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煮酒话太宗-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612),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今东北地区的渤海族政权),史载出动大军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后勤人员更不计其数。这次远征虽然谈不上大败,但空耗国力无数收效甚微。就在隋炀帝回师途中,杨素之子时任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叛乱。尽管杨玄感很快被镇压,但点燃了导火索,一个繁荣富强的隋王朝突然间烽烟遍地,其状之烈,甚至不亚于五胡乱华。
突然出现这么多叛乱,充分说明大家造反之心已经忍了很久。传统史家和小说家看法差不多,认为是隋炀帝昏庸暴虐使民不聊生。这似乎和胡亥无道以至于秦亡有点类似,但我并不支持某一两个人的昏庸就能造成一个庞大帝国整体崩溃的观点,我们还是要从更高的角度来探讨。
秦亡是因为走到了社会形态巨大变革的时代节点,飞跃后遭到旧势力反噬,隋朝也是同理。隋文帝出身关陇汉族门阀,但杨忠并不是八柱国家之一,杨氏顶多算关陇门阀中的第二集团,只是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才当上皇帝。隋文帝压制贵族,力推平行化公民社会,这首先遭到南朝世族的反对,其次关陇门阀贵族集团内部也极为不满。那就是说全中国的门阀贵族都很不满,不满积蓄到一定程度再遇到大征高句丽这个导火索就会爆发出来。造反的人当然都要打着吊民伐罪的旗帜而不会自称是为争权夺利,唐人也会极尽丑化隋炀帝之能事,久之人们就会真以为隋朝是被人民起义推翻的。事实上,隋末战争进行到深入,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确实有大量破产农民参加造反。但很显然,他们不是一开始就想反隋,也不是隋炀帝造成了民不聊生,恰是这些趁势作乱的贵族门阀点燃乱世,民众才陷入逼上梁山的境地。
隋末第一个起兵的是杨玄感,弑杀隋炀帝的是宇文化及,而最后获胜的是李渊,其他造反的基本都是地方官,显然都不属于民不聊生的范畴。连现代历史书都说隋末乱世是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李密、翟让的瓦岗军。李密也绝不是农民,而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弼的后代,论成分跟李渊好像没什么区别。李密本人更是杨玄感的刎颈之交,参与了黎阳叛乱,杨玄感败后才被迫去当了农民军首领。翟让也不是什么农民领袖,而是隋东都法曹(政法委书记),因犯罪当斩,才起兵叛乱。至于梁朝宗室萧铣、马邑富豪刘武周、兰州富豪薛举,真没谁是吃不起饭被逼反的。
所以,无论怎么夸大隋炀帝的昏庸残暴,怎么强调隋末战争是农民起义,我们都不能将隋末乱世视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唯一动力!
——但动力是可以被某些人掌握利用的。
杨玄感就是第一个跳出来想利用这股动力的人,只不过失败了。《说唐》上说隋末起兵的有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那李渊是否也加入了这个如火如荼的队伍?恰恰相反,他是隋炀帝派出镇压叛乱的主力。杨玄感首叛时李渊便出任弘化留守,抵御杨玄感。大业十一年(615),李渊之子李世民智解隋炀帝雁门之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后任太原留守,全面负责山西、河东一带军事,既要征剿叛乱,又要抵御突厥。李渊表现不错,李世民也崭露头角。有一次李渊讨伐叛军历山飞,率轻骑冒进,陷入重围。历山飞不是突厥,不怕长孙晟的女婿,李世民再无取巧之途,唯有奋力血战,力保父亲不死,终于支撑到步兵主力赶到,反败为胜。有勇有谋,李世民确是智勇双全。
不仅在战术层面,李世民在战略层面也堪称高瞻远瞩。李渊忠于隋朝,不愿造反。但李世民觉得隋炀帝必亡,跟着他混是死路一条,必须抓紧时机造反。史称李世民多年来一直推财养士,结纳豪杰,聚集了刘弘基、长孙顺德和刘文静等一大批死士。李世民和刘文静经常去劝李渊起兵,都未得许可。后来李世民与李渊的心腹死党裴寂密谋,想了一个办法。
当时隋炀帝在太原有一座行宫叫晋阳宫,李渊兼任晋阳宫监,副监裴寂主持工作。裴寂让李渊检查验收晋阳宫的公款吃喝接待能力,李渊验收得酒酣耳热,非常满意。裴寂又请他验收宫女侍寝的能力,李渊验收得颠鸾倒凤,也非常满意。这时裴寂突然又提起兵。李渊脸一沉,说这怎么可以。裴寂也把脸一沉:“唐公玩了皇上的宫女,必死无疑。”这时李世民也走进来说明情况,李渊勃然大怒,号称要抓他们送官,号称了半天还是算了,但也没答应起兵。不过叛贼越来越多,突厥也经常来打,李渊多次出兵无功,隋炀帝遣使责难,准备抓他到江都(今江苏扬州)问罪。李渊这次被吓住了,李世民趁机说:“事急矣,可举事!”李渊思来想去,实在没办法了,不愿接受惩罚,那只好造反了。虽然口号要喊,其实和吊民伐罪真的没有一毛钱关系。
天策上将,再统天下
李世民,这个名字不仅意味着唐朝的太宗,更是一位震古烁今的旷世战神。李渊的唐国公虽是世袭,但隋末英雄并起,拼的就是战斗力,如果没有他那位勇猛绝伦又用兵如神的二公子,过把皇帝瘾估计也没问题,但能否一统天下就很有点问题了。
李渊几乎是隋末群雄起兵最晚的一个,晋阳起兵时天下早已烽烟四起。有些小说称隋炀帝昏庸,天下大乱时还巡幸江都,跑到江南去玩儿。这已不是昏庸,简直是弱智!但事实上隋炀帝到江都绝不是去玩儿,而是一种战略布局。他对江南非常熟悉,所以亲自到江南主持工作,留孙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另一孙越王杨侗留守洛阳。长安杨侑主要面对太原李渊、武威李轨、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等势力,有骁卫大将军屈突通、虎牙郎将宋老生等名将辅佐。洛阳杨侗主要面对河北刘武周、窦建德,河南瓦岗军李密等,有左武卫大将军王世充、齐郡丞张须陀等辅佐。江都的隋炀帝则要面对萧铣、辅公祏、杜伏威、刘元进等南方势力。
面对风起云涌的叛乱,隋朝反而成了防守方,站定了长安、洛阳和扬州三个孤岛等你们来攻。攻得最积极的可能就数李密的瓦岗军了,由于形势复杂,其他势力大多比较谨慎,一般不轻易消耗实力,唯有李密和王世充恶战连连,相互消耗极大。相比之下,主攻西路的李渊就狡猾多了,他先安抚身后的李轨、薛举、刘武周等,与突厥结盟,再一鼓作气冲向长安。李渊集团策划了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先劫持长安的代王,立为皇帝,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个过程中,李渊的三个嫡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渊建大将军府,以李建成、李世民分领左右军,李元吉镇守太原老巢,挥兵南下。从李渊辖区到长安很近,刚开始没遇到什么实质性抵抗。但隋军大将宋老生率精兵屯霍邑(今山西霍州),屈突通在河东(今山西永济)成犄角之势,又逢大雨,一时难以攻克。李渊派刘文静回太原运粮并联络突厥援助,始终没有消息,李渊心里有点打鼓。后来又传言刘武周准备勾结突厥袭击太原,李渊忙召集部属商议。裴寂认为屈突通、宋老生都是当世名将,据险稳守,难以攻克,而突厥、刘武周、李密都是些见利忘义的人,随时背后捅一刀,我军家属都在太原,还是该还救根本,再图后举。李世民则认为突厥、刘武周和李密都暂时构不成威胁,粮草马上可以运来,宋老生名为老生,其实轻佻暴躁,必不能久守,可一战成擒。我们现在打着起义的旗号,那就必须攻入长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遇到小战就坚持不下去,退保一城一地,那就成了刘武周他们一样的蟊贼了。
李建成也附和此意见,但李渊以稳妥起见,还是下令撤返太原。李世民又去进谏,李渊已经睡了,李世民就在帐外号哭。李渊听到了问你到底想怎样,李世民说:“我们现在以义兴兵,进战则克,退还则散。我们这边散了,敌人在后面追,我们马上就死定了呀!”李渊突然省悟了,但很不好意思地说:“军队已经开走了,怎么办?”李世民愿意去追回来,李渊笑道:“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我的成败都在于你,没什么好说的啦,就看你的表现了)。”李世民和李建成一起,星夜追回已经出发的左军,恰好太原的粮草也运抵前线,李渊集团度过了一场重大危机。
之后李渊军每天在城下挑逗,李建成、李世民只带数十骑在城下指指点点,宋老生憋不住气,率军杀出。李渊军伏兵四起。隋军蓄锐多日,李渊军早已疲惫,渐渐处于劣势。但李世民豪气大发,挥双刀入阵,手杀数十人,史载杀得“两刃皆缺,盈血满袖!”那就换上刀,洒掉血,继续杀!见二公子如此神勇,李渊军重振士气,终于杀败宋老生。李渊已趁宋老生出战时阻断城门,宋老生败无可逃,被李世民部将刘弘基斩为两段。当时天色已黑,李渊军又没有带攻具,但此刻士气高涨,岂容霍邑城墙可阻!“将士肉薄而登”,将这座坚城踩在了脚下!
攻克霍邑后,李渊军指向河东。屈突通老练得多,李渊军围城许久,实在无法攻克,还多次遭到隋军袭击。李渊想放弃河东,直接进攻长安。裴寂认为河东是隋军关内防区的重要战略支点,又扼守住退路,必先攻克,才能望长安。李世民则认为应乘胜进击,不能留在这儿空耗时日。最后李渊留一部分人围河东,自率主力进击长安。屈突通和宋老生已经带走了关内隋军主力,屈突通对年轻的代王没有信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城,自带数万精兵救援长安。李渊当然早有准备,派刘文静阻住屈突通,自领大军轻松攻入长安。
攻入长安后,李渊立即尊代王为帝,史称隋恭帝,遥尊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屈突通打算逃往洛阳,但被刘文静追及。李渊赞赏屈突通的忠义,封蒋国公,任命为李世民行军长史。不久,随隋炀帝巡幸江都的许国公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洛阳的王世充也尊越王为帝,一时杨氏三帝并立,不知隋文帝在天之灵是该哭还是该笑。
当然,这只是过渡情况。很快,李渊、王世充、宇文化及各自履行篡位手续,隋朝正式灭亡,天下进入新的混战阶段。李渊篡位后国号大唐,改元武德,李渊即为唐高祖,册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
武德元年(618)唐朝建立了,但千万不要误会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大唐盛世就此开始,还差得远。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比三国更严重的乱世,但这一次乱世比三国收拾得快得多,李世民只用了几年。
唐朝统一全国,共进行了六场重大战役,其中四场都由李世民指挥,无愧为隋唐之季的盖世战神。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多次展示出他超凡的军事才华和神武雄略,很多战略战术都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教案。其中,最具决定性意义并在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是洛阳围城打援战役。
隋亡后,各路叛匪正式升级为群雄,打得不亦乐乎,其中压力最大的当属洛阳的郑国皇帝王世充。大郑皇帝不但要常年和实力强大的瓦岗军纠缠,还要应付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弑隋炀帝后北上称帝,他本人虽是废物一个,但手下带的毕竟是隋朝正规军精锐,王世充消化这股冲量也消耗了不少体力。北方的夏国王窦建德在突厥的支持下也日益强大,但王世充不愧是乱世英豪,硬生生地把这些压力都给扛住了。相比之下李渊就轻松多了,关中是当初秦国故地,易守难攻,从此地出发统一全国自有其必然优势。到后期形势逐渐明朗,天下必将归于李唐或王郑其中一家,两者的碰撞很大程度上就能决定谁能终结隋末乱世。
双方对这场战役都进行了充分准备,除了战场厮杀,更重要的是外交战略,这方面王世充似乎还更成功一点,因为他争取到了一个强大的外援——窦建德。窦建德当时占据河北一带,得到突厥支持,军力强大,他判断唐强于郑,自己与王世充是唇亡齿寒,所以必须联合王世充共同抗击李唐。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唐遣秦王李世民为帅,东征洛阳。王世充先是硬扛,有一次李世民亲率五百轻骑掠阵,王世充骁将单雄信认为是好机会,率军突袭。本来众寡悬殊,唐军皆面有惧色,眼看就要溃败。独李世民毫无惧色,“左右射之”,郑军无人敢近,最终全身而退。后两军对垒,单雄信可能又嗅到什么机会,直奔李世民,却不防被李世民身旁的猛将尉迟敬德冲出刺死。李世民趁机挥军掩杀,郑军大败。之后,唐军杀败出城的郑军。王世充认识到野战硬拼李世民是不明智的,打定主意坚守洛阳,并派人向窦建德求援。
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坚城,硬攻非常困难。不过历史上很多坚城不是被攻克的,而是被切断补给困死的。但洛阳城内储备丰富,足以支持数年,而且有窦建德这个强援,只要坚守一段时间,待其援军一到,内外夹击,赢的机会很大。所以,以悍勇著称的王世充这一次选择了缩进洛阳城当乌龟。唐军诸将包括重臣萧瑀、封德彝、屈突通等巨头大多认为不可能赶在窦建德援军到前快速攻克洛阳,也不具备长期围困的条件,应及时撤走。但李世民坚持认为此前已挫了郑军锐气,赢得了唐郑对决的起手,如果主动放弃大好局面,王窦联军不但可以翻身,甚至可以直接打到潼关,威胁长安,所以必须借此机会一鼓作气,把王窦两家同时消灭!此话一出,把老将们吓了一跳,这年轻人真是太狂妄了!
年轻人确实有点狂妄,但绝不无知。王世充固守洛阳的战略本身很稳妥,但他留下了破绽——他过于专注坚守洛阳主城,忽略了可以倚仗的外围据点。对此,李世民制定了军事教材中著名的“围城打援”战法。李世民留齐王李元吉、陕东道行台仆射屈突通率主力围困洛阳,诫令只围不战,自率三千五百精锐去虎牢关打击援军。
而这虎牢关便是《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战场。当年——是书中说董卓悍将华雄占据虎牢险关,任你十八般诸侯联合也无法攻破。这时多亏公孙瓒麾下马弓手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了华雄,才攻破此关。即便如此,联军也早已损兵折将,再无后劲,依旧败于董贼。所以,李世民以三千五百精锐把守此关,窦建德率十万大军来援,看似众寡悬殊,实则根本挤都挤不进来。这虎牢雄关又是何等坚壁,岂容你轻易攻破?窦建德急于解救洛阳,急切想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可惜他又没看过明朝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哪知打虎牢关还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所以猛攻多次均无功而返。
不知不觉过了两年,洛阳城内的人口已经由三万户下降到了三千户,物价涨了几十倍。关键是城里的人每天望穿秋水,期盼着遥远的天边出现哪怕一面窦建德的旗帜,这一点小小的愿望却始终被李世民挡在三百里外的虎牢关外,城内士气日渐衰颓。而虎牢关下的窦建德不但寸步难移,粮道也频遭唐军袭击,不少人劝窦建德放弃这次徒劳无功的救援,回去再等新的机会。妻子曹氏提出不要执著于攻破虎牢关,联合突厥直攻长安,便可围魏救赵。这时窦建德却体现出英雄豪侠的一面,他说:“这岂是妇女儿童能懂的道理!人家王世充请我来救,现在他亡在旦夕,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