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凤凰涅磐-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歼七基型揭开了歼七系列的序幕。此后歼七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
歼7MG:其最大的热点是采用了双三角翼,机动性比歼7其他型号有较大提高,其他性能指标也有很大提高;目前我国的“八一”飞行表演队装备的就是这种机型。该机加装了SSR多功能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有两门三十毫米航炮,五个外挂点,可挂国产“霹雳”系列空空导弹,也可挂法国“魔术”及美国“响尾蛇”导弹。对地武器包括MK82炸弹及各种火箭弹。
歼7e:动力设备:一台LiyangWP7B涡轮发动机;最大推力一万三千二百磅;制空性能:最大马赫数二点一;实用升限五万九千英尺;作战半径五百五十英里;自重:最大起飞重量两万零七百磅;武备:两门三十毫米机炮;可挂空空导弹,不能挂载攻地导弹;惯性制导。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和院校合作在歼七II基础上,进行较大的改进设计,发展而成的昼间歼击机。选择了新的双三角平面形状的机翼,增设了机翼前后缘机动襟翼,提高了亚、跨音速机动性能;增加发动机推力,降低油耗,将原涡喷7乙发动机换为涡喷13F发动机;加装了平显武器瞄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等;换装了航姿系统,无线电罗盘,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超短波电台等;加挂高性能空空导弹;增加武器外挂能力,在机翼两端各加一个外挂点,增强了空对地火力;增加了压力加油系统,液压系统采用密闭加油,以及对平尾和副翼载荷进行设计改进等。改进后的飞机其低空格斗能力,起降性能,对地火力,续航时间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对未来电子战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我国“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已于一九九四年七月选用该型飞机作为表演机另编为歼七EB(B为表演之意)。
F7MG:歼七系列的最新改型。采用双三角形机翼(内翼后掠角五十七度,外翼后掠角四十二度),有前后缘机动襟翼,翼下有两对外挂梁,可以灵活地换装武器。
歼七FS:一九九八年六月八日,由成都飞机工业公司等九家单位合作研制的歼七FS首飞成功,试飞员为钱学林。该型飞机将主要用于关键技术的验证飞行。从外形上看,歼7FS与原有歼7系列战斗机的最大区别是,改变了原机头进气方式,即演变为下颌式进气,这种进气方式与美国的A7“海盗”攻击机类似。这种改进有两个优点:首先增加了机鼻的容积,便于安装大功率的机载雷达;其次,提高了大仰角飞行时的进气效率,从而使飞机的姿态机动能力增强。歼7FS通过上述巧妙改进之后,雷达舱允许装置的雷达扫描天线直径超过了六百毫米。完全可以选用类似于俄罗斯“甲虫”系列的先进火控雷达作为标准装备。此外,为了进一步改善动力性能,歼7FS换装了涡喷13FII型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黎阳发动机公司在原歼8II型战斗机上装载的涡喷13型发动机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改进的双转子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进一步增加到七十八千牛(约八千千克),这使得歼7FS的机动能力较原歼7系列战斗机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从一百三十九米每秒增加到一九十九点八米每秒;在五千米高度,从零点六马赫加速到一马赫的时间由三十五秒减少到二十八点七秒;起飞滑跑距离也缩短了两百米等等。
歼7是第二代战机,歼七G是歼七系列的最新改型。歼七G战机是在歼七E基础上的改进型歼击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增加实感,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歼7E战机的研制背景及作战性能。
歼7E属于昼间轻型歼击机,是为了适应我军90年代作战任务的需要对歼7的改进型战机,执行制空、防空、对地支援和护航巡逻等任务,主要作战对象是敌轰炸机、歼击轰炸机、歼击机等。歼7E战机由于采用了双三角翼气动布局,所配备的航电系统对现代空战环境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装配了一台涡喷13F发动机推力可达六千四百五十公斤,有五个外挂点,最大外挂重一点六吨,可同时外挂三个副油箱,并加强了对空对地攻击的火力,可外挂性能先进的霹雳八型(以色列“怪蛇”格斗导弹的国产化型)、PL5乙等空空导弹或空地火箭或炸弹,装一门三十毫米机关炮,备弹六十发,具有了较好的机动格斗性能,在模拟空战中有多次击败“空战明星”SU27战机的纪录;通过对油箱分布优化设计增加了载油指数,双三角机翼技术的应用减小了展弦比和诱导阻力,使续航力和起降性能有所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歼7型战机“腿短”的劣势;此外,还具有较好的维修性、可靠性和较强的生存能力。
歼七E型飞机的主要技术性能:机长一十四点八八米,机高四点一米,翼展八点三二米。最大马赫数二点零,最大平飞速度一千二百千米每小时,最小平飞速度二百四十千米每小时,实用静升限一万七千八百米。最大爬升率一百五十五米每秒,最大航程两千公里。起飞速度二百八十公里每小时,起飞距离八百米。着陆速度二百八十公里每小时,着陆滑跑七百五十米,正常起飞重七千八百六十公斤,最大起飞重量八千一百公斤。总油量四千一百五十六升。
既然歼7G战机是在歼7E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那么它除继承了歼7E战机的所有优点以外,并在雷达、平显和头瞄等30多个方面实现了改装,使其综合作战性能跨上了一个新台阶。该机设计思路定位非常清晰,就是与苏30、苏27、歼10、歼8等先进战机形成高―低搭配的战术组合,主要执行对敌轰炸机、歼击轰炸机等的截击任务,保护我地面重要目标,配合其它飞机夺取制空权,掩护我陆、海军和其他地面部队作战,还具有一定的对地/海目标的攻击能力。
歼7G型飞机的主要技术数据:正常起飞重量七千七百公斤,正常着陆重量六千五百公斤。最大着陆重七千四百五十公斤,机内燃油重量一千九百二十六公斤。机外燃油量一千三百零二公斤(480L、720L副油箱)最小平飞表速二百四十公里每小时,最大表速一千二百公里每小时,最大马赫数二点零,最大爬升率一百六十五米每秒。最大航程一千九百公里,实用升限一万七千三百米。起飞速度二百八十公里每小时,起飞滑跑距离六百五十米。着陆速度二百六十公里每小时,着落滑跑距离七百三十米。
歼7H(原歼7ⅡH)是歼7系列中加强对地攻击能力的改型。一九八五年三月首飞。该型具有使用改进自以色列“怪蛇3”近距空空导弹的霹雳8导弹的能力。但由于霹雳8重量很大,歼七必需加装200多千克的配重去保持平衡,因此后来未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歼8II战斗机。
看完这些资料,韦克剑揉了有些发胀的太阳穴,他开始思考起下一个问题来。毕竟对于他来说,他所要做的不是记住这些飞机的数据就可以了,还有更多的东西需要他去处理啊。
3262重生 第二百六十二章
正当韦克剑准备出门的时候,就见自己的副手吕前平走了进来。两人几乎是撞了一个满怀,还不等韦克剑开口说话,就听见吕前平将手里的文件放在了韦克剑的面前说到:“看下吧,好东西啊。”说完露出了一个让人感觉神秘而又不可琢磨的笑容来。
听见这家伙这么说,而且又搞的这么神秘,韦克剑显得很不解的看起了文件来。不过他很快就被文件的内容给息影住了,因为这是一篇他急需的东西,就见上面这样写到:
国家必须建立独立的、强大的国防,作为国家武装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空军建设的速度、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防务,空军应当置于国防建设的优先地位。——当下,几乎不会有人对这样一个立论明确的观点表示怀疑。
然而,当大船、大飞机、大陆军、大海军……早已不绝于耳之时,大空军却鲜有人言。一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空军?一个大国需要什么样的空军?回答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辉煌缘何败于平庸?
空军时代,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那场迎来空军时代的战争中,个人战绩最为辉煌的莫过于德国空军。据战后数据统计,德国空军中击落敌机超过五架的“王牌飞行员”超过三千人;个人战绩百架以上者就有一百零七人;世界空战史上击落敌机超过三百架的“超级王牌飞行员”仅有两人,全部出现在二战德国空军中。德军最凶悍的第五十二战斗机联队,击落敌方飞机达万余架。
再看美国空军,“王牌飞行员”总数不过一千三百余人;成绩最好的击落敌机总数不过四十架。与德军相比,美军飞行员的个人战绩显然流于平庸。
然而,与飞行员个人战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人输掉了战争。而且,在二战中后期的主要战场上,德国空军完全丧失了制空权,盟军的战略空袭成为德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即使是在战争初期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也未能达成预期的战略目的。
辉煌缘何败于平庸?站在不同的视角审视,自然会得出迥然不同的观点。然而,毋庸置疑的一点,也是今天看来最具说服力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结论是:德国空军在建设和使用的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巨大偏差。
二战中的美国空中力量,可以说是一支实力雄厚、后备充足、力量均衡的大空军。相形之下,德国空军不可谓地位不高,不可谓数量不多,不可谓投入不大,但其战略视野却小得可怜。
二战前,德国未能建成具备独立完成战略任务的远程轰炸航空兵;战争初期,德国空军的任务仅局限于支援地面作战,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前线航空兵;战争后期,在盟军强大的空中压力下,德国空军又不得不沦为一支以防空任务为主的防空军。
画地为牢:难脱的束缚
与陆军、海军相比,空军是后来者。空中力量最初孕育产生于陆军、海军之中。时至今日,军队的空中力量仍然包括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甚至出现过独立的国土防空军。
那么,一支真正的大空军与空中力量的其他组成部分相比,其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作为一个独立的军种,大空军不应再是其它军种的附属物。它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空军战略、空军发展战略;它不仅应该具备独立完成战役战术任务的能力,更应该具备独立完成战略任务的功能。唯有如此,空军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军种。
在理论层面上,或许不会有人去妄加置喙上述观点。然而在现实中,真正能做到却绝非易事。当一支空军的主要作战力量被分割配属于不同战区的陆军,当它仍然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的时候,它只能算是陆军航空兵;当一支空军倾其全力执行国土防空任务时,它只能算是防空军。
空军的特征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远程机动和打击能力。丧失了这样的特征,束缚于画地为牢式的制约当中,这样的空中力量只能是名义上、称谓上、形式上的空军,不管它的规模有多庞大,不管它的武器装备有多先进,都无法令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大空军。
其实,画地为牢的束缚,不仅仅体现在编制体制和作战思想中,更多的状况是,传统观念早于不知不觉中禁锢了人们的思维。
当空天时代悄然来临之时,空军的作战空间已然拓展到了更高的太空,空军的主战装备难道还要故步自封地仅仅局限于飞机吗?
当精确制导的常规地地导弹具备了突击机场的能力,并成为夺取制空权的利器,难道仅仅因为它不是飞机,就无法出现在空军的装备序列中吗?
当特种兵袭击机场协助夺取制空权成为需要和可能时,难道仅仅因为它的作战是在地面完成的,就不能将其编入空军的编成吗?
不等式诠释的大空军
翻开几年前美国空军公布的资料,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美国空军拥有各种飞机、战略导弹、卫星总数为五千四百七十五架(枚、颗)。其中战略导弹五百枚;卫星四十七颗;轰炸机一百二十九架;战斗/攻击机两千一百四十架;特殊用途飞机和特种作战飞机二百三十八架;侦察机四架;训练飞机九百三十三架;运输机八百三十二架;加油机四百九十五架;直升机一百五十七架。
美国空军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先进、最典型的大空军,如果以其为样本对主战装备平台的数量加以数据分析,那么我们至少可得出如下的不等式:
空军主战装备平台≠飞机。
美国空军中,战略导弹、卫星等非飞机类主战装备平台占总数的百分之十。
空军主战装备平台≠战斗/攻击机。
美国空军中,战斗/攻击机不到主战装备平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
空军主战装备平台≠攻击类武器平台。
美国空军中,训练飞机、运输机、加油机、直升机、卫星超过主战装备平台总数的百分之四十五。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主要用于远程战略打击的装备平台,包括:轰炸机、战略导弹、加油机,超过主战装备平台总数的百分之二十。
特种作战平台超过主战作战平台总数的百分之四。
可用于远程力量投送的装备平台,包括:运输机、加油机,接近主战装备平台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
上述数据分析中,三个不等式,对于改变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思维定势颇有裨益。而其他一些分析结论,则可以帮助人们看清一个典型大空军所重视的各种特有能力:远程打击能力、远程投送能力、特种作战能力。
如果进行一些更广泛的数据分析,相信我们还能找出更多的不等式。
比如:大空军≠大规模大空军≠大投入
经过马岛战争和历次中东战争后,谁又能贸然断言,规模和投入总量有限的英国空军和以色列空军不是大空军呢?
言说至此,有一个问题就必须有解答了。那就是——大空军应该是个什么样?换言之,就是如何定义大空军?要想对此做出解答,绝不是件简单的事。至少,仅以一人一时一地的一孔之见,很难给出一个全面准确的答案。如果我们换种方式,仅仅以素描的方式勾画大空军粗浅轮廓的话,那么它至少应该包括以下诸多特征:
大空军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必须能够容纳任务需求、技术发展、战术演变所带来的任何新鲜事物;
大空军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军种,它应该拥有独立的战略、战役体系;
大空军应该突出远程机动打击能力和战略力量快速投送能力;
大空军应该具备完成国家防务所需求的各种类型作战任务的能力;
大空军应该形成必要的规模,包括数量和质量;
大空军必须建立雄厚的后备力量;
其实,所谓大空军无非是一个概念。然而,如果仅仅把它视为被一个“大”字所重新修饰与包装的新的空军概念,或许就偏离的大空军定义的初始点。
不可否认,要想真正把大空军概念确立下来,人们还必须认真细致地研讨——大空军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编制体制、装备体制、指挥体制、后勤保障体制、人才培养体制……
过往的战争,留下太多沉重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技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改变着战场环境;空天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然而藩篱,层层叠叠、高高低低、密密匝匝、忽明忽暗,仍在各个层面上束缚着、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与思维。
要想建设和使用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空军,必须冲破这有形与无形的各式藩篱,才可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勇敢地起飞!
看完后这份文件后,韦克剑几乎要跳起来了。他知道自己现在该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