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嗜血的权杖-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么有难度的考试,竟然被几个纨绔子弟给轻易的过去了。
考生们议论纷纷,深感不平。
还我考试一个公平!考生们在高呼。
秦桧把天下人都得罪了!
当时的考官是魏师逊、汤思退、郑仲熊、沈虚中、董德元五个人,这五个人都是秦桧的党羽,刚当上考官,就叫嚣:“这回我可富贵了!”
是啊,把秦桧的亲戚们都照顾好了,怎么能不富贵呢?
省试、殿试结束之后,是廷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由于魏师逊、汤思退在前两轮考试中,表现得很好,秦桧很满意,到了廷试的时候,就把他们推荐为考官,奏请让汤思退为编排,魏师逊为详定。
秦埙的状元梦,就靠你们几个来圆了!
到了廷试的时候,殿试第一的秦埙和第二曹冠的策文都是攻专门之学,而第三的张孝祥则是主一德元老,并且涉及存忠赵氏的事情,文笔流畅,观点新颖,视角独特,高宗很欣赏。再看秦埙的策文,说的都是秦桧、秦熺经常说的话,一点新意都没有。
这肯定是秦桧父子辅导的结果!
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为我大宋江山社稷服务的,由不得你们乱来。
高宗很生气,这秦桧父子也太过分了,要什么给你们什么,还不知足,竟然把手伸到朕的廷试上来了。
这个面子不能给。
高宗就把秦埙降为第三,把张孝祥提升为第一,曹冠第二的位置不动。
秦桧如意算盘落空了。
更让他沮丧的是,高宗开始不买他的账了,对他绝对的信任、绝对的支持、绝对的眷宠的态度,在慢慢发生转变。
这是个信号。
老秦家在走下坡路。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高宗能对秦桧下手吗?
还没有到那么悲观的地步,秦桧虽专权,但不是篡权,他还是绝对服从、绝对忠于高宗的,有他在,高宗这个皇帝当得还是很舒服的。
秦桧还是好的,功绩还是大的,宰相还是继续干的。
廷试结束不久,高宗就任命秦埙为实录院编撰,跟他爹一起去修撰史书去了。
看来高宗对秦熺父子的修史能力还是认可的。
人尽其才,让他们好好给我修编历史吧!
我需要留给后人一个励精图治、品行卓越的开明君主形象。
宰相的儿子、孙子一同担任史官,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一个历史纪录诞生了!
第51章 歌功颂德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成功,停战罢兵,天下太平,摆在高宗面前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破烂摊子。
怎样做才能让国家实现繁荣昌盛呢?
高宗面对的问题,就是秦桧需要解答的问题。
把答题的整个过程留给秦桧,高宗要的只是最终的答案。
给你时间给你权力,给你机会。
这道题一定要给我打高分。
从此,秦桧开始收兵权、杀将领、贬异己、庆瑞雪……
时间到了绍兴十七年(1147年),七年过去了,大宋发展得如何呢?
该交卷了,秦桧!
不就是一个答案吗?这个答案不就是给高宗一个人看吗?只要他满意了,这份答卷就是满分了!
皇帝整天待在幽深的皇宫里面,或是与妃子作乐,或是挥毫泼墨,或是饮酒听歌,或是求仙问道……
他了解外面吗?不了解!
这就好办了,只要让他听到的、看到的、读到的都是繁荣昌盛,那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这就是秦桧的答案。
全是虚的。
时间到了绍兴十七年(1147年)十二月,进士施锷上《中兴颂》、《行都赋》及《绍兴雅》十篇,这些文章都用了极其华丽的语言来歌颂高宗,赞美大宋,鼓吹中兴,把偏安一隅的大宋描绘得如何繁荣昌盛、如何国泰民安。
如果光读这些文章,不加以调查研究的话,那么肯定会被蒙蔽,肯定会飘飘然,原来国家发展得这么好啊!
这样的文字正是秦桧需要的!
施锷凭借这十篇经典之作,获得了永免文解的待遇。
小伙子,好好干,前途无量啊!
人都喜欢跟风,一看施锷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获得了实惠,那咱们也跟着写。在全国上下迅速刮起一股歌功颂德的风暴。
让这样的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秦桧暗自高兴。
绍兴十八年(1148年),福建因为水灾引发了饥荒,当地官员却奏报说老百姓采集到竹子的果实万斛,用以渡过饥荒,当地局势稳定,百姓生活正常。
这都是为了讨好秦桧,取悦高宗,上报的虚假情况。
真实的情况是,当地百姓食不果腹,饥殍遍野,不堪忍受饥饿的百姓纷纷起义,秦桧却以盗贼作乱为名,派兵镇压。
这就是秦桧所谓的繁荣盛世!
绍兴十九年(1149年),各地的浮夸之风更甚,湖北、广东、江西、建康府纷纷上书说降了甘露。去年这些地方发生了干旱,今年这些地方特意营造了一个天降甘露、丰收在望的繁荣景象,为的就是报喜不报忧,把政绩搞上去。
接着,各郡都上奏说监狱已空。
难道社会治安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地步吗?那可是盛世之象啊!
几年前还是盗贼蜂拥,监狱爆满,怎么这么快就空了,是社会治安环境真的好了吗?还是官府的办案能力太差,连个犯人也抓不住呢?
就连很少出宫的高宗,也深表怀疑。他就对秦桧说:“今后再有上奏说监狱是空的,应该让监司去现场验实一下,如果是骗人的,那就治他们的罪,让御史台负责监督。如果对这类言论不加以惩戒,那么奏报甘露、瑞芝之类的言论,虚假粉饰的话语,将无所不至。”
就是造假,也造得太过分了。
只要不傻,都能看得明白。
高宗说这话,表明他已经意识到当前朝廷上下存在的弄虚作假、粉饰太平的不正常现象。
虽然高宗不怎么勤于政务,但要把他完全蒙蔽了,还很难。
他是一个昏庸无能但很懂领导艺术的皇帝。
干事不行,就是善于摆弄人。
歌功颂德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整得太假,一味的唱赞歌也不好,时不时的整点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谏言,来给皇帝尝尝鲜。
对于那些针砭时弊、强调忧患、为民请命的官员,要坚决贬逐,绝不手软。
秦桧如此总结。
百官上朝的时候,上书奏报的,都是些歌颂秦桧的文字,再不就是弹劾某人诽谤朝廷、讥讽时政、私著野史等,或者请求禁止鹿胎冠子类的谏言,很少有关于百姓疾苦、社稷安稳的言论。即使有,也不敢说了,保住饭碗要紧。
高宗天天听这些话,天天读这些文字,腻烦得很,心里也很困惑,怎么都不敢说话了呢,好久好久没有反映民生的言论了。是不是秦桧把言路都给我堵塞?
这个秦桧,我对你那么信任,竟然跟我玩这猫腻!
绍兴二十年(1154年),高宗终于忍不住了,对秦桧说:“近来轮对者,大多请求避免。百官轮对,正想听听在宫廷里听不到的话,可以令大家检举约束。”
广开言路,畅所欲言,高宗对百官轮对提出了要求。
这个要求能实现吗?
有秦桧在,谁还敢说个不字?
看来不把秦桧扳倒,一切好不了了。
唱赞歌的官员们赞美来赞美去,又悟出个门道,赞美谁也不如赞美秦桧实惠,只要把他赞美好了,那自己不就也跟着美了吗?
对,赞美秦桧去。
静江有一个驿站叫秦城,带有一个“秦”字。
知府吕愿中很有创意,他就在这个秦字上做起了文章。率领宾客、僚属共同赋诗一首,诗名叫《秦城王气诗》,把秦桧歌颂赞美。
秦桧读了这诗,连连叫好!
太有才了!
这样的人才在地方太埋没人才了,正好我这缺人,召用到朝廷,做个中央大员。
真是媚我者昌啊。
吕愿中成功了,效仿他的人接踵而来,有个叫张扶的上奏请求让秦桧乘金根车,这是帝王的待遇了。
为了邀宠,铤而走险,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了。
为什么没有人以此来弹劾秦桧呢?
朝中无异己啊!
还有请求设置益国府官署和赐给秦桧九锡的,把秦桧推到了大宋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
真敢想啊!
这要换做别人,是不是有谋反之罪呢?
秦桧应该见好就收了。
再这样下去,恐怕高宗不答应了。
对这些大胆提议,秦桧却一笑置之。
爱咋咋地,反正不是我自己说。
皇帝啊,你就看着办吧!
我也知道自己是秋后的蚂蚱没几天蹦跳了。
破罐子破摔吧!
第52章 最后的疯狂
在秦桧当权的十多年时间里,对外坚持执行高宗的议和主张,对内大肆贬逐异己、粉饰太平、用人唯亲,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民愤极大。
面对秦桧的强权,更多的人选择了沉默。
明哲保身,这是人的本能。
话又说回来了,这世界上的事儿是没有绝对的,有沉默就有反抗,有中庸就有极端。
相对于沉默的大多数,极少数的反抗显得更加耀眼,更加容易被历史所铭记。
当大多数人无法改变现实的时候,就把希望寄托在极端的少数人身上。
要是有一位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大侠出现该有多好啊!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咔咔两刀,把秦桧给结果了,那大宋岂不是旧貌换新颜,中兴在望了!
众望所归,英雄的出现成了一种必然。
一名殿司小校,一个守卫宫廷的武士,一个满脑子“侠义”二字的热血青年。
他的名字叫施全。手持一把斩马刀。
斩杀奸臣秦桧,是他作为义士的职责。
一切准备就绪。
磨刀晃晃向秦桧。
秦桧的小命恐怕难保喽!
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春风得意的秦桧,像往常一样,坐着小轿,哼着小曲,优哉游哉地往皇宫进发。
望仙桥,通往皇宫的必经之路。
熙熙攘攘,人来人往。
轿行桥上,说时迟那时快,从来往的人流中,闪出一条手持斩马刀的大汉,挥刀向秦桧砍来。
手起刀落,只听咔嚓一声。
莫非是秦桧被砍了脑袋。随从们吓了一身冷汗,定眼一看,砍断的竟是轿子的一条立柱。
好险啊!快抓刺客。
随从们蜂拥而上,大汉寡不敌众,很快被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
吓死老夫了!秦桧惊魂未定,这心脏砰砰几乎跳了出来。
押到大理寺,给我严加审问,定斩不饶。秦桧用尽力气地吼道。
秦桧遇刺的消息在大街小巷高速传播,听到者无不拍手称快。
施全,真是大英雄啊!
胆敢刺杀当朝宰相,给我砍了。高宗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
砍了。秦桧的死党在一旁附和。
有了高宗的谕旨,大理寺办案效率那是相当的高,没过几天,就把这施全斩杀于市。
这个事件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宰相的安保措施还不到位,让小小一个刺客轻易地接近秦桧,实施刺杀行动。幸亏这秦桧命大,有立柱庇护,要不然早就身首异处了。
有了这次教训,秦桧再出门,那是一千个小心,一万个担心,专门安排五十个士兵,持木棍在四周侍卫。
再想刺杀,先过了我这道肉体盾牌。
这下安全了!
不过,这秦桧本来身体就不好,受此惊讶之后,神情有些恍惚,晚上经常做噩梦,不是遇到有人刺杀他,就是被岳飞、张宪等人追着索命。
睡个觉都这么累,这日子还有得过吗?
一名殿司小校,我与他无冤无仇,竟敢刺杀我,这后面肯定有人指使,会是谁呢?
嘴硬的施全至死也不肯说。
看来这敌人铲除得还不彻底啊!还要加大力度,继续铲除到底。
要从言论入手,对那些诽谤朝廷或者宰相的人,坚决予以治罪,堵住那些异己者的嘴。
在秦桧的统一指挥下,各州县纷纷抓典型案例,很快就查处了一批诽谤秦桧的案件。
右迪功郎安诚、布衣汪大圭因诽谤秦桧被流放。
荫人惠俊、进义副尉刘允中因诽谤秦桧被斩杀。
径山僧清言因诽谤秦桧被刺配充军。
秦桧的坏话是谁都可以说的吗?那是要付出代价的!
到了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查办了王庶的两个儿子王之奇、王之荀和叶三省、杨炜、袁敏求四个案子,都以诽谤朝廷之名,给他们定了罪。
秦桧跟王庶有过节,他把王庶贬逐致死了,怎么还不解恨,竟要父债子还不成?
莫非这种债还有利息?
王庶的两个儿子很孝顺,当王庶被秦桧流放到道州,抑郁而死后,王之奇、王之荀哥俩对秦桧恨之入骨!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两兄弟在父亲墓前发下毒誓。
想要报仇可以,但也要讲究策略啊!在心里记账就可以,干吗还要说出来呢,要知道秦桧的耳目遍布天下啊!
好啊,你们要找秦桧报仇,这条消息含金量高,报到秦桧那里,捞个一官半职,应该没问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早有势利小人把这话传到了秦桧那里。
找我报仇,你们还嫩了点!秦桧就以诽谤朝廷为名把王之奇、王之荀罢了官,把王之奇流放到梅州,王之荀流放到容州。
报仇?难喽!
随着对异己势力经久不衰的打击,让秦桧的心变得扭曲了。眼里是一粒沙子也进不得,整天疑神疑鬼,只要听到有人说自己坏话,立刻就予以报复,稍慢一点,这心里就受不了了。
难道是有了整人的癖好?
这是一种病啊!
秦桧不但动不动就弹劾贬逐大臣,更有甚者,他竟连皇子都不放在眼里了,要是哪个皇子、王爷得罪了他,也照贬不误。
衢州这个地方发生了起义,用当时官方的话说是起了盗贼。当地官员奏报到朝廷,按理说,这样的事情应该立刻向高宗汇报,毕竟是叛乱之事,影响江山社稷稳定。
秦桧这时候年龄也大了,在宰相的位置干长了,也就有了应付高宗的办法。接到奏报后,他直接派了个殿前司将官率领一千人去缉捕,看这架势,盗贼也不算多,规模很小,不足以大动干戈。
杀鸡焉用宰牛刀。
秦桧自恃资格老、经验多,对付这等小事,自己轻车熟路,皇帝嘛,还是让他在后宫好好享清福吧!
这个事瞒过了皇帝容易,瞒过天下人却很难。很快,高宗的养子赵瑗就知道了这件事情。赵瑗当时已经被封为晋安郡王,搬出了皇宫居住,不过还经常进宫向高宗请安。
赵瑗这个人很有骨气,对金态度强硬,看不惯主张议和的秦桧。反过来,秦桧也看不惯他,两个人暗地较劲。
一个是皇位接班人,一个是行将就木的老宰相,谁是谁的对手,还真不好说。
赵瑗借着给高宗请安的机会,就把这事跟高宗说了。
高宗听到后,大吃一惊,我怎么不知道啊?
快快把秦桧给我叫来。
秦桧来了,高宗一问,秦桧心里吃了一惊,高宗怎么知道了,莫非又出现异己了,铲除得这么干净,还有漏网之鱼?
防不胜防啊!
秦桧毕竟是搞政治的老手,心里虽然吃惊,但面不改色,很镇定地解释道:“这么点小事,不值得惊动陛下,让您烦虑,所以就没敢奏报,我打算等到平息了,就立刻向您报告!”
高宗一想,秦桧说得也对,这么点小事,都来麻烦我,那还让不让我安心享福了。还是秦桧理解我。
这事就被秦桧轻松地给摆平了。
等退了出来,秦桧就问高宗身边的人,因为那些人早被秦桧收买了,做了他的线人,秦桧一问,他们就把晋安郡王给说了出来。
这还没当皇帝呢,就和我过不去,这要是当皇帝了,不得把我整死啊!
我这么大岁数了,也没几天混头了,熬不到你登基那天了,也用不着惧怕你。
你今天捅了我一刀,明天我给你一棒子。
别看是王爷,得罪了我,照打不误。
先好好查查,看你有没有把柄在我手上。
把赵瑗的一举一动与大宋章法逐条对照,看他有没有犯法的地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