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资本大唐-第4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六百六十八章 什么叫群殴
自从上次尼哈万德战役后,大食主动提出和谈,大唐考虑到契苾何力和薛万彻带兵劳师远征,军队的后勤压力太大,所以最后终于也同意和谈,最后双方以尼哈万德为界停战,波斯人也趁机复国,只不过他们的国土却被大食人占去大半,现在的波斯领土还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
尼哈万德一战后,大食东进的步伐终于被更加强大的大唐挡住。不过大食并没有因此停下扩张的脚步,比如在原来的波斯故地,东进的路被堵死后,大食军队开始调头南下,并且很快的占据了尼哈万德以南的地区,也就是后世的伊朗和巴基斯坦的南部地区,与后世的阿拉伯海相临,最东端也已经与北天竺接壤,双方以信度河为界。所谓信度河,其实就是后世位于巴基斯坦国内的印度河。
信度河东南就是北天竺,而且大食也很快就知道了北天竺战乱不休的情况,所以大食的高层已经在研究,是否派兵占领北天竺?只不过因为他们扩张的速度太快,军力已经有些跟不上,所以暂时没有动手。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贞和李恽在李愔的支持下,集结起十万大军,以横扫千军之势入侵北天竺,一路上连灭十数国,其它小国一看风向不对,大都选择了投降。其中更有不少人早就改信新婆罗门教,因此在看到李贞的大军时,反而一个个准备好食水迎接大军的到来。这些人中不但有平民,更有不少行政和宗教贵族。
也正是在这种绝对实力的碾压下,以及北天竺新婆罗门教徒的里应外合下,使得李贞大军的进攻速度很快,有时候甚至刚到一个小国的边境,对方从上到下就已经做好投降的准备了,最后才用了仅仅两个半月,整个北天竺就已经完全的落到李贞和李恽手中,他们的天竺帝国也总算名副其实了。
对于李贞和李恽如此迅猛的行动,大食人根本来不及反应,当他们明白过来是怎么一回事时,整个北天竺都已经成为天竺帝国的一部分了,而且在信度河的东岸,李贞亲自带着五万大军驻扎在那里,每天都要进行操练。特别是其中的火器部队,河对岸的大食人每天早上都是被火炮轰鸣声叫醒的。
更加让大食人感到惊慌的是,李贞在操练部队之余,还调来工匠在河边成立了一座造船工厂,建造了不少中小型的船只,同时还有士卒每天乘着船做登陆训练,好像随时都可能打过河一般。
对于天竺帝国的异常动态,自然引起了大食高层的注意,同时对于李贞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口吞下北天竺也感到十分震惊,这让他们不得不开始正视李贞和李恽的实力,甚至将这个一直被他们忽略的天竺帝国,提升到与大唐、大齐相同的层次。
也就是在天竺帝国吞并北天竺的同时,大唐忽然做出一个更让大食人感到恐慌的决定,数支驻扎在西域的大军开始向西方的波斯行进,总兵力达到了六万余人,加上契苾何力带领的四万大军,到时驻扎在波斯的总兵力就达到了十万。
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唐增兵,而且还是和天竺帝国相互呼应,这让大食产生一种联想:会不会是大唐和天竺准备联手对付他们,甚至可能要一举夺回刚刚被他们占据的波斯故土?
若是仅仅一个天竺或大唐的话,大食倒还不至于太过害怕,毕竟他们两国都有自己的缺点,大唐是因为距离西亚太远,无论他们的国力再怎么鼎盛,也不可能支撑太多的兵力长时间征战。天竺则是新立,国内还没有完全平定,哪怕是扩张,力度也很有限。但若是他们两国联手的话,那么产生的能量可不是一加一等到二那么简单,至少波斯地区的大食军队肯定抵挡不住。
感受到天竺和大唐联手带来的威胁,大食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开始派出使节前往大唐和天竺,分别与李世民和李恽、李贞父子三人接触,哪怕无法通过谈判化解战争,但至少也要搞清楚对方的意图。
不过就在大食的使节刚刚派出去时,大食半岛以南的地海面上,却出现了李愔派来的海军舰队,这支三十艘主力战舰的海军并不是仅仅是耀武扬威的转了一圈就回去了,而是在距离大食半岛十分近的哈丰角地区登陆,而且看样子好像还准备长时间驻扎。
这里要说明一下大食半岛,也就是后世的阿拉伯半岛的地形。大食半岛和非洲之间就是红海,而在向南出了红海之后,则进入到后世的亚丁湾海域,亚丁湾位于大食半岛和非洲之角之间。
所谓非洲之角,其实就是后世的索马里半岛,因为它的地形像是一支犀牛角,所以人们就很形象的称其为非洲之角,而在非洲之角的顶端,则被人称为哈丰角,李愔派出的海军就是在哈丰角地区登陆,并且还做出一副长期驻守的样子。
哈丰角扼守在亚丁湾的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虽然在因为一些原因,使得哈丰角暂时没有被大食划进统治区内,但其实这里已经有不少大食人迁移过来,使得大食对哈丰角已经有了相当的统治力,可是当李愔的海军在这里停泊并驻扎后,不少大食人都吓的逃回了大食半岛,使得大食人在这里多年的努力化为泡影。
更加严重的是,李愔的海军占据了哈丰角后,距离大食半岛的实在太近了,大食的海军根本不是大齐海军的对手,也就是说,李愔随时可以将军舰开到红海,甚至像李恪在伊比利亚半岛那样,炮轰大食的港口城市。
另外李愔占据哈丰角还有一层意思,这代表着他将自己的触手伸向苏伊士运河的第一步,日后很可能通过亚丁湾向红海渗透,并一步步的伸向黄金水道苏伊士运河,这条刚刚开通不到十年的运河已经成为大食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所以他们绝对不允许苏伊士运河出现任何差错。
只是这时大食的上层也已经嗅到一种不好的味道,陆地上面临大唐和天竺的双重压力,现在连李愔的大齐海军也前来插上一脚,而且这三国同出一源,甚至可以通俗的说,就是李世民这个当爹的,带着三个儿子准备群殴大食,而且这三国的实力个个都是强劲无比,哪怕是单对单的对上,大食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更何况现在还是三打一。
在这种情况下,大食终于感到一种面临生死关头的恐惧,他们一边加强军备,一边积极的与大唐三国接触,希望可以通过谈判避免这场战争,哪怕是付出一定的代价,他们也愿意,毕竟谁让人家是爷儿四个打他们一个?
对于大食派来的使者,李愔和李恽、李贞三人全都选择了避而不见,只给了使者一句话,那就是让他们去长安找李世民谈去,这件事他们几个做儿子只是听命行事,一切还需要大唐这个母亲来做主。
对于李愔三人的这种态度,更让大食确定了自己之前的猜测,这件事果然是以大唐为主,三国联合起来准备向他们大食动手。
明白了这一点后,大食立刻派出几名重量级使者赶赴大唐,而且还是走的海路,先是到达天竺,然后就乘坐着速度极快的蒸汽船,这样看起来好像比走陆路要远很多,但因为蒸汽船的速度很快,最后还是要节省相当多的时间。
这批使者好不容易到达长安后,立刻向李世民提出和谈的要求,不过李世民却故意的将这批大食使者晾了半个月才接见他们,而且态度也表现的不冷不热,这更加大了大食人的心理负担。
其实在大食使者到达长安的那一刻起,李愔威逼大食的计划就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大唐一方面调兵前往波斯,另一方面再由李世民出面和大食谈判。至于李贞和李恽,他们也在信度河做的很好。剩下的李愔则是主动出击,占据了哈丰角这个大食人的咽喉。这种集合的三国的海陆实力,让大食全方位的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威胁。
虽然大食人也怀疑这是大唐的虚张声势,但是他们却不敢赌,毕竟这已经关乎到大食的生死存亡,万一真的惹怒了大唐,从而导致战争的爆发,那么后果绝对不是任何人可以承担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食使节在面对李世民时,表现的十分恭敬,甚至还主动提出,可以在波斯地区归还一些土地,以此来避免战争的爆发。
可惜李世民的胃口却并不仅仅是一些土地就能满足的,他在谈判过程中,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苏伊士运河的兴趣,甚至还提出只要大食让出这条运河的管理权,那么大唐将会和大食签属一份和平条约,保证大唐不会主动进攻大食。
第六百六十九章 苏伊士运河通商条约
对于大唐提出如此过分的要求,大食使节自然不会同意,只不过人在屋檐下,他们也不敢表现的太过强硬,因此只能委婉的表示,大食是绝对不会将苏伊士运河交出来的。/
对于大食使节的坚持,李世民最后也退了一步,他认为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位置实在太重要了,不能由大食一家把持,因此提议应由几国共管,彼此平分利益所得,而且这一提议也得到了大齐和天竺使者的坚决同意。
本来若仅仅是从经济利益上考虑,大食很可能会同意李世民提出的这一要求,毕竟苏伊士运河虽然是条黄金水道,但是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也顾不得了,更何况仅仅是出让一部分的利益。
不过苏伊士运河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敏感了,它刚好位于大食半岛和埃及之间,距离大食的首都也不是很远,若是让大唐三国也插手到运河的管理,那么简直是相当于在大食的心脏上悬着一把尖刀,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下来。所以最后大食使节们还是顶住大唐三国的巨大压力,仍然没有同意李世民的这个提议。
这下让李世民十分恼火,不少大唐的将领也纷纷叫嚣着开战,不过最后李愔派来的使者则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让大食再次加大苏伊士运河的开放力度,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允许他们扣押大唐三国的商船,同时也要对三国的商船实行减税政策,税收比原来降低了一半还要多。
眼看着大唐上下都叫嚣着要开始,大食使节们也都不好过,现在看到大齐的使者提出这么一个不触及他们核心利益的方案,自然全都是举双手赞成,而李世民开始却做出一副不同意的姿态,后来还是李愔和、李贞、李恽三人亲笔写了封信,这才让他‘勉为其难’的答应这个方案。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由大唐牵头,大齐、天竺和大食一共四个国家参加,终于在最签署了一份名为《苏伊士运河通商条约》的商业合约,在这份合约中,大食声明绝对不会擅自扣押大唐等三国的商船,减免三国商船的税收,同时也保证苏伊士运河的畅通。
而为了监督大食对这一条约的执行,条约中还规定了一条,那就是大唐三国将在哈丰角建造一座军事港口,长期驻扎着一支由大唐三国共同组成的联合部队,一旦大食没有达到条约中规定的内容,那么三国将以武力保障自己在条约中的合法权力。
对于联合部队这一条,大食使节虽然极力反抗,但最后还是顶不住三国的压力,最后终于同意下来,只不过他们却也成功的在这一条上加了一个时间期限,规定若是二十年内,大食并没有违反条约中的内容,那么大唐三国就必须撤掉哈丰角的联合部队。
《苏伊士运河通商条约》的签订,保证了苏伊士运河的畅通,同时也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与经济交流。不过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有了这一个条约的保证,李恪也终于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全力为进入地中海做准备。
贞观二十四年的秋天,经过近一年的准备,李恪自己在上海和苏州等地,一共招募了两万愿意随他一起去地中海的百姓。李世民在关中地区帮李恪召集了四万人,另外还有六万非汉族百姓,这些非汉族大部分都是北方草原的胡人,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西域人。加在一起算是凑够了十万,全都送给了李恪。
最后则是李愔在大齐帮李恪招募的百姓,相比较而言,李愔这里的汉人大都是从中原地区刚迁来没多久,而且对现在的生活也十分满意,因此很少有人愿意再次迁移,最后李愔也只招募到两万出头的汉人百姓。对此李愔十分不满意,但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组织了不少三韩、倭州和虾夷岛上的胡人,最后加在一起有十六万,再中上两万汉人,共有十八万人。
三方招募的人数加在一起,刚好达到了三十万,其中汉人只有八万,不过因为李世民和李愔安排的很巧妙,其它各族的人口都比汉人要少,比如除汉人外数量最多的胡人,北方胡人和虾夷胡人加在一起,也才六万人。
三十万人看起来很多,至少比当初李贞和李恽去天竺时人口要多上不少,但李恪的情况比较特殊,他要去的地中海远离中原地区,哪怕是现在海上交通发达,但却依然很少有汉人去那里,这点连李贞和李恽的天竺都比他那里要强一些,比如现在就有不少汉人陆续去了天竺定居。
所以在短时间内,李恪手中的人口不会有太大的增长,这三十万人,将是他日后建国的全部资本,特别是其中的汉人数量并不多,他不但要用这有限的人口统治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要防止带去的其它各族势力增长太快,不利于他的统治。
人口的问题暂时只能这样了,毕竟三十万人已经不少了,至少对于李恪来说,他已经有种意外的惊喜了,本来按他原来的估计,最后能招募到的总人口能有二十万就不错了,甚至对于汉人的数量,他也认为最多只有五万,没想到现在远远的超过了自己的目标。
就像当初李愔说的那样,人口有了,那么军队也就不是问题了。本来李恪府上就有一千人的卫队,这些人自然也都要跟着他去地中海,而且也将成为李恪手中军队的骨干。
另外李世民和李愔还从各自的军校里招募了一批学员加入李恪的队伍,这些学员都是受到正规的军事教育,每个人都很大的成长空间,等到他们真正的成长起来后,肯定能成为李恪的左膀右臂。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军校里的学员们,对于加入李恪队伍的事十分踊跃,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学员。虽然现在军校的学员在毕业后,大部分都能成为军官,但是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与其呆在大唐和大齐一步步从中低层军官做起,还不如跟着李恪去地中海,至少在那边的战场上,他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军事才能,升迁也更加快一些,当然前提是你得有真本事。
年轻人性格冲动,更不会承认自己没有真本事,因此两个军校的招募工作进行的很顺利,最后招到的人数比预期还要多出许多,不但有一些临近毕业的学员,甚至还有一些刚入学的学员,虽然有些不太理智,但从这也能看出大唐男儿的志气。
有了这些军校学员的加入,以及原来一千护卫做骨干,李恪手中的军队架子总算搭了起来,接下来就是在那些愿意迁移的百姓中招募士兵。这些愿意迁移的百姓大都是一些不甘于现状的人,其中尤以青年人居多,他们在同意迁移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从军的心理准备,毕竟他们也都知道,想要在一块陌生的土地上立足,自然要拥有强大的武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招兵工作也十分顺利,三十万人很快就招集到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其中汉人两万,其它各族混编军队三万。而且针对这支军队人数太少的问题,李愔建议李恪将这支军队打造成一支全火器部队,主要用于进攻,至于日后用到的冷兵器部队,可以由被征服地区的民族充任。
对于李愔的建议,李恪经过慎重考虑,以及和王方翼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