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密十三-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九十章 秘术外传
卢韵之还没回答,就听一旁的朱见闻说道:“这如何使得,我中正一脉的秘术除了韵之以外也就是我们师兄弟可以另立山门收徒授业,总之旁门别派都是万万不可外传的,若是让他们知道了,那日后可不好管理了。”
卢韵之也是点点头,先前他聚拢天地人中各支脉的青年才俊,主要是为了寻个机会控制他们,所传授的也不过是一些不太适合于小规模打斗的大阵法,只有少数人才被示范性的奖励了几招中正一脉的皮毛。如今晁刑的这个要求,自然是有利于天师营整体战斗力的提高,但是作为中正一脉的脉主卢韵之还是有些顾虑的。
晁刑见卢韵之面有难色继续说道:“鬼巫人数众多,都是以祭拜为法来控制鬼灵的,除了少数高手外,大部分普通的教众所操纵的鬼灵都是怕阳光的,白天无法作战。但是正因为他们的操纵技法相同,所以大片鬼灵可以聚集到一起,这样所具备的阴气就极重了,不必*恶鬼差多少。阴气足够强盛的时候就可以不怕阳光的照射,故而鬼巫依然可以作战,而且他们身带黑色厚布或者油布,就是为了缓解阳光对鬼灵的伤害,这个你比我清楚。”
卢韵之听到后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晁刑要讲些什么了,但是他并没有打断,继续听着,脑中想着第一次见到大规模鬼灵袭击的场景,那是在京城的郊外,有百名鬼巫操纵的鬼灵连成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披上黑色油布行动,虽然有些不自如,但是依然不是太影响行动。当然最后这支部队被全歼了,就连统帅鬼巫的尊使巴根都臣服在曲向天的豪气云天下,与曲向天结为安达,发誓永不与安达为敌,撤离了战场从此不再参与与大明的斗争。
饶是如此,鬼巫的实力依然可怕,据卢韵之得到的消息,现如今他们还是带着黑色油布或者厚布出征,但是所用的机会已经很小了,因为他们好像学会了一种秘术,可以让鬼灵聚集在一起不再惧怕阳光。这一切的转变只有不足几个月的时间,每个人的慧根悟性不同,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所有人都学会,那说明这种秘术浅显易懂,是人就能修炼。
“反观我方,许多人的鬼灵虽然不惧怕阳光,但是更多的人则做不到这一点,能做到的在阳光底下,阴气大减招数的精确度和威力也大打折扣,所以才让你传授他们中正一脉的驱鬼之术。现如今不是该保留门派秘密的时候,战场之上你死我活,能够学会驱鬼之术就能够提高战斗力,减小伤亡取得胜利,这是民族和大明的胜利。”晁刑继续义正言辞的说道。
卢韵之沉吟一番默不作声,朱见闻更是没有说话,他既不是最高统帅也不是中正脉主自然没有过多说话的权利。现如今前来参战的天地人各支脉都有不错的底子,而天下术数不管是皆出自英雄所造,只是后人加以改观成了现在这般千变万化的分支,求根问源的话本就出自一脉相承,所以这些人学习中正一脉的驱鬼之术应该难度不大,短期内就能够有很好的效果。
况且晁刑说得对,战场之上能够技压对手一筹至关重要,或许会因此改变整个战局的胜败也未尝不可。反之,若是西北战线因为鬼巫的加入而落败的话,那自己的整体计划就落空了,不管孟和调鬼所有鬼巫去西线支援有何目的,总之若是甄玲丹败了,那孟和就算达到目的了。西北不容有失,这是关键所在。
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各支脉都来参战,保家卫国说的过于宏大,但起码也是看了中正一脉或者是卢韵之的面子。人家把命都送上了,就算是学到了中正一脉精华的驱鬼之术也算理所当然。
想到这里,卢韵之开口说道:“伯父,我这就传你中正一脉的驱鬼之术,您学会后教给他们。之前我所教授的万鬼驱魔等大阵法也不要荒废,这种大阵对于大规模作战最为有效,也可以加以推广,咱们在京城外的时候不就用过吗,有超凡的效果数量和威力皆是惊人,总之面对鬼巫我们要无不用其极。”
晁刑点点头,答道:“甚好,有了中正一脉驱鬼之术的配合,我想这些大阵就更能发挥出威力来了,不过本来这些阵法就是应用于战场之上的,现在才算物尽其用恢复了他的本来面貌。”
卢韵之嘿嘿一笑没有再说别的,便耐心开始教授晁刑驱鬼之术了,晁刑本就在中正一脉住了很久,耳濡目染,又是铁剑一脉脉主,悟性极高很快便掌握了其中的窍门,不禁连连赞叹其中的精妙所在。
两个时辰后,晁刑简单的吃了些东西,就带着数名卫兵策马朝着天师营开进的方向奔去,想来不出三天就能追上先行的天师营吧。毕竟人多了行军速度慢,而晁刑寥寥数人快骑,则就速度的多了。
晁刑行在路上,他知道即将与他并肩作战的是甄玲丹,想到这里晁刑微微一笑,最初他与五丑脉主以及生灵脉主甄玲丹共同被于谦所用。他与甄玲丹曾经共事过,对于这个聪明的老头,晁刑并不反感他。
后来甄玲丹自己领悟了兵法,大器晚成成为了一个出色的将领,在红螺寺上甄玲丹又驱使混沌出战,虽然最后败了但也重创了曲向天,导致曲向天入魔。总之晁刑每次见到甄玲丹的时候,甄玲丹总能给他带来惊讶,让他深深感受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意义。晁刑佩服有本事的人,他佩服甄玲丹的聪明,想来甄玲丹比自己还要年长几岁,却能有如此好的记性和领悟力,有时候晁刑在想若是甄玲丹年轻的时候在中正一脉求道,有了良好的根基,是不是现如今这天下第一高手就是甄玲丹了呢。
甄玲丹虽然现在归顺了卢韵之,但其中的缘由晁刑是知道的,而且甄玲丹从未忘记于谦对他的提携之恩,这就更令晁刑敬佩了。甄玲丹与朱见闻相比,晁刑更喜欢和甄玲丹合作的感觉,虽然他与朱见闻现在已经冰释前嫌了。晁刑扬天狂笑一声,纵马扬鞭直奔西去了。
第九十一章 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晁刑走后,卢韵之纵览了北军大权,朱见闻则变成了卢韵之的副手。朱见闻喜欢权势,但是却没有被权势迷惑了双眼。他现在的统王身份不是当年勤王护驾和卢韵之一起造反,真刀真枪拼出来的,那个统王身份已经因为勾结于谦给闲置了。
现如今能够再为统王世袭罔替加九锡,则是卢韵之看在同脉之情上赏赐的,不管是兄弟之情也好,是为了掩悠悠之口也罢,总之权力不是自己的,卢韵之拿走也无妨。想到父亲朱祁镶用生命给自己的教训,朱见闻握紧了拳头,紧咬牙关,望着卢韵之所在的中军大帐暗自发狠,心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只手遮天扬眉吐气。此刻的他,并无意伤卢韵之的性命。
大明分三路大军迎敌,西面迎击的甄玲丹因为鬼巫的原因,已经据守关隘不再前行,等待大明天师营的到来,而中路的卢韵之则是在戈壁的尽头,等待瓦剌大军到来,想趁着他们刚穿过大漠疲惫不堪之际打他个措手不及。
相比之下,白勇这路人马就轻松了许多,他率领的都是精锐骑兵和轻装步兵,所以行进的较快。之所以说他们轻松,那是因为孟和知道卢韵之主力在中后,为防止卢韵之步步逼近直捣瓦剌腹地,断了他们的根基,所以把调回了东边的一路人马。
孟和对这个问题曾经想过,其实应对卢韵之的排兵布阵有三条路可以选择,其一把他们放进草原当中,在平原之上步兵不占优势,打不过也追不上骑兵,明军的步兵阵营只有在人数众多排兵列阵的时候才能发挥功效,行动能力较差,故而可以利用游走类型边退边打的作战方式拖垮明军,或者分而击之,慢慢削弱明军的力量。
这样的好处是明军需要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蒙古草原上来,如此一来国内兵力捉襟见肘,只要孟和再挑动大明疆域或者边疆的某些人造反或者来袭,大明就危在旦夕了。更何况就算倾国之力,也不一定能把整个蒙古草原填满,除非把整个大明搬到草原上来,每一寸土地上站上一个人还差不多。
因为蒙古人不似汉人一般,依附在大的城池里生活,蒙古人是以部落群聚的马上民族,根据水源气候和猎物以及青草的生长定居,所以明军根本无法像蒙古人攻打汉人一样占据城市,即使快速突袭过去,可能占领的也不过是一个个空荡荡的蒙古包罢了。
部落的老弱妇孺看到大军来袭早就逃遁了,再说了,就算跑不了,也是女人和老人什么的,蒙古人本来也不是太在乎,只要有能征战的战士就够了,至于女人他们认为还可以从汉人那里掠夺。
明军没有城市可以攻占,也就是说没有资源和有生力量可以控制,更没有坚城可守,重新搭建有需要长途运来建筑材料太过麻烦,所以在理论上说这个方案有百利而无一害。
但是实际上要根据气候来说明现实情况,现在正值青黄不接之时,虽然蒙古人不农耕,可是草总是要生长的,没有了草战马吃什么,牲畜吃什么,没了牲畜蒙古军就算断了粮。蒙古草原上并不是到处都是肥美的草地,还是有那么几个重要的水源和草原的,平日里都被大的部落占据着。明军要是占领了这些地方,只在这几个地方高筑寨墙严阵以待,最终垮掉的一定是蒙古人。
现如今明军是不敢这样的,孟和大军未撤,挡在明军前面,想过也过不来,就算孟和采用了这条计策,因明军进瓮明军也不一定敢。先不说路上明军步兵可能会在草原上受到他们的天地蒙古骑兵的打击,就算是付出了血的代价占据了草原上的水源和肥美之地,后勤补给也很是危险。
从遥遥大明运送兵器粮草前来,难免要派上数倍于运粮队的人保护粮草,防止蒙古人拦路打劫,护粮队带的口粮要在粮草的两三倍,不然没走回去粮食就吃完了,学于谦一样以兵带粮更不切实际,那是离得近当年才采取此策的,现如今路途遥遥谁能扛得动几个月的口粮。总之这样一来这场战争就成了持久战和双方的消耗战,不管是明军还是蒙古人都得不偿失,故而孟和放弃了。
计谋就好说多了,依然是放弃蒙古,全部东进或者西行,绕开明军的两面军队,全力攻击其中一面,击败后进入大明腹地。情况好的话能够顺利日行百里攻城拔寨,把大明和蒙古掉个个,等明军回救的时候大明已经是被蒙古人占领了,而明军国家都亡了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打下去的动力了。他们若是想退,就只能退到蒙古,想来汉人的本事是很难在蒙古草原上生存的。还是和第一条计谋一样,即使他们占据了草原,也无法完全占领,因为那里没有城市,所以即使蒙古大军中途改变主意也可迅速回撤,转而恢复现在大军相对的局面,也不算太亏。
只是如此一来,就需要兵行险招速战速决,五十日之内见真章,把大明推翻,即使不能推翻也要杀了皇帝攻克他们的京都北京,围魏救赵在京城以逸待劳消灭回来救援的明军。
若是五十日毫无建树,被挡在城外,明军回援后必定会加紧对边疆的布防,到时候就把蒙古大军困在了大明的领土上。内有坚称外有大军,蒙古人被关门打狗,没有粮草补给想来日子也一定那么好过。
所以孟和选择了第三条计策,撤回东路的一路大军,因为东路的明军最少,据情报得知将领也是年轻的白勇,所以孟和并不放在眼里,认为白勇他不过是个能领千人的将领罢了,超过万人就自乱阵脚了。
明军一直以来都是人数占优,如今孟和要打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往日在兵力较弱的条件下,蒙古铁骑依然能够占据上风,现如今兵力相当了甚至可能占优了,那胜利会归属于谁呢?
孟和想到了汉人的圣贤之书《孟子》中的一句话: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真的是谁也也奈何不了谁吗?孟和一笑而过,他看到了胜利,也知道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关乎着蒙古人的兴衰,于是他遥望南方轻言道:“安达,今日一战,实在是迫不得已,看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第九十二章 夜郎自大
白勇在孟和做出这个决定后轻松了很多,蒙古大军只剩一路,派出的先遣队与白勇率领的精锐部队接触过几次,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也就退了回去,准备等待到了草原上再一决雌雄。除了这支蒙古大军有些威胁以外,像是高丽这等小国东拼西凑出来的所谓敌军,根本不足以进入白勇的法眼。
高丽现在准确的应该称呼为朝鲜,取自朱元璋曾赐给李氏王朝的朝日鲜明之国的意思,可是老百姓叫习惯了,依然是高丽高丽的称呼,更别说白勇这个在外化之地长大的人了,所以当白勇见敌军退了一半,剩下的缩回草原上的时候,他下令突袭高丽,让这群敢烦我天威的宵小尝尝厉害。
李瑈作为现在高丽的统治者,身穿着蟒袍挂着玉带,望着自己的大臣眉头紧皱。现如今蒙古人撤走了大军,高丽就没有了屏障,先前孟和说若是高丽出兵相助大获成功之日就可以让高丽称帝。
称帝是高丽统治者的夙愿,这么多年了他们视大明为天朝上国,结果直落了个称王的附属国命运。年年称臣岁岁纳贡不说,连大明的高级官员都看不到,最多见几名四夷馆或者鸿胪寺的低级官员,而且那些官员还是爱答不理的,赶上皇帝或者太后寿辰了才能一睹天颜。
当然这些情况还极少发生,多数的时候皇帝连见都不见他们,充其量说几句万国使臣来贺朕深感欣慰就一笔带过了。当然这些情况李瑈是不知道的,他得到这个王位也不是名正言顺得来的,而是窜了自己侄子李弘暐的王位,从而成了朝鲜的统治者。
对于此事,李弘暐曾派人向明朝求助过,但当时正值卢韵之和于谦两军相斗的关键时刻,哪里有空管他们的事情,故而李瑈心安理得的登上王位,没有受到天朝上国的阻拦。对于大明李瑈还是心存惧意的,在他看来大臣们所描述的太不可能了。
为何这样说呢,朝鲜李氏已经于大明断交许久了,大明国内稳定之后于谦曾派人痛斥过李瑈说他清君侧无名,是篡位乱臣得权,不得称王,需亲自前去大明跪拜大明才能继续册封他的王位。
对此李瑈嗤之以鼻却又不敢前往,怕弄不好就有去无回了。据去过大明的大臣描述,大明的人把朝鲜尊为天朝上国,百姓见到朝鲜官员都要跪拜,皇帝也得鞠躬行礼。
李瑈询问他们大明的兵力国情如何的时候,大臣们回答说大明的士兵身体羸弱不堪每个都吃不饱饭,朝鲜使臣都看的不忍心了,拿出饼来接济他们,士兵们就不顾将军号令前去分食,犹如饿死鬼托生一般,大明官员无力阻拦民众,只能讪讪的赔笑。
至于民众更加面黄肌瘦,多数住在山洞或者地窖里,从土里刨食,街上一片萧瑟,只有皇都北京被伪装成繁荣的模样,连使臣骑得马他们都没见过。
对于这些描述李瑈有些不敢相信,他曾问过大臣为何大明如此不堪,朝鲜还要年年纳贡岁岁称臣呢,又为何不取而代之呢?大臣们皆回答上天有好生之德,曾经朝鲜帮助大明打下了江山,然后嫌他们太穷了,穷山恶水难以发展才把大明还给了汉人,即使取而代之也没什么用,大明的土地种不出粮食来。每年的进贡也不过是处于仁义,而给贫穷的邦国的援助罢了。
李瑈刚开始不相信,因为他虽然是篡位的王但是听了不少关于大明的事情,在他的印象中大明是个强盛的国家,而自己朝鲜的名字也是人家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取的,怎么可能如大臣说的那么不堪呢?
可是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