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第1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几个和尚的恭送下,楚质走出了灵隐寺山门,却没有下山,而是顺着另外的山路朝其他寺院出发,毕竟是来巡视各寺的,就算不将这带的寺院走完,也不能只考查一座寺院就应付了事,要知道回去之后还要向范仲淹汇报情况呢,而且听命前来巡察的官员也不仅他一个,楚质有心想偷懒,却怕别人揭穿,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直到午时,好不容易才将这带的山寺走了遍,大略的了解下情况,楚质才慢慢的下了山,按原路返回,在灵隐寺的山口处,长贵已经守在马车旁等候多时,完成任务之后,不是他不想去向楚质复命,只是返回之时,楚质已经离开灵隐寺不知去向,山上寺院众多,长贵找了几个山头,没见楚质的身影,干脆回到马车,等了许久,终于见到了楚质。

“公子辛苦了。”见到带着满身汗水而回的楚质,长贵连忙递上干净的丝巾。

楚质接过丝巾,随手擦拭了下脸上的汗水,上了车厢,轻声说道:“回去吧。”

长贵点头,也不敢怠慢,解开栓马的绳子,也爬上了驾车位置,伸手取出鞭子,轻轻一扬,一个虚响,缰绳一抖,还算健壮的马立刻放开四蹄,轻快的朝城中方向奔去。

蹄声的答,马车摇曵,在山路中奔驰,总有几分颠覆的感觉,幸好楚质也已经有些习惯了,而且遇到崎岖不平的路段,长贵也小心的放慢车速,楚质坐在马车里也没有感到难受。

中午时分,炎热的烈日直『射』大地,漫山遍野固然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可是却没有丝毫的风,飞禽走兽似乎也非常厌恶这样的天气,潜伏不出,空阔的山野,除了阵阵蝉鸣,再也没有听到其他动物的叫声。

坐了片刻,抹去汗水,取出折扇摇动几下,淡淡的香风掠过,一阵清凉,楚质顿时觉得身体舒服许多,心里再也忍不住了,开口说道:“长贵,刚才吩咐你护送两位姑娘回家的事情,你办得如何?”

长贵“吁”的一声,拉紧马车的缰绳,放慢了车速,马车顺着山道缓缓而行,见到前面一段路没有什么坑洼障碍之物,长贵才转过身子,凑近身后车厢,大声说道:“回禀公子,两位姑娘已经安全返回家中,非常顺利,并没有发生什么意外之事。”

“嗯,做得不错。”楚质赞许了句,过了片刻,轻声解释似的说道:“那她们现在居住在何处?他乡遇故知,难得有缘相遇,自然少不了前去拜访。”

“回公子的话,她们住在城东。”长贵大声回答,不时留意前方的道路,轻松自如的驾御着马车前行。

听到了想要的答案,楚质随之沉默起来,心里仔细的盘算着在什么时候抽个时间前去拜访,当然,也做好了吃闭门羹的准备。

见到楚质不再说话,长贵也安心的驾驶马车来,鞭子不时虚响,马车飞快前行,过了不久就回到杭州城,这时早市刚散,城中各『色』行人穿梭往来,好不热闹,有挑着担子出城回家的菜农,有低头沉思匆匆而过的文人,有沿街吆喝买卖的杂货小贩,有摇着折扇故作潇洒的纨绔子弟。

入了城,在长贵的掌控下,马车顺着人流慢慢朝钱塘县衙行去,马蹄敲在坚硬的石板路上,“的得”作响,声音清脆整齐,转过几个街角,在县衙的门外停了下来,车厢还在轻微抖动,长贵已经跳了下去,连忙掀开帘子。

在长贵小心翼翼的搀扶下,楚质下了马车,还没有走入衙门,却见一群人在刘仁之的带领下涌了出来,将自己团团围住,楚质嘴角绽出一缕笑容,只是返回衙门而已,也用不着这么大阵势,就欲客气几句,让他们以后不要那么热情了,却没想刘仁之的一句话,却让他惊愕不止。

“大人,不好,出事了。”刘仁之急切说道,有几分气喘吁吁的模样,脸面上尽是焦虑之『色』,而且旁边众人也是一脸忧心忡忡的样子,显然不是在开玩笑。

“怎么了,不必着急,慢慢道来。”楚质心中一沉,立即劝慰起来,瞧众人的样子,就知道是发生了什么突发事件,希望不严重。


  第二百六十六章 对策


第二百六十六章 对策

事态严重,怎么能不急,用衣袖抹了下额上的汗珠,刘仁之急虑道:“大人,也不知怎么回事,今日坊市上传来流言,官衙仓库已经无粮,使得百姓人心惶惶,纷纷抢购不休,险些争斗起来。”

听着刘仁之的述说,楚质额眉不禁皱了起来,干旱来临之时,因为提前预知百姓储存粮食,所以城中的粮价才没有上涨,不过随着流民的不断集聚,城中自然是受到了些影响,幸好妥善的安置了流民,稳定了物价,也算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没有想到大好的情况却让几句流言蜚语给破坏了。

“大人,现在该怎么办?”眼巴巴的看着楚质,刘仁之表面上愁眉苦脸的,心里却缓了口气,这等大事自己可承担不起责任,还是交给大人处理吧。

你问我,我问谁,楚质的额眉皱得更加深了,毕竟事发突然,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觉,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心里是有些念头,可是却不知道方法是否可行,自然不敢妄下命令,就要开口询问手下书吏,这种事情有没有先例可以参考时,一个衙役疾步奔来,顾不上喘口气,就断断续续喘息说道:“太守有令,命钱塘知县州衙。”

气息不稳,吞吞吐吐的,字句不清,但是也勉强让人听出什么意思来,听到是范仲淹召见,楚质自然不敢耽搁,本来还想回衙换件官服的,但是考虑了下,觉得还是不要费这个时间,吩咐刘仁之继续主持衙门事务,直接坐上马车,带上几个衙役就匆匆朝州衙方向行去。

蹄声的答,在宽敞的街道行驶,轻轻掀开车帘,楚质向外望去,发现今日街道两旁的商铺确实要比往常热闹了许多,特别是些出售食物的商铺,生意更是兴旺无比,商铺门前挤满了前来百姓。

看着一个个右手拿着钱银,左手提着袋子的百姓,『乱』蓬蓬的在自家店铺你挤我推,商铺的东家掌柜自然是乐得红光满面,差点没把下巴给笑脱臼去,然而事实他们也不好受,起码数钱的手累得就要抽筋了,不过没人会觉得辛苦,恨不能天天遇到这种好事。

见到百姓成堆扎群的抢购着米粮,楚质忍不住紧锁双眉,连连摇头不已,还好杭州是鱼米之乡,土地肥沃,就算今年干旱影响了收成,但是往年风调雨顺的,没有新粮,却不缺少陈米,而且杭州城的米行商铺也不在少数,不然肯定会因为争抢而发生事故。

也不怪百姓那么着急,如今已经近七月中旬,入秋了,按常理来说,天气应该渐渐的转凉,偶尔下点小雨才算是正常的,可以现在依然是烈日高照、晴空万里、酷暑难忍的气候,不要说雨水,连阴云都没多一朵。

没有雨水的灌溉,丰收肯定不用指望,家里固然是有些储备粮食,可是坐吃山空,就算家里的米粮足够过冬,但是见到别人争相抢购,加上某些流言传出,在灾荒面前,世人总是不容易保持理智,自然引起了恐慌。

马车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前行,很快的就来到了州衙,听到衙役的呼唤,楚质才回过神来,下了马车,直接走入衙门,在衙役的带领下,快步来到厅中,立即发现这里已经有几个官员静坐,见到楚质前来,只是微微点头示意了下,也没有言语,一脸忧愁沉思的模样。

楚质拱手还礼,环视厅中,却不见范仲淹,随之找了个下首位置坐下,等了片刻,却见一些官员匆匆走了进来,不仅是两逝路各司主官、属官,还有州衙诸曹官吏,连官仓的书吏也来了几个,大略数来,有三十多人吧,颇大的会客厅顿时显得有些拥挤。

人差不多来齐了,也没有让他们多等,厅门衙役就已经呼叫起来:“太守到。”话音未落,一身常服的范仲淹轻走走了进来,伸手虚抚,让众人不必多礼,坐下之后,也没有废话,直接说道:“请各位来的目的,想必你们也已经清楚了吧。”

除了几个官员表情有些诧异之外,大多数官员都轻轻应声起来,范仲淹微微点头,继续说道:“既然如此,有什么对策,不妨直言。”

出头的椽子先烂,为官之道在于多听少说,虽然才做官几日,楚质不免也染上了这个恶习,况且从本身也没有应对这种事情的经验,更加不敢开口,与大多数官员一样,脑袋自然缩回,目光垂视,一脸洗耳恭听的模样。

沉默了片刻,见到底下官员都不说话,范仲淹眼眉微扬,淡声说道:“顾通判,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范公,下官认为,此事不可轻而视之。”说了句废话,顾通判肃容说道:“据下官了解,昨晚城中还风平浪静的,却在一夜之间,街头巷尾就遍布流言蜚语,肯定是有在暗中散布谣言,推波助澜。”

“顾大人所言及是。”见范仲淹抚须点头,待顾通判停顿之时,便有官员接着说道:“散布谣言之人分明是心怀鬼胎,不安好心,欲鼓动百姓生事,应该将其捉拿回衙,严加加惩处。”

反正这话是顺着顾通判的语意接下去的,没自己什么责任,自然得到不少官员的支持,连声附和起来:“有理。”

声讨了几句,又有官员开口说道:“范公,下官认为,为今之计,应该先是辟谣,让百姓清醒过来,停止抢粮。”

“之言甚是,才短短几个时辰,米粮物价已经上升十几文钱,若再不加以制止,恐怕百姓深受其害。”一些官员纷纷出言献策,说法不同,但是意思差不多,都是建议范仲淹要尽早出面或者令衙役张榜贴出告示,让百姓冷静下来,平稳物价。

纷纷扰扰了好一阵子,见到范仲淹沉默不语,那些官员才慢慢静了下来,随之意识到什么,纷纷恭请太守作最后的定夺。

范仲淹微微摇头,淡笑了下说道:“作什么定夺,你们如何能肯定,城中传言不真?”

听其意思,莫非官仓真的没有粮食了,一时之间,官员们的目光纷纷看向管理仓库的几个书吏。

在范仲淹的示意下,一个书吏站了起来,轻声说道:“各位大人,库里真的没有多少粮食了,州县各个粮仓米粮,零零碎碎的,全部加起来才九千几百石,连万石都不够。”

官员们顿时沉默起来,杭州城内固定居民及流动人口合起来将近有三十多万人,城外还有近万靠官衙接济的流民,才万石米粮,就算全部煮了,一人一口,没吃上几口恐怕就已经耗尽了吧,而眼下却是人心彷徨,抢购粮食的时刻,如果让百姓知道这个情况,恐怕会更加恐慌。

“不对啊。”眨了下眼睛,州衙户曹参军说道:“记得前些时候,仓库不是还有十几万石米粮吗,才几天而已,怎么消失不见了?”

谁都清楚户曹参军是掌管州中钱粮田地税收的,他的话自然不能不信,官员们落在仓库书吏的目光充满的怀疑之意,如果不是觉得书吏没有这个胆量,也没有这个本事,悄无声息的贪污这么多粮食的话,肯定有官员站出来大声指责了。

“前些时候起运赴京了。”范仲淹轻声说道。

“杭州干旱,范公不是已经上奏朝廷,请求免去部分粮税,以留用赈灾,相抵之下,就不用朝廷再从汴梁另外运粮过来,为何。”某个官员不解说道。

“折子是递了,但是朝廷政令未下来,若是再不起运,误了户部规定交接的时辰,朝廷追究责任来。”顾通判缓声说道:“我们也承担不起,或者这批粮食朝廷另有急用吧。”

“急用?”一个有些『性』急的官员说道:“什么事比赈灾还急,再没有粮食,怕杭州城就要『乱』了。”在场的官员也知道这并不是在危言耸听,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人心不稳的道理谁都明白。

“范公。”一阵哗然之后,官员们纷纷窃语起来,意识到事情要比想象中的严重,官员们也不禁有几分焦虑,毕竟地方不稳,朝廷肯定是先追究地方官员的责任,可能顶上乌纱帽不保,说不定还获罪被贬呢,没有人希望自己落得这个下场。

相对而言,范仲淹显然非常沉得住气,脸『色』丝毫没有变化,双手虚压示意,待官员们静了下来,才淡声说道:“田提举,却不知太平仓中还有多少存粮?”

提举,是指提举常平司,路一级的机构,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按收获丰歉而籴粜食粮,按财产多少而征收免役钱,按职役轻重而给吏禄,收买滞销商品,再行出售,以平物价,有像现代供销社的职能,而且还负担起监察地方官吏,同时还管赈荒救济事宜。

差点忘记,除了州县官衙设有粮仓之外,城中还有个仓司,反应过来,不少官员松了口气,毕竟作为两逝路最大的粮仓,储存的粮食肯定不少。

路一级的官员虽然有权管一路之政,但因宋代州府长官常是二品以上的朝官带本官充任,而知州的品秩就有五品,因而路级的官位低于州府长官,况且就算没有任何官职,凭着范仲淹三字,田提举也不敢怠慢,连忙恭敬说道:“大约有五万余石存粮。”

“六万石,省吃俭用的话,也能支撑一阵子,那时朝廷的赈灾粮也该运来了。”盘算了下,许多官员感觉轻松不少。

“各位,莫要忘记了,城中粮价上升,才区区五万石粮食,如何能加以抑制。”悬起的心还没有放下,就有某个官员泼起了冷水,这个官员显然是在仗义执言,毕竟城中缺粮是事实,粮价自然回上升,要平稳物价,那就要出售更多的粮食,可偏偏官衙的粮食不够丰裕。

粮食缺少,物价上升,民心不稳,引起恐怕,抢购粮食,仿佛陷入了个恶『性』循环,若是不赶快解决,迟早会出问题的,恐怕没等朝廷的赈灾粮运来,杭州城就『乱』了。

洋洋洒洒的指出物价上升的弊处后,那个官员十分肯定的说道:“现在最要紧的是平定持续上升的物价,以稳定民心,不知各位大人以为然否。”

废话,谁不清楚,自己又不是神仙,能凭空变出粮食来,某些官员心里暗暗怨念,纷纷沉默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衙役匆匆忙忙的奔了进来,朝厅中官员恭敬行礼,说道:“太守,官衙辖下米店粮食已经耗尽,百姓哄然不已,店中掌柜请求拨粮。”

厅中官员闻言,忍不住一阵哗然,要知道米铺里起码有千多石粮食,平日一天才卖出去百来石,现在几个时辰就已经空库,可见百姓购买粮食的火爆程度,其实也可以想象,没有范仲淹的指示,官衙辖下的米铺粮店自然不像其他商铺一样提价,比较之下,百姓当然会选择到那里购买,米粮肯定很快耗尽。

“知道了。”范仲淹说道,挥了下手,让衙役先行下去。

未等范仲淹询问,就有官员急忙站出来说道:“太守,照这个速度,再多的米粮也不够百姓抢购啊,下官觉得,暂且先不予拨粮。”

此言一出,立即有官员赞许,但自然有人反对道:“下官觉得不妥,如果官衙辖下的米铺没有粮食出售,那岂不是证明城中传言属实,百姓愚昧,惊恐之下,不知作出什么事情来。”

“不仅如此,官辖米铺本就是为了平定物价而设,如果停止拨粮,其他米粮店铺怕会毫无节制的将米价提升,到时吃亏的还是百姓。”官员之中,也有爱民如子的好官,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官位,而是百姓。

“几位大人,你们莫要忘记,城中仓库粮食才区区数万石而已,在朝廷赈灾粮没有到达之前,可不能随意动用。”

“那大人觉得什么时候动用才合适啊?”

“自然是最需要的时候。”

“百姓慌恐不安,官衙又没有拨粮,更是坐实了流言蜚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