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以说,各项工程都在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当时,中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只用了一周就完成了静电吸附装置的开发工作,美国的航空工程师只用了十天就完成了机翼的设计工作,欧洲的工程师只花了半个月就设计出了机身主体结构。

这个速度,在和平时期根本无法想像。

当然,这还不是最高效率。

按照计划,组装厂投产后,每天将生产五百架平流层飞机,平均每小时二十二架,按照每三天检修一次的频率,要不到一年就能完成十万架的组装工作。此外,中国军队还开辟了第二座组装厂的场地,如果需要制造更多的平流层飞机,最快能在二零三七年三月底让第二座组装厂投产。

如果两座组装厂以最大效率开工,一年之内能组装二十万架平流层飞机。

当然,各国的生产车间也得按照同样的级别提高生产效率。

十二月十五日,在钻探工作完成了百分之八十时,四方军事人员开始进行核弹头的安放工作。

为了避免核弹头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失控,都进行了特殊处理,比如在外面裹上蒸发式绝热层。只是这也只能保证核弹头在地下存放十二天,因此必须在十二天之内引爆,不然将完全失效。

这一天,在冰岛附近徘徊的各国舰队也开始撤离。

根据科学家预测,火山喷发后,将把整座冰岛送入平流层,也将引发十四级以上的超级海啸,整个北大西洋都会受到影响,就连南大西洋都会遭到波及,不但附近的舰艇船只需要撤离,连沿岸港口与城市也得疏散。

正是如此,从当天开始,北大西洋沿岸港口里的船只开始转移。

主要避难场所是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湾。

最大的问题,还是疏散沿海城市的居民。要知道,欧洲百分之三十的人口、美国与加拿大百分之四十的人口都居住在北大西洋沿海地区。受影响最大的是加勒比海国家,因为超级海啸很有可能吞没这些岛屿,必须进行全国性疏散。英国的情况也很糟糕,必须把所有人员撤往苏格兰高地。

所幸的是,这只是临时影响。

海啸的持续时间最多数日,因此在海啸过去之后,疏散的人员都将返回家园,要做的也只是清理海啸造成的影响。

这个时候,全面动员的效果显现了出来。

在政府的强制措施下,疏散工作进行得非常迅速。

十二月二十五日,核弹头安放工作完成,五千枚核弹头全部安放到位,四方军事人员在当天晚上开始搭乘飞机撤离。

为了确保所有核弹头同时起爆,军事技术人员对引爆作业做了精心安排。

比如,用来引爆核弹头的电线都用标尺丈量,每条电线的长度完全一致,确保所有核弹头同时收到起爆信号。

二十六日凌晨,全世界数十亿人都守在电视机、电台旁边。

起爆时间将由气象学家确定,即在气象条件符合要求的时候,才能引爆核弹头,确保能有足够多的微尘进入平流层。

第六十八章 历史时刻

第六十八章 历史时刻

二零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格林威治时间八点十五分。

在中美欧俄四方气象学家统一意见之后,“创世纪”项目总负责人,中国首席气象科学家李金龙教授下达了起爆命令。

这一刻,必然载入人类史册,人类的命运也发生了转变。

只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感到兴奋。

“创世纪”这个名字是一名美国科学家取的,与所承担的责任、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贴切。

八点十六分,设在格陵兰的地震观测站首先发出信号:起爆完全成功。

根据全球一千多座地震观测站探测到的地震强度信号,起爆释放出的能量在四十七亿吨到四十九亿吨TNT当量之间,相当于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核弹头顺利引爆,冰岛也在瞬间变成了历史。

因为爆炸释放的能量十分巨大,所以无法近距离观测/

至于在近地轨道上观测,更加不可能,因为四方之前发射的遥感卫星全部被太空垃圾撞毁,暂时无法向近地轨道部署人造航天器。

只是,仍然有不少人目睹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爆炸。

当时,在格陵兰岛、加拿大东部地区、挪威与英国北部地区的一千多名观测员都看到了爆炸产生的蘑菇云。

根据地面观测站测到的数据,爆炸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然,最终结论还要等几天才能得出。

四个小时之后,第一架无人飞机到达爆炸地点附近,开始拍摄爆炸场面、搜集空气中的微尘。

到当天傍晚,已有一百多架无人机赶到。

无人机搜集到的数据,均实时发给中美欧俄四方的科学机构,由四方科学家对爆炸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接下来的几天,全球数十亿人都在等待科学家的结论。

虽然已经有迹象表明,爆炸非常成功,因为在十二月二十七日,火山灰就漂浮到了欧洲大陆上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北部地区、丹麦等国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一些地方落下的火山灰足足有十多厘米厚,但是在科学家给出明确结论之前,谁也不知道有多少微尘进入平流层,也就无法得知能否阻挡足够多的阳光,让北极地区的气温降低五摄氏度以上。

只有达到这个标准,北极地区才有望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全面冻结。

事实上,在三十一日之前,四方科学家就得出了结论,只是存在分歧,没有给出统一报告。

为此,四方科学家花了两天时间对分析过程进行对比。

十二月三十一日,四方科学家小组的首席代表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发布联合公告:爆炸已经达到目的,而且超过了预期效果。

在这次大爆炸中,有一百五十亿吨到一百七十亿吨的微尘进入平流层。

这下,问题出来了。

按照科学家的估计,最多只需要十亿兆吨的微尘进入平流层,就能把阳光辐射加热作用降低百分之三十,确保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让北极冰盖恢复到往年同时期水平。在微尘数量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后,阳光辐射加热作用将被减弱大约百分之四十,因此北极冰盖不但会在一个月内恢复到正常情况,还会延伸百分之十五以上。更要命的是,微尘的阻挡作用将持续下去,北极地区的低温状况将维持四个月以上,直到二零三六年五月底,才能达到往常三月份的气温水准。也就是说,北极冰盖不但保住了,还得到了增强。如果不尽快消除平流层中的微尘,小冰河期将提前到来。

显然,这才是最要命的。

虽然从理论上讲,只需要把平流层飞机的产量增加百分之五十,就能在一年之内完成微尘清理工作,但是最关键的不是总体产量,而是能否在前三个月内,制造出足够多的平流层飞机。

说得直接一点,在最初三个月内,必须清除掉大约八十亿吨微尘。

按照原定计划,只需要清除三十亿吨微尘。按照一架平流层飞机每天收集三百吨吨微尘计算,那么在前三个月内,至少需要制造十万架。现实是,即便各国产量能够达到,第二座组装厂立即投产,三个月内也只能制造五万架。显然,不可能达到理想状况,最乐观的估计是制造三万架。

结论很简单:即便各国以最大产能生产,也无法在二零三六年三月底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平流层飞机。

也就是说,必须想其他办法来阻止北极冰盖迅猛扩张。

针对这个问题,科学家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把没有用掉的核弹头在北极冰盖下引爆。

核武器利用的是原子能,而不是内能。

也就是说,使用核武器,等于向自然界释放能量,而这些能量最终都会转变为内能,提高地球的总体气温。

所幸的是,还有足够多的核弹头。

当时,仅五个核大国就拥有近万枚核弹头,在大爆炸之后,还剩下了四千多枚,总当量在二十亿吨TNT左右。如果利用还没有销毁的核原料,还能在三个月内制造出大约五千枚当量在一百万吨TNT左右的核弹头。这么多核弹头,足以在短期内减缓北极冰盖的凝结速度。

对人类文明来说,最关键的就是最初三个月。

只要北极冰盖没有在这三个月内超规模冻结,那么在平流层飞机开始工作后,阳光辐射加热作用将显著增加,也就能阻止北极冰盖冻结。

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全世界的一百多个国家再次动员起来。

准确的说,是五个核大国。

为了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趁此机会再次获得制造核武器的能力,核弹头的组装与部署工作全部在四方机构的监督下进行,而且所有新生产的核弹头都被单独标注,确保用在该用的地方。

这么做到底有没有用,谁也不知道,可是谁都知道,没有第二种选择了。

二零三六年一月一日,在各国提前交付第一批零备件之后,平流层飞机组装厂的生产线正式启动。

两天后,第一批核弹头在北极冰盖下引爆。

根据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分批次引爆核弹头,能够最有效的防止冰盖冻结,减缓冰盖的扩张速度。如果集中引爆核弹头,最多只能消融一些冰盖,对阻止冰盖迅猛扩张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冰盖也会反射阳光,而且反射效率比微尘高得多,所以阻止冰盖扩张,才能最有效的阻止气温迅速降低。

也就是说,核弹头的作用不但是释放热量,还能炸碎冰盖,让北冰洋吸收更多的阳光。

一月十日,第一批平流层飞机下线。

虽然时间万分紧迫,但是牧浩洋还是按照计划安排了试飞。因为是无人驾驶飞机,所以试飞工作相对简单,主要就是看能否上升到平流层,以及携带的静电吸附装置能否达到设计的工作指标。

试飞结果非常理想。

在一天之内,参加试飞的十架平流层飞机吸附的微尘都超过了三百吨,而且由巴西研制的高压压缩装置工作正常,由微尘压缩产生的“石球”都按照预定程序,投掷到了分布在北半球的回收地点上。

为了确保微尘不再进入大气层,大部分回收地点都在海面上,也有一些是内陆湖泊。

比如世界上最深的贝加尔湖。

如果回收工作顺利进行,仅需要半年,贝加尔湖就会被“石球”填满。为此,俄罗斯专门挖掘了三条运河,把贝加尔湖的水通过尼塞河与勒拿河引入北冰洋,以及通过阿穆尔河引入太平洋。

在做这项工程的时候,俄罗斯还转移五千多头贝加尔海豹。

要知道,贝加尔海豹是世界上唯一生活在淡水湖里的海豹,具有独特的生物特性,属于非常宝贵的物种。

一月十四日,清理工作全面开始。

当天,一百二十架代号“天使”的平流层飞机陆续升空。

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每个小时都有二十多架“天使”从组装厂旁边,由中国陆战队专门开辟的机场升空。

这些飞机全部由电动螺旋桨驱动,在对流层内,由蓄电池提供电能,上升到对流层之后由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因为巡航飞行速度为每小时八百公里,在白天向西飞行、夜间向东飞行,所以在夜间飞行时间在六个小时左右,而飞机上的蓄电池能够提供持续飞行八个小时所需的电能。也就是说,“天使”不用返回地面充电,只要不出机械故障,能够一直在平流层内飞行。

当然,这只是理想情况。

因为静电吸附装置需要消耗电能、压缩系统也要消耗电能,加上飞机上的各个系统都有维护周期,所以平均三天左右,“天使”就得返回组装基地,进行四个小时左右的维护,然后再次升空。

为了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得到这些飞机,“天使”上有一套自毁装置。

除了在组装基地附近,即接收到了特别的信号之外,在任何地点,只要飞行高度低于一万八千米,“天使”就会自毁。

显然,世界各国在努力自救的时候,也在提防着其他国家。

也正是如此,牧浩洋不得不承认,人类文明没有因为这次灾难而得到提升,至少没有因此而为大一统努力。

灾难绝对不是促成人类联合的主要动力。

只有切实的利益,或者说更加美好的未来,才是人类全面联合的基础。

第六十九章 休假

第六十九章 休假

清理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或者说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到一月底,已有近五百架“天使”升空,返回地面的微尘超过一百四十万吨,比预期的超出了大约百分之十。

因为总需求量提高到了十五万架,所以第二做组装厂也已开始建造。

不出意外的话,最多只需要十个月就能生产出十五万架“天使”,清理工作有望提前三个月完成。

当然,要不要提前,得由科学家决定。

原因很简单,三个月的阳光辐射加热作用,肯定会对北极冰盖产生影响,也就有可能导致意外发生。如果北极冰盖在二零三六年冬季的冻结程度没有达到正常年份的水平,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所幸的是,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在这几个月之内,科学家有足够的时间搜集数据,对清理工作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制订出更加可靠的计划。更重要的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有足够多的机会对清理工作的进展速度进行调整。

二月一日,牧浩洋正式辞去驻日总司令的职务。

不是他不能胜任这个岗位,而是有更加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以中国军方首席代表的身份参与太空垃圾清理行动。

在此之前,发生了一件谁也不想见到的事情。

一月二十七日,中国按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强磁场卫星,清理太空垃圾的行动正式开始。

仅仅两天之后,这颗运行在三百二十公里近圆轨道上的卫星发生故障,在一月三十日夜间坠入南太平洋。

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却对清楚太空垃圾的行动产生了严重影响。

要知道,在此之前,所有国家都对中国的强磁场卫星抱以厚望,认为能够像清理微尘那样清理掉太空垃圾。

一月三十一日,中国航天局公布了事故调查结果。

引发事故的,正是强磁场卫星要对付的太空垃圾。

根据地面雷达探测到的数据,在出故障之前,卫星被一块长二十厘米、宽五厘米、厚三厘米,大约重一公斤的太空垃圾击中。因为没有受强磁场影响,所以可以基本断定是一块非金属碎片。

问题是,在设计的时候,中国科学家就考虑到了这种情况。

事实证明,中国科学家考虑得严重不足,即以每秒数公里速度飞行的太空垃圾的破坏效果远远超出预料,而且卫星并没得到严密保护,如果太空垃圾正好击中脆弱部位,卫星就将成为新的太空垃圾。

这颗卫星在坠毁的时候,至少在轨道上留下了一千多块碎片

也就是说,不但没有清理掉太空垃圾,反而增加了太空垃圾。

这次事故让四个主要航天大国都认识到,清理太空垃圾比清理平流层微尘困难得多,而且很有可能无法清理。

原因很简单:清理太空垃圾的速度,恐怕比不上产生太空垃圾的速度。

根据这一结论,四方才紧急协调,组建了由军方主导的国际机构,共同商讨如何清理太空垃圾。

必须承认,腾耀辉借此机会给牧浩洋放了大假,让他避开了日本的麻烦事。

要知道,此时日本的情况已经非常复杂了。

在是否保留皇权的问题上,中国政府名义上不干预,实际上却持反对态度,即主张废除天皇。

当时,黎平寇已经提出,在日本组建民选政府。

黎平寇这么做,也主要是基于长远考虑,即日本历次走上歧途,都与天皇有关,或者说天皇成为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