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燃烧的海洋-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有问题吗?”
“还有一个问题。”庞跃龙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如果越军进入老挝境内,我们该怎么办?”
牧浩洋一愣,随即说道:“这正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
“这……”
“放心吧,老挝境内的战斗与陆战队无关,我已经做了安排。”牧浩洋扫了眼几位高级指挥官,“地面战斗即将打响,真正的战争现在才开始。只不过,这还不是关键时期。打好第一战,才能打好接下来的战斗。虽然这与之前制订的作战计划有出入,但是我相信各位能够做好本质工作。”
显然,这番话是对杨禹方说的。
登陆越南的关键不是陆战队能不能打,而是空中支援能否及时到位,因此杨禹方必须对空中作战计划做出重大调整。
至于怎么调整,牧浩洋没有多问。
杨禹方已经做出保证,在陆战队登陆之后,将全力支持陆战队作战,并且保证完成空中支援任务。
有了这个保证,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五月十日上午,登陆舰队在海南岛南部海域集结完毕,随同行动的还有十多艘大型运输船与军事辅助船。
当天下午,庞跃龙前往登陆舰队,向陆战队各级指挥官下达了作战命令。
入夜后,登陆前的火力准备开始。
首先出动的是空军,在两轮轰炸中,四百多架战斗机出动了近八百架次,向洞海南面的登陆场投掷了数千吨炸弹。
随后海军加入进来,出动舰载战斗机轰炸了洞海附近的越军防御阵地。
天快亮的时候,“炮击编队”到达,炮火打击开始。
第二十三章 战略误判
第二十三章 战略误判
作为中国军队打的第一长成系统的大规模登陆作战,五月十一日的战斗非常有章法。
前期火力准备接连不断,各支援力量都在准确的时间到达,高强度的轰炸与炮击持续了十多个小时。在前期火力准备结束时,航空兵总共投掷了近四千吨炸弹,舰队在炮击中消耗了三千多枚大口径炮弹。
五月十一上午七点三十分,登陆部队出发。
首批登上越南领土的不是乘坐登陆艇的陆战队官兵,而是乘坐直升机,进行垂直登陆的突击部队。
八点不到,第一支突击部队踏上了越南领土。
在随后的半个小时里,第二陆战师的空中突击营全数到达,随后第三陆战师的两栖突击营也在洞海南面上岸了。
此时,战斗并不激烈。
守卫滩头阵地的越军只有一个营,还没从七点结束的大规模炮击中回过神来,更别说组织防御作战。
控制了海滩之后,由两栖装甲战车打头阵的陆战队开始向内陆突击。
滩头阵地不仅仅是海滩,狭义上至少包括三到五公里的防御纵深,广义上至少包括一座港口。也就是说,打下洞海港,将成为陆战队成功登陆的标志。在此之前,陆战队都有可能被越军赶下海。
因为登陆兵力不多,所以在攻打洞海之前,陆战队没有建立临时码头。
在登陆兵力众多的情况下,必须尽快建立临时码头,让运载物资的船只停靠,不然陆战队的后勤补给得不到保证。在仅支持一个陆战旅作战的情况下,用登陆艇、直升机、两栖车辆就能完成后勤保障。
因为需要立即攻打洞海,所以没办法拓展防线纵深,庞跃龙只能派遣小股部队进行敌后渗透作战,阻止越军增援洞海。执行渗透作战的侦察兵只有一个任务:在发现越军时呼叫空中支援与炮火支援。
战斗打得很有章法,也很有规律。
第一批登陆部队上岸后,第二批登陆部队搭上了登陆艇。
一切顺利的话,两个陆战旅在天黑之前就能全部到达滩头阵地,在五月十二日上午攻打洞海。
直到这个时候,中国国防部才正式宣布,陆战队已经收复南沙诸岛。
在公布消息的时候,国防部明确提到,为了防止越南再次侵犯中国领土,中国将进行规模有限的防御反击作战。
显然,这是在为登陆越南本土找理由。
也直到这个时候,越军才明白过来,中国军队的重点在登陆战场上,而不是以登陆为掩护发动地面进攻。
在此之前,越军指挥官,甚至连美军顾问都认为,重点在北方战场上。
没什么好奇怪的,五月九日夜间,部署在中越边境附近的两个重装集团军就进入了进攻阵地,并且在十日凌晨对越南境内的军事目标进行了首轮炮击,随后中国空军还轰炸了越军的边境防线。
与两个重装集团军相比,两个陆战旅根本算不了什么。
按照美军顾问预测,中国军队将以登陆为掩护,迫使越军把主力派往广平省,然后在北部发动战略进攻,分别从老街与谅山向河内挺进。只要越军调整防御部署,中国军队有能力在五天之内打下河内。
受此影响,直到五月十一日上午,越军都没有调整防御部署。
当时,越军中最精锐的几支部队全部部署在北方边境防线上,并且进入了防御阵地,准备与中国军队决一死战。
其实,直到陆战队在洞海上岸,越军仍然盯着北面的两个重装集团军。
当天下午,驻防河内的越南陆军第七师奉命开往老街,第十一师则开往谅山,加强北部边境防线。
直到晚上,驻扎在荣市的第二十二师才奉命南下。
由此可见,越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误判,直到五月十一日夜间都没有搞清楚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
要知道,第七师与第十一师都是精锐的首都卫戍部队,后者还是越军唯一的装甲师。
战争爆发前,第十一师已经接受了一百二十辆M1A3主战坦克,取代了已经服役了数十年的T72M。如果战争晚几个月爆发,第十一师还能获得一百多辆M1A3,成为越军中第一支全美械主力部队。
第七师是典型的步兵师,不过在越军中最精锐的步兵师,超过半数官兵接受过特种作战训练,号称东南亚地区最精锐的特种作战部队,非常擅长在山地、丛林等复杂地貌下进行特种作战。
有第十一师一样,第七师也在换装。
战争爆发前,第七师已经有半数部队换上了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主要就是适合特种作战的单兵武器。比如该师侦察营装备完全来自美国,而且从步枪到通信设备、到单兵作战工具都照搬了美军特种部队的标准配备。
与之相比,第二十二师就是典型的二线预备师了。
该师也是步兵师,不过作为预备师,在编率仅为三分之二,全部是老旧的俄制装备,仅有的重型武器是炮兵营的十二门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全师总共只有一百多台车辆,基本上是纯步兵。
论战斗力,第二十二师显然比不上两个精锐主力师。
用一支纯步兵部队去攻击武装到牙齿的陆战队,结果可想而知。在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之下,第二十二师能否到达洞海都是个问题。即便赶到了,恐怕残余的越军也没有多少胆量发起进攻。
五月十二日,攻打洞海的作战行动正式开始。
主力是隶属于南海舰队的第三陆战旅,第二陆战旅负责外围防御与后勤支援。
进攻行动比庞跃龙预料的顺利得多。
驻守洞海的是一个兵力不到一千二百人的步兵团,在陆战队发起进攻之前,已经在轰炸与炮击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官兵。剩余官兵没有盘踞在防御工事里,而是分散在港口里,以此避免遭到轰炸与炮击。
分散部署的防御部队,很快就被陆战队分割包围。
中午,第三陆战旅的先头部队突入港区。
为了有效支援陆战队作战,四艘排水量较小的护卫舰抵达港口外围,为陆战队提供直射炮火支援。
天黑之前,港口里的战斗就结束了。
在近七百名官兵被歼之后,剩余的四百多名越军官兵缴械投降,成为地面战争中的第一批战俘。
打到这个时候,陆战队仅阵亡七人,伤二十六人。
入夜后,两艘排水量仅为四千吨的小型运输船进入洞海港,为陆战队送去了弹药等作战物资,以及大批生活物资。
需要生活物资的不是陆战队,而是洞海的二十多万居民。
麻烦事也接踵而至。在宣布实施军事管制之后,庞跃龙不得不抽调一个后勤营,在洞海设立了十多处救济站与一个战地医院,为遭受战火荼毒的居民提供生活援助,救治在战争中负伤的平民。
还好,相关方面的准备工作非常到位。
南海舰队的“李时珍”号医疗船已经到达,最多能够接纳一千二百名伤员。因为陆战队的伤亡并不大,所以医疗船的主要任务就是救治平民。再过两天,东海舰队的“扁鹊”号医疗船也将到达。如果有必要,牧浩洋还可以调动北海舰队的“华佗”号医疗船,以及印度洋舰队的“孙思邈”号医疗船。这四艘医疗船,最多能收容五千名伤员,都具有完备的医疗设施与救治条件。
至于用来稳定民心的生活物资,更是早已准备妥当。
事实上,因为作战行动比预料的顺利,作战消耗并不大,所以没有必要立即为陆战队运送作战物资。
五月十三日凌晨,陆战队的重装部队在洞海港上岸。
让登陆舰靠上码头卸下重装备,要比用登陆艇投送方便得多,效率也高得多。
天亮之前,第三陆战旅与第二陆战旅的装甲营均已上岸。
上午,两个陆战旅的炮兵营到达。
虽然经过短暂休整,陆战队有能力再次发动进攻,但是庞跃龙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把进攻时间定在了十四日上午。
牧浩洋也没有催促庞跃龙,因为作战行动太顺利了,进度远远超过预期。
打到这个时候,越军才反应过来,意识真正的重点在广平省,盘踞在边境线北面的重装集团军暂时不会南下。
问题是,到十三日下午,第二十二师只推进了不到一百公里,离洞海还有五十公里。
以这个速度,第二十二师根本不可能在十四日清晨抵达洞海。
更重要的是,从十二日下午开始,第二十二师接连遭到轰炸,推进速度大大减慢,非战斗伤亡大幅度提高。即便该师能到达洞海,也没有能力发起反击,说不定还会遭到中国陆战队围剿。
一个师,不足以对付两个陆战旅。
越军不得不增兵,而且必须增派主力部队。
问题是,红河三角洲地区的主力部队全部集中在北方边境防线上,最快也要三天之后才能到达洞海,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主力部队则集中在胡志明市附近,最快也要三天之后才能到达。
在洞海附近,除了驻守广平省的第二十四师,就只有河静省的第二十三师与广治省的第二十五师。这两个师都是二线预备师,而且都是步兵师,没有装甲力量,还严重缺乏重型火力。
第二十四师已被陆战队击溃。
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越军不得不让第二十三师与第二十四师出动。
第二十四章 空中打击
第二十四章 空中打击
五月十四日,陆战队发动全面进攻。
第三陆战旅径直向西推进,第二陆战旅向南突击十公里之后,也转向西进,与第三陆战旅并驾齐驱。
这一天,登陆场方向上的战斗达到第一个顶峰。
在第二十三师与第二十五师出动之后,牧浩洋让杨禹方出动全部空中力量,持续轰炸两支增援部队。
从十四日上午九点开始,空中打击就没有中断过。
随后,由章玉廷派出的“炮击编队”也加入战斗,从一百多公里外用战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轰击越军。
可以说,正是猛烈的空中打击与炮火打击,粉碎了越军的斗志。
经过数轮打击,到当天傍晚,越军增援部队已经溃不成军。
南面,在东河到洞海的高等级公路上,被摧毁的越军车辆绵延数公里,士气崩溃的越军士兵四处溃逃。北面,在河静到洞海的公路上,到处都是被抛弃的车辆、以及越军官兵的遗体。
战争是残酷的,落后的一方只能被动挨打。
为了击溃两个越军二线预备师,中国空军与海军在白天的十个小时里,出动了一千八百架次作战飞机,投弹五千多吨。在某些战场上,执行支援任务的战斗机还用机关炮扫射了地面目标。
如此大的出动量,既说明中国的空中力量足够强大,也说明了一个问题。
中国空军与海军缺乏用于近距离对地支援的作战飞机
在很多人看来,在崇尚精确打击的时代,那些披着重甲、在超低空盘旋,用炸弹、火箭弹与航炮作战的攻击机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可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专门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攻击机仍然很有价值。
问题是,中国空军没有专用攻击机。
在Q5退役之后,中国空军没有研制攻击机,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多用途战斗机上,希望用多用途战斗机顶替攻击机。此外,陆军也装备了武装直升机,能在一定程度上顶替攻击机执行近距离对地打击任务。
可是在这场战斗中,多用途战斗机被证明并不适合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
比如在十四日上午的战斗中,一架空军的J22就在执行近距离对地打击任务时,被越军的大口径高射机枪击落。当时这架战斗机在投下了所有炸弹后,接到陆战队侦察部队的火力支援请求,进入超低空,用机关炮扫射第二十四师的一支步兵部队,结果在改出攻击航线时被高射机枪击中。
不可否认,J22是非常先进的战斗机。
按照空军的作战守则,在没有绝对必要的时候,J22必须把高度保持在五千米以上,避免进入小口径高射武器的打击范围。在绝大部分时候,J22也确实在中高空飞行,很少进入超低空。
只是战场上总有预料之外的情况。
在超低空,J22的稳定性不够好,也缺乏足够的防护能力,别说小口径高射炮,大口径高射机枪都能将其击落。
如果当时执行支援任务的不是J22,而是Q5,肯定是另外一种情况。
别的不说,Q5的厚重装甲足以抵抗口径在二十三毫米以下的小口径高射炮弹,更别说高射机枪了。
除了战场生存率,作战效率也是一个问题。
拿美军的A10C来说,在挂满弹药的情况下,能在战场上巡逻两个小时,随时为附近的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支援。别的不说,那门七管加特林航炮就能摧毁绝大部分地面目标,甚至能打穿坦克的顶部装甲。与之相比,J22最多在内部弹舱携带四枚炸弹,使用外部挂架也只能携带八枚炸弹,战场巡逻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出动一次打击的地面目标只有A10C的一半。
当然,其他性能上,多用途战斗机与攻击机也有差别。
比如攻击机的飞行速度较慢,低空机动性更好,比如转弯半径更小,能以更快的速度对同一个目标进行第二次攻击,而多用途战斗机的飞行速度较快,在低空不够敏捷,很难对同一个目标进行多次攻击。
与后来的战争相比,如果当时中国空军有一种类似于A10C的攻击机,五月十四的作战出动量至少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在保持出动量的情况下,对地打击能力至少能提高百分之五十。
当然,能够胜任对地打击任务的不仅仅有战斗机,还有轰炸机。
五月十四日白天最重要的一场轰炸发生在下午…左右,空军的八架H22战略轰炸机对聚集在公路上的越军第二十三师进行了地毯式轰炸,在两分钟内投下近两百吨炸弹,一举歼灭了上千名越军。
从效率上讲,这次轰炸并不高,但是意义非常重大。
要知道,这是H22第一次参加实战。
这场战斗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中国成为继美国与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战略轰炸机的国家。
用H22执行战术轰炸任务,显得有点大材小用。
这种标志性的轰炸机具有四千五百公里的作战半径,以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