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皇帝全传-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友好的态度,专门设立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设立商馆以招待外商,那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达到70多个。大批外国商人从陆路或海路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还可以和中国人通婚。通过广泛的交流,许多植物品种如胡椒、菠菜、郁金香、天竺干姜等相继从波斯(今伊朗)和印度传入中国。此外,佛教经典也大量传到中国,并被译成汉文。景教、回教、摩尼教也在贞观时期传入中国。由于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些宗教得以在中国传播。

贞观时期,高度先进的封建文化,也对亚洲各国甚至世界其它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商品大量销往波斯等亚洲国家,又通过他们销往西方。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在贞观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对西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汉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更大。贞观五年,日本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以后各种遣唐使和留学僧人不断到来,人数也越来越多。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在这场具有革命性的变革中,他们吸收了唐代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等,建立起了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程。贞观时期,强盛的唐王朝在当时的国际上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中国使者、僧侣和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洲各国。“唐家子”就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统称。直至今天,西方国家的语言中,还留有以“唐人”称呼中国人的习惯。

唐太宗共在位23年,他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展,使唐王朝迅速地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唐太宗也因此成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但是,在贞观盛世的成功面前,唐太宗自认为在武功、文治和怀远三方面都超过了古人,骄傲和自满情绪开始滋长起来,思想和行为逐渐发生了变化,以“隋亡为戒”的危机意识逐渐淡漠了,封建帝王的贪欲和专制本能越来越多地在他身上体现出来。

贞观中后期,宫殿的营造逐渐增多,追求奢侈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老百姓的徭役负担不断加重,服役的农民道路相继。

在大臣的任用上,唐太宗也不像贞观初期那样惟才是举,以德行学识为先了。许多勋亲子弟充塞于朝廷。在兼听纳谏方面也不如从前,变得渐恶直言,不悦人谏,有时虽然勉强听谏,内心里也不愿意接受。在贞观中后期,唐太宗与大臣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疑忌大臣,特别是贞观后期,这种疑忌心理越来越严重,对大臣动辄问罪,轻则贬黜,重则杀戮,甚至连尉迟敬德、房玄龄这样一些佐命功臣,也未能幸免。

在贞观后期,唐太宗还做了两件影响很坏的事。一是连续发动了两次讨伐高丽的战争,这两次战争不但以失败告终,还导致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二是强行看史官记录的起居注。中国古代的史官,在朝廷中一向有着特殊的地位。秉公直笔,如实记载,不虚美,不隐恶,是史官的神圣原则,皇帝无权干涉。因此,历来帝王都不过目史官记载的起居注,以保证史官可以无所顾虑地执行自己的职责。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传统。由于唐太宗开了恶劣的先例,此后唐代帝王纷纷效法,使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遭到破坏。

当然,唐太宗并没有坠落成为一个昏庸的君主,在某些方面还能够保持贞观前期的良好作风,并且能够对自己一生的功业进行冷静的回顾和总结。在临终之前,他还能够坦率地指出和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四、文武皆备一代名君

作为皇帝,唐太宗宫闱生活和历代封建帝王是一样的,广占美媛,妻妾成群,皇后虽然只有一个,妃嫔则为数众多。唐太宗还曾多次举行挑选美女和才女的活动,也称得上是一个好色之君。

在众多的后妃当中,能够以自己的贤德对唐太宗的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的,主要有两个,贞观前期是皇后长孙氏,贞观后期主要是妃子徐惠。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世家,自幼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知书善文,聪明贤淑,是一个有见解、识大体、宽厚仁慈的女性。她以自己的贤德和才干影响了唐太宗的家庭生活和政治行为,为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长孙皇后最突出的政治见解是防范外戚专权。她哥哥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的佐命元勋。唐太宗对他信任备至,委以宰相之职。对此,长孙皇后一再以汉朝诸吕与霍氏等外戚专权乱政的历史事实提醒唐太宗,要求降低长孙无忌的官位。她还让哥哥亲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职,一直到临终前,长孙皇后还告诫唐太宗注意防止出现外戚专权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后妃得宠时,依凭裙带之风加重本家族父兄的权势是不乏先例的。而长孙皇后则力避裙带之嫌,把外戚专权乱政而导致身败名裂的历史教训作为切骨之诫,是不失为远见卓识的。贞观之治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局面,与长孙皇后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长孙皇后的政治见解和才干,对唐太宗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长孙皇后在世时,唐太宗经常与她讨论国家大事,听取她对某些大问题的意见。每当唐太宗任情使性不能虚心听谏时,长孙皇后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规劝,使唐太宗能够继续保持虚怀纳谏的好作风。长孙皇后知书善文,熟读经史,因此她也常常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来对唐太宗进行劝谏。

在唐太宗晚年,对他影响较大的是贤妃徐惠。徐惠是当时著名的才女,聪明绝顶,博览群书,还未成年就已经有了很大的诗名,并因此被召入宫。徐惠虽然是后宫妃子,但对国家大事也十分关心,经常和唐太宗谈论国家大事,议论朝政,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唐太宗喜欢她知书善文,纵论古今的才华,把她看作是长孙皇后一样的人物,对她的见解也颇为接受。

贞观后期,由于唐太宗频繁的发动战争,徭役和兵役的征发空前严重,造成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因此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徐惠向唐太宗上疏进行劝谏,这篇上疏结构严谨,声情并茂,论据充实,真切感人,深受唐太宗的赞赏。

唐太宗以马上取天下,在武力统一中原和边疆的过程中,多得力于骑射战术,因此对弓马特别精通。从晋阳起兵到登基做皇帝,他的生涯几乎是和弓马伴在一起的,他所用的弓箭,比平常人用的要大一倍,威力大,命中率高。他在指挥战争期间,每每乘骏马持大弓,冲锋陷阵。后来登基做了皇帝,他的娴熟的骑射技术仍然不减当年。唐太宗嗜好弓马,特别是对骏马爱极以致成癖。昭陵六骏雕刻,既是唐初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唐太宗嗜马成癖与他驰誉战场的真实写照。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擅长诗文和书法,文武全才。他一生写了不少诗文,后来被清朝人编入《全唐和《全唐诗》中的就有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的文章主要是政论、史论、诏敕之类,其中《帝范前后序》、《金镜》等是他的代表作品。唐太宗的这些文章大多是用骈丽文体写成,注重辞藻和排列,讲求对偶与用典,在形式上还没有摆脱六朝以来的绮丽文风。但是,由于唐太宗是一代开国之君,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艰难的统治历程,所以他的文章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开创了富有时代特色的贞观之风。由于唐太宗的倡导与实践,使贞观文坛出现了一派兴盛的局面。唐太宗不重文名。他说:“君主要以德政治天下,只靠文章是没有用的。”在贞观时期,唐太宗一直没有答应刊刻自己的诗文集。

唐太宗的书法主要是师法于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他最为擅长的是飞白书法,功力很深,曾书飞白字赏赐群臣。唐太宗还十分重视对技法的钻研,并且写了《笔法论》、《指法论》、《笔意论》等文章,从初学到深造的角度对书法作了精辟的分析。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贞观时期出现了一场书法革新运动,统一了南北朝以来南师王帖、北宗魏碑的自立门户的局面,使王书成为全国书体的正宗。

唐太宗虽为一代英主,但在晚年,由于疾病缠身,久治不愈,产生了乞求长生不老的迷信思想,迷恋上了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因服用金石丹药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2岁。

第一百九十五章 高宗李治

一、坐收渔利行九承嗣

李治(公元628年~683年),字为善,小名雉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唐朝第三代皇帝,在位34年,年号有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成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死后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改谥为天皇大弘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共生14个儿子。其中,长子承乾、四子泰、九子治为长孙皇后所生,其余均出于后宫妃嫔。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在做皇帝的当年便把8岁的承乾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承乾生性顽劣,喜与伶童厮混,使得李世民很恼火,令人杀死承乾称为“称心”的宠爱伶童,并罢免一批教育太子失职的大臣。但承乾并没有因此改过。后来,承乾又发明了新的娱乐方式,与七叔汉王元昌在宫中各领一队人马,手持兵器,身披铠甲,双方布阵交战,致使每次交战都要出现伤亡。起初,承乾对父亲还有所顾忌,也尽量不让大臣们抓住把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恣意妄为。承乾自幼脚残,不甚受父亲喜爱,只是作为长子,才取得太子资格。李世民对承乾越来越不满意,便生废太子之心。

四皇子李泰以文笔见长,颇被父亲宠爱。李泰得知哥哥失宠,便想尽快挤掉承乾而自代。他让手下广泛结交朝中大臣,为自己做太子造舆论,又与驸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的儿子驸马都尉房遗爱等20余人结成死党,形成颠覆太子的一大势力。承乾本来就因父亲对李泰的偏爱而忧虑,又觉察到弟弟的活动,更担心被挤掉。但是,他此时已无法挽回自己的影响,想再得到父亲的宠爱已不可能,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只有设法除掉弟弟。于是先派人冒充李泰府中的人到太宗面前密告李泰有种种不法行为,结果被李世民识破;再派人去暗杀李泰,也没有成功。承乾眼看大势已去,便暗中召募刺客死士,密谋杀入皇宫,发动武装政变,直接夺取皇位。终因事泄,阴谋流产,承乾被废为庶人。

承乾被废,李泰似乎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他每天都到宫中侍候,进一步讨父亲的欢心;太宗本来就喜欢他,便当面表示要立他为太子。但这时大臣们的意见却有两派:岑文本、刘洎等主张立李泰,在朝中地位显赫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却主张立九子晋王李治。太宗拿不定主意。为清除父亲的顾虑,李泰表示在自己临死前会杀掉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九弟李治。李世民便再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褚遂良对李泰的许诺表示疑议,太宗又陷于困惑。

面临种种阻力,李泰为尽快取得太子资格,便胁迫软弱的九弟退出这场竞争,李世民知道后心里很不高兴。太宗又回想起承乾正是因为受李泰排挤,才有了政变动机,就暗中决定不立李泰,让九儿继承皇位。为稳固下一任皇帝的统治,太宗召集长孙无忌、房玄龄、褚遂良、李世绩几个重要臣属,统一他们的步调,以后好死心塌地地尽忠于李治。李世民为防止李泰闹事,派人把他囚禁起来。承乾和李泰相争,两败俱伤,李治坐收渔翁之利。

李治的儿童时代性情温和,很听话,颇受父亲喜爱。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为巩固他的地位和培养他的治国才能花费了不少心血。太宗在废掉承乾和李泰的同时,清洗了他们各自的同党,消灭了颠覆李治的隐患;让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都兼东宫官职,名义是让他们教育太子,其实是为培养他们与未来皇帝的感情。为树立李治的威信,下令全国的军队都要服从太子调遣,大将军以下的官员都要听从太子的处分;为培养李治的治国能力,太宗经常让他陪同自己朝见群臣,当场观摩对日常政务的处理,并有意常听听他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同时,太宗也非常重视思想理论方面的培养,经常对李治讲解皇帝治理国家的道理。

太宗虽然确立了李治的太子地位,也为他日后做皇帝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但内心仍然对这个性情温和天赋不高的儿子不甚满意,认为他过于懦弱,将来恐怕难有作为。为此,太宗一度又想废掉李治,让三儿李恪做继承人。但李恪为隋炀帝的女儿杨氏所生,是庶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不具备继承王位的资格。这个想法遭到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又经过李治的努力,太宗以后便没有再提废立太子之事。加上太宗东征高丽,留太子镇守,李治表现得很出色,太宗生病,李治昼夜不离,头发都急白了,让太宗非常感动,哭着说:“你如此孝顺,我死何恨!”李治太子之位就算彻底坐稳了。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唐太宗病重,对过于懦弱的太子仍放心不下,要为他做好人事安排。太宗对李治说:“李世责力才智过人,但你对他未曾有丝毫恩惠,恐怕日后难以真正为你效力。为此,我现在把他贬到外地,等你做了皇帝,再把他召回来做丞相,这样,他或能对你感恩。”太宗在临死前,把积极支持李治做太子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叫到床前托以后事。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年22岁。此即唐高宗。

二、勤于政事得父遗风

高宗李治即位后,严格按照父亲的遗训,重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把李世责力调回来做了右仆射,对他们非常信任。高宗虽然不太精明,经过太宗多年的苦心培养,毕竟掌握了一些治国本领,特别是太宗的言传身教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责力、于志宁都是贞观时代的重要谋臣,对治国都有一套经验。故高宗初做皇帝的几年中被后世誉为有贞观遗风。即使在武则天参预政事以后,高宗经常生病,又贪于声色,但在对政事的处理中仍遵循着太宗的遗训。

高宗非常勤于政事,确有治理好国家的愿望,也鼓励大臣们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能接受正确意见。善于纳谏成为弥补他天赋不高的重要措施。

贞观时期的法律相对来说是疏阔的,高宗对此也继承下来。对监狱里囚犯少、死罪率低的情况表示满意。

李渊生22子,太宗生14子,这些皇室成员,往往仗势欺人,横行不法,欺凌百姓,胡作非为。李渊的小儿子腾王元婴与太宗的七子蒋王李恽都是搜刮民财的能手,四处盘剥、掠夺,民愤很大。在一次普赐诸王时,高宗说:“滕王叔叔和蒋王哥哥都善于自己经营,我看就不必赐给财物,只赏给他们两车麻,让他们回去做串铜钱的绳子吧。”高宗虽没有严厉地惩罚他们,却使他们当场大失脸面,体现了赏罚分明。

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嫁给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她对高宗做皇帝有不满情绪;李渊女儿丹阳公主的丈夫薛万彻、太宗的女儿巴陵公主的丈夫柴令武、李渊的六子荆王元景等人也各有牢骚,他们便联合起来,形成一派势力,阴谋发动政变,推翻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