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河图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儿子做了皇帝,汉景帝,她的小儿子就是封了梁王,窦太后想让她的小儿子做皇帝。就是在一次家宴中间,窦婴参加了,这个家宴是规模小,但是规格高,参加的有窦太后,有汉景帝,有窦太后的小儿子梁孝王,还有窦太后的侄子窦婴。这个家宴中间汉景帝就说了一句话,说千秋之后传位梁王,说我死了以后把位置传给我弟弟。这个话一说出来,当然窦太后很高兴,窦婴马上出来纠正,这一纠正,汉景帝是不吭了,窦太后是本来正“欢”,后来《史记》就写了一个字,从“欢”变成“憎”,非常憎恨窦婴,这个事情我们要看窦婴在事件中的表现有这么几点:
第一,窦婴非常耿直。他是想什么就说什么,他是属于我们上一次讲到的只琢磨事不琢磨人的那一号大臣,是个琢磨事的人,这是我们看的第一点。
第二点,窦婴这个人是个有信仰的人。他有一个判断是非的价值观念,就是他认为汉景帝说的这个话不对,他判断汉景帝说话对与不对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祖制,就是祖宗上留下来的成法。所以窦婴就提出来了,汉朝的天下历来是父子相传,皇上怎么能够擅自传位给你的弟弟呢?可见他判断是非有一个标准,我们在上一集讲董生献策时特意提到过,为官之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个价值系统,有一个价值标准。因为他有了一个标准,他就有了判断是非的准绳,窦婴的这个标准就是祖制。祖宗的家法留下来是父子相传,你传给你弟弟不合法,这说明他是一个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的人。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分析,可以看出来窦婴虽然贵为国戚,但是他却非常耿直,有原则,不是那种善于献媚的小人,而且他还担任过废太子刘荣的太子太傅,很明显,窦婴决不会是一个庸才,而是一个有才华的人,那么这样一个有才华又出身显赫的人历经文帝景帝两朝,一直到汉武帝继位才出任丞相。在窦婴多年不得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隐情?在家宴上窦婴不惜得罪姑母窦太后,对汉景帝的失言及时纠正,是否真的替汉景帝挽回一个弥天大错呢?
窦婴是个不懂权术的人,其实汉景帝说这个话要叫我来看,窦婴认为汉景帝是失言,就是话说错了,其实要叫我来看呢,汉景帝是戏言,汉景帝根本不把它当回事。汉景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见了他老娘,他专捡好听的说,怎么哄着窦太后高兴他怎么说,但是他做事他另外有他自己一套标准,他是说一套做一套,该哄的哄该骗的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他是这么一个人。窦婴他是个傻冒,窦婴他傻在什么地方呢?他把汉景帝的戏言误以为是失言,所以窦婴这个他是一个不董权术的人。其实汉景帝在那儿是哄着他娘,逗着他娘高兴,高兴完了他该任命谁任命谁,他决不会传位给梁王,他一定要传给他的儿子,我们在前面有过分析,讲过这个问题,他绝不会传的。但是这会儿他需要他娘高兴,他就哄着他娘高兴,完了他该传他儿子就传他儿子,他这个戏言窦婴把它当真了。所以窦婴是个不董权术的人,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事情,就是七国之乱。这个七国这乱跟太后家宴是在同年发生的,七国之乱的时候我们知道汉景帝在七国之乱初期是非常反常,惊恐失措,结果呢他误信了袁盎的话,错杀了晁错。杀了晁错以后七国不退兵,这才促使景帝决定使用武力平叛,武力平叛他用了两个人,一个是他父亲汉文帝交待给他有大事要找周亚夫,他用了周亚夫。再一个,他就在刘姓宗室跟窦姓外戚中间选人,选来选去没有一个人比窦婴合适,他选了窦婴。但是他用窦婴,窦婴不干。窦婴不干反应了窦婴性格中间有一个弱点,任性。在我们上面讲太后家宴中间窦婴也很任性,太后家宴以后,窦太后就是他的姑姑啊就是对窦婴很不高兴,窦婴一发现他姑姑对他不理不睬,也觉得自己的这个官太小了,干脆就把子个官给辞了,他一辞官,窦太后就把他自由出入皇宫的确良个门籍给解除了,就是从此以后窦婴不能随便进入皇宫了。所以窦婴这个人的话呢他很耿直,他也不董权术,他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他也很有才华,但这个人有一个弱点,就是任性。他觉得自己官小了,他就不干,窦太后把他的门籍解除了不叫他进宫了,不能进皇宫去参拜她了,等到过了几个朋吴楚七国之乱爆发了,等到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叫他出任大将军的时候,窦婴不干,这点窦婴做得不好,个人意气,个人的私怨是个人的私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国家大事啊,他不干,就是我借口有病不干,最后就是汉景帝好一番劝说他才出来干的。而且后来是立了功,立了功封了侯。
画外音: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可以说是窦婴一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汉景帝赏赐给他的黄金,窦婴没有中饱私囊,而是全部放在走廊下,让平叛的将领随意拿取,司马迁在《史记》中间的记载是“金无入家者”,可见窦婴还是很正直的,那么对于这么一位既正直又任性的窦婴,汉景帝是如何看待他的?
窦婴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了大功,这是窦婴一生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事,也说明了窦婴是景帝朝刘姓宗室和窦姓外戚中的一代人才,窦婴是一个很特别的人才,他正直廉洁,汉景帝赏赐的千金他全部用于国事,他又意气用事,国难当头时他却只计私怨,不愿出山。那么城府极深的汉景帝是如何对待有才又任性的窦婴呢?
因为窦婴在平定吴楚七国叛乱以后受到景帝信任,景帝就任命他做了太子的老师,就是太子太傅。我们讲武帝继位的时候讲过,有一段很复杂的宫廷斗争,五个女人之间的搅和,搅和来搅和去最后把太子的位置给搅和黄了,太子被废了。太子被废的时候,作为太子太傅的窦婴是坚决反对废太子的,反对得很激烈,但是他反对无效。反对无效之后他就又一次任性,不干了,泡病假,回到长安附近找了一个南山就住下来了,住了好几个月,谁劝他也不上朝。后来有一个门客,这个人把他的理给他讲透了,他说能够让你升官发财的人,就是能够提拔你的人是谁啊?皇上。他有权,他能够提拔你。那么能够亲信你亲近你的人是谁啊?太后。因为太后是你姑姑。他说,现在太子被废了你去争,争了以后争不成了,你就退下来说你不干了,你整天在长安附近你就休息起来了,你这样一个做法,跟景帝的关系就搞僵了,你这样一来让汉景帝怎么看待你啊?如果说要让太后跟皇上都恨你的话,你恐怕就麻烦大了,这一说,这才让窦婴恍然大悟,窦婴又去正常上班了。汉景帝啥也没说,但是我们前面多次提到过,汉景帝跟汉文帝虽然历史号称文景之治,这两个人都是极有城府的人,而且汉景帝还有一个特点,汉景帝是一个只做不说的人,光心里做事嘴上不说。所以当他再去上朝做官的时候,汉景帝什么也没说,但是窦婴的背运啊,他的失势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因为他跟景帝的这么一个关系,后来就发生了一件事情,日食。汉景帝的时候又出现日食,这个日食一出现的时候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呢,我们上一集讲到,一旦出现日食,古人认为太阳象征的是皇帝,所以一旦出现日食人们就认为这是上天对皇帝进行警告了,敲警钟了。这个时候皇帝要么就是检讨自己,后来皇帝发现老检讨自己的话挺不是味儿的,皇帝后来就发明一种办法,什么办法呢?一旦出现日食就是警告皇帝了,警告皇帝,皇帝不能罚自己啊,就罢免丞相,皇帝就发明了罢免丞相。因为你是辅佐我的,既然上天谴责我了,警告我了,那怎么办呢?那你权当代我受过吧。就罢免丞相,这个很像曹操割他的头发,有了错了不能杀头啊,曹操不能杀头他就割发代头了。汉景帝就免丞相代替自己受罚,免了这个丞相,本来把这个丞相刘舍免的时候窦婴是可以做这个丞相的,窦婴有机会,而且窦太后在汉景帝面前多次提到要用窦婴,但是汉景帝不用。窦婴他在废太子过程中间,他这个泡病假给汉景帝留下了太深的印象,所以汉景帝到这个时候,汉景帝的秋后算帐就出来了。汉景帝你看,你这个泡病假不干我也不批评你,你再来上班我全当没这回事,但是不是没有这回事,而是心里深深地划了一道。这一道什么时候用呢?桃侯免相。桃侯刘舍因日食免相的时候该窦婴当丞相,窦太后多次在汉景帝面前提到要用窦婴,这时候汉景帝就对窦太后说窦婴这个人不稳重,窦婴这个人一弄就闹个意气,太任性。就任命了他最欣赏的卫绾做丞相,没有任命窦婴。所以窦婴这个人他即使在景帝朝立了很大的功,但是一直不得志,到了武帝初年,武帝继位以后,才任命他做了丞相。那么,窦婴上台以后他做了点儿什么事情呢?窦婴上台以后当然是辅佐汉武帝大张旗鼓地尊儒,但是我们知道武帝刚刚继位的时候,他的上面有一个皇太后,就是王娡,王娡肯定是偏袒他的,那是他娘,在王娡的上面还有一个太皇太后窦太后,窦太后是尊奉黄老之学的。一个尊奉黄老之学的太皇太后,另一个是一个大张旗鼓尊儒的汉武帝,所以汉武帝搞了怎么多措施能够贯彻得下来吗?太皇太后对汉武帝这些尊儒的举动会是一个什么反应呢?请看下集《太后干政》。


第10讲太后干政

画外音:在董生对策一集中,王立群先生讲到,汉武帝继位后按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办理两件大事,一是兴儒学,任命了信奉儒学的窦婴为丞相;另一件大事,是除弊政,就是根据董仲舒的建议进行改革。然而,汉武帝的这一做法却遭到了一个人的反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她为什么要反对呢?
上一集我们讲到窦婴为相。窦婴做了丞相以后一直积极辅佐汉武帝大规模地信奉儒学,汉武帝这个时候做的事情都发生在建元年间,所以有些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的事情叫做“建元新政”。建元新政就是武帝刚刚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他做的这些事情,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句话,是兴儒学;另一句话,就是除弊政。
关于兴儒学,我们在前面两集都涉及到了,在这里面我们不详细地讲,着重介绍一下他的除弊政。因为武帝继位以后,我们在董生献策中讲过,董仲舒受到汉武帝欣赏的五大原因中间,其中有一条就是要变革。按照董仲舒的原话就是更化,这个变革就是要革除一些弊政,就是汉武帝认为妨碍汉帝国进一步强大的一些弊政。这个弊政中间,大体上来说在这个时期有三条。
第一条,列侯就国。所谓列侯,就是封的这些诸侯。汉代的封侯,大家都知道,汉代封侯是把一个县封给一个人,这个县叫什么名就叫什么侯。我们曾经说过,把昌平封给你叫昌平侯,顺义封给你顺义侯,是这样一个封法。但是封了侯的这些人,按照规定他们应当到他们的封国去,你封为顺义侯你不能住在京城啊,你应当到你的顺义县去啊,但是不,很多被封的列侯不去自己的诸侯国。为什么呢?京城的生活条件和侯国的生活条件相差太大。另一个原因呢,很多被封为侯的人尚主,尚主就是娶了公主做妻子。皇上在嫁自己女儿的时候,就是把女儿大部分都嫁给侯了,将来成了侯夫人了。这样一来,你想想,假如这个侯要到他的封国去,连着侯夫人一块带走,这个公主就要离开京城,离开皇宫,到一个县里面去,公主也不干。公主也知道待在京城,待在皇宫,条件比在那个县里要好。侯是要要的,侯那个地方是不能去的,这就让很多侯不愿到他那个封国去。还有一个原因,封的那些侯,他封的那些县都是一些政治偏远地区,封了侯的那些人都还想进一步在权力中枢做官,而且汉代基本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先封侯后当丞相,所以你封了侯你将来就有可能当丞相,你要跑到边远的县里面去,你那丞相不就泡汤了吗?所以,他待在京城离权力中枢非常近。但是武帝革除弊政的时候,就是要把这些侯都赶到他们的封国去,所以这样一来就触动了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他这革除弊政第一条就触动了既得利益者他们的权益。
他除弊政的第二条,就是除关。这个关是函谷关,除是解除,就是解除进入函谷关的关禁。秦朝的时候法令是很严格的,秦始皇做了皇帝以后他为了保持首都的安全,就是咸阳的安全,函谷关是有严格的关禁的,进入函谷关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公文,否则你不能随便出关。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为了显示天下的太平,天下太平了,没有盗贼了,没有叛乱分子了,就是函谷关的关禁可以解除了,大家可以随便进入函谷关。这一条倒是汉武帝为了显示是个太平盛世,倒没有触动权贵的权益。
第三条,检举。他特意规定,检举宗室及诸窦违法者。宗室是刘姓啊,就是皇亲,要检举刘姓皇族中间违法乱纪的人,再一个,要检举的对象就是窦氏宗族的那些人。简单来说,就是皇亲国戚中间那些违法乱纪的人是要受到检举跟惩处的。这是汉武帝除弊政的第三条。
建元新政在除弊政这个方面就是这三条,我们想想,这三条的第一条要诸侯回自己的封国,第三条是检举刘姓宗族跟窦氏宗亲的人,这两条的矛头都是直接对向权贵的,除了第二条除关是显示天下太平的,所以,汉武帝建元新政的矛头首先指向的是当时的权贵。所以这些权贵对汉武帝很不满意,不满意这些人肯定就去告状,那么找汉武帝告状肯定不行,是他颁布的诏令,找谁告呢?窦太后。刘姓宗族的人,窦氏宗亲的人,诸侯国的侯王,还有那些尚主的公主都纷纷地跑到窦太后那儿告状。所以,由于建元新政它触犯了权贵的权益,状告到窦太后那儿。窦太后对建元新政一天一天不满意了。到了建元二年,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就是御史大夫赵绾干脆向皇上建议,说今后朝中大事再也不用向东宫汇报了,东宫就是窦太后的宫了,等于说赵绾走了一步险棋,他要求汉武帝下一道诏令,所有国家大事不要再向窦太后报告。这一下子算是把窦太后给惹毛了,这就是窦太后最后发难的一个导火索。本来窦太后就不满,到建元二年赵绾的建议提出来以后,窦太后就发怒了,要整顿,要废除。
画外音:一心想有所作为的汉武帝不惜牺牲刘氏宗族和窦氏宗族的利益,实行新政。处在背后的窦太后开始或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赵绾的建议一下子把老太后惹火了,她要发威了。那么,这位老太后要怎样整顿汉武帝一手建立起来的新政呢?司马迁又是如何记载这一过程的呢?
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窦太后是一直是黄老之学的信奉者,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窦太后就很不满,只是没有发作,而不让自己干政却惹恼了窦太后,她要插手此事。那么窦太后为什么不满,难道仅仅是不让自己干政吗?王立群先生是如何分析的呢?
我觉得这里面的原因呢也比较复杂,第一个原因,就是黄老与儒学之争。
这实际上是一个统治思想的竞争,窦太后是尊奉黄老的,汉武帝是尊奉儒学的。我们多次提到黄老之学,黄老之学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以道家与法家综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新的学派,叫黄老之学,打的是黄帝和老子的旗号。它实际上是老子之言,道家学说跟法家学说结合的一个产物。而窦太后是黄老之学最忠实的信奉者和吹鼓手,窦太后信黄老信到什么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