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别裁(上册)-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意,很郑重的,等于是一个宗教家的大祈祷,绝对不可马虎。在这里,孔子指出当时文化的衰败,大家参加禘礼,都只是在真戏假做而已。 这等于现代有许多人吊亲友乃至长辈的丧事匆匆忙忙,叫一辆计程车,赶到市立殡仪馆,签一个名,行三鞠躬礼,好像去缴一百元什么税似的,缴完了,赶紧就跑,没有一点肃庄悲戚之感。 今日社会这种风气,也是文化精神一个重大的问题。孔子对春秋时代的情形怎样说的呢?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就是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禘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应付了事。 孔子看到这种情

 163

    051论 语 别 裁

    形感叹的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孔子这几句话,有很多意义。 譬如现在社会上举办许多事情,内心没有真正的诚意。 无论是宗教仪式或任何社会的宣誓,只要举起手来表示一下,心里完全没有肃庄恭敬的诚意。冷眼旁观者看来,不得不油然而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的感慨。 这就是中国文化告诉我们,事事要发自内心的诚恳,而不完全在于形式,一切形式,都必须配合内心的诚恳,才有意义。由此再进一层,便引出下面一段话。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禘”这个礼仪的说法,和这一套学术思想的理论,它的基本精神又在哪里?

    孔子怎么答复呢?

    他说:“不知也”——我不知道。 孔子真的不知道吗?当然,这是他幽默的话,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教育”

    ,用现代术语来说,是“反激式的教育”。他的意思是说,这一种基本的文化精神,大家应该知道的。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那么我也不知道了。 且看他说了不知道以后又怎么说下去,就可明白他真的知道不知道了,“‘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孔子指自己的手掌说,真正懂得禘这个文化精神的人,看天下国家事事物物的道理,就好像是呈现在这掌心上,这么清楚明白了。 他指着他的掌心,用动作来表示

 164

    八 佾 第 三151

    天下的事理,就像指顾之间,如在目前那样的容易。 由此你说他懂不懂禘之礼?当然懂。为什么要拜天地呢?这就代表了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所在之处。 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 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 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刚才讲到禘礼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关系,跟着便提到孔子几句有名的话,后世一般人们都流行而变为成语的: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孔子所说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 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 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 所以他又说:“吾不与祭,如不祭。”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 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便肃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

 165

    251论 语 别 裁

    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 在某一个时候甚至会为之掉下眼泪。其中道理,就是这种精神的流露。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 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 所以由于孔子的这番话,了解了祭礼,依此来讲作人的道理,也就可以触类旁通了。

    拍灶君的马屁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

    何谓也?

    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孔子在卫国很多年,卫灵公对他非常好,但卫灵公又偏宠有名的美人——南子。 卫灵公实在很想起用孔子,卫国的权臣王孙贾有一天就对孔子说出:“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问题。 这也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很有趣的历史性问题。 凡是中年以上的人,都见过我们在大陆上家庭中供奉的灶神。 每到夏历十二日二十三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送灶,小孩子们非常高兴,口袋里就可装糖果了。现在用电炉、瓦斯炉,没有灶了,当然也就没有灶神。 为什么要祭灶神呢?

    以宗教思想来说,中国人信仰的是多神教,什么神都信。十年前有一位外国的神父来和我研究中国宗教思想问题,他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我说中国绝对有宗教信仰。第

 166

    八 佾 第 三351

    一个是礼,第二个是诗。 不像西方人将宗教错解成为“信我得救,不信我不得救”的狭义观念。 我说这一点的误解,使我绝对不能信服,因为他非常自私嘛!对他好才救,对他不好便不救。 成吗?一个教主,应该是信我的要救,不信我的更要救;这才是宗教的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其次,谈到中国“诗的精神”

    ,所谓诗的文学境界,就是宗教的境界。所以懂了诗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的难过,有时候哼呀哈呀的念一首诗,或者作一首诗,便可自我安慰,心灵得到平安,那真是像给上帝来个见证。 第三,中国信多神教,这代表了中国的大度宽容。 出了一个老子,还是由东汉、北魏到唐代才被后人捧出来当上个教主——老子自己绝对没有想过要当教主的瘾。 孔学后来被称为孔教,是明朝以后才捧的,孔子也不想当教主。 总之,世界上的教主,自己开始都不想当教主,如果说为了想当教主而当上教主的话,这个教主就有点问题,实在难以教人心服。因为宗教的热忱是无所求,所以他伟大,所以他当了教主。 我们中国,除了老子成为教主以外,孔子的儒家该不该把它称为宗教,还是一个问题。 但是中国人的宗教,多是外来的,佛教是印度过来的,天主教、基督教也是外来的。 我们中国人自古至今对于任何宗教都不反对,这也只有中华民族才如此的雍容大度。为什么呢?

    有如待客,只要来的是好人,都“请上坐,泡好茶”。一律以礼相待,诚恳的欢迎。 所以我们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号,而且这种风气,目前已经传到美国去了。现在纽约已经有教堂,仿照我们中国人的办法,耶稣、孔子、释迦牟尼、老子、穆罕默德,都“请上坐,泡好茶”了,凡是好人都值得恭敬。 所

 167

    451论 语 别 裁

    以我最后告诉那位外国神父,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替中国的宗教辩护,而是外人没有研究深入而已。现在我们再讲“奥”与“灶”。为什么他们拜灶神?如果以政治哲学的思想来讲。“民以食为天”

    ,这是管子讲的名言。因为饮食最值得重视,值得注意,所以拜灶神。 尤其在过去,教育不普及,讲礼治的时代,家里有灶神、财神和祖宗等神祇的牌位。 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有这一套设计,进门一定是大厅,大厅上供祖宗牌位,有的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之位”。民国初年,牌位上的君字改成国字,看这五个字,中国人究竟信哪一个教呢?

    任何一教都不信,而任何一教都信。还有财神供在卧房里,灶神供在厨房里。“奥”是古代的家神,我们中国古代的神——宗教很妙,代表中国政治组织的理想。家里有家长,就有家神。 还有灶神,连吃饭都要管。 据说灶神一年到头,不但对家里人的行为要管,连在心里起了好念头,或动过歪脑筋,他都会记录下来,到一年终了:上天报告好坏。 所以乡下人送灶,弄块糖给他吃,送一个红包给他,以便“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吉祥。”请他上天报告时,多替家里讲讲好话,回来时候多赐些福祉。所以在腊月二十三以后,一直等到第二年初四之间,他在天上还未回来以前,不在家里的时候,偶尔背后轰他一下,暗地里幽默他几句。中国民间这些神话故事,现代也可以归到“民俗学”。要了解这些,起码要看《荆楚岁时记》这本书,尤其是南方——长江南北过年过节的风俗,这本书大概都有了。 在人世间的社会上有里长、乡长、区长。在看不见的一面,便有土地、城隍等神。 城隍归谁管?归阎王管。 阎王去归玉皇大帝管,玉

 168

    八 佾 第 三551

    皇大帝归谁管?玉皇大帝的妈妈——瑶池圣母。 由此看来世界上的宗教,最高都是女神。 天主教来个圣母,佛教的观音菩萨,中国的瑶池圣母。 所以女性还是最伟大。 同时也可知人们讲了半天的宗教,尽管教理和教条如何如何的,但他们最后还是崇拜女性的,因为母性的慈爱毕竟是最伟大的。 像这样一个宗教组织,无所不包,代表了中国人的政治哲学思想。 所以天与人是一贯的。王孙贾问孔子这个奥与灶的问题,是非常幽默的,他的意思,是告诉孔子说,你老是跟诸侯往来,我们这些士大夫如不在君王面前替你讲几句好话,是没有用的呀!你拜访了诸侯,还是该来向我们烧烧香。孔子却作正面的答法:“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中国人宗教思想的精神。 他说一个人真的作坏人、做坏事,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你。 所谓自助天助,神是建立在自己的心中。 换句话说,人有人格,尤其须要心理上建立起人格,不靠外来的庇护。 如果进教堂,上帝就保佑,那么上帝首先就犯了接受贿赂的罪。 同时也等于孔子答复王孙贾说,这些手法我全知道,只是不屑于如此而已。从上面的话也可知道,由周代开始的文化,和孔子的教化,始终走人文文化的路线,所以孔子又说: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就是前面提到过,中国夏、商、周三个朝代文化的演变:夏尚忠,殷尚质(鬼)

    ,周尚文。 尚的意思就是崇尚、偏重的意思,夏的文化偏重于忠诚、朴实。 殷商的文化仍是重

 169

    651论 语 别 裁

    质朴,但是宗教观念很强。 周代文化呢?我们今天讲孔孟思想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周代文化,重在人文文化。“周监于二代”

    ,是说周朝所建立的文化是集上古之大成。我们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以周代文化作代表。“郁郁乎文哉”

    ,郁郁是形容词,意思是非常茂盛、伟大与光辉的人文文化。 孔子在此自称他的文化思想,是承先启后,发扬周代的文化精神。 这是连接到上面所讲的宗教文化之后。 孔子认为只有人文文化这个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量力而为 谦虚好学

    现在讲到另一段: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量力而为 谦虚好学鄹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即邹。 鄹人之子即指孔子。 这一段所讲的应该是正当孔子做鲁国司寇的时候——司法行政部长兼行政院副院长(古代官制,无法与现代比类,为了便于了解,姑且作此近似的比拟)

    ,参与了代表国家、代表王室的宗庙大典。 他进去以后,对于每件事都要问问清楚,向人请教。 走哪里?坐哪里?每事都问人。 于是有人笑他说,一般人乱捧,都说孔子这个人了不起,处处懂礼,可是这个“鄹地佬”进了大庙,什么都不懂,事事都向人请教。 这话被孔

 170

    八 佾 第 三751

    子知道了,他说:“这就是礼啊!”以前我们提到过,假如出国到了别人的国度,风俗习惯不同,对人家的事,不懂的应该多问。 到人家家里也是一样,求学问也是一样,做事也是一样,诚恳向人请教,就是礼的精神,也是作人的道理。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是古代传统的武功——射箭,那时的武功还没有发展到少林寺、武当派(这些是唐、宋以后的事)。周代的军事武功是车战的时代,最重要的武器还是拉弓射箭,武功高低的标准,就看射箭的高明到什么程度,相当于现代打靶、射箭的标准,在于射中了红心没有,而不问箭能否透过牛皮,每枝箭射中了标的,就绝对够标准,箭能不能透过牛皮,则不作考虑。因为每个人天生的膂力不同,有些人膂力很强壮,他的箭不但可穿牛皮,甚而可穿过墙,有些人的箭射出去不能穿透牛皮,但他每箭都中红心,也就够标准了。这一段是说明作人做事,够不够道德的标准,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 因为没有机会给他表现,环境不对,时代不对,他也就无从表现,这有什么办法?由此触类旁通,对人对事就可减掉些苛求了。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非常慎重的祭典之一——告朔。 每个月的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月暗为晦。 过去没有订出现在这些假日,“朔望”就是休息的时候,不过不像现在这样重视。 每月的初一,主政

 171

    851论 语 别 裁

    者要代表国家,向天地祖宗,禀告所作所为,这就是所谓的“告朔”。用现在观念来说,就是说在那时发表政见。 对谁发表呢?对天地鬼神。 现在对大众发表政见,讲了不兑现的也有。 当时对天地鬼神讲的话,如不兑现自己就害怕了,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在监视管制。 所以告朔这件事也很郑重。从前告朔时一定要杀羊。 到春秋战国时代,社会风气已开始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跟着衰落变化了,所以子贡当时准备去掉告朔时候用的饩羊。 饩羊是蒸过了的,等于现在拜拜,杀了猪羊,还没有炊熟就放在祭桌上,稍稍蒸一下免得腐臭,这就是饩羊。 子贡当时想,拜拜就拜拜,这只羊可以省下来。 所以孔子告诉子贡说,你的主张也对,为了经济上的节省而不用羊也好,为了表示诚恳而不必用羊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 固然不用象征性的东西,只要内心诚恳就可以,但现在的人,真正诚恳的心意发不起来了,就必须要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得住,所以你子贡爱这只羊,而我更重视这礼仪和它的精神内涵。由这件事我们就懂得,在社会上,或在政治上,有时绝对空洞的精神,并不足以维系一件事物,而必须配合某些实质的东西才能生效。 如口惠而实不至,有时候就要失败了。这里又引用孔子另外一段话,颇为感慨。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

    这段话,连起上一段来说,是说作人处世的艰难。 我想大家有时也会有同感。一个人想做个忠臣,有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