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隋帝国风云-第2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伽蓝果断派出秘使,与这些高句丽的将军们达成了秘密约定,但他蓄意隐瞒了这一重大机密,既没有禀报杨恭仁和崔逊,也没有告诉自己的部属,至于罗艺、王辩和薛氏兄弟。更是一无所知。
伽蓝和王辩走出营门不远。果然看到了罗艺。罗艺脸色冷峻,双目射出森冷寒光,逼视着伽蓝和王辩。王辩目无表情,伽蓝却是面含浅笑,眼里露出几分嘲讽和不屑,似乎对罗艺“代己受过”之屈无动于衷。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今夜,三军再攻。”罗艺声色俱厉。口气跋扈,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伽蓝微微一笑。“将军,假若今夜再攻,必定坐实监军所加之罪,更会激怒观公。”
罗艺顿时眯起双眼,目露杀机,强忍冲天怒火,一字一句地说道,“假若今夜不攻,谁敢保证三军将士还能在东城楼上看到明天的旭日?”
伽蓝剑眉骤凝,脸色骤变,杀气喷涌而出。这是威胁,赤。裸。裸的威胁,罗艺要反击了。你既然陷害于我,要置我于死地,我便与你同归于尽,只待深夜来临,不论高句丽人是否发动攻击,北平军都要做出非常之举,最终把现有战果付之一炬,把所有人都“拖下水”,一个都跑不掉,而尤其可怕的是,做为选锋军主力的龙卫军更有全军覆没之危。
王辩一步跨出,站在了伽蓝身前,面对罗艺严肃质问,“假若今夜再攻,某等置观公于何地?又置监军于何地?”
罗艺手指伽蓝,怒声说道,“你该问他,而不是某!”
王辩无语。昨夜伽蓝力主攻击,眼里根本就没有杨恭仁和崔逊,而他这句话的确应该质问伽蓝,而不是罗艺。
王辩缓缓转身,望着伽蓝。
伽蓝淡然一笑,“既然你要攻,那便攻,某等中土锐士,何惧一战?但是……”
罗艺怒目而视,神情异常阴戾。伽蓝夷然不惧,一双眼睛冷森森地盯着罗艺,仿若出鞘利剑,寒光四溢。
王辩无奈低叹,冲着伽蓝微微颔首,“三军将士已疲,要攻,便要一举而下,否则再难死守东城。伽蓝若有良策,某愿从之。”
王辩果断表明了态度,愿意接受伽蓝的攻击之策,实际上也就是听从伽蓝的指挥,这等于把罗艺“逼”到了墙角。要攻可以,听伽蓝的指挥,因为伽蓝的龙卫军人数最多,实力最强,伽蓝完全有资格掌控指挥权。昨夜便是如此,当时罗艺也没有提出异议,毕竟他手上只有八个团,但今夜的攻击关系到罗艺的未来,他这个武贲郎将当仁不让要独揽指挥权了。然而,伽蓝有他自己的算计,为了掌控全局,他岂能放弃指挥权?
罗艺沉思良久,考虑到自己即便抢到了指挥权,假如伽蓝不听自己的指挥,这个指挥权还是有名无实,而且还会影响到今夜一战,所以反复权衡之后,他也只能把指挥权拱手让给伽蓝。
“计将何出?”罗艺问道。
伽蓝脸色顿时缓和,“到东城再议。”
四月二十九日,整个白天,高句丽人在兵力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发动反击,这给了精疲力竭的帝国将士以宝贵的喘息时间。
高句丽人不是不想攻,而是内部矛盾激烈,在“群龙无首”的混乱中,代表不同势力和利益的将军们各有策略,争吵不休。结果白白浪费了一个白天,葬送了大好的反击时机。
杨恭仁与高平的谈判还在继续,双方都在蓄意拖延时间。但高平忧心忡忡,尤其在得知城内己方军队竟然停止了战斗后,对局势的发展充满了悲观。他知道城内的局势正在失控,乌骨城内的保守势力早就对现状严重不满了。在内忧外患夹攻之下,已经鲜血淋漓的乌骨城还能坚持多久?
四月二十九日夜,帝国龙卫军、北平军和怀远军再度向高句丽人发动了攻击。
龙卫军主攻乌骨内城,与敌殊死搏杀。北平军和怀远军则分处两翼,向乌骨南城和北城之敌展开了猛烈攻击。
丑时三刻。内城的高句丽人突然大乱,严密防守顷刻崩溃。
龙卫军将士在震耳欲聋的杀声里冲进了内城。
内城一片混乱。发动兵变的高句丽人在自家兄弟的背后下了黑手,而受到伤害的高句丽人在极度愤怒之下失去了理智,一时间手足相残,杀得血肉横飞。
依照约定,献城投降的高句丽人将在内城崩溃、中土人杀进来之后,双方合兵一处,通力协作。力争以最小代价控制整个乌骨城。各取其利。然而,伽蓝在龙卫军杀进内城后,却下了一道截然相反的命令,杀,凡高句丽人,一律屠杀。一个不留。
黑暗中,内城陷入了更大的混乱。陷入了血腥的杀戮,三方将士纠缠在一起。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伽蓝再下令,烧,凡可燃之物,统统点燃,烧!
大火四处燃起,火借风势,熊熊燃烧,接着四下蔓延,肆虐的火龙一路咆哮,短短时间内便席卷了内城,然后冲天而起,照亮了半个夜空。
乌骨城失陷了,固若磐石的乌骨城崩溃了。
乌骨城里的高句丽人望着那冲天大火,心神震颤,所有人的信心和勇气都在这一瞬间轰然崩溃,士气和军心也轰然崩溃。南城的高句丽军队打开了城门,在夜色的掩护下,亡命奔逃。接着北城的高句丽军队也开始了逃亡,西城的高句丽军队也弃城而走。
军队逃亡了,贵族官僚逃亡了。平民和奴隶紧随其后,奋力奔跑,竭力逃亡,为了生存,他们使出了浑身力气。很快,叆河西岸,高句丽军队、贵族官僚和平民奴隶们混杂到了一起,汇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洪流。
伽蓝再下令,烧,点燃整个乌骨城,让火海把整个乌骨城彻底吞噬。
黎明前夕,伽蓝下令,所有龙卫军马军团于城外整军,于天亮之后沿着叆河展开追杀,凡高句丽人,杀无赦!
天亮了,伽蓝带着马军团风驰电挚而去。
罗艺、薛氏兄弟也带着各自的马军团紧随伽蓝之后,沿叆河飞驰。
王辩一边派人向杨恭仁和崔逊禀报军情,一边指挥三军步军团撤出逐渐陷入火海的乌骨城,沿叆河急速而下。
杨恭仁和崔逊一直站在帅营前的山岗上遥望战场,目睹了乌骨城从失陷到葬身火海的全部过程。
选锋军创造了奇迹,一个他们从未想过的战绩,他们以万人之军,竟然在三天内攻克了乌骨城,只是,让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选锋军将士竟然一把火焚毁了乌骨城,彻底摧毁了这座由高句丽人所建的千年古城。
摧毁了乌骨城,平壤门户大开,高句丽人还能坚持多久?
“报捷。”杨恭仁的愤怒早已消失,虽然他的权威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帐下将军们的连续“攻击”,但桀骜而跋扈的将军们却给他创造了一个奇迹,送给了他一份天大的功劳,他还愤怒什么?
“报捷……”崔逊依旧从容,但心里却涌起了一股滔天恨意。
他不能恨伽蓝,也不能怨怪王辩,他只能把这股恨意集中在罗艺身上,即便罗艺攻陷了乌骨城,但罗艺焚毁了乌骨城,血腥屠杀了不计其数的无辜生灵,这是罪孽,不可饶恕的罪孽,他依旧要上奏弹劾,要借助罗艺之罪来间接打击武川系。
第二百八十一章 杀戮背后的危机
四月三十日,帝国东征选锋军攻陷乌骨城。
五月初三,伽蓝率龙卫马军抵达鸭绿水北岸虎耳山,开始做渡江准备,而连续数日的杀戮至此告一段落。
乌骨城的大火还在燃烧,千年古城毁于一旦;乌骨城的高句丽军队全军覆没,无一存活;受庇于乌骨城的高句丽贵族、平民和奴隶死伤殆尽,血流成河,尤其叆河之上,更是浮尸无数,怵目惊心。
中土人的“报复”血腥而残忍,帝国发动的第三次东征以摧毁乌骨城为开始,对高句丽展开了灭绝性杀戮。
伽蓝的谋划成功了,他把自己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自始至终都是他在主导局势的发展,但他却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在他的上面有杨恭仁和崔逊,在他的前面有罗艺和王辩,功劳有他的一份,罪责却均摊了。
现在,杨恭仁必须就乌骨屠城一事,向远征军最高统帅薛世雄,向北平的行宫和皇帝,做出合理的、在道义上能够说得过去的解释。
中土人向来以“仁义”标榜自己,以“德”治天下,即便发动战争,也要寻个道义上的借口出“正义之师”,而血腥屠城显然背离了“仁义”,理所当然会遭到谴责和鞭挞。至于血腥屠城的主角,必然会被那些所谓的仁义君子们贴上“耻辱”的标签记载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皇帝发动第三次东征,无论其军事目的还是政治目的,都不能被“血腥屠城”这类严重背离“仁义”之举所牵连,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即便第三次东征取得了辉煌战果,也会被一层厚厚的阴霾所掩盖,更会被写进历史成为一个无法洗刷的“耻辱”。就目前帝国的政局来说,“乌骨屠城事件”必将会成为保守势力从“侧翼”攻击皇帝和改革派的一个犀利武器。
杨恭仁的喜悦之情已经荡然无存。乌骨屠城是罗艺、王辩和伽蓝干的,但他是选锋军统帅,他是这一罪责的主要承担者。他会被写进历史,并被贴上“血腥和野蛮”的标签。然而,无论历史怎么写。又如何评价他这个人,都是次要的,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同样一件事。在当权者的操纵下,“刀笔吏”可以把它写成黑的,也可以把它变成白的,所以,现在杨恭仁最为担心的是他的前程。假如皇帝和行宫要追究他的责任,即便他在此次征伐中建下了赫赫战功,也将永遭弃用。
杨恭仁知道乌骨屠城的真正策划者和实施者都是伽蓝,至于罗艺和王辩,不过是受了伽蓝的蒙骗之后上了“贼船”,待他们看清伽蓝真正目的时却已经来不及跳下这艘“贼船”了。
杨恭仁暗自叹息,至此他才算真正认识了伽蓝其人。自始至终,杨恭仁都过份轻视了伽蓝。结果今天栽了一个天大的跟头。而这个跟头可能让杨恭仁失去一切。
于私,杨恭仁认定这其中有伽蓝蓄意报复杨家之意,而于公,杨恭仁则认为伽蓝的乌骨屠城的背后有着非同一般的深意,其中牵扯到了帝国权力核心的斗争。
杨恭仁清晰地记得,伽蓝曾直言不讳地告诉他。帝国已经陷入崩溃之危机,做为帝国军人。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拯救之重任。伽蓝还拿出了一个策略,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点便是经略东北疆。以辽东乃至幽燕为根基之地,蓄积实力。为此,伽蓝提出,想方设法把龙卫军留在东北疆,甚至劝说杨恭仁也留在东北疆。
杨恭仁当然不相信伽蓝有这样的远见卓识,他认定伽蓝的背后就是裴世矩,伽蓝所拿出的策略都是来自裴世矩。假如从角度去推理,那伽蓝在乌骨屠城便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留在东北疆。
拿下乌骨城理所当然是个大功劳,但乌骨屠城是个无法洗刷的污点,杨恭仁也罢,伽蓝和龙卫军也罢,都成了众矢之的,而皇帝和中枢处置他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把他们留在边疆镇戍,如此既做到了人尽其才,笼络了有功将士,有利于帝国国防安全,又做出了放黜惩戒之姿态,堵住了中土卫道者之口,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
如此深谋远虑,如此算无遗策,如此翻云覆雨之手段,岂是伽蓝这个西土戍卒所具备的能力?这肯定是裴世矩的谋略,而伽蓝对裴世矩的绝对忠诚和信任,让其毫无顾虑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裴世矩的谋略,结果便是第三次东征在开始之初不但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洗雪了前两次东征失利之耻,更以彻底焚毁乌骨这座千年古城和屠杀不计其数的高句丽人而震骇了天下,不但四海诸虏为之恐惧,就连中土都将在浓浓的血腥中颤栗。
再由此推及下去,不禁要问一句,这当真是裴世矩一个人的谋划?今天杨恭仁可以层层剥茧般地分析出诸多内幕,那么当乌骨屠城的消息传开后,帝国的权贵们同样可以推理出更多的秘密,裴世矩岂不成了众矢之的?裴世矩绝不会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这是皇帝的谋略,即便不是,也是经过皇帝同意和授权实施的谋略。
如果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都是皇帝,那么杨恭仁还能做什么?杨恭仁考虑再三,无计可施,唯有陪着伽蓝赌一把了,而能否赌赢,实际上决定权不在皇帝,而在中枢裴世矩。皇帝唯政治利益至上,乌骨屠城事件的结果唯有有利于其政治利益,皇帝才会最终支持,所以,裴世矩才是决定局势发展的关键人物。接下来,就轮到裴世矩“翻云覆雨”了,他必须站在皇帝的前面,击退所有的政治对手的攻击,才能把乌骨屠城事件从道义上、政治上和军事上做出颠覆性的结论。
于是,杨恭仁对屠城一事保持沉默,坚决不表态。
崔逊意识到事态失控,至此他也算真正认识了伽蓝,同时对伽蓝及其背后庞大势力所要达到的政治目的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估计。他在反复权衡后,还是毅然决定坚持既定策略,继续保持原有的政治联盟,把帝国皇族和山东贵族集团两者之间的政治利益牢固“捆绑”。崔氏本来就在进行一场政治豪赌,而这场豪赌的胜算非常小,若想逆转乾坤,也唯有以非常手段行非常之事。
崔逊继续上奏弹劾,继续“攻击”罗艺,在把乌骨屠城之罪归咎于罗艺的同时,也向关陇武川系吹响了攻击的号角。
罗艺畏惧了。柴绍、黄君汉和魏征更是被乌骨城的大火烧得“肝胆俱裂”。东征的目的虽然以讨伐高句丽来威慑四海诸虏,保障中土之安全,但讨伐并不等于灭绝性杀戮。乌骨屠城违背了帝国的外交战略,因为历史证明对外虏的灭绝性杀戮并不能保障中土的安全,相反,它会激起外虏更为强烈的反抗之心,继而会恶化中土的安全。
至此,他们总算认清了伽蓝的真面目,伽蓝就是一个阿修罗,一个魔鬼,不论做他的敌人还是做他的盟友,最终都将成为他的刀下亡魂。伽蓝把罗艺推进了“万丈深渊”,也把关陇武川系推向了政治上的“风口浪尖”。从现在开始,由第三次东征所引起的帝国政治斗争将掀起惊天波澜。
王辩和薛氏兄弟也被伽蓝和龙卫军的血腥杀戮所震惊。
西北军镇戍边陲,将士们与北虏年复一年的厮杀,早已嗜血成性;河北义军将士因为亡国之恨和奴役之苦而常年郁积于心的愤怒总算在辽东战场上找到了宣泄之处,其残暴的杀戮既不代表他们对帝国的忠诚,也不代表他们对外虏的仇恨,仅仅代表了他们的愤怒,无边无际的愤怒。这一愤怒迅速摧毁了北平军和怀远军将士的理智,于是他们也加入到了屠杀之中。
屠杀结束了,理智恢复了,大家也就开始面对残酷的现实了。罗艺第一个找到了伽蓝,他愤怒,他声色俱厉,他怒声咆哮,然而,他激动的情绪却无法掩盖他的色厉内荏。王辩和薛氏兄弟也找到了伽蓝,虽然没有像罗艺那样怒不可遏,但他们沉重的表情还是清晰地表明了他们的态度。
伽蓝神情冷峻,吐出一句冰冷的话,“去问问鸭绿水里的亡魂,再去数数萨水里的白骨,然后你告诉某,你拿甚去祭奠他们?拿甚去告慰死去的袍泽?”
罗艺怒极,他找不到反驳伽蓝的话,也找不到责备伽蓝的理由,虽然从道义上、从政治上来看乌骨屠城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责,但从一个帝国将士,一个帝国老军的立场来说,却唯有以血还血,以暴还暴,才能祭奠和告慰那些死去的袍泽。
蓦然,罗艺双手向天,仰首狂吼,状若疯狂,然后头也不回地飞马而去。事已至此,唯有等待命运的裁决了。
王辩叹了一口气,也走了。
薛万彻望着伽蓝,苦笑道,“现在,你成了众矢之的。”
薛万彻伸手拍拍伽蓝的肩膀,叹道,“你这个该死阿修罗,这一次又要拉无数的人下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