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是秦二世-第3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冯去疾知道,大秦所有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瞒过如今经常神出鬼没的年轻皇帝陛下。

因为如今的大秦,没有人知道黑冰台和龙卫府到底有多少人,又有多少人都是黑冰台和龙卫府的细作,而自己的府中或者族中子弟有没有龙卫府或者是黑冰台的人,怕是包括各个勋贵世家的家主也不知道。

但是冯去疾马上就发现了些许异常,自己族中的弟子在第一年的考课中,本应是良的考课,却是齐齐都是一般。吏部尚书蒙毅不可能会专门为了几个七品小吏同自己交恶,而如今能够让蒙毅如此做的,似乎也唯有当今皇帝陛下了。

如果没有皇帝陛下的示意,蒙毅不会为难几个区区七品小吏,更何况蒙毅身为吏部尚书不可能不知道那六人都是出自自己冯氏一族中。

敏感的冯去疾马上就想到,这是不是皇帝在隐晦的暗示自己呢?

想来想去,冯去疾觉得,自己如今已经到了如此地位,而且已经是这等高龄,再在朝中霸占着高位似乎根本没有必要,如今内阁府种种政务早就自成体系,四位内阁辅政大臣,各司其职。自己若是主动请告老,一是向皇帝表明自己不似李斯那般恋权的心思,二,同样也可以为自己族中子弟腾出晋升的空间不是?

毕竟,只要自己没有死,只要自己的儿子冯劫依然是朝中大将军,桂林军主将,朝中不会有任何人会为难自己冯氏一族的族人。更何况,皇帝也定然不会允许的。

内阁府五位辅政大臣,从尉缭离世之后,五年来,皇帝出人意料的一直未曾补充过任何一人进入内阁。哪怕先前所有人都以为有资格而且一定可以充任内阁辅政大臣的蒙恬,也依然没有进入内阁。而其余有资格的如姚贾,如今也依然还是刑部尚书的位置。

四个内阁辅政大臣,可以维持内阁府正常运转,主持天下诸事,那么三个似乎也同样可以的。亦或是,皇帝其实早就想好了升任内阁辅政大臣的人选??

冯去疾不知道,但是冯去疾不敢赌。

算上这一次,这已经是冯去疾今年第三次向胡亥告老了。

胡亥眯着眼睛看了躬身行礼的冯去疾半响,才笑着道:“老爱卿不用多礼,快坐。”

“谢陛下!”

冯去疾谨守臣子本分,恭恭敬敬的行礼。

“老爱卿可是为冯乐等人之事才来告老?”胡亥状若不经意,开口道。

冯去疾听到胡亥的话,身子却是情不自禁的一颤。

果然啊!

皇帝果然是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的!

“老臣不敢!陛下,老臣已近耄耋之年,自太师大人离世,老臣身体也是一ri不如一ri。如今内阁政务渐入佳境,李大人也是jing力充沛年轻人,老臣在这内阁辅政大臣位上,愈发的觉得jing力跟不上。唯恐耽误朝中政务,还请陛下恩准!”

冯去疾自然不会承认。

如果他承认了,怕是就要让皇帝感觉自己做出的似乎同蒙恬当ri做的事情一样了。那样的话,若是皇帝因此对自己生出恶感,怕是就算自己还在内阁辅政大臣的位置上,也保不了自己冯氏一族多久了。

“呵呵,那老爱卿以为这五年来我大秦诸事如何?”

胡亥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同冯去疾继续纠结,而是话锋一转,笑着问道。

“陛下圣明。我大秦近年来风调雨顺,虽对百姓赋税所收不及始皇陛下十一,但是仅只,朝中十二大官仓已经尽皆仓禀满仓,新设桂林、会稽等六仓,等到今岁秋收之后,怕是也将满仓。朝中各郡人丁兴旺,新垦耕地更是五年前数倍之多,实乃我大秦盛世之岁也。”

冯去疾这话说的倒全是大实话。

五年时间,两年前的人口普查显示,大秦的人口已经增加了两成,近乎三千万了。

而今年户部在秋收之后还将要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想来大秦的总人口将要突破四千万人大关了。这些胡亥自然清楚。

“正因为如此,所以,朕才不会同意爱卿告老之事!”

胡亥看着一脸兴奋之sè的冯去疾,淡淡的道。

 第两百二十五章 内阁参政

“正因为如此,所以,朕才不会同意爱卿告老之事!”

胡亥看着一脸兴奋之sè的冯去疾,淡淡的道,随后似乎想起了什么又加了一句:“内阁府交给诸位爱卿,朕还是很放心的。”

冯去疾听到胡亥的话脸上的笑容不由自主的一僵。

皇帝的话潜在意思是不是说,如果不是因为这五年内阁府行事还算过的去,那么就会同意自己告老之事?或者说会直接如当初裁撤丞相府一般将内阁府给直接撤了?

“如今内阁府的内阁参政们如何?”

胡亥话锋一转,放下手中的奏章看着冯去疾问道。

内阁参政,是胡亥在二世六年提出来的新名词。

参政,顾名思义,参与政事之意。

自尉缭离世之后的整整一年内,大秦皇帝胡亥一直没有再为内阁府增添新的内阁府辅政大臣的意思。渐渐的,原本一直对内阁府辅政大臣抱有极大幻想的如尉缭、胡毋敬等人也都渐渐的熄了那份奢望。

可是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从此之后内阁府辅政大臣将会只保持四位的时候,大秦皇帝胡亥却是突然在二世六年的元宵节下诏遴选一百二十人的世家勋贵进入内阁,参与处理朝廷政事。

消息传出,满朝皆惊。

皇帝这是要将内阁府辅政大臣变成街上的大白菜么?不动则已,一动就是要彻底的将内阁府变成有名无实的傀儡吗?

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府辅政大臣,那怕是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内阁府就要争论上几天乃至几十天了吧。

不过,群臣们的惊骇没有持续多久,具体的章程在元宵节的第二天就被公布了出来。

这一百二十人,都必须出身勋贵世家,从这一点上,就基本上堵死了很多身份不够的富户豪门进入内阁的通道。不过,此举却是让一干才被收回所有封地的勋贵世家对胡亥感激涕淋。

不过,这一百二十人进入内阁的职位,不是内阁辅政大臣,而是出现了一个新的职位,内阁参政。

这个内阁参政,平时并不在内阁办公不参与内阁府种种公务,同时也没有官阶品级。而内阁参政唯一的作用或者职权就是,当内阁参政对内阁府的某项政议有疑惑或者说认为内阁府的某项政议不利于民、不利于国,那么就可以启动弹劾程序。

当然,启动弹劾程序的基本要求是,超过半数的内阁府参政联名向大秦皇帝陛下上书。而这个时候,内阁府将会召开内阁参政大会,内阁府的四位内阁辅政大臣必须要就参政们提出的疑惑在参政大会上进行现场解答。而这个内阁参政大会,大秦皇帝将会而且必须亲临。

在内阁府的四位辅政大臣解答完成之后,如果内阁参政们依然有疑惑或者说有分歧,那么内阁府中的一百二十位参政将会在三ri之后就此项政议进行表决。

这个时候,如果内阁府想要继续进行这项政议的话,必须要在三天之内,争取到超过三分之二的内阁参政的支持,也就是说至少要有超过八十位的内阁参政同意内阁府对政议,那么,这项政议将会得以通过,并可以行文六部执行。

当然,大秦皇帝可以推翻内阁参政进行的任何表决。而且大秦皇帝所有的诏令,同样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内阁参政的作用当然不仅只于此。除了能够对内阁府施行的政议提请弹劾以及申请重新审核外,还能够自行的提请某项政议,通过举行内阁参政大会来进行表决决定这政议是否可以执行。

这个提请政议的基数同样是内阁参政的一半。而只要超过五分之四的内阁参政表决通过,那么这项由内阁参政提请的政议就能够不经过内阁府的几位阁老而直接行文六部执行。

除非,大秦皇帝亲自过问进行否决。

其实,胡亥此时运用的就是有点类似后世的参政议政的制度。只是,如今的大秦的内阁参政制度,却是有些四不像的味道。

胡亥深知任何事情都必须一步步的来,不能cāo之过急。

让内阁府统领大秦所有政务,是第一步;设立内阁参政限制和分散内阁府的权力则是第二步;第三步,自然是让后面几十年的新兴阶级,如商人或者说民智得到开启的普通百姓也能够进入内阁参与政事,名字胡亥都已经想好了,就叫议政。

最终的目标,则是大秦皇帝将会只统帅大秦所有的军队,不再过度的参与政事,而是将所有的政事都交由内阁府、内阁府参政、内阁府议政来处理。

不过,显然要达到这个目标大秦还要至少数十年的路要走。才能最终逐渐的形成这样一个惯例。

一百二十ri的勋贵世家参政,胡亥就是要将大秦有影响的所有勋贵世家尽皆绑上大秦的战车,只有让他们将大秦当作自己的根,让他们感觉大秦同自己的家族兴亡相关,他们才会真正的为这个帝国考虑。当然,他们肯定同样也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谋取利益。不过,这利益的谋取却是建立在大秦依然存在,他们依然是大秦参政的基础上的。

一旦大秦覆亡,那么他们这些人任何的利益都将得不到保障,他们家族所有的一切都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所以,任何时候,他们在为自己家族谋取利益的同时,首先要确保的一点就是,大秦依然好好的存在,甚至还能健康、昌盛的存在。

如此,他们的家族才能得到延续,他们家族才能够保持兴旺。

胡亥就是要给他们灌输这样一个思想,那就是如今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是绑定在大秦帝国这样一辆强大的战车上的。有了大秦他们才能保持如今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权势还是富贵;而一旦脱离了大秦,那么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

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参政,相对于整个大秦为数众多的勋贵世家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所以消息一经传出,所有的勋贵世家无不疯狂了,尤其是那些本身在朝廷内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的勋贵世家,更是打定主意无论如何也必须得到一个内阁参政的职位。

很快,内阁参政的遴选条件就出来了。

据说,这遴选条件是皇帝陛下亲自拟定,最后交由宗正府监察司修订完成的。而遴选内阁参政的府衙,正是宗正府监察司统管。

内阁府甚至朝廷其余任何的府衙都插不上手。

遴选内阁参政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为大秦立下过战功、政功;第二条,则是在过去十年内,未曾发现有过欺压良善、不法之事;第…,必须有行善积德之事。而在这一点上,在二世三年发生的那次水患曾经鼎力捐献的勋贵世家却是天然占据了极高的分数。

当然,肯定不仅只这…,但是这…却是一下断了近乎一半的勋贵世家的心思。

这个时候,一干勋贵世家才发现,原来二世皇帝陛下早就在多年之前就已经在为今ri之事做准备了。不然为什么要在陈县重建、上党水患的时候号召咸阳乃至关中的众多勋贵世家拿出真金白银来救助那些低贱的贱民?

行过善事捐助的勋贵世家,喜不自胜;因为一时利益蒙蔽了双眼的勋贵世家,则是擂胸顿足会不自胜。

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参政很快就被遴选了出来。而其中有五名内阁参政却是大秦皇帝胡亥钦点的。这五人就是当初被胡亥一撸到底因善秦之功而得封侯爵的武安侯马兴、东陵侯召平、南阳侯杜赫、东莱侯崔如意、巴陵侯姜叔茂五人。

皇恩浩荡,不外如是了。

圣天子胡亥早就曾言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对大秦有功之人,此刻对待马兴、召平、杜赫等人之事上却是坦荡荡的证明了这一点。

此举,自然让马兴、召平等一干因善秦之功的人感激涕淋。

内阁参政三年一考课,换句话说,成了内阁参政并不意味着你一辈子都会是内阁参政,而是只有在你被遴选出来的三年之内,你才是内阁参政。

如果五年之后你不能通过宗正府监察司和御史府、黑冰台的考课,那么不好意思,你就要滚蛋了,请再等五年。

这五年之期后的重新考课,对原本是内阁参政的人是极为严格的。三年内阁参政任期内,各个参政做了什么,有没有提出对大秦、对民生有好处的建议,有没有不管事的表现等等都在考课范围内。而这一方面,黑冰台主要的作用就是将这些内阁参政在民间的风评进行统计。

有下的自然就有上的。更何况,大秦那么多的勋贵世家,可是都卯足了劲等着有人下呢。

从二世六年开始,如今第一任的一百二十位内阁参政到今年,正好是三年整了。在十月二十五ri国庆节之后,这一百二十位的内阁参政就将要进行第一次的考课了。

“回陛下,诸位参政这三年来委实帮助内阁府发现了许多的错漏之处,并提请了一些对民生有利的政议,如今看来,还好。都还好!”

冯去疾听到胡亥的话,眼神一闪,躬身应道。

 第两百二十六章 加加担子

“回陛下,诸位参政这三年来委实帮助内阁府发现了许多的错漏之处,并提请了一些对民生有利的政议,如今看来,还好。都还好!”

冯去疾听到胡亥的话,眼神一闪,躬身应道。

听了冯去疾的话,胡亥脸上带着些许玩味的笑容。他很清楚冯去疾话语中的很好是个什么意思。同样,他也知道,冯去疾知道自己明白内阁参政对内阁府的制约。

内阁参政在任期第一年都还因为刚刚接触这个新鲜事物,没有多少经验,所以很少对内阁府的各种政议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不过随着任期的临近以及对各项事物认知的成熟,所有的内阁参政都知道,如果自己等人不在任期内做些事情的话,怕是在三年后的考课就要被淘汰了。

毕竟皇帝先前给出的考课要求已经明明白白的说明了,他们这些内阁参政在任期内做了些什么,可是占有很大的分数的。

第二年开始,一百二十位内阁参政开始有意识的更多的参与和关注了内阁府种种政令的实施。尤其是对六部在执行政令的行动上,这些参政们可是一点都不含糊。

到了二世八年的下半年,内阁参政们第一次对内阁府的政议提请了弹劾。

起因是内阁府在筹建会稽仓的时候,要求从会稽尤其是就近的吴县征召十万民夫来保证会稽仓能够按时完工的事情。

然后,包括马兴、召平在内的二十余位内阁参政牵头,很快就联系到了超过六十名的内阁参政,对这项政议提请了弹劾。

结果自然不用说,冯去疾、李由、嬴腾、顿弱四人拟定的政议顺利的流产了。

而这件事情,从头到尾,身为大秦皇帝的胡亥都没有插手干预过。他只是站在咸阳宫内,默默的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等到内阁府将内阁参政们否决之后的政议奏报送到胡亥铜案前的时候,胡亥罕见的在皇帝书房内小酌了两杯。

事情的经过胡亥很清楚。在是否征召民夫的事情上,内阁府自然有他们的考虑,毕竟这五年,大秦其实一直没有停下各类工程的修筑,尤其是勾连大秦各个郡县的驰道修筑,一直没有停歇过。

基于东瀛岛被腾蛇军源源不断抓回来送到大秦各地各个工地上的东瀛土著以及俘虏的匈奴人、羌族人、月氏人以及乌孙人,其实大多数的新驰道建设尤其是勾连几个新设郡治的驰道建设,内阁府秉承胡亥的旨意鲜少征召大秦百姓来修筑这些繁重的建设,除了一些较小的工程就近征召个数千人给予报酬外,上万的劳役征召都是极为少见的。

因为会稽仓在胡亥的设想中,在将来应该是大秦东南半壁之地的粮食存储中心,所以一应建造基本上都是按照敖仓的规格来进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冯去疾、嬴腾等人会提请想要征召近十万的民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