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们去吧!我看家。我还要读书呢!”
看得出梓桦也有想去的意思,不过她的骑射可比另外的母子俩差远了,仅能骑得了马,开弓骑射还太难了些,加上平时没那么顽皮,也少有出去吃苦,带上她我还真有点不放心。
12岁半的梓桦已经是个小大人了,比元方更懂得老爸的心意,能从眼中看出我的不放心,主动提出不跟随我们去。
“好吧!”我抚着梓桦的头“我不在的时候,让风爷爷照顾你,平时放学后就到风爷爷那边去吃饭,不用自己做了。”
宗庙里有我的一份伙食,我不在的时候,风余应该不会介意多这一张嘴吧。风极是最喜欢梓桦的一个,因为梓桦总能在他为帐目烦恼的时候,及时地指出他帐目中的问题,为他帮了不少忙。
再大一点,说不定太昊族就有了第一个“专职会计”了。
带上元方和梅梅,一家三口跟随第二批出发的族人赶往由族。目标是我所选定的大方城新址。
一路上梅梅兴高采烈,自到太昊六年以来,这还是第一次有任务在身时带上她出远门,平时一般只有闲暇出猎当天能往返的情况下,我才会带这娘俩同行。梓桦好静,要不是我极力要求,她一般不会骑马出去。
元方上次跟我到由族来过一次,老马识途,一路上争当向导,走在族人前面。颇有点耀武扬威地味道。
这一批族人有400多人,基本上都是匠作区的建筑匠人或几个小部族的族人,因为要运输大量的建筑工具、盐和粟米,我带上了新做出来的五十多辆青铜牛车。这一次青铜车轴采用的是1比10左右的锡铜比例,虽然比较偏软,但比纯铜锭做出来的车已经有了明显好得多的韧性,耐磨和耐冲击能力也比较强。最主要是不容易变形,一路上提心吊胆的打铜匠人们却实际上没有费什么心思。
反而是我没有见过牛车地长途运输,对路上可能出什么问题没有经验,一路上饶有兴致地注意察看牛车的情况。
据铜匠们说,以前用牛车运东西,最易坏的就是车轴,常常要停下车来敲打车轴,将已经变形的轴承打回原来的形状。但这一次却是车轮出的问题最多。
往由族山口去的方向上。有上百公里都是以山地为主,尽管坡度不大,但石头比较多,不时能听到车轮“啪”地一声,匠人们急忙下来看又是哪里出现了裂口。
但幸好我们带了大量的“备用车轮”,才不致于让牛车半途废掉。
纯骑兵的速度与牛车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以前只需要三天的路,我们走了十一天才看到山口处的城墙。
在城墙下宿营的时候,我才有时间认真看了一下损坏的车轮。
以前的主要运输都是在太昊的周围和石头城之间进行,上一次到公孙氏的长途运输我没有亲自参加,所以对车轮损坏的情况没有深究,现在仔细看了一下。有两个方面应该可以加以改进。
一是车轴处的紧固方式,以前都是将车轮上的轴套敲打卷起来贴在车轮上,再将车轴上的铜轴敲打卷起来挡住轴套,这样子车轮就只能作有限地轴向移动。不会掉下来。
但这样的结构有一个缺点,在这次长途运输中。一旦木质的车轮出现了问题,就得花很大的功夫将轴上的铜敲打贴回轴上才能取下车轮。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敲坏。
这东西是采用塑性变形装配,很难装拆。
根据后世学过的理论,塑性变形装配应该尽量少用,特别是对经常拆开的配合部件,更加不能采用。
那应该用什么方式来约束车轮的轴向窜动呢?
销!
我想到了这种不需要过高加工要求的固定件,销连接也是后世在机械中常用的一种联连方式。
只要在车轴上凿一个通孔,再做一个带锥度的销就行了,这一点土鲁他们完全做得到,现在土鲁他们已经可以很熟练地使用弓弦工具在木材上钻圆孔了,有了较硬的青铜以后,在软青铜上钻孔也应该是可以做得到的,只是还没有试过而已。
另一个问题是实心轮的强度问题,采用榫联连的圆木板在强冲击下极易散开,动辄变成几块方板,让途中的木匠们一直得不到好觉睡,白天忙于赶路,晚上则忙于修车轮。
以前没有钉子,只能采用这种联连方式,现在就不一样了,可以考虑采用青铜板材加固车轮,只要在青铜板上钻几个孔,将硬功夫铜钉钉进去,里外两面交叉钉上青铜条,应该可以极大地加强车轮的强度。
有了这两个改进,太昊青铜车相信很快会跑遍大河两岸。
但就算在现有的条件下,按这一路上的损伤比例,青铜车也比原来的黄铜车耐用三到五倍!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不可挽回的损坏。
过关以后除了开始一天的下坡,后面基本上是平地,但这里的海拔应该高于太昊城东边的草原,再过五天,终于到了我所选定的城址。
我选择这里是因为距离其他由族各部位置比较居中。
这里原来是由族的一部所建村子,也是其中规模比较大的一个。战前大约有900多人口,战后举村迁走了。村子里废弃的草屋还留存有200余间,其他的都已经被损坏了。村子外面的篱笆墙破坏了多处。村子外的黍地有近3000亩,但田地也显得一片狼藉,看来姜由当初在这个村子的行动并不很顺利。
不过这个村子现在并不萧条,而是人喊马嘶,一派热闹景象!
第一百七十八章 … 苗族诞生
村子里前期赶到的骑兵们早在七天以前就已经基本完成了对篱笆墙的修补,现在村子里的人口竟有1000多人,除了太昊的骑兵100多人以外,都是从各村赶过来参加筑城工作的由族人。// 村子不仅恢复了元气,连草屋都显得紧张起来。
前期出发的骑兵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太昊建城的地址告知由族各村,并在城址处恢复起这个村子的住宿功能。各村对盐的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纷纷表示愿意支持太昊建城,而我开出的条件是:在建设过程中,每名劳动力每月可以带2斤盐回村!另外太昊还开出一斤黍粒换30斤盐或20斤粟的价格,向由族各村交换黍粒。
这一点早在我来到大方城址之前就已经宣布了出去,当初的主要考虑是减少对于从太昊运输粟米的压力,但从这一次长途运输的经验来看,30辆用于运粟和盐的青铜车就运输了8吨多粟米,往返约一个月可能还不到一点。如果能有更多的青铜轴牛车投入运输的话,那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粮食的部分自给,并不一定完全依赖于由族的黍。
不过很快由族人就让我打消了这方面的顾虑。
我带来的第二批共4吨盐,其中的两吨在十天不到的时间就变成了60吨黍米。由族人还没有种植粟,从黎族那里得到的少得可怜的粟基本上都在这个春天种了下去。估计秋天里的收成中,粟的收成还不到总收成的十分之一。
看着装粮食麻袋变得紧张。存粮食的草屋和人的居住已经发生了很大冲突,旧草屋的修复和新草屋的建设都有点跟不上了,我立即停止了换盐的交易。
“建房!”
大方城进入了紧张的建设阶段,前期的工作已经准备到位,这一次,我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先修城中的大部分建筑,再修围墙。
这里经过由族人上百年的开拓和狩猎,猛兽大大减少。也没有明确的敌对部族,所以简单的防御用篱笆墙就可以先保障起来,新方案可以缩短入住前的工期。
青铜车在一队骑兵的护卫下返回了太昊城,我画了草图交给匠人们带回去,土鲁应该能够看懂我现在所绘了设计图了,毕竟彼此已经经过了13年的合作,加上土鲁对于木工和铜器的高度敏感,一点点提示就应该能够让他了解新设计对青铜牛车会有多大的意义。
下一步,我要求每次只来10辆运盐的牛车就可以了。
大方城的工地上,繁忙的基础建设正式开始。尽管城墙被列到了第二位。让位于城内的建筑,但有的东西是不能推后的。
新城在高出村子约10米到15米左右的坡地上,近1000米边长的范围内圈起了一个新城的大致模样,村子边上的小溪成为了护城河的排水沟,溪水的上游则成了护城河的水源。利用后世所学的一点简单水利知识,一条数百米长的露天引水渠将溪水的落差集中起来,引入了护城河所在的方沟。
护城河是最先开挖的主要工程,引过来的水还可以用来制砖和制陶,大量的建城用陶管少不了要用到水。
从护城河挖出来的土也是烧砖的重要材料,规划的匠作区内,数十座砖瓦窑拔地而起,太昊匠人们投入了紧张的制坯工作。由族人则负责土方开挖。
新带来的建筑工具中,出现了大量新制的青铜锄,这是在黄铜时代所不能想像的,黄铜的锋锐度远达不到用于制锄的要求。铜犁的尺寸粗大,还勉强可以用较硬的黄铜。锄则不可能用到黄铜,那东西太软,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形,还不如石锄来得有效一些。这一次筑城中使用的青铜锄就好得多,基本上达到了和我所知道的铁器差不多的效果,即使有磨损的地方,稍加打磨也能继续使用。太昊铜匠对此已经轻车熟路,居然还带了两具鼓风机过来,大不了将青铜重融一次就行了。
“爸!——我要在这里建一座房子!”
元方是工地上的积极分子,从来没有见他对建筑这么热心过,太昊城里什么地方搞新建设他是绝对不关心的,但大方城在他眼里是“我的城”,这个就不一样了,从总体的规模到每一个建筑开工,都少不了这小子的影子。
这不,在紧邻宗庙广场的居住区,他就急着为自己选择了一块“宅基地”。
我抚着他脑后那把“马尾”,心想,等你小子也成家立业,有自己的房子乃至自己的城的时候,老爸已经不复壮年了吧。
梅梅这些天成了建筑大军中最繁忙的人之一,主要是负责后勤那一块,田地里的草棚下,数十口超大的陶锅整天都忙个不停,上千人的伙食是一个不轻的任务。梅梅很少有当“领导”的机会,这对她大大咧咧的性格也不太适合。但建大方城对她的意义不一样,居然远比我想像的要称职得多,本来我以为她最好参加狩猎队,为建筑工们增加一点肉食,或者参加巡逻也行,谁知道让她接手了几天后勤工作后,大家都觉得这才是最适合她的工作。
近百名报名来参加建筑工作的妇女同志怎么也没有想到,最后的工作岗位会和他们在自己村子里的日常工作一样,也是做饭。
“这边这边!开饭了,挖河的开饭了!”
“第二锅米呢?淘好了没有?该下锅了!”
“陶匠们开饭了!迟了就没有了啊!”
梅梅高大的身影在工地和厨房之间来回穿梭。厨师们对这个族长夫人都很尊敬也听她的话,后勤工作就在这一声声吆喝中顺利进行了下去。
五月下旬。城内的主要区域都已经完成了地基平整,开始建设排水系统和水井,由族的劳动力们都很不解。
“那么大一条护城河,还要水井做什么?”
我笑笑,刚开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古代的城里大量开挖水井,后来才在实践中明白过水井的重要性。
不过最让由族人眼界大开的还是陶器在建筑中的应用。所有的房屋地下都预埋了陶管,从房内连接到平均深度达到60厘米以上的排水沟中去,而主排水渠的深度已经接近1米,所有的排水渠都用砖或石砌底面和壁。
这个时代我还没有打算大量建设地下排水系统。但从房内引出陶管也算是一个重要的建筑文明标志了,相信很多年后,其他的文明才会这么做吧。
16道主排水渠分四个方向分别排入护城河中,利用十多米的落差开成护城河的一定流速,将污物排走。
6月底,终于迎来了住房建设的阶段,在太昊匠人为中心的建设队伍投入到住房建设以后,占城区近一半的居住区开始出现了一幢幢砖瓦房和土坯房,按我的要求,前期的砖瓦房不能超过总量的一半。先大量夯筑一批土坯房用于解决目前比较紧张的住宿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在由族诸村的族人们领到了两个月的4斤盐以后,不断有由族人要求加入到我们的建设工作中来,已经对工地的住宿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但太昊匠人们还是分了一点亲疏,凡是规划用于太昊族人居住的地方全都是砖瓦房,土坯房都是为由族人准备的。
呵呵!这会不会引发部族争端呢?太昊的匠人们还是有一种文明落差带来的优越感啊。这个东西暂时还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毕竟他们习惯了在太昊的优裕生活。在由族人面前会不由自主地显露出高高在上的心态。
就算是在太昊城里面,这些匠人们的地位也是比较高的。
不过看来由族人并没有显得有所抵触,毕竟这些太昊匠人们在他们面前所展示出来的技术是由族人做梦也想不到地,不管在哪一个方面,即使是在厨房里,太昊的技艺都要明显地高于由族人。这让由族人对太昊族人的观感大为不同。
这是一种文明的落差带来的冲击,与姜由的牛骑兵带来的冲击方式不同,力度也或许更大,因为它的作用是发生在由族人思想的层面。
元方更加热衷于“我的”新房建设。在我没有明确反对的情况下,他居然深入地参加了一幢砖瓦房的设计和建筑。这间房目前也是城中所有砖瓦房中面积最大的。元方在里面为全家人都设计了漂亮的居室,还修了一间大大的厨房。
呵呵!这小子以后真的有机会住在这里吗?
7月中,大方城的建筑正如火如荼,一个消息从南方传过来:那些远远迁往南方的由族人已经找到了落脚的地方,那是又一片大山之南,仍有巨大的平原,无边的牧场,由族外迁的部落不愿再祭祀牛神,据说他们的长老们已经开过会,连由族的名字都将不会再用。
当年的由族,只是田地里的一颗嫩芽,弱不禁风,所以会在部族的冲突中四散流离,吃尽苦头,如今的由族再不复是当年那般孱弱,撒向哪里,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所以当成片的“由”部族连在一起的时候,就不再是嫩芽,已经抗得起更大的风雨——南迁的由族人自称为“苗”!意为连成片的“由”!
苗族就这样出现了吗?我问自己。
第一百七十九章 … 族长铸器
7月下旬到8月底,迟来的雨季让土坯房建设不得不停了下来,没有封顶的土坯墙根本经不起暴雨的冲刷,只有细心施工的砖房还能够继续建设。但这时候我已经不再为住房着急了,两三个月下来,近千人的住宿已经得到解决。
“村长啊!这房没法子建了,砖都有点跟不上了!您看,现在我们连碳都不够用!”
我在已经建好的砖瓦办公室里,看着哗哗的大雨发愁,隔三岔五的大雨让我的建设设计无限期搁置,还好我控制了盐的交易速度,否则大量的黍就会让我为粮食的保存发疯,就这样我还让太昊那边控制盐的运输量,不然连盐都没处放。
太昊匠人们跟我一样焦急,他们也想等城一建好就回家团聚,这样子拖下去,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跟我发牢骚的匠人基本上是动的这个脑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