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嗜血战神话白起-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管是何种意思,反正白起的看法是比较准确的。他也告介同仁在与楚军交战时应该尽可能避过对手前几波的攻势,待敌疲惫再行进攻。
对于白起对楚军战斗力的评价,一个最好的佐证便是后来秦始皇两次攻楚而灭之的事实。始皇第一次攻楚,秦新秀将领李信以二十万人马主动出击,与楚军交战,结果连死九都位(九个师长),大败而还。
第二次老将王翦攻楚,六十大军入楚而不战,只见楚军攻营而不出,休整数月后再行出击,一举灭之!
现在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当白起奉命由北方南调来到楚国前线并接过军队指挥权时,司马错交给他的只是几万以经过战斗损耗的弱小部队。而他得到的命令便是要用这么一支军队迎战正在朝鄢城集结而来的几乎整个楚国的庞大军事力量,数量是他的十几倍!而且,楚军本土作战,保家卫国,士气旺盛。而楚地水网稻田,丘陵、平原、河六交汇的复杂地形对于善与西北高原作战的秦军而言也十分不利。可以说但是的白起在面对楚军疯狂的军势面前,天时、地利、人合无一优势。而这一战,对秦国政治集团而言又是如此的重要。白起到底该怎么办呢?
面对这样一个看似毫去取胜可能的状况,白起以一招出其不意的主动行为,彻底改变了整个局面。
刚一到任,白起便率手中所有的数万秦军顺汉水而下,向南直接出奇不意的深入楚地,主动陷于后援断绝以及被十几倍与己的楚军团团包围的“绝死之地”!这种自陷死地而战的作风可谓魄力过人,勇气非凡。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无比绝妙的“死地之战”。白起这一举动可以说是其军事指挥水平的最优秀发挥。那么,白起这种看似自寻死路的作法究仅是何用意呢?
首先,这种近似毫无道理的行为首先是楚军所绝对想不到的,沿江而下这第一步便是在心理上赢了对手。白起亲率一支虎狼劲旅出现在楚国腹地比如造成楚国军民强烈的恐慌。这也正合那句精典的兵家名言:“攻心为上。”
而当白起突然深入楚国腹地以后,秦军首先攻占水陆要冲邓(今湖北襄樊北),随即逼近楚国陪都鄢城。这样一来,迫使数十万集结中的楚军为汉水分割,无法快速集结包围秦军。本土作战的楚军反被自己熟悉的地势所制约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兵团会战。
若楚军单独一军与秦军决战,楚军不及秦军英勇,则必为白起所破,白起正好可将楚军各个击破;若另选集结中心汇集主力全军再与秦军决战,为地型限制,则白起直接攻鄢跳出包围圈,另找机会与楚军决战。
总之此时战场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白起手里。就这样,数十万楚军被白起率领的不及自己兵力十分之一数万秦军,逼迫得只能回援守鄢。
不多久,鄢城之下数十万楚军云集与此,被迫拘城而守。白起此时身处绝地,后援以断,所以必须速战速决,不能拖延。而几十万大军把守的便引军至鄢都哪是几万人马一时三刻所能拿下的。于是白起引军至鄢西百里的凤翔县屯兵。汉水之畔,残阳如血,大江之上通体赤红,真有如一江血水在奔腾汹涌。白起真正杀招也随之亮剑!
白起驻军于凤翔县。几十万楚军主力严守鄢都,等着秦兵因为后勤断绝饿死。而白起却派出几千秦兵在离鄢城约一百里的蛮河武镇筑坝拦河,又自这条汉江支流东西向秘密修筑一条百里长渠。
一切就序,只待一锹决定鄢城内外数十万楚军和数十万鄢地百姓的生死。
就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早晨,一声炸响的惊雷自鄢城西方响起——白起掘提放水,引水灌城。一刹那间,几十万楚国军民魂飞魄散,滚滚洪魔将这数十万生灵一瞬间送入无底的深渊。鄢都一代,洪泽一片,鱼虾满城,伏尸满江,几乎淹死此地所有楚国军民,鄢城告破!消息传开,楚国全国震恐,此前守土卫国的高昂士气被彻底粉碎!
就这样,几十万楚军精锐就被白起这么轻轻松松搞定了。而随后,白起率数万秦军精锐对丧失中心集结点、并且人心涣散的余下各路楚军实行了一系列的各个击破,依然是不留俘虏,依然是如虎而下,依然是人头、呐喊、赤胸、露脖、以及疯狂的追杀!
秦军在楚国腹地再次展现了十四年前伊阙大战时的场景:“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
白起趁胜直下楚国又一重镇西陵(今湖北宜昌)。次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再攻楚国,攻克楚都城 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焚毁夷陵,秦置郢为南郡,白起受封武安君。
又一年,公元前277年,白起第三次攻楚,迅速攻克巫(今四川巫山北),随即又南下平定黔中(今湖南西部)。秦逐以巫地为巫郡,黔中地为黔中郡。于是秦逼楚东徙之战结束,秦遂掩有楚西江汉湘黔之地。楚国为避秦军威势,顷襄王迁徙国都于陈(河南淮阳),后又迁都到寿春。影响我国文学史的那位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
白起连续三年三次攻楚,每次皆仅以数万人马出战,一而再、再而三击败楚军。楚国军民死亡过百万,险些灭国,后经楚国说客黄歇说服秦昭王,白起方才罢兵。对于秦国的收兵表面上是黄歇说服秦昭王罢战另楚国获得了喘息之机,实际上是秦国对整个对外战略所做出的正确决定。
事实上“司马错战略”真正的问题在于,如果灭楚成功再形对中原北方五国实行夹击的话,秦军主力将分于当时中国的西、南两地,同时也将直面四个对手:赵、魏、韩、齐,这显然是范了兵家之大计,不利于整个战略全局。对楚国三次作战已经严重的削弱了楚国国力,且白起用兵如神,在楚军倾全力迎战之时出色的以少胜多,以“奇迹般的胜利”避免了秦楚两国正面大规模的战略决战,秦军主力几乎未动,这对即将面对一个完成“厚积”进入“勃发”阶段的新对手——赵国时的秦国政治集团而言无疑是最佳的结果。
现在,与秦国接攘四国中,魏、韩、楚已经全面削弱,衰败之势日益明显。东方大国齐国正在与燕国进行着田单复齐之战,根本不值得考虑。如此,秦国东进战略中最后一个目标——赵国便即将成为秦军打击的重点目标。而此时的赵国政治集团经历了数十年低调的“实力积累”阶段,不今国力未损,反而力量日增。而赵集团对于眼下的形式同样有这清醒的认识。于是赵国一次旨在为改变原有“为保证可持续发展而积极防御”的对外战略,转而为日后与秦国争夺天下霸主的试探行动也即将开始!
…………
第八章:针锋相对,赵之谋略!
公元前279年至277年,秦将白起三伐楚国。这三次对楚国的进攻可以说极大的打击了楚国这个曾经的第一“大”国的力量。
一伐楚国,白起采用“掏心战术”以水灌鄢都,将云集与此的数十万楚军连同白姓全体溺死,随后趁胜攻克西陵。此战,白起以几万弱军溃敌数十万,严重打击了荆楚集团。
整修数月,次年,白起再率数万精甲以此前夺占的楚地为根据地再次攻楚,顺势夺下楚都郢城。然后进兵夷陵。
白起的战斗激情可以说已经无可抑制的爆发了出来。他就如同一匹脱了缰的野马,谁拉也拉不回来!他的数万精甲一次又一次的利用丘陵、河流,一次又一次的将连集结都没有完成的楚军各个击破。昔日的第一大国在白起的长戟之下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而白起的疯狂不但彻底击挎了对手的战斗意志,也同样另秦军的最高统帅秦昭王心中不安。当白起楚都后并继续扩大战果进兵夷陵之时,昭王下达了暂停进攻的命令。
昭王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楚国虽败,且兵民损失百万之巨,但毕竟是一个大国。而由于此前对韩、魏的打击,秦国势力已经深入中原内地,战线越拉越宽、越拉越长,对秦国而言即是利也是弊。同时,北方赵国的力量正在迅速上升,另秦国多少感到不安。这样一种情况之下,才造成了白起每次只能以区区几万军队去打击楚国这个庞然大物。
也许秦集团对伐楚战争原本只是把目标定在暂时削弱对手,好为继续推进三晋战略起到安全保证。可白起出色的战术发挥却另秦集团大感意外。而白起甚至把第二次攻楚战争当作了灭国战争来打,直接拿下了楚国都城,打的收不住手了。
几万人灭楚国?这可的确太过疯狂了。如果一不留神有什么闪失,几万人马没了是小事,可整个战略计划却有可能遭到极大破坏。
所以,在白起将汉江、长江两江之间原来楚国的文明发源、政治中心地带、也就是三国时的 荆州 全部占领之时,秦昭王立刻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
而心有不甘的白起也以一把大火烧尽了楚城夷陵,烧光了贡奉楚国历代下王灵位的宗庙,好好的泻了泻火才回到咸阳。而他回到咸阳后立刻向昭王请战三次攻楚。于是,第三年,白起又领几万人马三次攻楚。此次是沿长江而下,攻克巫、黔中两地。而打到这里,白起还是停不下来。这位战神的心中似乎一直都有一种“灭国情结”。他似乎总是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灭他一两个国家,要不然怎么也对不起自己的绝世才华。
但毕竟,昭王最终还是出于全盘计划考虑,在楚国黄歇一翻说词之后,挺有面子的下令收兵,拉回了白起这匹野马。
现在,我们要对昭王收兵这一决定作一下探讨,同时也来看看当时那个国力日升的新兴强国——赵的情况。
当秦国发动伊阙之战时,当时的齐国也在东方推行着自己的“西进战略”。当时齐国国王齐缗王是一个非常好战的君主,也是战国时代被后人潮笑最多的对象。楚国的位置,北对中原,西邻秦国,东接齐国。在秦、齐两国东西对进之时,他们两家都对楚国保持友善,希望拉拢这个“巨大的邻居”。当然,比较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的是秦。
当秦国在伊阙之战结束后给了韩、魏的一系列打击,同时齐国又在乐毅的五国联兵下经历着国灭之危时,当时的天下只有秦、楚、赵三国拥有真正强大的国力去争夺日后的天下统一权。
秦国此时版图日见阔张,北面早已打过黄河,在太行山区与赵国相对;中间打过了伊洛一带,紧紧压着韩、魏;南面在汉中地区与楚国交界。对于秦国而言,当时显然要在赵、楚两国中选择一个打击对手先行进攻。
在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南方的魏国国力犹在,燕、秦两国对其成前后夹击之势,北方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发生战争,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时人称赵为“四战之国”,其形势之险恶可以想见。
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但是,我却认为简洁的服装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只有赵国一家如此。在出土的齐国武士铜灯和秦兵马佣来看,当时各国已经普遍改变原来的服装形式了。只不过在骑兵问题上赵国的确作的比其他各国要好的多。
公元前302年,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史称“胡服骑射”。 以此拉开了赵国一系列国家改革的序幕。
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遭到武灵王严力训斥。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胡服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同时,武灵王解放内地依附于吏大夫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发了广大边地。赵国的骑兵部队在顶盛时期可能达到了几十万,是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骑兵部队。在战法上也以骑射为主,并不装备戟、戈、矛一类的冲击型兵器。而中国最早使用冲击骑兵的可能是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战国的骑兵部队在主力决战中应该依然是与战车配合使用的,比如李牧破匈奴一战中:“于是乃从全军中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射手十万人,皆勒令演习战斗。”
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天河套地区。
赵武灵王在稳定了北方局势后,并不满足,他是把主攻目标移到中原,以图最终完成统一霸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具有统一实力的只有秦、赵两家,秦是他的真正对手。于是他于二十七年(前 299年),勇敢地打破了历来国君死后始立新君的传统,主动将王位让给自己的幼子赵何,即赵惠文王,并让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肥义为相国,而自号为“主父”。这一点也是赵武灵王值得后人称道的一点。在盛年之时,并且是手中权利相当稳固之时放弃王位,只怕中国历史上只有他一人而已。他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统率他亲手缔造的骑兵,准备从河套一带南下袭秦。
正当赵主父雄心勃勃之时,赵国内部发生了政变。由于他在立赵何为王之后,仍在长子赵章与次于赵何谁为继承王位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惠文王四年(前 296年),他又欲分赵为二,封赵何于赵,为赵王,封赵章于代,为代王。正当他犹豫未决之时,政变发生了。《史记·赵世家》记。“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彀(小麻雀)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
而楚国是一个疾病缠身的国家。他的变法由于强大的奴隶主贵族力量的反抗是各国变法中最不成功的。国家政治集团问题非常多。
与此相对比的是,赵国虽然经历了惠文王、公子章争位之乱,主父武灵王饿死沙丘宫之事,但赵国却没有因为内乱而衰弱。武灵王时期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多被保留了下来。内乱还解决掉了一大批贵族,国家机器反而更加轻快有效。同时,赵国政治集团也是君明、臣贤、将智、兵勇,君臣和睦,政治清明,国力日盛。武灵王死去那年,秦国正式发动了对韩战争,第二年便爆发了伊阙之战。此后赵国在稳定了国内局势后便开始了避开秦、齐两国对进锋芒,选择低调的以积极政治手段和军事防御手段求得发展,等待秦、齐两国在争战中原的过程中消耗实力,然后寻求南下机会的“厚积”时期。
另外,楚国在体积上的确是非常庞大的,对于秦国而言,这个对手的威胁在当时显然要比赵的威胁更大。一个减肥的胖子(楚)依然比一个增肥的瘦子(赵)大。而秦国在几次打击魏国的过程当中,甚至是直接对赵国边界的打击之中,赵国始终没有太大的反映。这里的原因也就可以做出解释。
首先,是赵国政治集团非常清醒的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那就是秦国对韩、魏虽然已经给与了沉重打击,但对赵而言还没有到达完全失去南部屏障的危险地步。韩、魏位于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