤的部队,并缴获了韩彩凤的帅字旗。然后,白崇禧乘胜追击,攻克庆远,迫使韩彩凤的兄弟韩彩龙自杀。9月21日,军阀陆荣廷因为主力被歼灭,无奈宣告下野。
陆荣廷下野后他的部队被沈鸿英接收,其兵力已超过定桂讨贼军一倍以上。12月底,沈鸿英指挥部队兵分三路向李宗仁等的地盘发起进攻。白崇禧以一个营的兵力镇守武宣,敌人来了一个师,由沈鸿英手下一员悍将邓右文指挥。白崇禧坚守了两昼夜,然后与吕焕然、李宗仁的援兵里应外合,击溃了敌军。并乘胜攻占重镇柳州,随后白崇禧又指挥部队用“围三缺一”的办法打下了桂林。
因为这两次战役中白崇禧出奇制胜,足智多谋,以少胜多,所以从沈鸿英的军中为白崇禧传出了“小诸葛”这个绰号以示钦佩。
白崇禧,字健生,是广西桂林人,但据考证他很可能是阿拉伯人的后裔。1907年。他十四岁时考入桂林陆军小学,他的军事生涯就从这里开始。辛亥革命爆发后,白崇禧参加了广西学生军敢死队北上武昌。革命成功后,白崇禧被保送到保定军官学校就读。1916年12月,他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
白崇禧曾想去大西北为国家戌边,但没有成功。于是他返回广西,混迹于军阀陆荣廷军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统领(团长)等职务。因为一个战友的介绍,白崇禧在广州养病期间有幸拜谒了孙中山先生,深得孙先生的赏识,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讨贼军第一军参谋长(军长是黄绍竑)。黄绍竑派白崇禧去联络广西的另一位势力派人物李宗仁,白崇禧和李宗仁两人本是同窗,英雄相惜,一见如故,推心置腹,结为挚友,后来李、白二人互相扶持,患难与共二十多年,李、白之间的友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广西统一开始,白崇禧就这样书写开来他———作为一个军事将领不平凡的征战生涯。
白崇禧担任过的最高职位是中华民国的国防部长,军衔为陆军一级上将。在他叱咤风云的军事活动中,曾经三次迫使蒋介石下野,经历和指挥过北伐战争、中原大战、保卫武汉、衡宝战役等多次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战役,并大都能取得不俗的战果。白崇禧深邃的战略分析和解读战局的能力尤其令人称奇。虽然因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白崇禧最终随着蒋家王朝的覆灭而成为了一个失败者,探究和分析其中失败的原因,感觉非白崇禧战之罪也。
北伐战争中,白崇禧担任着北伐军的参谋长,他军事上的主要业绩(不区分善恶)有:第一,由李宗仁、白崇禧指挥的第7军最先攻入湖南境内,他成功地策反了湘军第四师唐生智部倒戈,并顺利攻占长沙。第二,根据白崇禧的作战计划,北伐军成功地平定江西省。第三,白崇禧只身入虎穴,成功地说服并促使孙传芳部三个军长率部投降。第四,担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指挥所部所向披靡,攻入浙江省。第五,在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起义的配合下,白崇禧指挥北伐军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大上海。第六,帮助蒋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事变,“清乡剿共”,双手粘满人民群众的鲜血。
1927年,蒋介石在徐州召开会议,会晤了李宗仁,白崇禧后被迫宣布下野。当然蒋介石下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后来蒋介石的自传中承认,白崇禧及李宗仁的面陈是他下台的很重要的原因。在接下来旧中国比较混乱的局势下,包括后来的中原大战,白崇禧始终是桂系军阀军事上主要指挥官,先后指挥了龙潭战役,第二次北伐、平定两湖,攻入北京,以及著名的蒋桂战争。白崇禧取得了较为辉煌的战果。但是,他所在桂系在政治权术方面不是“老牌政客加流氓”蒋介石的对手,而且蒋介石还得到英美等国家,以及大买办资本家的支持。蒋介石用分化瓦解,封官许愿,“金钱加大棒”等政策让原本就矛盾重重的冯玉祥部四分五裂,武汉政府垮台,广西军队独木难支,白崇禧被迫流亡海外。
蒋介石在取得初步的胜利后,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藩”政策,遭遇到了强烈的反弹。桂系军阀和张发奎联手再次反蒋,白崇禧担任第八路军的前敌总指挥。并联络到了“西北王”阎锡山、冯玉祥等。白崇禧进攻广东失败,军事上失利。为了保持既得利益各军阀之间勾心斗角,接下来更多的政治斗争,黄绍竑倒向了蒋介石,白崇禧则拥立了汪精卫,旧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两广为龙头的地方政权与蒋介石的南京政权分廷抗礼的宁粤对峙的格局。
在征剿红军方面,白崇禧与蒋介石也是同床异梦。1935年,萧克率红军挺进广西时,白崇禧还是准确地判断了红军长征的战略意图,纠集兵力布防,阻止了红军深入广西境内。
白崇禧军事才华体现的另一大亮点是在抗日战争中,他参与抗日初期的重大战役的谋略策划或具体指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李宗仁和白崇禧其实也有“逼蒋抗日”的计划。当然事实上还是张学良、杨虎城实施了“西安事变”。1937年8月,白崇禧抵达南京担任了国民政府的最高统帅部副参谋总长的职务。凇沪会战打响后,白崇禧根据上海的地形特点分析,上海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网密布,国军装备较差,有利于发挥日军的海空军优势,不利于我军机动作战。所以建议放弃死守上海,退到山脉和丘陵地区与日寇周旋或者退守南京。但蒋介石却以为上海是一个国际性城市,在这里开战有利于吸引国际上英美的关注和介入,寄希望于《九国公约》,但事实上并没有出现蒋介石希望的那种局面。同样的理由,白崇禧也不主张坚守南京,因为从军事角度来分析,国军在凇沪会战中没有主动撤退,已经遭受重创,用这些破残的败军根本守不住南京,还不如将南京定义为“不设防城市”,使南京免于战火。将主力撤到大江南北,既可防备日军西攻武汉,同时也将延缓日军打通津蒲线的时间。(如果按照白崇禧的计划,应该就不会有南京大屠杀了,当然凶残成性的小日本完全有可能制造其他的大屠杀事件。)蒋介石表示南京为国之首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