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帝-第4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南海舰队的成立被提上了日程,军机阁接下来将要对南海舰队地规模及舰队司令官的人选展开全面的论证和讨论,要按照洪承畴的想法,那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朝廷有朝廷地困难,虽然说眼下炒家发了一笔横财。国库也充裕了不少。但也不能敝开大脚的花钱。再说大明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必要建立一支庞大的南海舰队,这回刺激到荷兰人地。海军可不是比谁地军舰多谁就能赢地,所以南海舰队还是走精兵的道路,这样也不会过早地刺激荷兰人,而且荷兰人现在打败了葡萄牙人占据了马六甲,这是进入印度洋咽喉要道,为了发展大明的海上贸易,赚取更对欧洲人的钱发展大明的经济民生,所以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彻底的跟荷兰这个海上马车夫翻脸。
大明这几年虽然国内政局有所好转,内乱也日渐结束,但地域辽 阔,天灾不断可是耗去不少国力,旱、唠、地震、蝗虫、瘟疫等等大灾小情的不断,朝廷以及地方上用于救灾的银两每年都不少于千万银龙 元,极大的拖住了大明发展以及经济民生的修养复苏,这一方面朱影龙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防以及灾后更快更好的恢复生活以及生产,而且死人都死到麻木了。
没有设备、没有技术加上没有能力,医疗水平更是低下,这些客观因素下,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百姓在天灾下苦苦的熬着了,当死亡已经变成家常便饭,那死亡也就没有什么了。
不过这天灾并非没有好处,起码有一点,朱影龙可以借助天灾将一批有一批无能的贪官送上了断头台,换上了一批有一批有能力,朝气蓬勃,接受了新儒学和新思想的年轻官员,净化了官僚体系,也增强了地方上官府的执行力!
国家要发展,人才犹为重要,科举是国家选拔并储备人才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手段,虽然并非是唯一的,但自从科举制度确立后,历朝历 代,无论是地方上,还是庙堂中央,科道官可都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 量,他们是天下读书人中的典范,大才比比皆是,虽然一朝天子一朝 臣,科举出身的官员不一定能在权力中枢占据多大的地位,但也没曾听说过哪一个皇帝有过废除科举的想法,就连蒙元入主中原之后也接受了科举这一选才之法,科举在读书人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多少人皓首穷 经,还不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天下知。
所以科举是不能废除的,这一点朱影龙非常清楚,而且他也找不到一条更好的选才办法来代替科举,在他看来,科举跟后世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考试的方式和内容不同罢了。
只要考试存在,那选拔人才的方法基本都大同小异,叫什么名字都一样,当然也是有些差异的,比如说国家选才与明间选才自然会有所不同,还有读书人的出路的唯一性也发上了巨大的变化,人的思想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变化着。
废除科举那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会被天下所有读书人群起而攻之,现在的大明可不是处在那个新旧思想碰撞动荡的清末,根本就没有废除科举的气候条件,朱影龙可不想去触那个霉头。可大明也只有少数一部分人感觉到了时间的紧迫以及解放思想
性,要唤醒更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不是建几所大学 论能够解决的,新旧儒学虽然还是在你争我夺的斗地不亦乐乎,但是带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新儒学的力量太浅了,要不是有朱影龙这颗大树在背后撑着,估计早就被那些夫子大师们掐死在摇篮之中了。
所以必须要改革科举,只有改变国家选才的内容,才能改变读书人的读书的方向。国家需要什么,读书人就应该去学什么,以此来引导读书人从儒家经典中走出来,推行“学以致用、实事求是”的治学理念。
“朕打算改革科举!”朱影龙在朝会上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科举不科举的对武官们的影响不大,文官可不一样了,大殿之中地文官起码有九成是科举上来的,剩下的一成是靠祖荫,当然学问差一 点,但能力却不必那些科道官差。
这下子文官集团如同炸了窝,科举虽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些许小小改动也是常有地事情,但高举儒家学说的大方向可是一点都不动摇 的。
朱影龙的治国理念与法家靠得非常近,这已经让天下地儒林学子们很是不满,不过千余年儒学的演化。儒家的学说已经变成了皇帝统治天下地工具,首先第一条,就是愚民,然后将百姓都教化成奴才。这一点满清比历朝历代做地都好,而朱影龙这个连《三字经》都背不齐地皇帝虽然扭转了大明的乾坤,取得了令人瞩目地成就。其实在许多儒学大师眼里。根本还就是看不上眼的竖子。当年朱影龙刚刚登基之时,可是有不少人拒绝了朝廷的征召。当时大批官员难逃,搞得北京朝廷差点维持不下去正常的运转,朱影龙当时可是对这些不识抬举的老东西们恨的咬牙切齿,恨不得派兵杀了这些人。
明代乡试、会试均分三场,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后三日考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又三日考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四书》、《五经》所用注疏起初各有规定,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廷试只有一场,试策问。科试命题必须出自《四书》、《五经》。其文略仿宋经义,但必须以古人的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八股一说始于明初,一说始于成化),通称制义。乡试、会试之所,亦谓之贡院。诸生席舍,谓之号房。试卷之首,书三代姓名及本人籍贯、年龄,所习本经,所司印记。文字中回避御名、庙号,不许自序门第。试卷弥封编号。
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 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 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 结,称复收大结。八股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朱影龙早就想废除了,只不过时机未到,而且一下子废除八股,天下的读书人必然不会罢休,有的人钻研了一辈子八股,到头来,朝廷居然不考八股 了,那对这些人的打击可想而知,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过程,比如给出一个年限,让这些人还有一两次机会,那么反对的声音也就小了很多,而且朝廷开科,不可能不取士,有个几年的缓冲,颁布新的考试内容,废除八股的阻力也就小了很多了。
实在不行,可以分新、旧两科,让天下的举子自己选择靠旧科还是新科,新旧科进士区别对待,发展前途也不一样,这样数年之后,必会有人看出新旧可进士前途不同之处,这样为了前途靠新科的自然就越 多,旧科的就越少,再在录取的名单上做些文章,也可逐渐废除八股,一下子废除八股有些难度,而且废除了之后,科举考些什么内容合适,这一下子也很难找准,需要一个调整变换期,这些都需要实践之后才能知道,所以朱影龙想先摸一摸底,再决定采取那一种办法更好,更为妥当,他不在乎改革的时间的长短,他有的是的耐心!
当然以明末清初相对宽松的政治和学术氛围,呼吁废除八股的有识之士大有人在,比如张、张采、顾绛(顾炎武)等复社中人,如今在朝中复社是仅次于东林的带有政党性质的团体,张、张采都入朝为 官,不过都不在中枢,顾绛则被朱影龙选入国子监,成为天子门生,这些人都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张、张采跟两兄弟跟朱影龙关系也很深,算起来也是潜邸出来的,复社跟东林一脉很难界定,他们当中许多人即是东林党人,又是复社中人,本来东林党人一项想以儒家正统思想来挽救国家,但是由于朱影龙介入后,东林党开始转变,空谈的少 了,干实事的多了,东林党变得更急务实和包容,复社的思想在朱影龙看来有些激进,年轻人嘛,谁都有些火气,因此复社与东林党正统思想一脉的还不时的有些摩擦。
当朱影龙抛出了有限的,或者说一半的废除八股的主张之时,大殿之中的群臣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都知道年轻的皇帝是一个敢行常人所不能行的改革派君主,虽然看起来皇帝的学问连一个童生都不 如,可人家肚子里有货色,而且大家也都见识过皇帝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朝廷中枢权力机构到土地到税收,再到现在的科举,可劲儿,皇帝是想把大明朝彻底的改革个遍呀!(未~,,,)
第二十四卷:周边攻略之第一章:废除八股(三)
阵吵吵嚷嚷之后,大殿之中逐渐沉寂了下来。//
“都说话呀,怎么了这是?”朱影龙望着台阶下站着的这一帮子文武大臣,有些惊讶道。
“唐之取士以赋,而赋之末流最为冗滥。宋之取士以论策,而论策之弊亦复如之。而我大明之取士以经义,而经义之不成文又有甚于前代者。” 多字数,那么多句子,又能出多少题目呢?数百年里,每一章、每一 节、每一句都作过了题目,都被无数的士人做烂了,于是便出现了所谓截上、截下、冒上、冒下、冒上下两截,以至长或短、有情或无情截搭题,等等难以枚举的命题门法,斩头去尾,语句不通,张冠李戴,乱点鸳鸯,无奇不有。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于拟题。微臣认为,科举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的地步,微臣赞成皇上的废除八股的政策,但废除八股是一件大事,微臣建议皇上不可操之过急,以免让天下的读书人彷徨无期,失了天子士子之心。”
“冒大人说得有理,科举是有诸多弊端,皇上锐意改革这也是为了造福天下读书人,让更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能够被朝廷所用,所以臣也支持皇上废除八股,不过臣也赞同冒大人的说话,八股取士不可一下子全部废绝,不然会引起诸多连锁反应。”吏部的尚书大臣黄尊素也站出来赞同道。
有了两个赞同的,必然就会有反对的,首先反对的最强烈的是翰林院,翰林院本来是朝廷储备高级人才地地方,历来头甲三名、二甲的头几名都是先进翰林院,然后外放镀几年金。就会被调入中央,担任实权要职,进翰林院可是无数多数人的梦想,但是现在朝廷明显减少了对翰林院的重视,翰林院也就成了收罗老弱病残的地方,朝廷看不顺眼,或者说没什么才能的,又没什么大错,不到退休年龄的,实在没有办法安排的。翰林院成了首选,要是朝廷再把八股废除了,那翰林院可真就没有什么出头之日,要知道翰林院的人个个都是八股文的高手,反正他们都是闲官,平日里除了院里地事情,就是被邀请道各大书院讲学,传授科举经验了,这要是废除了八股,他们除了谢谢东西。可真就一无是处了。
正经科班出身的官员,尤其是混到朝廷中枢的官员们大多对废除八股表示了反对,想一想,朝廷在这个时候废除八股。将会产生多么大影响,尤其是朝廷对士族开刀之后,又准备向天下的读书人开刀,难道皇帝真的想做孤家寡人不成?
没有几个人知道朱影龙下的决心有多大。但是亲近的几个老臣一个都没有开口,早在开封的时候,朱影龙就对手下这帮子老臣子们提到过他对朝廷科举制度的不满。这些他们都知道。但是朱影龙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出来要改革科举。废除八股到是有些操之过急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影龙,他是要借助自己刚刚砍下来的屠刀。趁血迹还没有干之时再砍上一刀,不等天下缓过气来,将教育改革狠狠地向前跨一大步,这样一记连环勾拳,将大方向定下来,为日后更多、更猛烈的改革铺平道路。
血淋淋的屠刀告诉天下人,没有人能阻拦皇帝亲自推行的改革,谁阻挡,谁地下场就只有死路一条,一旦皇帝下决心要做某一件事,阻拦是不行的,只会激来更大的怒火,因此尽管在庙堂之上,许多人对废除八股都没有开口,他们选择沉默。
废除八股可不是说一句话,下一道旨意那么简单的事情,首先要考虑地事,废除八股之后,朝廷科举该怎么考,考试如果没有一个规矩,那对阅卷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还有考试内容,这才是废除八股的核心内容,是不是还考《四书五经》?如果还是考这些儒家经典地 话,那废八股也没什么?八股文也不是科举考试地唯一格式,只是到了大明才兴起地,换个别的格式,只要是同样地内容,问题也不大,也就是俗称的“换汤不换药”,相信天下的读书人只会认为朝廷想搞点新 意,不会有太大的反对,再者说,要是换个什么考试方式是天下的读书人都不会考的,科举也就没了意义,如果这一点天下的读书人都看不明白的话,那还考什么科举,干脆回家种地好了!
取消《四书》、《五经》不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那简直就是自杀的行为,搞不准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儒家的实力不在武力上,而在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认知上,这是一种无形的力
也就是俗称人心的力量,朱影龙没有傻到直接去对抗 儒家的“愚民”做的实在是太好了,他只能去利用它,并且改变它,所以改革必须从根上做起,正如同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是一个道理。
经过内阁数天的会议以及多方讨论征求意见,最后还是权衡考虑直接废除八股将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内阁原则上提交了一份同意今后科举不限定作文格式,也就是说,就算是不用八股文的格式,也可用于科举考试,当然也有些限制,比如字数等等,还有考试时间也有所缩 短,并增加了《大明律》的考试,以选择题的模式,并公布了考试办 法,还有教育部进入实质性的改革阶段,建立以乡学、县学以及府学到大学的四个等级的国家教育体系,而今后的童生试、乡试将会成为县学到府学以及府学到大学的升级考试,考试合格则入学下一个等级,大学毕业合格方可参加科举,为了不想后世那样限制年龄,学子可以任意跳级,但必须通过一定的考试,就算你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只要通过大学的毕业考试,那么就可参加科举,中国历来就缺少天才,所以不能给天才捆上太多的框框,那么天才也会变成庸才了。
再就是教材,朱影龙根据后世的教材编撰之法,划定了必修教材和选秀教材以及课外辅导教材三个大类,启蒙一类的教材不用太操心,就是增加了算术、绘画、体育等等,童生试后,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必须到府学攻读,当然也可以在家自己攻读,但是课程将会大大的增加,除了儒家的经典之外,法家,算术,地理、天文,音乐,绘画等等都需要涉猎,增设预科考试,不管是必修的,还是选修的都必须及格,否则是不能参加乡试的,乡试不分文理,但必须参加至少五个科目的考试,当然也可以参加更多,选取其中三门主修,两门选修科目最高分相加,就是一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