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之至者谓之元-闲话元朝往事-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及日本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倭寇才逐渐销声匿迹。
其二,日本不再安分守己。
从白江口海战之后,日本知道自身实力不行,便十分老实,没有什么对外扩张的野心。“文永”、“弘安”之役后,因为两场台风总是那么恰到好处的来临,从此便认定这是“神风”,日本有天神庇佑,永远不会沦亡,开始自高自大,乃至于在明治维新之后产生疯狂的对外扩张思想,最终差点把日本送进万劫不复。
其三,镰仓幕府的倒台。
虽然自卫反击战胜利了,但为了打仗和修筑防御工事,镰仓幕府几乎把府库都掏空了,各地诸侯为了抵抗元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还需要幕府赏赐。于是,镰仓幕府只好放任诸侯们大量侵占公地。这样一来,原本牢固的幕府经济体系之外出现了大量不为幕府管辖的土地和庄园,诸侯们对于幕府的经济依附减弱,幕府想要控制全国已经越来越困难。经济上出了问题,很快政治结构上也出了问题,众多武士因为战争而破产,而很多“百姓名主”,也就是占有很多田产的地主倒有相当数量因为发战争财而成为武士。这些人不但经济上和幕府没有联系,在人身上也和幕府没有主从关系,成为凭空而来的“第三势力”。他们有钱有武装,又不服幕府管束,日本的大乱便难以遏制。终于,在两次战役结束五十二年后,镰仓幕府灭亡。
【更新】
说起元朝与日本的战争,人们总该津津乐道“神风”,也都和日本人一样喜欢将之归结于天意。其实,要不是当时的日本武士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台风恐怕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如果日军和宋军一般一触即溃,在“文永之役”时,恐怕就要被元军长驱直入了,那时候“神风”即使再厉害,又能帮得了日本什么呢?
忽必烈时期元朝进行的另一次跨海远征更能说明问题,那便是征爪哇之战。爪哇国是南海强国,此时是杜马班王朝统治时期。原本与元朝关系很好,在第二次征讨日本的至元十八年,爪哇王还派使者进献金佛塔。可是,忽必烈对于属国一般要求国王亲自朝见并派继承人为人质,这样的要求终为爪哇所不能接受。至元二十六年,元朝使臣孟琪在出使爪哇时再次提出朝见、人质等要求,因态度倨傲,爪哇王葛达那加剌将他黥面放回。
黥面对个人来说是极为侮辱的刑罚,加刑于使臣,则是对国家的侮辱。忽必烈大怒,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二月,任命史弼为统帅,亦黑迷失、高兴为副帅,率兵二万,战船千艘进攻爪哇。
元军到达的很不是时候,此时原本被爪哇降服的葛郎国(谏义里)王室后裔哈只葛当起兵攻陷爪哇首都杜马班,杀葛达那加剌。葛达那加剌的女婿土罕必闍耶正在积聚力量准备反攻。听闻元军到来,土罕必闍耶向元军投降,并要求元军帮助自己攻打葛郎军队。史弼轻信其言,率军进攻哈只葛当,葛郎军遂大败,哈只葛当投降。
然而,土罕必闍耶并不甘心做元军傀儡,在谎称回城取正式降表脱身后,立即召集旧部夹攻元军。元军损失惨重,边打边退,以损失三千人为代价才登船撤走。元军虽然带回价值五十余万锭的珠宝香料作为战利品,但仍是得不偿失。
爪哇比之日本更为弱小落后,其地“千岛万岛南海南,谓远无虞险可守” 并未如日本一般有过战争准备,更没有“神风”相助,但仍然击败了元军,土罕必闍耶一战而奠定霸业,后来建立了统治伊里安岛、马来半岛达一百八十多年的麻喏巴歇王朝。
在那个蒙古铁蹄席卷一切的年代,一些小国实在要比某些大国更有血性,更值得后代为之骄傲,如高丽,如日本,如爪哇,还有下一篇的安南。
【正文】
热带雨林中的噩梦——元朝征安南之役
曾经有一本《越南史》,是越南民主主义共和国官方所编,如果忽略国名,粗看之下,会误以为是我国官方历史教科书,词汇、腔调、叙事方式如出一辙,如“人民群众”、“阶级斗争”、“人民战争”、“伟大胜利”词语之类贯穿始终。所不同的是,以越南人的观点,很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与中国截然相反。如“二征夫人”,于中国是掀起叛乱的“妖妇”,而对越南人来说,却是如杨门女将、穆桂英一般的巾帼英雄,女中豪杰。镇压“二征夫人”的伏波将军马援,在中国是留下“马革裹尸”名言的一代名将,有着流传千古的“铜柱家声”,在越南史书中,便是“侵略者”和“屠杀越南人民的刽子手”了。
其实,二征夫人是否会认为自己代表越南人民,马援将军是否会明白自己是在侵略他国?后人的民族主义将古人绑架,有哪里管本来面目是如何呢?人们津津乐道本民族的英雄时,又会有几个想到这些英雄对其他民族的伤害呢?也许,后人们能够平和的看待祖先的过往,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祖先,便是对祖先最大的尊重吧。
世界史上的超级大国总衍生出与自己文化相似或相同的大量卫星国,相对而言,因为内敛和不富有扩张性,中国数千年历史所产生的文化圈仅覆盖了周边的日本、朝鲜和越南三个国家。相比印度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可谓少之又少。而要说从制度、礼仪、文化与中国最为相近的便只有朝鲜和越南。
越南史称交趾,其领土是今天越南的北部,南部是占城国,是在明朝后期才为其所吞并。安南在秦汉三国时期,一直是中国领土,成为“交州”,三国时是吴国孙家的地盘。唐朝时,在宋平(今河内)设立安南都护府。到唐朝末年的唐懿宗时期,南诏国国王世隆崛起于西南,建立“大礼帝国”,击灭安南都护府,地盘遂为南诏管辖。随着世隆死去,大礼帝国衰微,安南又被五代十国中的南方十国之一南汉纳入统治,为交趾节度使辖地。
公元938年,交趾节度使杨廷艺叛南汉自立,被部将所杀,其婿吴权继起,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南汉水师,从此独立于南汉之外。不过,吴权的政权仍是五代十国乱世之延续,并未独立于中国之外。公元968年,交趾本地豪族丁部领平定境内的“十二使君”之乱,正式建号称帝,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宁平市),自称大胜明皇帝,这便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丁朝。这时五代十国已经被北宋所结束,宋太祖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称为“列藩”。这标志着这块土地从中国彻底分离了出去。
交趾独立之时,正是中国从大分裂重新走向统一的时代。大洗牌的过程中难免“礼崩乐坏”,城头变幻大王旗,法统荡然,“天子兵强马壮者居之”。交趾受其影响,于是先天不足。丁朝建立仅十二年便被大将军黎桓篡幼主自立,建立前黎朝。前黎朝也仅历三代二十九年便又被殿前指挥使李公蕴篡位,建都升龙(今河内),建立了李朝。
李公蕴被称为李太祖,与宋太祖一样,虽是出身行伍,但却非常明白天下可马上得之不可马上治之,在位期间,建书院,立科举,在国内大力推广儒学,终于使安南如宋朝一样由乱世走向承平,留下了一百一十六年的稳固江山。传到第六代李英宗时代,仗着国力强盛,出兵攻打北宋,连陷钦、廉、邕三州,北宋出兵讨伐却屡战不胜,最后只得接受李朝的谢罪,封李英宗为“安南国王”,越南的国名便从交趾改为安南。
李朝通过普及儒学避免了武将篡权,但却忘了儒学也曾给外戚篡权提供过理论基础——比如王莽篡汉。公元1224年,外戚陈守度废黜李惠宗,立其女李天馨为帝,是为李昭皇。之后让继子陈日煚娶昭皇为妻,并强迫昭皇让位给陈日煚。1225年,李朝灭亡,陈朝建立。陈守度虽然是陈朝建立者,但并未称帝,而是扶持陈日煚为陈太宗,自称太师。
陈氏父子的命运有点像高丽“都房”执政崔氏,费尽心机好不容易获得政权,却马上就遇到了外来的强大威胁——蒙古军。
【正文】
公元1252年,还是宗王的忽必烈奉蒙哥大汗之命出征大理,在攻破大理都城之后留下猛将兀良合台继续攻略云南其他不愿归附的部落。兀良合台是蒙古名将速不台之子,在当时的蒙古帝国中属于超一流将才。在他的努力之下,不到一年,云南各地尽数平定。大理国远处西南偏僻之地,地狭民贫,蒙古帝国不惜以十万大军攻之,无非是为了战略包抄南宋。可是,当大理国灭亡,皇族段氏成为大理总管之后,兀良合台却发现,要包抄南宋还有一个障碍,那便是安南。
大理段氏软弱恭顺,对兀良合台平定云南大有帮助,对他来说,安南应该和大理差不多,没必要兵威相加,于是派出两名使者前去劝降。此时,陈太宗和陈太师还在篡国成功的喜悦中没有自拔出来,也不知道蒙古军的可怕,对于劝降断然拒绝,将蒙古使者投入监狱。
兀良合台哪里容得下这种侮辱,1258年初,与儿子阿术率军征讨安南。陈日煚作为开国之君,自然不是气壮如牛胆小如鼠之辈,亲帅主力布阵于红河南岸,“隔江列象骑、步卒甚盛” 。兀良合台此次南征,并非奉有中央命令,再加上忽必烈离开云南时带走了主力,因此兵力并不雄厚。日后兀良合台配合蒙哥汗出征南宋,麾下是一万蛮兵和三千蒙古骑兵,此时兵力应该与那时差不多。见到安南军已有防备,兀良合台命令所部分三路强行渡河,自己一路猛攻敌军阵营,儿子阿术负责切断安南军路上退路,大将彻彻都负责抢夺安南军战船。
兀良合台所部后来能够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从云南势如破竹攻到湖南潭州(长沙),可想而知战斗力之惊人。安南军在东南亚诸国中虽称劲旅,毕竟是井底之蛙的水平,一战下来,土崩瓦解。太宗陈日煚本来无处可逃,但因为彻彻都只顾着追击岸上敌军,没有专注于俘虏安南军战船,终于使得陈日煚逃出生天。战后,兀良合台责彻彻都违命之罪,彻彻都服药自杀。
红河防线一丢,安南首都升龙便无险可守,陈日煚带着文武宫眷弃城而走,兀良合台占领升龙,发现派出的使者已经有一个瘐死狱中。这样的场景在忽必烈占领大理城时也发生过,忽必烈想要屠城,幸亏随军听用的姚枢等人力谏才作罢。兀良合台身边此时却没有可以劝谏他的文士,于是,为了泄愤,屠城令下,升龙顿时成为鬼蜮。
首都虽然拿下了,可国王没有抓到,安南也没有屈服,太宗陈日煚和太子陈日烜收集残部,准备反攻,大将陈国峻也率军从山西路东下勤王。兀良合台兵力有限,有陷入包围的危险,再加上热带雨林气候使得兵士尤其是蒙古兵颇多患病。无奈之下,兀良合台在占领升龙九日后,撤兵回云南。留下两名使者等陈日煚回来招降。待到陈日煚“回銮”,发现京城残破不堪,虽然大怒,但已领略蒙古军善战的他不敢再拘押使者,将两名使者捆绑送回。
一个民族的领袖是否称职,就要看他能灵活的顺应时势来换得民族最大的利益。陈太宗陈日煚当初拒绝蒙古帝国的招降,在于不知彼不知己,在吃一堑之后得以长一智,传位给太子陈日烜,是为陈圣宗,父子二人开始改变“侍北”策略。1260年,大元王朝建立,陈圣宗主动遣使表示归附。忽必烈派礼部郎中孟甲,礼部员外郎李文俊出使安南,宣谕:“尔国官僚士庶:凡衣冠典礼风俗,一依本国旧制。已戒边将不得擅兴兵甲,侵尔疆埸,乱尔人民。卿国官僚士庶,各宜安治如故。” 安南从此得以短暂太平,中统二年(1261年),忽必烈封陈日烜为安南国王。
但是,元朝对于藩属国的要求,有君主亲朝,太子入质,设置达鲁花赤的内容。这对于儒化极深的陈朝来说根本无法接受,陈圣宗以宣谕诏书中有“一依本国旧制”为理由,百般推脱。在阿里不哥尚未讨平,南宋尚未吞并之时,忽必烈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就这样一直推托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阿里不哥早已成为古人,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也已灰飞烟灭,耐不住性子的忽必烈遣使提出:“若果不能自觐,则积金以代其身,两珠以代其目,副以贤士、方技、子女、工匠各二,以代其土民。不然,修尔城池,以待其审处焉。” 此时,陈圣宗已死,其子陈日燇继位,是为仁宗。仁宗知道这已经是最后通牒,拖无可拖,干脆积极备战,并将由元朝封为国王的叔叔陈遗爱暗杀。
【正文】
至元十八年(1281年),原本已经臣服元朝的占城国出了乱子,王子补的不满元朝欲图直接统治占城,起兵反抗。忽必烈派大将唆都从海路攻打,占城不久便被平定,将其列为行省,与荆湖行省合并,称为“荆湖占城行省”,治所设在鄂州。占城在安南之南,这样一来,便实现了对安南的南北夹攻之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命第九子镇南王脱欢驻鄂州,全权负责征讨安南。
镇南王所部再加上荆湖占城行省,军势极为浩大,于至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兵分六路压向安南。
陈朝早已准备翻脸,大军压境并不惊慌,陈朝名将陈国峻督率十万大军于万劫(今越南海阳)阻挡北路元军。仁宗也亲率十万军队于排滩抵挡唆都、乌马儿的南路元军。
有准备是一回事,部队经不经打是另一回事。在元军凌厉的攻势下,陈国峻、仁宗所部先后被击溃,首都升龙再次失守。镇南王脱欢在陈朝王宫中设宴款待将领,并向忽必烈报捷。
然而,安南军正面抵抗虽然失败,但很快便在陈国峻的筹划下,开始了游击战。主力部队分散四方,以小股部队不停地袭扰元军。元军欲寻安南军主力决战不可得,疲于奔命,损失惨重,再加上热带雨林气候使得兵士大量患病,战斗力日弱一日,眼看要陷入泥潭,脱欢无奈,只得听从众将谏言,撤军北还。
岂料,出击时安南军不见踪影,撤退时却四面八方而来。陈国峻指挥安南军民层层阻击元军,为保护脱欢安全,大将李恒舍命断后,且战且退,被毒箭射中膝盖,回到广西思明州后毒发而亡 。李恒为西夏王族后裔,在灭宋战争中屡立战功,更协助张弘范在厓山几乎全歼南宋水军,是元军中难得的悍将,结果却在热带雨林中殒命。
北路军撤退,南路唆都、乌马儿所部却还不知道,得到安南人告知后仍不相信,待看到北路军大营已人去营空才仓皇向顺化海岸撤退,结果耽误了时间,在入海口遭到安南军的包围,唆都力战而亡,乌马儿侥幸逃脱,损失将士数万。
在至元十一年到至元二十一年的这十年中,世祖忽必烈可谓流年不利,在西面被自己的侄子海都压着打,西北防线退缩到斡端,东面连续两次征伐日本失败,损失将士十余万,这回竟然征讨安南也失败,且损失两员宿将。堂堂元世祖,继承了无敌祖父成吉思汗最大遗产的“众王之王”,竟然屡战屡败,这口气如何咽得下?
原本准备第三次攻打日本的计划被搁置,忽必烈决定“专事交趾”。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征调江淮、湖广、江西三行省的蒙古军、汉军、新附军七万人,云南蛮兵六千人,海南岛四州黎兵一万五千人,近十万人马再征安南。此战仍是以九皇子镇南王脱欢为统帅,设立“征交趾行尚书省”,以大将奥鲁赤为平章政事,程鹏飞、阿八赤为右丞,乌马儿、樊楫为参知政事,统归镇南王节制。
是年十一月,元军分东路、西路、海路三面攻入安南。
安南军仍然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元军一路斩关夺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红河,再次占领升龙。
可是,安南经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