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5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只要麦卡锡不想离开五角大楼,就得找一个替死鬼,而乔丹无疑是最佳人选。

可以说,乔丹也是一个非常单纯、缺乏政治头脑的军人。

如果他有一点政治觉悟,在这个时候就不应该逆大流,继续坚持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哪怕他的坚持确实有道理,而且在战略上,也是对美国最有利的选择,因为这只会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十一月三十日,乔丹被制服了。

当天,卢卡斯任命马歇尔为参联会主席,但是没有让乔丹脱下军装,而是让他继续担任海军参谋长。

乔丹再笨,也知道他的时代结束了。

一周之后,在国内舆论稍微有所缓和之后,乔丹主动向卢卡斯提交了辞呈,总统也当即批准了。

接替乔丹出任海军参谋长的是太平洋舰队司令,而新任太平洋舰队司令是弗伦奇将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人事变动是美国总统在大战爆发之后,做得最正确、也是最有长远影响的一件事。

关键不是谁来担任海军参谋长,而是谁来指挥太平洋舰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到了十二月一日,卢卡斯批准了由新任参联会主席马歇尔上将提交的计划,即立即向中东增派四个陆军师,并且在年底之前增派另外两个师。当时,唯一没有确定的是,增派的两个师到底是来自陆军,还是来自陆战队。马歇尔倾向于动用陆战队,而里梅尔则认为陆战队不适合中东战场。

不管怎么说,美国已经调整了战略重点。

虽然在西太平洋上发动战略进攻的计划没有被取消,但是被无限期推迟,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中东战场上取胜。

消息公布之后的一周之内,至少有二十万美籍犹太人报名参军。

当时,还有数万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赶往美国,要求加入美军,组建美军中独立的犹太人军团。只是,美国当局没有这么做,因为美国没有组建海外军团的历史,而且美国有足够多的人力,不缺这几万人。结果就是,这些犹太人在二零五三年,大多去了以色列,并且加入了以色列国籍。

问题是,美国的这个战略决定来得太晚了。

第七十六章 乐观派

第七十六章 乐观派

与美国不一样,牧浩洋似乎不大关心中东的局势。

十一月三日,与戚凯威面谈后,牧浩洋签署了戚凯威递交的作战计划,让戚凯威把部署在北方防线上的部队缩减到四个主力集团军,抽调出两个主力集团军充当战略预备队,其中一个主力集团军派往中东。

几天后,牧浩洋正式授权戚凯威全权负责中东战争。

也就是说,牧浩洋把中东战争的主导权全部交给了戚凯威,只有在申请增派作战部队的时候才需要向总参谋部汇报。

到此,中国派往中东的军队已经达到三个集团军。

兵力上,中国陆军的三个集团军有十二万人,而美国陆军的四个师大概只有九万人,因此美以联军依然没有优势可言。

有趣的是,戚凯威在接受任命之后,并没有去中东,而是让同时被任命为中东战区参谋长的虞世辉负责前线指挥。当时,戚凯威留在国内的陆军司令部,正在策划更加重要的作战行动。

也就是说,当时连戚凯威都不大重视中东战场。

牧浩洋与戚凯威这么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军事情报局在十一月二日向总参谋部送交了一份至关重要的情报,俄罗斯正在向高加索地区集结兵力,在三个月内攻打伊朗的可能性大增。

事实上,这正是马歇尔主导下的美军在中东战场上迈出的第一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马歇尔出任参联会主席之后,跟卢卡斯交谈了数个小时,对美国面临的战略局势做了全面分析,大幅度提高了俄罗斯的战略价值,因此要求总统尽可能快的说服俄罗斯参战。

在这个时候,马歇尔表现出了远超乔丹、甚至比麦卡锡还要出色的灵活手腕。

让总统相信了俄罗斯的重要性之后,马歇尔没有提出让俄罗斯向中国宣战,而是走了一条较容易被总统接受,也较容易成功的线路:让俄罗斯入侵伊朗,借以压缩中国在中东的活动空间。

这绝不是马歇尔心血来潮的想法。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战争爆发前,马歇尔就主张先在中东开战,而且提出了与俄罗斯联合进军中东。在他的战略规划中,美军将首先在西太平洋上采取守势,同时集中兵力夺取印度洋的制海权,完成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再以攻占中东地区,巩固美国在欧亚大陆交汇处的地位。

在这套战略中,俄罗斯从高加索地区南下,将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原因很简单,在美军控制了印度洋之后,只要俄罗斯能够攻占伊朗,中国与中东的联系将全面断绝。

战后,很多人对马歇尔的战略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甚至认为能使美国获胜。

从某种意义上讲,马歇尔的这套计划确实具有可行性,而且在其他条件得到满足后,也确实有可能使美国打赢第三次世界大战。问题是,马歇尔这套战略,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即无法速胜,将毫无悬念的让第三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一场持久战争,最终成为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全面对碰。

也正是这个原因,马歇尔的战略没有获得支持。

要知道,在战争爆发前,美国从上到下,大部分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速胜上,甚至很多人认为只有速胜,才有希望取胜。

事实上,直到二零五三年,都有人坚信美国有机会迅速取得胜利。

所幸的是,到了二零五二年十二月份,美国高层,特别是总统卢卡斯、国防部长麦卡锡等人都已认识到,美国不可能迅速取得胜利,即便接下来的作战十分顺利,战争也肯定要拖到二零五四年底。

也正是如此,马歇尔的战略计划才有了用武之地。

十一月三日,卢卡斯就给俄罗斯总统打了电话,并且再次委派副总统前往莫斯科,给俄罗斯做思想工作。

根据军事情报局提供的情报,俄罗斯当局已经在原则上答应了美国的请求。

在战略层面上,对俄罗斯当局来说,这也是一个风险较小的选择。

要知道,俄罗斯根本没有完成战争准备工作,即便立即进行战争动员,也很难在二零五三年达到最佳状态,而中国与美国都能在二零五三年上半年进入全面战争状态,特别是中国的战争动员速度非常快。由此产生了一个结果,即俄罗斯当局在考虑参战的时候,首先得考虑来自中国的威胁。

说得简单一些,俄罗斯当局并不希望在完成战争准备之前与中国交战。

这完全可以理解,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以及与美国并列第一的空军。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中,中国陆军仅用几个月就征服了整个印度,而且遭受的损失微乎其微。虽然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更加广袤,自然环境更加恶劣,但是俄罗斯没有印度的人口资源,也没有印度那样庞大的陆军。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俄罗斯大部分将领的态度都很悲观,甚至很多人认为连一年都坚持不了。

向伊朗宣战,正好可以避开中国。

要知道,伊朗不是中国的盟国,也没有与中国签署任何秘密同盟条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的潜在威胁。别忘了,中国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开始扶持埃及与叙利亚,而这两个国家早就不是伊朗的盟友了,反而成为伊朗称霸中东的拦路虎,或者说是帮助中国控制中东的帮凶。

这样一来,中国没有理由为了伊朗向俄罗斯宣战。

虽然,俄罗斯当局非常清楚,中国为了保护通往中东的铁路,很有可能出兵伊朗,但是中国也不会急于跟俄罗斯宣战,因为中国首先得应付美国的威胁,在获得了战略优势后,才会出兵俄罗斯。

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更加坚定了俄罗斯当局的这个认识。

当然,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即中国在打通海路之后,不大可能为了一条铁路线在伊朗与俄罗斯交战。但是以当时的情况,俄罗斯也有别的担忧,即再不出兵伊朗的话,局势很有可能发生剧烈转变。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伊朗会在适当的时候向以色列与美国宣战。

如果伊朗首先参战,俄罗斯当局避免与中国交战的基础就不存在了。

综合这些因素,俄罗斯当局只能答应美国的请求,而且可以借此机会,向美国提出众多条件。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在十一月份,俄罗斯就向美国开出了价码。

可以说,俄罗斯的胃口非常大,比如让美国承认俄罗斯在战争期间控制的地区必须归属俄罗斯,或者由俄罗斯间接控制;承认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地位,并且容许俄罗斯出兵控制已经加入欧盟的几个前独联体成员国;俄罗斯将在出兵伊朗之后,借道土耳其,而美国必须承认俄罗斯在土耳其的地位。

除了领土上的要求,俄罗斯还提出了物资与资金上的要求。比如在俄罗斯参战后,美国每周为俄罗斯提供十五亿美元的无息战争贷款,每年为俄罗斯输送一千万吨粮食、三千万吨高品质钢材、一千五百万吨化工产品、三千万吨弹药、一千架作战飞机、三千辆坦克、三万台军用车辆等等。

当时,俄罗斯还提出了技术上的要求,而且主要是尖端军工技术。

在众多的要求中,最过分的是与欧洲有关的部分,即在欧盟参战、并且成为中国盟国的情况下,美国必须支持俄罗斯出兵西欧地区,俄罗斯将在战后控制欧洲大陆,美国则只能得到英国、挪威、瑞典与丹麦。

可以说,这些要求非常过分。

事实上,也正是美国没有答应这些要求,俄罗斯才一拖再拖,没有在十一月参战。

要知道,早在十一月初,俄罗斯就出兵高加索地区,控制了外高加索三国,打下了出兵伊朗的基础。

拖延了一个月,主要就是美俄谈判还没结束。

到了十二月初,双方终于在原则上达成了一致。除了与欧盟有关的条款之外,美国几乎全盘接受了俄罗斯提出的要求。

到此,俄罗斯参战已成定局。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俄罗斯当局在二零五二年底很有信心,连俄罗斯总统都坚信中国不会为了伊朗与俄罗斯开战,甚至认为只要俄军在伊朗境内作战,没有进入伊拉克,中国就不会在二零五三年向俄罗斯宣战。如果美国的战略计划实施顺利,那么中国将在二零五三年底丧失战略主动权。也就是说,到了二零五四年,不管中国是否向俄罗斯宣战,意义都不重要了。

毫无疑问,俄罗斯当局的乐观情绪非常盲目,也非常不靠谱。

要知道,中国不是不会向俄罗斯宣战,而是没有足够好的理由,而俄罗斯入侵伊朗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充分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与俄罗斯交战,对中国的总体战略影响不是很大。

别的不说,在牧浩洋制订的总体战略中,陆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大陆上作战,面向海洋的地面作战,比如岛屿登陆战,全部由陆战队负责,与陆军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俄罗斯参战有什么影响,只能说中国空军的压力将大大增强,而且将主要集中在战术航空兵上。事实是,这也不是大问题,因为在海洋方向上,海军航空兵可以承担起大部分战术任务,空军只需要分担一些战略任务。

当时,戚凯威正在策划的,就是与俄罗斯交战。

第七十七章 分歧

第七十七章 分歧

戚凯威把重点放在本土北方战场上,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是中国本土最大的威胁。

早在几年前,即牧浩洋着手制订总体战争规划,把太平洋与印度洋设为主战场时,戚凯威就提出了异议,认为牧浩洋过于轻视大陆方向上的威胁,也因此忽视了大陆方向上的备战工作。

客观的讲,戚凯威说得没错。

比如在国内工业布局上,牧浩洋就降低了东北地区的地位,不但不再扩大东北地区的工业规模,还提前制订了工业基地内迁计划。按照他的规划,位于吉林的北方重工、位于沈阳的沈阳飞机制造集团等数十家大型工厂、以及数十万产业工人都应该在大战爆发后,转移到内地。

又比如,在本土交通网络规划中,作为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的铁路、公路与机场的运量与吞吐能力,仅占全国总量的百分之三、百分之四与百分之五点五,单位面积拥有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牧浩洋的规划中,除了中巴铁路、以及新藏铁路之外,新疆的边境地区竟然没有一条铁路

这样的布局,摆明了要打防御战。

问题是,防御就能打垮敌人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没有任何一名将领认为能够通过防御击败敌人,戚凯威更是觉得牧浩洋太保守了。

当然,这也与两人之间的误解有关。

虽然牧浩洋不是陆军将领,但是作为前任陆战队司令,他对地面战争并不陌生。在牧浩洋的规划中,未来的中国陆军是一支极具战略进攻能力的地面部队,从他大力支持陆军换装地面战平台、以及研制第二代地面战平台就能看得出来。此外,牧浩洋还非常重视陆军的进攻速度,因此才会不遗余力的鼓励陆军与空军共同开发大型电动运输机,而且重新规划机场建设。

可以说,牧浩洋的认识非常超前。

在他看来,未来陆军将有本质性的变化,即不再是一支必须在地面上稳步推定的作战力量,而是一支能够在任何时间、到达任何地点、执行各种战斗、完成各种任务的高机动性战略进攻力量。

显然,在牧浩洋看来,以往的交通手段都达不到要求。

真正能使陆军发生本质性飞跃的,除了性能先进的地面战平台,就是投送能力异常强大的空运力量。

正是如此,牧浩洋才认为,铁路、公路等交通手段肯定会被淘汰。

这一点,在他对新疆与东北地区的机场规划上就看得出来。按照他制订的战前规划,新疆与东北地区的机场完全能够支撑起战略级别的进攻行动,而且通往机场的铁路与公路也能满足后方运输需求。

戚凯威不是不赞同牧浩洋的新观念,只是觉得太超前了。

要知道,以中国空军在战前的战略空运能力,最多支持两到三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而对俄罗斯这种幅员超级辽阔的国家发动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至少需要动用十个、甚至二十个集团军,兵力投入在百万以上,前线作战部队也在六十万以上,因此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至少需要提高三倍,才能基本满足要求。

在戚凯威看来,把空运能力提高三倍,显然不大现实。

当然,这只是他本人的观点,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不是提高了三倍、也不是提高了三十倍,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的战略空运能力比战争爆发前提高了三百倍

这也不能怪戚凯威,毕竟在战前他不是总参谋长,只是陆军司令,仅负责与陆军有关的事情,对总体战略的了解程度远不如牧浩洋,也就不大清楚国家的战争潜力,更不清楚战争带来的变化。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戚凯威始终认为,必须在大陆战场上用兵,而且越快越好。

他有一个非常朴实的想法:与其让敌人把战火烧到自己的家园,还不如把战线推进到敌人的领土上。

事实上,这也是当时几乎所有中国军人的观念。

早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军队就有类似的想法,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本土外围防御圈就是该想法的产物。

问题是,这道防御圈并没闭合,在北面存在两个巨大的缺口。

戚凯威要做的,就是希望在俄罗斯具备足够的威胁能力之前,堵上这两个缺口,办法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