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论语别裁(上册)-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465

    254论 语 别 裁

    谓“茅次土阶”

    ,上面盖的没有瓦,只是一些草;前面的台阶,当然没有水泥,连石块也没有,只是用泥巴堆起来,“而尽力乎沟洫”

    ,尽心尽力办好水利。 孔子对禹有这三个观点,所以他说禹对于中国文化有这样大的贡献,实在无话可讲,没有一点可以批评的。

 466

    子 罕 第 九354

    子罕第九

    利害交关的生命意义

    第九篇《子罕》,可以说是第五篇《公冶长》、第六篇《雍也》两篇内容的引伸。 多半是讲孔子的思想,与学问教育的观点,以及一般历史思想观念的阐扬。 第一句话是: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这一句话,我们要特别注意。 由这一篇的记载,就知道孔子平常很少讲“利”。所谓“利”

    ,现代的观念每每就只对钱财而言,而在这里的内容,同时也具有“利害关系”的意思,我们听了这句话好像有点不大服气,因为我们平常也似乎不大谈利害的关系。 其实不然,仔细研究起来,尤其研究历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随时随地,打利害关系的主意。尤其春秋战国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国与国之外交,随时随地都在利害的观点上。 我们知道中国的法家,荀子、韩非子,尤其韩非子有一篇《说难》,就谈到说话之难。 在春秋战国时候还没有考试,人要取得功名富贵、事业地位,多半要靠游说。 所谓游说之士,并不是乱吹就行,必须要学问渊博,

 467

    454论 语 别 裁

    同时具备丰富的现代知识。 去见各国的领导人,拿出个人的特别见解,指出当时的利害关系,所谓动之以利害,取得人主的信任,就可荣获功名地位。 所以这句话中“利”字的涵义,我们先要了解。 对人“说之以利害”

    ,几乎没有人不动心的,人生能做到对一切名利无动于衷,就是真正最高的学问。由这一篇书看,孔子讲不讲利害?

    “罕言利”

    ,并不是绝对不讲,而是很少讲。 如果我们想象到一个圣人,绝对不讲利害关系,那也是过分地“高推圣境”

    ,是绝不可能的事。其次,孔子讲不讲命?

    后世以算命看相的“命”为命,但是这里的命是广义的,包涵生命来源的意义而言。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在说生命的来源,尤其说生命是神所创造的,几乎每个宗教都有类似的说法。但由宗教发展到哲学、科学,一直到现在,究竟生命的来源怎样?

    还没有搞清楚。 从这一点,可见人类文化,不论东方、西方,都还幼稚可笑,对人类本身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 宗教家解决不了而演变成哲学,哲学家解决不了而发展成科学,科学家分门别类去追究,向太空、向物理、向医学追究,都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中国人不大追究生命来源这个问题,尤其孔子思想,在下论中就提到“未知生,焉知死?”不要问,所以对于“命”

    ,孔子很少讲。 因此,学校里念哲学的人、教哲学的人,并非真通哲学,只能说是替哲学家传播哲学知识。 真正哲学家,都不是学哲学出身的。 曾有一个在日本学医的学生说,学了医以后,感到痛苦,反而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发生许多怀疑,所以需要学哲学,否则脑子要崩溃。 他这个意见很对,但丛书本上学哲学很糟糕,结果只成为一个哲学书呆子,而不是

 468

    子 罕 第 九554

    哲学家。 真正的哲学家大多不是学哲学出身的,像现在流行的存在主义,也是一个医生搞出来的。 很多人懂得哲学而不是哲学家,譬如乡下没有读过书的人,往往就是大哲学家。去问一位乡下老太太,这样大热天为什么还工作得那样辛苦?

    她说:“命不好啊!”

    这是大哲学家,她辛苦了还是心安理得,没有烦恼痛苦。 真有哲学知识的人,没有她痛快。 所以有许多学哲学的,最后学疯了,究竟人生为了什么?

    越搞越不清楚,后来觉得人生没有道理,为了解决自己,弄到只好自杀,这就是不懂命。孔子在教育方面,知道哲学上生命来源的道理,很难讲得清楚,所以很少讲。第三,孔子很少说“仁”

    ,这是一个大问题了。 我们讲中国文化,动辄讲孔子,而且动辄讲孔子思想中心的仁道。 现在我们根据《论语》,至少它的内容是孔子学生们直接的记载,这不能不承认的。 而这里说孔子很少说“仁”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但这里又说孔子很少讲仁;再说《论语》第四篇就是《里仁》,全篇都是有关仁的记载,这不是矛盾吗?

    所以我们讲《里仁》篇的时候,有一个重点,那里所讲的只是仁的作用、仁的性质,对于“仁”本身究竟是什么,《里仁》篇中并没有下定义。 所以这里说孔子很少讲“利”

    ,很少讲“命”

    ,很少讲“仁”。这三种中心问题都很难讲。 现在讲到这里,我们暂时保留,因为下论讲到时,大家可以从《论语》全书中,自己找出答案。

 469

    654论 语 别 裁

    历史文化先驱

    下面继续叙述孔子。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是一个地名。 党人的党不是现代观念的党,古代所谓党,就是地方社会的观念。 在达巷这地方有人说,伟大的孔子,有这样渊博的学问,他什么都懂,而不是仅仅某一样的专家。 这里“无所成名”的成名是指专学之名,就是不固定为某一项学问的名家。 在古代的书上常有“名家”这个名词,如对三民主义的教授,可称为“某某先生是擅讲党义名家”。他自成为一家了,就是他的成名表达了他的专长。在这里所说“博学而无所成名”

    ,就是说孔子样样懂,不止是那一种学问的专家。 孔子听到了人家的这种评论,就很风趣地对他的弟子们说,这叫我抓住哪一点?作哪一种专家好呢?

    我去当骑马驾车的专家好?

    还是当军事射箭的专家好?

    我还是学驾驶吧!

    从字面上看,这段文章,就这样解释完了。所以这些书,我们小时候读起来,一点味道都没有,头大得很。 这有什么意思呢?老师还要我们背诵,一边背诵一边在摇头晃脑,就是表示抗议。 老师要我们背诵只好背诵,不过

 470

    子 罕 第 九754

    就是靠这个办法,背诵以后经过几十年时间,如今一张口就念出来了。 后来仔细想一想,大有道理,他这个“执御”的驾驶人,意思是要领导文化,作一个历史时代的先驱者。 所以弟子们把他这句话记下来,是有深意的,并不是对不要紧的话都死记不忘。

    礼 的 变 态

    下面是讲孔子的思想:

    子曰: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 今拜乎上,泰也。 虽违众,吾从下。

    这是孔子的思想,他看到当时的时代感到悲哀。 上古时候,长辈死了,丧帽是麻做的,很考究。 孔子说这虽然是古礼,但现在的人,越来越简化了,用纯麻披孝就够了,比较节俭。孔子对丧礼也取节丧的意义,他也同意节俭、简化。中国本是礼义之邦,古代与人相见,跪下来拜,孔子说这是礼貌,“拜下,礼也。”但现在的人,没有行礼的诚恳,“拜乎上”

    ,拱拱手就算了,很讨厌跪拜行礼的事,只求自己舒服一点而偷懒,就是不诚恳。 对于这一点,孔子认为敬礼的精神,须要绝对的诚恳,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即使是违背了时代,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做法,但还是要保持我们古礼为上,因为它内涵传统文化的精神,并非徒重外表而已。孔子当时所处时代的情势,可以说和我们今日所处的环

 471

    854论 语 别 裁

    境是相同的。 人与人之间的礼貌,都流于形式,只重外表不重精神。 甚至外表的形态上也成问题,譬如现在的敬礼,变成纯粹的招呼,就是打个招呼而已。 不但内心没有诚意,连外面的形态姿势都是花样百出,像希特勒式的举一举手、傲慢式翘翘下巴,欧美式的哈啰、嗨,统统出笼,洋洋大观。这个时代问题,你我都有责任,尤其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 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 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 第一是“毋意”

    ,(这个“毋”与有无的“无”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这个“毋”。)这是说孔子作人处世,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接受了,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 第二“毋必”

    ,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 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 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 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 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 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

    ,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

 472

    子 罕 第 九954

    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 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 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 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

    ,就是能适变、能应变。 第三是“毋固”

    ,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

    ,专替人着想,专为事着想。 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这里发挥起来,便要与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较。 如一般人认为高深莫测,甚至有恐惧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刚经》。

    (所谓“经”

    ,也便是“四书五经”的“经”的意思。)这部书中也有四个类似上面所说的观念,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佛学中所谓“相”

    ,就是形象或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 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 有你、我、他,就有烦恼。 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

    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关于这一点,我曾在一次某大学社团举办的哲学讨论会中,讲过一个“我与无我”的专题。 我们常在哲学上看到作人做事要做到无我的境界。 可能吗?

    先就事实来说,不可能。譬如有人说:“我告诉你,我绝对客观。”这句话对不对?不对。 这已经非常主观,因为“我很客观了。”这就是“我”的主观。 哪里是客观?等于说“中”

    ,天下有没有一个“中”?因为

 473

    064论 语 别 裁

    “中”是对两边而言,才构成了“中”这个观念。 其实对比出的这个“中”

    ,对另一点来说又是偏了,没有绝对的中。 又用方位来说,你站在一个房间,说自己是在中,前后左右是东南西北,可是站在北方看你是站在南方,在南方看你是站在北方,没有中间的。 所以说绝对“无我”

    ,在观念上有这个名称,真要做到无我,几乎没有这样的人。但不是绝对没有,一旦真的做到无我的话,就会非常快乐。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有我”而来的。 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因为别人需要它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 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境界。 有一位学佛的朋友来问,什么叫“菩萨”?

    我说这是印度梵文的名称“菩提萨埵”

    ,音译成中文,简称“菩萨”

    ,所含的意义就是“觉悟有情”。自己对于人生哲理觉悟了,可是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非常多情,而尽量施以助力。 所以中国人说“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这就是菩萨的境界,等于中国人说的圣贤,名称不同,发音不同而已。 他们又问学佛的人是否都成菩萨?我说没有,至少我没有看到过菩萨。不过我朋友曾经看到一个人,可以说得上是菩萨。 那是二十年前,有一艘驶往澎湖的船,途中遇难了。 船上有一个认识的人,他本有肺病,因事乘了这船到澎湖去。 在海难来时,有船员看见他有病,丢了一个救生圈给他,要他先离船逃生。 他接到救生圈后,仍然很从容,并没有立即套上。 后来看见一个妇人抱了一个孩子逃上甲板,他就把那个救生圈转送给了这对母子。他说他是有肺病的人,早死晚死一样的。

 474

    子 罕 第 九164

    原来丢救生圈的船员,忙了一阵子回来,见他还逗留在船上,救生圈也没有了,问他怎么还不逃命?救生圈哪里去了?他只笑笑,(这种状况下,他还能安详地微笑,可见是什么样的胸襟了。)也不讲话。 这位船员东找西找,又找了一个救生圈给他,他又送给了另外一个人逃生。 结果船沉了,他也沉了,非常从容。 这是“无我”。他这样做不是被强迫的,完全是自动的,这就叫做“无我”

    、爱人。 我们心里觉得这件事情很悲惨,但在他的心境却很安然。 他不是自杀,他觉得别人更值得同情、怜悯。 但在事实上,平常一般作人做事,没有办法真无我。 每个人同样画画,画出来各有不同。 你写文章如在文章里“无我”

    ,就没有你的意境了,就不要写了。 同样一件事情做起来就有“我”的精神。 要将全副的我,摆到无我的境界里,才可以达到真的“无我相”。孔子的这四点,大概用佛家的这观念来相互衬托一下。 实际上这四点是全部孔门学问的中坚,所以孔子教我们学问修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接下来以一个事实,来讲孔子为什么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子畏于匡。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是孔子一生中遭遇几件大事之一。 匡是一个地名,在宋国。 当时有一个坏人叫阳虎,据说阳虎貌如孔子,他的相

 475

    264论 语 别 裁

    貌长得和孔子一样,宋人都要杀掉他。孔子带了一大堆学生,经过那里,大家以为他就是阳虎,把他包围起来,要杀他。这是有名的“子畏于匡”事件。 古代的文字简单,只用一个“畏”字。 实际上这个字代表很严重、很可怕、很危险的一件事故。 当然孔子的学生们感到很严重,也可以说吓死了。 可是孔子说,没有事,你们放心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